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圣灵的大能
3.Χáρισμα(charisma)和Πνευματικóν(pneumatikon)的关系
一般都认为,十二章一节的开场白,意味着保罗正在用哥林多人喜欢的词πνευματικóν(pneumatikon)来引入主题【注释16】,也意味着至少在整个十二章中,他接下去就用自己喜欢的词χáρισμα(charisma)。那么,他这样转换,打算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个简单的而且几乎肯定是正确的猜想是:保罗希望提醒他的读者,所论及的「属灵」不管怎样真实,最好把它看成是从神而来的恩典的礼物。寻求个人化的和自我中心形式的「属灵」,都有否认一切真实的属灵恩赐来源的危险,这来源就是神无限的恩典。这不是说保罗轻视πνευματικóν(pneumatikon)这个词;因为在保罗书信的其他地方,保罗总是用这个词表达正面的灵性成熟之意,只有一处可能是例外(十四37,而且我自己认为这不一定是例外)。这位使徒始终坚称神的πνευμα(pneuma,「灵」)是来世的头期款,他绝不可能藐视任何的πνευματικóν(pneumatikon)。在这段经文中转而使用χáρισμα(charisma)这个词,是为了把着重点放在恩典上。尽管如此,可以在这两个词之间划定比较清楚的界线吗?
有一种处理方法变得尤其普遍。一些人认为πνευματικóν(pneumatikon)一词应该只限于预言或说预言,还有说方言【注释17】。这种解释通常与一种企图结合在一起,就是要证明哥林多的预言是一种欣喜若狂的经历;实际上,保罗的目的是用更广泛种类的恩赐来取代对欣喜若狂的强调,而在服事上用这些恩赐来造就教会。但是,在这三章圣经以外,这个词肯定不具有这种意义。因此,如果有人说,在这里重要的是哥林多人用这个词要表达的意义,而不是保罗要表达的意义,因为他是在引述他们的来信,那么我们仍然面临两个困难:(1)如果保罗知道哥林多人是把这个词用在某个特别的意义上,而他在这封书信的前面,三次照着他通常的用法来使用这个词(二15,三1,九11),在此却不加任何警告,就把这个词转换成他们所理解的意思,这个作法就颇令人吃惊了。(2)在十二章一节这里,如果将这个词用于特别的意义,就如「论到那些你们称为『有属灵恩赐的』人们」,不是一个适合这一章的标题,因为,在这一章里,保罗一再设法要指出所有的基督徒都有属灵的恩赐,除非是在小心且毫不含蓄地指出他们歪曲的神学和错误的分类时。【注释18】
前面所提及的这三点并没有把我们带进这段经文的思路;但是必须讨论它们,因为在随后所要进行的探讨中,这些讨论的结果将会对我们有帮助(或者常常萦绕在我们心头)。到此为止,我的主要论点是:一些硏究是从几个单独的词汇作了太多的推论了。
4.十二章一至三节论述的思路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十二1)这句话,或者跟它相似的话,是保罗的一种表达方式(参:十1;罗一13,十一25;林后一8;帖前四13),使徒保罗藉此向他的读者保证,他正在宣布的是基督教的某些核心真理;但是,有时候这句话引进的内容,不过是对先前教导过的材料的一个提醒。对十二章一至三节的最重要的解释,都预先这样假定:使徒保罗不愿意哥林多人继续不明白真理,可以在第二和第三节找到。这样假定的结果是把这两节经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第三节开头的「所以」(διó)这个强烈的用词加强了这种联系;也就是说,因为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被牵引去服事那哑吧偶像(2节),所以(3节)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之间建立这样紧密的联系,给这个解释带来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它诱使解释的人在第二节里寻找线索,这些线索暗示哥林多人在成为基督徒以前,曾经严重地陷入使人欣喜的狂热里面;这狂热与他们的异教崇拜有关;也许,在这种异教崇拜的场合中有咒诅耶稣的仪式。第二,这种解释预先假定:在某些方面,异教使人欣喜的狂热可以跟圣灵的工作进行比较(3节);而所得到的结论是,察验灵感是否正当的测试或标准,就是承认基督是主。例如,布鲁斯(Bruce)教授就如此认为:
在古典文学中,阿波罗(Apollo)特别为人所知的,是使人欣喜若狂之言语的来源,就如出自特洛伊的卡桑德(Cassander of Troy)、德尔斐(Delphi)的女祭司、或是库麦的西卜(Sibyl of Cumae;弗吉尔〔Virgil〕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她受到神明控制而说预言时的极度狂热)口中的那些言语;在比较低贱的层次,使徒行传十六章十六节那个行法术的使女,就是被同种类的「预言的」灵所控制。保罗不是说在哥林多的任何预言或者说方言都是从这样一个源头产生出来的;他只是提醒他的读者,有些「被灵感动」的言语不是从神的灵来的。【注释19】
但是,这样的推理不能让人完全信服。首先,第二节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具有异教那种令人欣喜若狂的背景。举例来说,尽管有许多相反的评论,第二节的动词(「被牵引受迷惑」)本身,并不能招来魔鬼势力的异象。第二,阿波罗的女祭司琵提亚(Pythia)使用的听不懂的言语,是否真的可以跟哥林多基督徒说的方言进行模拟【注释21】?撇开这类的问题不谈,如果保罗这位曾经禁止跟鬼魔有任何相交的人(十21),现在又将异教的「灵感」和基督教的「灵感」作出有含糊其词的对比,而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事情的起因,即信仰的本身,这似乎是很难想象的。确实,保罗知道从灵界来的事物,不都是圣灵;然而他在这个领域所作的对比通常是很清楚的。
事实上,德布罗利(de Broglie)和梅哈特(Mehat)已经指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来理解经文论述的思路【注释22】。他们认为,把第二节跟第一节连在一起来考虑,看成是在详述哥林多人所不明白的事物,这样会比较好。毕竟,在别处,当保罗用「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的时候,他可以顺便加入某种解释或者插入语,然后再转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上(参:林前八1-4,十五1-4;帖前四13-15);但这时他总是用一个ǒτι(hoti)来引入要说的内容。然而,在第二节的开始却找不到ǒτι(hoti)。为此,我们转向第三节,在此保罗采取一种中断后又重新开始的行文方式,来使用γνωριζω(gnōrizō,直译「我要让……知道」)这个词。连接词διó(dio;《和合本》翻译为「所以」)把第三节跟第一和第二节连接起来,而不是跟第二节连结起来。简单地说,论述的思路类似这样: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某些核心的真理(第1节)。当然,你们知道在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你们在这些事情上极其无知(2节)。现在(由于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这些事情,1-2节),我把这些事情告诉你们(3节)。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根据第二节来解释第三节,反之亦然。第二和第三节的这种连结断裂了,我们将不太会想要查究,在第二节用词背后可能有什么异教的欣喜若狂;我们也会比较自由地探究,第三节怎样跟这一章剩下的部分联系起来,尤其是跟第四节起的经文。后面的这些经文坚称恩赐的,但是同有一个来源。这表明在跟保罗通信的人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灵恩派的(照着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来用),他们想要高举自己的恩赐到一个地步,使他们可以将此恩赐作为属灵生命的唯一确证,而且他们希望保罗赞同这样的判断;还有一部分人不是灵恩派的(同样是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他们深深地怀疑这些灵恩派的宣称,并且希望保罗更正它们。也许,他们的怀疑态度源自本身的异教背景(我所说的一切,都不否认哥林多的大多数信徒都是来自异教信仰的背景,我所否认的只是在十二章2节提到异教的欣喜若狂),正如某些人的异教背景,使他们对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感到不安一样(见林前八章)。梅哈特认为跟保罗通信的是后一群人【注释23】;但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为什么跟保罗通信的哥林多人不能同时包括这两群人,这反映了在教会中的不同派系。保罗对双方都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他说道:你们的眼界太狭窄,因为所有真实承认耶稣是主的人,都有分于圣灵的事情。这两个派系都必须开阔他们的眼界:灵恩派的人不应该感觉他们对圣灵拥有某些独特的权利,而非灵恩派的人也不应该认为恩赐不重要。
我认为这种解释比前一种解释要合理得多,前一种解释把「耶稣是主」看成是一个充足的标准,可以分辨一切预言话语的真假。毕竟,采取这样的标准,过于粗略,也缺乏鉴别力:举例来说,它在处理约翰所面对的谬妄的灵时就十分无能为力(约壹四1-6)。在那里,问题出在那些否认耶稣是基督的人身上。但是,如果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三节提供了一个标准,不是为了证实欣喜若狂之话语的真假,而是要证实:是否可以用任何特别的属灵彰显,来证明这就是圣灵大能的同在,那么保罗的回答就是与全部新约圣经一致的。能够承认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又复活的耶稣是真正的主,特别是在面对一个充满了假神的社会,这已经证实了圣灵大能转变人的工作。换一种方式来说,「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八9)。对于那些想要高举属灵的彰显、以之为圣灵大能同在万无一失的标准之人,和对于那些想要质疑这样的彰显所证实的灵性之真实性的人,保罗都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基督论的焦点。如同史怀识(Schweizer)所说的(也许过于简单):「圣灵使我们容易接受耶稣。」【注释24】简而言之,十二章一至三节的目的,不是要提供一种信仰告白式的验证,使基督徒能够区分真理的灵和谬妄的灵,而是要提供一个充分的标准,来证实谁是有圣灵的。
另外,这个解释给十二章四至六节提供了一个流畅的转接;因为在这里,保罗的论点跟察验真假属灵彰显的方式毫无关系,而是跟来自三位一体真神的属灵彰显之有关。然而,在转而注意这段经文以前,我必须先说明另—点。
5.「耶稣是【注释25】可咒诅的」这句亵渎的话的意义
我们如何对待这个邪恶的咒诅呢?如果把第二至三节理解成是提供一个标准,来区分教会中的属灵彰显之真假,我们就要不得不四下搜寻一些局面,证明这句话确实是在哥林多人的一个聚会中说出的,就是保罗的标准可以发挥影响力的场合。
学者提出许多见解,但是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一些比较重要的见解如下:
有人主张说:一些基督徒被拖到法庭上,被迫否认耶稣(见普利尼〔Pliny〕的《书信集》〔Epistles〕10.96),一旦被释放后,就回到基督徒的聚会中,并企图借口说这是圣灵的引导,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而保罗的话是用来除掉他们的这个借口。但是,这个重构的作法不仅「预先假定了一个以后才发生的情形」【注释26】,而且它提供的标准肯定是不需要判断的。对于「圣灵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信徒说出亵渎的话」这个问题,难道主后一世纪的任何教会都不会怀疑吗?许多人则认为保罗所想到的,是某些特定的异教崇拜的情景。被火提及的几个场景,常常诉诸于俄利根(Origen)的话(《反驳克尔苏斯》〔Celsus〕6.28),一个人要被接纳进入俄斐特(Ophite)宗派,就必须说耶稣是受咒诅的【注释27】。但是,这样的模拟并不具有说服力;而且,甚至连俄斐特派的人也不会用这么多话来咒诅耶稣,而是咒诅祂的存在,视祂如毒蛇【注释28】。另外,俄利根是后来的见证,距离哥林多前书的写成已经近六十年;而且,无论如何,保罗是在谈论基督徒的崇拜,而不是异教的说话。
许多人则想象这是在犹太会堂中的某种背景。毕竟,在那种环境里的人都记得耶稣已经死在十字架上,以之为一个受咒诅的人;这些人相信神的灵与他们同在,他们也许都说过「耶稣是受咒诅的!」同时宣称自己这样作是被圣灵引导的。【注释29】然而,这种观点同样是没有认识到,保罗正在处理的是基督徒的处境;而且,在邻近的上下文中,很少有强调对抗犹太化的争论,使人无法相信他是对当地犹太会堂进行一次普遍性的攻击,作为「耶稣是主」这个正确的信仰告白的一种衬托。无论如何,即使在犹太会堂中确实这样使用过其他的词语,也不太可能是αναθεμα(anathema,咒诅)这个词【注释30】。有些人曾经试图通过别出心裁的猜测,来回避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难题。例如,德里特(Derrett)提议说,一个犹太会堂的管理者,为了帮助一个将要成为基督徒的犹太人保全他的会籍,实际上可能会教导他说这句咒诅的话【注释31】。以下的事实对这个别出心裁的提议是不利的,就是这样的不忠将是如此的可耻,哥林多人肯定不需要保罗来设立什么合适的验证标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巴斯勒(Bassler)建议的,他说这是使徒保罗的一个间接的自我描述。他是在说到自己成为基督徒以前的日子,以此来衬托基督徒基本的信仰表白【注释32】。即使是这样,一个自我描述是如此含糊不清,竟然要花费差不多二十个世纪的时间来搞清楚它的意思,这也是令人惊讶的。难道哥林多人不也一样难以理解它的意思吗?范昂立克(Van Unnik)认为,有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稣担当我们的罪,成了咒诅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们不相信祂从死里复活,因此不能承认祂是主【注释33】。但是,我不知道有这种混合信仰的例子;首先,不清楚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被接纳为基督徒;而且,无论如何,αναθεμα(anathema,咒诅)这个词从来没有用在担当罪这样的上下文中【注释34】。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是幻影派的诺斯底主义的背景【注释35】。幻影派的人采取了一种激进的二元主义,崇尚灵魂,却把身体跟邪恶联系在一起,(这些人主张)他们可能借着高声地宣告耶稣这人是受咒诅的,来证明自己忠于诺斯底主义的这种观点。保罗希望把这样的人赶出教会。如果把第三节单独抽离出来看,这种建议可能是合理的。事实上,对这种主张提出的批评,最好的大部分是来自那些把第二节和第三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我已经拒绝的看法——的人【注释36】。但是,即使第二节跟第一节的联系比跟第三节更紧密,这种主张仍然没有说服力:因为,除了「何时是诺斯底主义的全盛时期」这个难题以外,仍然说不清的是,为什么保罗要在这几章经文中引入对诺斯底主义的察验标准。
奥布莱特(Albright)和曼(Mann)发现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困难,他们建议修改经文,以符合他们在《十二使徒遗训》中发现的亚兰文结构。修改原文应该是最后一招;而且正如我们将要看见的,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的解决办法【注释37】。
有几个解经家认为,保罗是在谈论一些狂喜的基督徒,当圣灵所赐的着迷或狂喜临到他们时,他们就靠着亵渎的话语来抵挡【注释38】。他们引用一些类似的例子,如:西卜拒绝被附而口吐白沫,或者是在艾斯区罗(Aeschylus)的《阿伽门农》(Agamemnon)里咒诅阿波罗的卡桑德。但是,我不知道任何类似的例子,是关于某个基督徒如此致力于抵挡圣灵的能力,甚至为要抗拒圣灵而说出亵渍基督的话——假定圣灵向哥林多信徒彰显祂自己时,总是提升他们进入某种狂喜的状态;然而证据显明,「狂喜状态是哥林多人大部分的属灵经历」这种说法的证据极其薄弱。
最后,不少解经家提议说,第三节里咒诅的部分是保罗的创意,完全是捏造的话,为要跟基督徒真实的信仰告白进行鲜明的对比,以一种惊人的手法来告诉哥林多人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属灵的事物都是神圣的【注释39】。但是,如果这个警告完全是假设的话(亦即,在哥林多教会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实例,是有人真实地喊出:「耶稣是当受咒诅的!」),那么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哥林多人不把经节的这部分,当成有一点过分虚夸的言词而不加理会。
当然,还有其他尝试解决的方案【注释40】;但是,大部分都非常依赖于一个先决条件:保罗正试图提供一个(虽然粗糙,但)快速的标准,来使他的听众能够区分「属灵恩赐」的真假。如果我们撇开这种先决条件,并认识到保罗所更关切的是要证实谁是真正有圣灵的,那么要辨别一个精确可信的背景的压力就减少了。如果保罗不是运用第三节上半节里咒诅的话,作为察验教会中假先知的标准,那么反对刚才列举出来的几个背景的理由就消失了。我们也不必认为在哥林多教会的聚会中,真有人说过「耶稣是可咒诅」这句话:保罗的意思,是把那些有圣灵的人(亦即,基督徒)怎样谈论耶稣,和那些没有圣灵的人怎样谈论耶稣,作一个鲜明的对比。后一群人可能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无论他们是否处于狂热崇拜的背景。保罗所关切的相当简单,就是要针对谁是属灵的、谁有圣灵这个问题,确立一个实质上是以基督论为中心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