05-2宽容的不宽容
基督教真理宣告的几个方面
在这一部分里,我并不希望勾勒出基督教真理的结构。想要忠于圣经的基督徒,一定会高举一些真理,是那些不论别人相信与否都仍存在的真理,是和福音密切相关的真理,是不会被献祭在相对主义祭坛上的真理。我的目的只是显明他们是如何做的。接下来,我在本章结尾会讨论,这些真理的宣称都不会让基督徒变得不宽容(在宽容的旧意义而言)。如果他们是被用新宽容观判定为不宽容的,要逃离这样的指控,其代价之昂贵,是他们不可能支付的:那意味着弃掉基督。
A、建立在启示上的真理
启示通过多重媒介向我们展开:自然界、见证人经历的神迹性力量的伟大事件、上帝之灵的人格化工作、圣经各卷的丰富,以及在耶稣基督身上的最高体现。这些管道都不是互相独立的。例如,我们对耶稣的了解,大多是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的,包括那些保留了见证人口述的部分。这样,我们就有了耶稣自己、见证人对他的口述,以及保留和表述这些见证的圣经经文。
对此内容,我有三点必须要说的。
首先,内容可以(也已经)被写进信经、信条、要理问答和信仰告白中。它是有其本质的。当然,在我们所有的认信中,都存在一种解释性的成分,因为如果没有解释,有限的人不能明白任何事。只有一位全知者才能不受这种观点主义的局限(perspectivalism的意思是,只从一种有限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视角都同时是成立的,或者任何一种特定的解释中都没有真理。它更多说的是,特别当圣经将一些主题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进行论述时,我们就知道这些主题是真理性的。当基督徒聚在一起学习圣经时,他们就认信《圣经》说的是什么,这带领他们进入一些共同的教义(对于这些教义的微调,只能是从圣经自身而来的)。我们对于这些真理的认信不能达到全知者的那种完全,但还是真的,是和我们的有限、败坏相符的。更重要的是,基督徒可以做到,是因为一位满有恩典的上帝愿意俯就我们,用人类语言将自己启示出来,用圣灵来责备人出于罪的反叛,并光照人原本昏暗的意念。这种信仰的本质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或用很长的文章来展开,或者任何中等长度的文字。无论形式如何,它多会包括一些关于上帝的奥妙的真理,包括上帝的完全、圣洁,他的位格、全知、全在、全能,他的三位一体,他承诺的信实,他用恩典让有他形象的悖逆受造物回转;还有创造和堕落的教义,亚伯拉罕、以色列以及亚伯拉罕和弥赛亚的圣约、大卫王朝的兴起及其应许、耶稣从童女降生、他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他完全的一生以及他无与伦比的教导,他所受的极痛苦羞辱的死亡,他以得胜的复活显示出在父神面前胜过撒但及其魔界,圣灵的恩赐浇灌上帝选民,上帝用印记表明了他子民以及得将来基业的凭据,基督多样性的国度已经有力地进入这个黑暗的世界,但要在新天新地时达到高潮,那里是义人的家乡,用耶稣宝血买赎的百姓在那里,就是从各族各国带出来的教会,他们都要享受复活之后的生命以及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圣洁。唯一不同于那里的地方,就是地狱。我们也不能忽略圣经多处对耶稣的排他性的宣告,这排他性在于,他是我们与独一上帝和好的唯一道路,是这位独一的上帝创造、救赎了我们,并要在末日做我们的审判者。
这就是基督教坚持信仰认信主义(confessionalism)的本质。
其次,这本质不仅仅只是社会语言学的惯例表述,也不只是一些和外界事物没有任何关系的泛泛流行信仰。这个信仰的本质就是这样的。意思就是,它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我在这一章引用过斯坦利·费斯的一大段文字,他说的完全正确。我们不是得救于这些对上帝、基督、十字架等等的信仰(不管这些信仰是否被证实是真理)。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是被基督救赎,而非被关于基督的信仰救赎(不管基督是否真的存在过)。
第三,这信仰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功利主义的自恋情结而设计的。在25年前,尼尔·博斯特曼(Neil Postman)就提醒我们说,“基督教信仰是一种要求很高、很严肃的宗教信仰,我相信我并没有说错。当这个信仰听起来很容易、很有趣的时候,它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宗教信仰了。”【16】最近一项由吉恩·特温格(Jean M.Twenge)和基思·坎贝尔(W.Keith Campbell)完成的研究《自恋流行病》(The Narcissism Epidemic),【17】提供了很多证据说明这种对宗教的“驯化”(domestication)是多么广泛的现象,即服务于自我(self)的宗教,这不光是发生在基督教的形式变化上。更确切地说,这是指宗教信仰变成服务于个人自我最自恋的本能的一种趋势。你可以看到,书店里推广的一些畅销书,题目多是这些:《成为一个更好的你》,《把当下最大化:上帝对你人生的行动计划》,《你当下最好的生活》,还有《轮到你了》。这并不奇怪,虽然给人带来一些失望,你会发现连一些传道人和评论人也都对这种自恋营销趋之若鹜。谢恩·罗森塔尔(Shane Rosenthal)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段对圣经中《以斯拉记》的介绍:
你是谁?我是一个体育迷。我父亲是一位政治家。我是一个吉他手。我是一个青少年。我是一位注册会计师。我是一个亚裔。我是一个循道会会友。我是交税最高的那类人。有时我们的自我认同来自我们的兴趣。还有些时候,我们的自我认同来自我们的年龄、族裔背景或收入。有时还是职业或信仰认信。那么,你到底是谁呢?这就是《以斯拉记》这本书的核心问题。【18】
对于任何爱思考的读者来说,难道你会觉得以斯拉著书,他最想要做的是帮助他的读者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吗?自我认同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吗?就连这本书中一些允许说教的内容,在以斯拉而言,顶多也只是边缘性的问题。
有两位社会学家给我们一个词条——“道德治疗性有神论”(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说从属于各种宗教教派的美国年轻人中,大多都持这种观点。【19】我怀疑这种所谓MTD的状态,指的不只是年轻人,还包括更广年龄层的。MTD的五大要点是:
(1)有一位上帝,他创造、命定这个世界,而且看顾世上的人类。
(2)上帝希望人是良善的、和善的,彼此公平相待,正如《圣经》中教导的,以及大多世界性宗教所教导的。
(3)人生的核心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以及对自我感觉良好。
(4)上帝没有必要涉入一个人的生活太深,除非人需要上帝来解决某个问题。
(5)好人死后上天堂。
换而言之,功利主义的自恋主义占了上风:上帝存在,但只是为了让我们幸福、和善,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上帝就该管他自己的事。这就是我读的圣经,你要说出什么不一样的内容,你是谁啊?
相比之下,正如我们知道的,圣经中的真理关注的是我们在上帝眼中的悖逆和需要,上帝是主宰、主权者、审判者,他也是施恩的救主,只有他可以救我们脱离罪,让我们与他自己和好。这些都可以经得起圣经系统研究的查验。那些持有MTD这类信仰的人,或持有所有宗教信仰中类似这样立场的人,是不可能从整全的圣经中找到确证的。他们只是按照最不正常、最主观的字面意思去解读的。
B、与早期基督教历史相关的真理
我在这里考察的并非新约文本中的早期基督教史(尽管这个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是近代之后的时期。在过去15年里,一些有新闻直觉的作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来证明最早的基督教在内容上是多元主义的,而且在态度上是宽容的(按新宽容观)。他们说,当时不存在人们共同认同的正统信仰,而是高度多样化的神学杂糅。当我们详细考察很多伪经福音书和其他从未纳入新约正典的文本(如《多马福音》、《彼得福音》等等【20】)时,我们只抓到这些复杂性中的一点点。不幸地是,他们说,后来形成的“正统信仰”胜出,并排斥其他正统之外的所有观点。这些人还认为,我们的新约正典是非常晚才形成的,而在最早的几百年里,是存在很大多样性的。如果四世纪和五世纪的教会议会建立了信徒今天还在背诵的信条,他们当时那样做,是以排除其他所有人为代价的。所以伊莱恩·帕格尔斯(Elaine Pagels)推行《诺斯替福音书》(The Gnostic Gospels),【21】她认为这些文本倡导的是宽容和平等主义,还有巴特·恩赫曼(Bart Ehrman)也出了一本书《失落的基督教》(Lost Christianities)来为之感到惋惜。【22】
这些文本以及其他类似著作的潜台词就是,最早的基督教是多样性的、宽容的。可悲的是,相对晚一些的正统信仰把基督教变成狭隘的、偏执的、充满恨意的、不宽容的。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到处讲正统信仰的人。恩赫曼说,当然我们今天处于更好的一种环境中,因为西方文化已经和罗马帝国的异教时期的“著名的宽容”更相似了。当然,罗马人对那些正统的人,态度是不太宽容的,有时会逼迫他们,也杀了很多人。但主要是因为基督徒自己的错,他们太不宽容了。【23】
虽然这种观点变得很流行,但从历史来看实际是废话。你就算粗略读一下新约圣经,就会发现其中很多作者都关心怎样维护福音的真理(如加拉太书1:8-9;哥林多后书10-13章;犹大书)。丹尼尔·霍夫曼(Daniel L.Hoffman)花了很多努力反驳帕格尔斯的主要论点。【24】西门·加斯科尔(Simon Gathercole)的研究表明,最早的基督教并不是从一个很丰富的多样性中提取了一支狭隘的正统信仰,恰恰相反,其发展是沿着反方向的:最早建立的是很强的信仰认信主义(confessionalism);接下来随着时间流逝,周围的文化压力带来越来越多错误的神学,基督徒不得不花费更多思考,来建立起可以排除这些错谬的教义,排除它们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基督教的传承。【25】最近查尔斯·希尔(Charles Hill)在他的一本书中说,我们在新约圣经中看到的四福音书,其结构并不是在第四世纪才确立的,而是在第二世纪就被一些思想家广泛承认了,包括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特土良(Tertullian),俄利根(Origen),狄俄尼索斯(Dionysius),塞浦路斯(Cyprian),维多利纳斯(Victorinus),马里努斯(Marinus),犹普拉斯(Euplus),当然还有,爱任纽(Irenaeus)。【26】所以,当今文化中的这种对多样性的维护,也支配着这种历史学修正主义,还不只是一点点影响而已。我这样推论是合理的。【27】
C、关于罪和救赎的真理
在大众看来,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比较不宽容,因为它们说其他宗教都是错误的。而像佛教那样的宗教更能让人接受,因为它不会说别的宗教是错误的。无疑西方有一些对佛教的“自由派”解释,是对佛教的歪曲,认为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立场是无限开放的。这就像自由派基督教的扭曲一样,他们也是用类似的方式来谈论基督教的“本质”。但是,佛教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对其他宗教都开放。当某位僧人被问到是否佛才是“最终极的皈依所”,他回答说:
你要知道,在这里有必要考察“解放”或“救赎”是什么意思。当解放指的是“一种心意中的理解,认为现实领域会淹没其中所有的污秽”,那这就是一种只有佛教才能达到的状态。这种从轮回的解脱(moksha)或涅槃(nirvana)只有在佛教经典中才有解释,也只有通过佛教的行为才能达成。【28】
换而言之,一种宗教可以作出一些排他性的宣称,同时又承认其他宗教所说的也很重要。【29】
我们从这段观察中可以学到两点。第一,将各种宗教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些分散的预设(虽然这些也很关键)。例如,在预设的层面,基督徒相信耶稣是唯一可以被当做上帝来敬拜的人,而穆斯林认为,任何把人当做上帝来敬拜的行为都是亵渎。而佛教的不同支派对神圣的观念也各不相同,连基督教信仰的分类也不适用在佛教中。这三大世界宗教(当然我们在讨论中还可以加上其他的,比如印度教)在很多基督论预设上存在差异。这些预设是与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交织在一起的,也是和我们怎么看待救赎(救赎包括什么,怎样达成,怎样不能达成)、怎样看待世界、怎样分析人类最深层的问题、人与上帝的关系(或与神圣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简言之,这三大宗教在救赎包括什么、神圣是什么、怎样“得救”这些问题上的观点,是非常不同的。用基督教的术语来说,关于罪和救赎,人类发展出了很多庞大的、一致的认知系统,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为了凸显、确认出一套基督徒该怎样看待世界的价值观。这些认知是不可能在任何其他宗教中被统一起来的,正如其他宗教有它们各自对世界和宗教现实的认知。要说任何一种宗教在假装大家说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这根本就是不公平的。
沃尔夫(Miroslav Volf)想要说服我们,基督徒和穆斯林敬拜的是同一位上帝,他这样做有实际考虑,【30】但要让人相信他说得对,的确很难。从历史上来看,伊斯兰教是基督教国度的一个旁支,所以在那个意义上,两种宗教之间存在一种原生性的联系。不过穆斯林信徒也对这种穆斯林历史的叙述有异议,他们把伊斯兰教视为一种新的预言,是矫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不只是涉及后者(基督教)的三一神论。在这两种独一神宗教中,任何两者之间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性,因为这些共同性几乎是很难避免的。但我们必须继续追问。例如,沃尔夫曾论证说,当穆斯林爱他们的邻居时,他们就是在敬拜独一的真神,他引用《约翰一书》4章7到8节来佐证:“亲爱的弟兄阿,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31】这样的爱可能并不表明任何人的永恒状态,但这爱将所有真诚的爱维系在上帝那里,作为爱的源头。但沃尔夫在引用的时候忽略了一点:“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弟兄阿,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翰一书4:9-11)换而言之,基督徒对爱的理解,是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在十字架上,耶稣补偿了罪价、承担了父神的忿怒(他是“我们罪的代替牺牲”)。但正是这一点最多被穆斯林视为一种迷信,而在基督徒看来,这是启示上帝是怎样的、他的作为,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爱的核心内容。基督教神学的整个织里是与上帝的恩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恩典通过十字架和他儿子的复活救赎子民。穆斯林思想的整个织里(大多穆斯林不愿称之为“神学”)是和努力赢得恩慈阿拉的接纳相关的。【32】这些并不是细微的差异。
再者,当门徒问耶稣说,“将父显给我们看”(约翰福音14:8)时,耶稣回答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14:9)这样看来,在救赎历史的这一刻,如果不认识耶稣是谁,也就不认识上帝了。
沃尔夫想要缩小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巴尔干的暴力冲突刚过,他希望这样做可以减少不同族群之间的敌意,以减少暴力威胁。他的目的是为人钦佩的,但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减少冲突所用的方法。至于究竟巴尔干发生的流血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人们是完全没有定论的,乃至多大程度上政治的、族群主义、土地冲突、基于竞争性历史的仇恨、复仇文化等等是出于宗教的缘故,也一样不清楚。同时,只要这种或那种基督徒/穆斯林冲突是和宗教有关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从来不只是宗教上的或神学上的,也是和每一方如何看待强制力占怎样的地位密切相关的。
这些反思的重点只是表明,几大主要宗教之间争论的,不只是关于一些独立的假设问题的。这些宗教是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产生出几大竞争性的世界观,是关于“罪和救赎”的主题。
第二件学到的事,是新宽容观所基于的世俗参照体系,从一方面看来,比它要代替的宗教更具备宗教性。如果世俗主义者反驳说,这说法很荒谬,因为他或她根本不相信上帝(至少不是那种对我们的生活或他人的生活提出巨大要求的上帝),我们会回应说,“很多佛教徒也不相信有上帝。”如果世俗主义者反驳说,“但我的方式真是更优越的,因为它最基于现实真理之中。”那就让他回忆一下之前那位佛教僧人曾说过的类似的话。主要的差异在于,虽然世俗主义者要所有其他宗教都退进私人领域,他或她坚持认为世俗主义者有权掌控公共领域,因为他们是正确的。他们这样认为,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试图要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在那些不认同的人身上。他们说其他人不宽容,因为那些人把不认同他们的人说成是错误的。但是,世俗主义者也一样坚持说那些不认同他们的人是错的,但他们从未有一刻想过,可能是他们自己不宽容。
简言之,这个真理的问题难倒了我们所有人。而且它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最广视野(即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我们所有人想的问题都是关于罪和救赎的(或是我们自己形成的对罪和救赎的同等观念)。
D、真理和爱
新宽容观常常把真理和爱放进一个零和博弈中:认为这两者中的一方一定会被消灭。如果你的教会有信仰告白,你可能是在高举真理,但对于教外人的爱就减少了。如果你认为基督教信仰一定是和表达、宣传和维护真理相关的,你的爱就会减少,因为真理会划定一些边界,把那些不认同你的人定义为“其他人”,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没爱心和不宽容。你不可能真实地爱,又激情地追求真理。
就圣经而言,不论这种观点在今天多么普遍,都是一种奇怪的立场。例如,在使徒约翰的第一封书信中,他确立了真基督教信仰告白的三个测试:一个真理的测试(信徒必须相信一些事物是真的),一个爱的测试(信徒必须真诚地彼此相爱),以及一个顺服的测试(信徒必须按耶稣说的去做)。很明显,我们所有人都过不了这些测试,而且是常常失败;接下来,约翰提出唯一的(也是完全充足的)安慰,就是上帝之子耶稣的血,洗去我们所有的罪。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三个测试必须同时实行:不能三项中符合两项就行,也不能只在一项上优秀,其他两项上平平。尤其是,约翰不觉得同时实践真理和爱有什么不妥。所以,必须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如果我们觉得要把这两者中的一个与另一个对立起来,那我们对真理、爱或两者的观念就是明显少了些最基本的东西。
用常被人引用的C.S.路易斯的话来说:
爱是比仁慈更严肃、奇妙的事物:……甚至连两性之间的爱,用但丁的话来说,是“一位可畏的主人”。爱里有仁慈:但爱与仁慈并不是完全兼容的,而且当仁慈(以上意义中的)被从爱的其他成分中分离出来时,它就是对其目标的一种根本性的冷漠,甚至像一种轻视。和善非常愿意它的对象不存在——我们都遇到过那些对动物很和善的人,却会为了这些动物不受痛苦而杀掉它们。只是这样的仁慈,所关注的并不是其对象的好坏,仅仅只是为其提供一种免除痛苦的方法。正如圣经所指出的,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希伯来书12:8)。对于我们不在乎的人,我们只期待他们快乐,却不会考虑其他;而对我们的朋友、爱人、孩子,我们才会对他严格,宁愿他受些苦,也不愿意他们在卑劣无度、背亲离友的生活里寻欢作乐。尽管上帝常常指责我们,但他却从不轻视我们。他以人无法忍受的尊重来爱我们,他的爱最为深刻,最富悲剧性,也最不可动摇。(参考了中文版译著《痛苦的奥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3】
E、真理和福音主义
一旦我们认识到,对于任何严肃的宗教信仰而言,“真理”这个类别有一种不可协商的成分,基督徒所说的“福音主义”(evangelism)和我们文化中很多人谴责的“劝诱改信”(proselytism),两者之间就非常不同了。劝诱是被广泛鄙视的,一部分原因是,后现代主义的残留之一,表现在人们不愿告诉别人说他们是错误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另一部分原因是,宗教本身被视为一种私人的、高度主观的观点,所以不是那种可以强加给别人的东西。但是如果基督教坚持认为关于上帝借着耶稣基督的作为的福音是这个信仰的核心(以及关于上帝是真实的、上帝借着耶稣基督的作为是真实的、只有一种救法可以让人脱离将来的忿怒),那么基督徒就应该谈论这个好消息,也应该让别人相信这个好消息。如果不这样做就是没有听从良心的声音,不仅因为这是真理,而且因为这个真理是非常重要的。
把这些宣教行为标示为不宽容,就像铁锅说茶壶是黑的一样。那些如此批评别人的,正是要说服其他人来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尽管不被多数人接受为真理。那么最好就是让这些竞争性观点的各方都来说服其他人,论证他们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不要把别人贴上“不宽容”的标签,并用一些控制性的手段来赢得辩论。
真理和宽容:一些结语的反思
(1)没有真理的宗教 最近出了一本很棒的书,是关于三个女人的:一个穆斯林,一个基督徒,还有一个犹太人。【34】阮雅·爱迪利比(Ranya Idliby)是一个穆斯林,苏珊娜·奥利弗(Suzanne Oliver)曾经是一个天主教徒,现在是一个圣公会信徒,普里西拉·华纳(Priscilla Warner)是一个犹太人。最初她们从2002年开始聚会,要写一本儿童读物,内容包括一些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的联系和故事,所有这些人的故事都追溯到亚伯拉罕这个共同人物。她们觉得最开始的几次聚会的谈话都充满了警惕和怀疑,但她们很快成了朋友。她们不仅一起写完了这本儿童书籍,还写了一本《信仰俱乐部》,讲述了她们这段友谊。今天当她们在欧利佛的住处碰面时,她们一起分享笑话,帮助彼此完全一些段落,一起分享零食,这段时间里,她们的诚实、坦诚和忍耐显然已经转化成了值得付出的真诚友谊。
很有趣的一点是,这些女人自己都说,那些按字面意思读《可兰经》或《圣经》,而非按文化情境作出大度的变通的女性,会觉得这三个女人太自由化。换句话说,如果有人严肃看待她们各自信仰中权威经典的教导,并认为只有一种方式通往上帝和天堂,也认识到存在不同竞争性真理宣称,而这是不可能用杯温暖的咖啡就可以轻易放到一边的,那么,她们这个“信仰俱乐部”的模式就不太令人满意了。【35】
换而言之,跨信仰对话,不管是正式场合的还是咖啡聊天聚会,只要没有参与者太相信自己的信仰传统,就有可能建立起这样开心的友谊关系。一个不太相信犹太教的犹太人,和一个不太相信基督教的基督徒,还有一个不太相信穆斯林的穆斯林信徒,会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太相信宗教。怪不得他们可以互相认同呢。他们不会在很多事物上有分歧,所以就能开心地彼此认同。但是,如果一些信徒会开心地讲出他们宗教中那些排他性的宣称,一场真正有意思的对话才会开始。那时你才能发现,彼此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宽容(第一种定义的):那是一场真诚的辩论,每一方都敢于自由地说对方是错误的,这样的辩论是有真价值的,而“信仰俱乐部”中的友谊,充其量是自恋性的。
(2)没有认信的“宽容” 切斯特顿曾说过一句名言:“宽容是一个没有认信的人的美德”。在对宽容的第二种定义中,这样说是对的。在宽容的第一种定义中,不管这句话多有名,它是不太对的。在第一种定义中,宽容是一个有认信的人的美德,他认为不该用强制力让别人认同他的认信。华菲尔德(B.B.Warfield)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了。在1887年,波士顿三一教会的布鲁克斯(Rector Phillips Brooks)曾作过两次演讲,是关于宽容的。华菲尔德认同布鲁克斯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但他也评论说:
布鲁克斯博士最羡慕的那种宽容,是“对于任何一个觉得真理比他对真理的认识还要大得多的人,生长于他里面的宽容,以及看似他人的谬误,必须成为真理的一些部分,而他自己也只是掌握了真理的一部分”,这样的宽容对于我们而言根本不是宽容,而是“灵的大公性”(catholicity of spirit)。我们并非“宽容”一些已知的或被人质疑的真理;真宽容只有我们面对那些我们认出是错误的时候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正如布鲁克斯博士论证的,如果一个人的头脑中没有强烈的认信,也没有对真理稳固的把握,就不存在什么真宽容。【36】
(3)没有宗教自由的宽容 与宗教自由权利相比,宽容(不论旧宽容观或新宽容观)是一个不同的观念,也是一个不那么深的观念。政府不能既支持宗教自由,又出于策略或其他原因选择容忍某些宗教信仰和实践。相比之下,宗教自由权利是以一种对人类、对上帝、对自由的特定理解为前提假设的。一个人不能忘记,20世纪中最残酷的压迫性政权并不是由基督徒或穆斯林基要主义者领导的,而是由斯大林主义和纳粹理论家领导的,他们这些人完全接纳了世俗化的教义。他们对人类有一些特定的假设,所以就会为了特定的目的(基督徒称之为“偶像崇拜”),可以否定人的存在或剥夺人权。他们对自由的认识也持一些特定的假设,所以就压制了自由。
(4)没有十字架的真理 对支持新宽容观的人而言,他们有一个惧怕就是,真理的宣称很容易会变成极权主义。但是,基督教的突出特点之一,也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他声称自己是真理(约翰福音14:6),而且也是他为了拯救别人而上了十字架。他这一声称的排他性从未减退,而就是这个真理的肉身,他自己为了别人的缘故上了十字架。虽然我们坚持维护真理的力量和不可妥协性,我们也在这样一位上帝面前谦卑虚己,他在圣子的位格中启示出钉十字架的真理。
注释
【1】 Robert Bellah,The Good Society(New York:Knopf,1991),43-44;引用的这段话,也可参看Steven Garber,The Fabric of Faithfulness(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2007),222.我很感激Tom Frakes让我注意到这段引用的文字。
【2】 J.Budziszewski,True Tolerance:Liberalism and the Necessity of Judgment(New Brunswick:Transaction,2000).
【3】 原来的一篇论文《没有真理的宗教》(”Religion without Truth”)发表在《纽约时报》2007年3月31日的社论版上was published as an op-ed piece in the New York Times for31March2007(now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07/03/31/opinion/31fishs.html).A follow-up piece appeared on15April2007(see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07/04/15/religion-without-truth-part-two/).
【4】 Joseph Ratzinger,Truth and Tolerance:Christian Belief and World Religions(San Francisco:Ignatius,2004).
【5】 Phil Miles,”Of Truth,Tolerance and Tyranny,”kategoria22(2001):7-27.
【6】 Miles,”Of Truth,Tolerance and Tyranny,”8.
【7】 Miles,”Of Truth,Tolerance and Tyranny,”11.
【8】 Miles,”Of Truth,Tolerance and Tyranny,”11.
【9】 Miles,”Of Truth,Tolerance and Tyranny,”11-12.
【10】 前面几段最早出现于D.A.Carson,”Editorial:Contrarian Reflections on Individualism,”Themelios35(2010):378-83,http://www.thegospelcoalition. org/publications/35-3/editorial-contrarian-reflections-onin-dividualism.
【11】 Colin Gunton,”Revelation:Do Christians Know Something No One Else Knows?”in Tolerance and Truth:The Spirit of the Age or the Spirit of Christ?ed.Angus Morrison,Edinburgh Dogmatics Conference Papers(Edinburgh:Rutherford House,2007),19.At a more popular level,see John MacArthur,The Jesus You Can’t Ignore:What You Must Learn from the Bold Confrontations of Christ(Nashville:Thomas Nelson,2010).
【12】 Abraham Lincoln,”Speech at New Haven,Connecticut[1860],”in Lincoln:Speeches and Writings,1859-1865(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1989),140-41.
【13】 Time163,no.25(21June2004).
【14】 这件事受到了广泛报道:如http://www.layman.org/News.aspx?article=14149;Richard John Neuhaus in First Things142(April2004):60.
【15】 ”A Season of Sacrifice,”the New York Times,4April1999(can be accessed now at http://www.nytimes.com/1999/04/04/opinion/a-season-of-sacrifice.html).
【16】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New York:Penguin,1985),121.
【17】 New York:Free Press,2009.
【18】 Shane Rosenthal,”Reflecting upon Scripture:’You’re So Vain,You Probably Think This Text Is about You,'”Modern Reformation19,no.5(2010):24,citing TNIV Audio Bible(Grand Rapids:Zondervan,2005).
【19】 Christian Smith and Melinda Lundquist Denton,Soul Searching: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0】 这些可以很方便地从Wilhelm Schneemelcher的英文著作中读到,参看Wilhelm Schneemelcher,ed.,New Testament Apocrypha,2nd ed.,2vols.(Cambridge:James Clarke,1991-92).Tothis one should add James A.Robinson,ed.,The Nag Hammadi Library in English,3rd ed.(San Francisco:Harper,1990).
【21】 New York:Random House,1979.
【22】 Lost Christianities:The Battles for Scripture and the Faiths We Never Kne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3】 Ehrman,Lost Christianities,255.
【24】 The Status of Women and Gnosticism in Irenaeus and Tertullian,Studies in Women and Religion36(Lewiston:Mellen,1995).
【25】 Simon J.Gathercole,”E pluribus unum?Apostolic Unity and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in”But My Words Will Never Pass Away”:The Enduring Authority of the Christian Scriptures,ed.D.A.Carson,2vols.(Grand Rapids:Eerdmans,forthcoming).
【26】 Who Chose the Gospels?Probing the Great Gospel Conspira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7】 Andreas J.Köstenberger and Michael J.Kruger,The Heresy of Orthodoxy:How Contemporary Culture’s Fascination with Diversity Has Re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Christianity(Wheaton:Crossway,2010).
【28】 His Holiness the XIVth Dalai Lama,”‘Religious Harmony’and The Bodhgaya Interviews,”in Christianity through Non-Christian Eyes,ed.Paul J.Griffiths(Maryknoll:Orbis,1990),169.I amindebted for the reference to Keith Yandell and Harold Netland,Buddhism:A Christian Exploration and Appraisal(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2009),109.
【29】 关于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参看K.N.Jayatilleke,The Buddhist Attitude to Other Religions(Kandy: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1975);Kristin Beise Kiblinger,Buddhist Inclusivism:Attitudes towards Religious Others(Burlington:Ashgate,2005).
【30】 Allah:A Christian Response(New York:HarperOne,2011).
【31】 Volf,Allah:A Christian Response,120.
【32】 一位穆斯林学者Shabbir Akhtar不仅认同这几点,而更是坚持倡导这几点。
【33】 C.S.Lewis,The Problem of Pain(New York:Harper One,2001,《痛苦的奥秘》),32-33.
【34】 Ranya Idliby,Suzanne Oliver,and PriscillaWarner,The Faith Club:A Muslim,a Christian,a Jew(New York:Free Press,2007).
【35】 “信仰俱乐部”当然不是跨宗教和谐共处的唯一案例。同样在2007年,Ann Homes Redding牧师,西雅图一位圣公教会的教士,宣称自己既是一个基督徒,也是一个穆斯林。当问到关于她的信仰时,她回答说,“我相信耶稣是神圣的,就像所有人类都是上帝的子女一样。耶稣在神圣程度上与人不同,但不是质的区别。这意味着他告诉我,完全顺服上帝,与上帝认同的完全意义是怎样的。他钉十字架的意义是,那是最终的一种顺服,而复活(他的复活和他门徒生命的复活)告诉我们,上帝可以从死中产生生命。这对我而言是好消息,是救恩。我不认为上帝说过,‘让我派遣这一个特别的人去,那样我就可以为了全人类的好处而杀了他。’我觉得这不是上帝所希望的牺牲。”换而言之,她基本上拒绝接受基督教认信的基本教导。但她却也认为耶稣死后复活,这样的教义也是对可兰经教导的否定。她的主教,Vincent Warner牧师,宣布说,Redding教士的宣称(即说她既是一个基督徒,也是一个穆斯林)是令人振奋的,因为这是一种跨宗教的认识。事实上,这是不一致的。或者,用Albert Mohler牧师所说的,“如果教会的主教认为异端是令人振奋的,这种教会还有希望吗?”参看www.albertmohler.com/blog_read.php?id=964.
【36】 B.B.Warfield,”Reviews of Recent Theological Literature,”Presbyterian Review9,no.33(1888):160.我很感激Fred Zaspel让我留意到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