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十架与事奉
2、十字架的信息证明,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一章22至25节)
现在,保罗将那要灭亡的人分成两类。这两类人代表了那个时代和每个时代主要的偶像崇拜者。
「犹太人求神迹」(一章22节)。在历史上,耶稣在不止一个场合遇到这种情况。「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问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主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马太福音十二章38至39节)。他们公开试探耶稣,请祂行神迹(马太福音十六章1节)。耶稣甚至起初也温和地回绝了那些处于全然绝望之中、请祂施行神迹帮忙的人,祂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约翰福音四章48节)。在某些场合,例如,在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中,耶稣施行神迹的能力深深吸引众人,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们从中得到了食物(约翰福音六章26节)。
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耶稣,祂为什么要拒绝。祂毕竟施行了许多神迹。为什么当人们请祂行神迹时祂要拒绝呢?这样的要求岂不是给了祂一个显明大能工作的机会吗?
这些问题没有击中要点。有一种显明耶稣大能工作的盼望,是完全敬虔的,顺服的,甚至可能是急切的。还有一种盼望,就是让提出要求的人坐在驾驶座的位置。有些人想看到耶稣施行神迹,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评估祂,评定祂的言论,试验祂的可信度。当然,一方面,我们虽然不信,祂依然接纳我们,施行神迹,引导人的信心(约翰福音十章38节)。但是另一方面,祂不可能单单降低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神怪,按照人的无度需求而施行惊人的特技。假如人评估祂,他们就总是会站在优越的位置上,也就是审判的位置上。在他们检验祂的可信度的时候,他们忘记了,神是评判他们的那一位。在他们要求看神迹的时候,如果耶稣不断地满足他们,那么,祂就无异于一位演技巧妙的演员。
因此,要求看神迹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表明一切阻碍人向神敞开心灵的状态。假如祂医治了我的儿子,我就献身于祂。假如我能够保持独立,我就跟随耶稣。假如神向我证明祂自己,我就会很乐意成为基督徒。假如我的婚姻能够令我满意,我就离开罪恶,读圣经。假如一经要求,主就施行神迹,我就会除去一切怀疑,承认耶稣是主。在每一个情形中,我都评估祂;而不是祂来评估我。我不会根据祂的定规来认识祂;而是,如果祂需要我的陪伴的话,祂就必须要接受我的要求。「犹太人求神迹。」
「希腊人是求智慧」(一章22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这些人可能没有规定神必须遵守的要求,但是他们作了同样不好的事情。他们创出整套的思想架构,使他们可以保持自己能够解释一切的幻觉。他们认为自己很科学,有控制力,很强大。如果神存在,如果祂想要受到任何尊重,那么祂就一定要满足他们学术和哲学上的高标准,以某种方式符合他们的系统。
无论是「犹太人」或「希腊人」,都有着深刻的自我中心意识。人们没有信靠神。无论是求神迹,还是求「智慧」,包括这两者不计其数的后果,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神,好像人有权柄认可祂,检查祂的可信度。这是最应当受到谴责的罪恶,最令人震惊的傲慢,是我们深刻背叛和迷失的最可怕的标记。
相反的,保罗说:「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一章23节)。这是我们所宣讲的内容。对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奇怪的信息。若是在第一世纪,这听起来一定是有一些观念上的矛盾,像冰冻蒸汽,仇恨的爱,向上的落下,或是正直的强暴犯——而且只会比这些更令人震惊。对许多犹太人来说,他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4必定要在辉煌的荣耀中来临;祂必定要以无人匹敌的大能来开始祂的统治。「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将这两个词语并列在一起,离亵渎神只有分毫之差,因为每一个犹太人都知道,神宣告说,任何蒙羞辱、被挂在木头上的人,都是受神咒诅的(申命记二十一章23节)。神的弥赛亚怎么可能受咒诅呢?神的弥赛亚怎么可能被钉在十字架上呢?对犹太人来说,这个观念是一个「绊脚石」(一章23节),根本就是耻辱。这就是保罗在未信主之前的观念。其他的犹太人尊为弥赛亚、其实就是神的本身,竟然是明显受神咒诅的人;他对此非常愤怒(见:加拉太书一章13至14节,三章13节)。
@4弥赛亚就等于基督,前者源于希伯来背景,后者源于希腊背景。
但是,对于「钉十字架的基督」,希腊人的看法也好不到哪去。他们高举的是理性和公众哲学,而不是信仰和公众罪犯。这距离罗马皇帝他雅努驳斥基督教为「有害的迷信」不会有太长时间,他只是阐明了广为人们所相信的观点。广义来看,罗马人对于能力的兴趣要比对于哲学的兴趣大,这会使「钉十字架的英雄」这种说法全然成为愚拙(一章23节)。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保罗由描述犹太人(22节)巧妙地转而提起外邦人(23节)。他想要阐明,十字架不仅对于希腊人来说是愚拙的,对于所有的外邦人来说,也是如此。没有人是例外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十字架都是耻辱和愚拙的。保罗所使用的「愚拙」这个词并不是偶然的,它也有「癫狂」或者「疯狂」的意思。外邦人不仅认为十字架的信息古怪、无害却又愚拙,他们也轻视它,认为这个信息危险,近乎疯狂愚蠢。
因此,每个人都摒弃和嘲笑十字架。然而保罗仍然认定:「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一章23节)。在那灭亡的人看来,十字架的信息可能是个谬论,「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一章23节);「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一章24节)。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宣告!
如果我们看到两件事,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能力。第一,那些脱离将要灭亡的世界的人,是蒙神呼召的人。他们与众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神亲自呼召了他们——用保罗的话来说,就是神亲自拯救了他们。保罗所提到的神的「呼召」,是有强大力量的:蒙神呼召的人必定是信祂名的人(参看:罗马书八章30节)。的确如此,这些人正是属于「信的人」(一章21节)。从人的角度来看,信心使基督的十字架带着无可匹敌的益处。但是,必然会引发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件事的终极的肇因:如果世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这就是神的智慧(一章21节),那么这些人如何相信呢?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十字架是愚拙和令人厌恶的,那么这些人如何因它而喜乐呢?保罗的答案是:他们是蒙召的人(一章24节)。他在后面又重申了这一点。
第二,这些蒙召的人,「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就是说,蒙召的人没有种族之分),都得以认识基督,钉十字架的基督,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一章24节)。这里的用词很谨慎。犹太人求的是大有能力的神迹,盼望一位大能的弥赛亚。任何荒谬、难以置信的与软弱的「钉十字架的弥赛亚」的观念,都会冒犯他们。然而深刻讽刺的是,在极端软弱的时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却最奇妙地显明了神的能力——基督徒承认它。对犹太人来说,外邦人喜爱他们所说的智慧。在他们来看,任何「钉在十字架上的英雄」这样的观念,都是极其愚蠢的。然而讽刺的是,在这显而易见的愚拙时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却最奇妙地显明了神非凡的智慧。这就是保罗所说的:「那蒙召的」,无论背景如何,钉十字架的基督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一章24节)。
这既是非常有趣的讽刺,又是全然合理的。它具有讽刺性,因为世界竭力反驳的,正是神赐福世界的惟一途径。它又是合理的,因为阻碍人们理解十字架的,正是所有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悖逆。神智慧的救赎计划,关键是在于神,人们需要否定自我,才能实现祂的权能。
保罗并没有轻而易举地看到这一点。他的领会开始于往大马色的路上。那位复活得荣耀的耶稣,曾经被他驳斥为意图篡夺王位的、可耻的人,被认为理应得到神的咒诅。当保罗与这位基督面对面的时候,他必须要改变许多的思想架构。如果耶稣还活着,那么,他就要带着尊重,重新聆听那些坚持见证主复活的基督徒所说的话。如果耶稣活着,并得到了荣耀,那么神不会将终极的咒诅加在祂身上。但是,如果十字架所代表的意义,不是耶稣在神的咒诅之下受到审判,那么它的意义应当是什么呢?如果耶稣的复活,证明了神亲自为祂申冤辩屈(纵使祂曾羞辱地死在可厌的十字架上),那祂的死亡又是什么意义?
只有基督徒能够解释。耶稣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确确实实!然而,祂也是经历苦难的仆人。当然,祂是那掌权的君王,祂宣告说,一切的权柄都是祂的,然而,祂也实现了许多世纪以来流血献祭的意义,一切都指向了惟一能够有效解决罪的问题的至高祭物。耶稣死在神的咒诅之下,是的,却不是因为祂自己的罪,而是因为我的罪。祂牺牲的价值,在最为非凡的历史事实中彰显出来:神使祂从死里复活。
蒙神呼召的基督徒,要常常将自己的信心专注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至今依然高唱这首中世纪的诗歌:
主!你圣首满伤迹,
忧羞使你头垂;
你的冠冕是荆棘,
蔑视辱骂四围。
何等苍白的脸面
滥被凌辱摧毁;
从前发光的荣颜,
如今何等憔悴。
生命之主何荣耀,
本享何等福乐;
奇妙故事我知晓,
今你所受为我。
你的忧愁和苦情,
皆为罪人福祉;
我的所有乃恶行,
你的却是受死。
为你受死的忧苦,
为你恩怜无极,
我口无语能尽述我心所有戚激。
使我属你不变更,
纵使我力败颓;
使我莫苟且偷生,
若向你爱减退。
当我与世长辞时,
恳求迅速来临,
飞奔前来施援手,
释放我得自由。
我眼得着新信心,
注视耶稣不离;
凡存信心离世者,
因你爱不忧惧。
——光明谷的伯纳多(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
世人当作全然愚拙的——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一章25节)。世人当作全然软弱而轻视的——神的软弱,「总比人刚强」(一章25节)。和「神比人更有智慧」,或是「神比人更刚强」这样的说法相比,这样的语句要强烈得多。后者好像是在讨论智慧和能力的程度问题。不,我们所说的,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在神来看,人的「智慧」和「刚强」是背叛的愚拙和道德的软弱。在神最生动地显明祂的智慧和刚强的时刻,在祂亲爱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刻——尽管背叛的世人廉价的「智慧」,和自欺者可悲的「刚强」在审判庭外讥笑——那个时刻仍然显出了神的智慧和神的能力。「因为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刚强」(一章25节)。
以任何方式事奉的基督徒,都要经常不断地思考这个教训。西方福音派倾向于追随周而复始的时尚。现在,有大量出版的书籍告诉人们,如何取得成功,如何由精心构思的「事奉目标」来形成「异象」,如何根据小区的详细情况,成功地进行对外的拓展。我的意思丝毫不是说,我们不能从这样的研究有所学习。但是,保罗、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卫斯理(Wesley)、耶德逊(Judson)和宋尚节虽然没有这些优渥的条件,却建立了何等多的教会;因为这个发现而感到惊讶,我们或许可以知道策略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服事的人,这类作品也可以叫我们得到些许益处。但是,这类作品如果读多了,那么它们迟早会稀释福音。尽管不易察觉,我们却已经开始认为,成功的关键更多是靠考虑周到的社会分析,而不是福音;巴纳变得比圣经还重要。@5我们依靠计划、方案、异象的说明——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屈服于试探,用战略性计划的智慧来取代十字架的愚拙。我再次强调,我不主张肤浅的愚民政策,和不作任何计划的僵硬事奉。我只是担心,十字架虽然不会被否认,但是却因着人们的眼光过于注重次要的部分,而面临着失去它应有的重要地位的危险。一旦外表有取代中心的危险,我们就离偶像崇拜不远了。
@5编按:乔治•巴纳(GeorgeBarna)创立了巴纳研究中心(www.barna.org)专门从事北美教会兴衰的研究。
二、十字架所涵盖的范围(一章26至31节)
保罗已经概略地描述过,十字架的信息将人类划分开来,但是在更大的层面上,他所强调的是那些拒绝这个信息的人。现在,他完全把注意力转向接受这个信息的人——他发现,这些人的身分,支持了他对于十字架道理的看法。他认为:从大体上来看,接受这个信息的人不都是聪明的、有魅力的、有天赋的、神圣的人。不——他们都是无名小卒。
保罗论述了他的观点,提供了神学理由,结束时又阐述了基督徒夸口的根据。
1、保罗的观点(一章26节)
保罗对基督徒同伴说:「弟兄们!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至此,保罗是根据经验来论述的:这些是可见的事实,他想让哥林多人看到自己。他让他们思考,他们在「蒙召」的时候是何样的人,他说这话,是为要让他们回想他们信主时生命的境况。
他们处于怎样的境况下呢?「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有尊贵的」都不多(一章26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保罗引用了耶利米书第九章二十三至二十四节的经文。其实在后面(哥林多前书一章31节),他的确从中引用了几节经文。在耶利米书第九章,先知引用神的话说:
「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强调字体为笔者所标明)
保罗像耶利米一样,提到「智慧」。耶利米说「勇士」,保罗说「有能力的」——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提重物的力量,而是陈明观点的力量,是具有影响力的人。耶利米所说的「财主」,在这里变成「尊贵人」,在工业化之前的时代,大多数的贵族都是源自于上层阶级。
当然,保罗知道,这些分类没有终极意义。他指的智慧人,是「根据人的标准」而划分的——指的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或是按照「人的标准」来看,出身高贵的人。他所选择的特殊用词@6表明,他坚决摒除「人的标准」的因素;那些都是这个世界的标准,这个堕落的世界,是与神的标准相对的。然而,许多社会却非常尊重这些标准。保罗提醒哥林多的信徒们,他们当中符合这些标准的人「不多」。
@6希腊文kata sarka,字面意思是「按照肉体」。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保罗的论述之前,应当暂停一下。提醒大家,许多反对基督教的人,都试图曲解保罗的话,藉此敌挡福音。他们说,只有无知和愚拙的人才会变成基督徒。例如,第二世纪的批评家克理索(Celsus)用这样的话嘲笑基督徒:
他们的训令如下:「不要让任何人受教育、有智慧,不要让任何明智的人靠近。因为我们认为,这些能力都是邪恶的。但是任何无知、愚蠢、野蛮人和孩童,让他们大胆地来吧!」他们自己承认,这些人配得他们的神,这个事实显明,他们盼望能够,也只能说服那些愚蠢的、不名誉的、愚笨的、奴隶、女人和小孩。(俄利根《反驳克理索》(Origen,Contra Celsum)3、44)
当时有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都根据类似的思路,努力传递着同样的印象,认为所有的基督徒不是傻瓜就是出身低微的人,或者两者皆是。初读保罗的这种论述时,可能会认为,他赞成这种说法与批评。
但当我们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保罗的观点其实并非如此。一开始,保罗重复提到「不多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人」。在伟大的布道家怀特腓德的时代,汉廷顿(Huntingdon)伯爵夫人说过,一个m拯救了她:神的话语说「有尊贵的不多(not many)」,而不是「有尊贵的一个也没有(not any)」。除此之外,事实多次显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背景形形色色,令人惊讶。在当时的帝国中,那是惟一能够使奴隶和自由人、犹太人和外邦人、富足人和贫穷人、男人和女人聚集在一起的团体。若是其中有许多穷人、教养不良的人,许多奴隶和无知的人,同样,其中也会有像基利司布、该犹、腓利门、以拉都那样的人——更别说像保罗那样的人了。
这样,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他的重点当然是说:有智慧、有能力或是否尊贵,不能成为作基督徒或属灵的标准。在哥林多的会众之中,如果「根据人的标准」来衡量,有许多人都不是来自被人所尊重的高阶层社会;如此,就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张说:「教会基本上是属于高阶层的,只有少数例外;接纳那些少数的例外,只是为了证明教会有宽宏的心胸。」事实上,教会是属于低阶层的,但也有少数娴于世故之人,这就证明了,那些「有智慧的」、「有能力的」和「有尊贵的」不一定会被排除在外。
神的恩典可以遍及任何人。但是,在周围的异教社会中受到尊重,却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任何人想要借着公认的智慧、「有利条件」,或是财富来认识神,那么他必定要被排除在外。假如神是根据这样的条件接纳人,祂就会有所妥协,祂就会变成最糟糕的势利小人,完全被外在的好处所打动——诸如一个穿着细格子西服的、热衷于攀权附贵的低劣之流,拼命想要讨好任何有着优雅口音的人,想要博取他们的好感。保罗认定这样的神观完全是谬论。公众哲学、政治权势、备受世人推崇的奢华财富,不会打动神。哥林多的信徒应当认识到这一点,拒绝接受这种异教的观点。毕竟,他们自身平庸的背景,应该使他们留意到神常常寻找的是哪些人。
我们的时代不能忽视这个要点。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因为某些运动员、媒体名人和流行歌星是基督徒而炫耀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们的观点,或是他们对恩典的经历会比其他信徒更有意义呢?当我们和外面的人谈起自己教会的成员时,我们是立刻想到那些受轻视的、地位低下的信徒,还是喜欢说起那些有地位的信徒,来打动别人?现代的西方福音派深深地沾染了成功主义的病毒,由此所引起的疾病,毁坏了谦卑,缩小了恩典,对今天的金钱、影响力和「智慧」献出了过多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