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二、耶稣带来分歧的四个特点
1、主耶稣所带来的分歧,会导致与世界完全的对立,有时还会遭它逼迫
若是我们回忆耶稣的经历,对这一点就不会感到吃惊了。毕竟,诚如他所提醒我们的:“学生不能胜过老师,奴仆也不能胜过主人。学生若能像老师一样,奴仆若能像主人一样,也就够了。如果一家之主也被称为别西卜,何况他的家人呢?”(马太福音10:24-25)。别西卜这个词不知从何衍生而来。它可能是“苍蝇王”的意思,代表污秽之神,发展成为“巴力王”的双关语。无论来历如何,一些敬虔的犹太人都用这个词形容魔鬼自己。现在,他们将这个绰号用在耶稣身上。如果在许多人的心中,竟然将神独一的儿子与魔鬼并列,那么,跟随他的人怎么可以认为他们会逃脱一切的辱骂呢?其实,从这几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真正的门徒非常爱耶稣,他们甘愿受到他所遭受的一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基督教会的早期,使徒开始感到逼迫渐渐严重时,他们为何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5:41)。
当然,这恰恰反映出神与他所创造的、却又背叛他的世界之间的冲突。有时候,那些热心宣教的人会告诉我们:整个世界都等待着要听到福音;使他们看到这一点的,往往是热心多于认知。如果“等待着要听到福音”的真正意思是“等待着要听到福音”,却很少有人是“渴望听到福音”的。若是有这样的人,必然是因为圣灵作了预备的工作。圣灵常常通过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打开宣教之门。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广大的社会中,大众对于福音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或对立的,真正领受福音的是少数的族群。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耶稣怎样关注预备他的门徒面对这次训练性的使命,也照样关注预备门徒面对未来的事奉。他正要差遣他们出去从事一次短途的宣教;但是,这个宣教使命却成为他们一生的呼召和教会连续不断之使命的典范。正如我们在前面一章的探讨(论及太10:11-15)中所看见的,门徒首先面对的反对,可能是被拒在某人的家门外;但是原则上,主耶稣差遣门徒是:“我差派你们出去,好像羊进到狼群中间”(马太福音10:16)。在路上,他们会面临比较猛烈的攻击;因此,耶稣警告他们,“你们要小心,因为有人要把你们送交公议会,并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马太福音10:17)。这里所说的不是第一次宣教——没有证据表明使徒们在当时面临鞭打——而是在基督教会的最早期,在基督徒最终与会堂决裂之前。会堂经常对会友施行惩罚,这包括鞭打三十九下的刑法。当然,在基督徒全部退出会堂之后,就不会再受到这种惩罚了。但是在许多重要的城市,这样的决裂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保罗自己在他事奉的前二十年中,曾经五次遭受这样的鞭打(林后11:24)。这有力地见证了在福音的传播中“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的原则,这也是他自己所采用的原则。
但是,基督徒的使命不会停留在那里。有一天,基督徒的见证会延伸,越过犹太和加利利,超越犹太种族,反对的来源也同样会延伸:“你们为我的缘故,也要被带到统治者和君王面前,向他们和外族人作见证”(马太福音10:18)。诸侯和君王指的是非犹太人的环境;最后提出“外邦人”,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历史历代以来,这些简单的话语在众多逼迫的场所中实现了。基督徒受鞭打,被溺死,被活活烧死,受拷打,也秘密遭受了许多毒刑,例如用滚烫的油淋入他们的喉咙,身上涂满沥青,被当做人烛点燃。正像希伯来书11章结尾列出的信心伟人,“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8)。
更为常见的是,基督徒虽然没有面对最严酷的试炼,却面对了许多的骚扰。我是在魁北克(Quebec)长大的;当时,一个人一旦成为基督徒,消息传出去以后,他就会失去客户。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集权主义(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统治下,基督徒常常不能进入最好的学校,禁止做某些家仆一类的工作,他们遭受身体的侵袭,或者被遣送到当地的“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编按:前苏联的劳改营)。
然而,这是基督徒所蒙受的呼召的一部分。主说:“我差派你们出去,好像羊进到狼群中间”(马太福音10:16上)。这是何等的隐喻!牧羊人差遣他的羊进入狼群!我们经常看见某位艺术家的作品,他把耶稣描绘成拯救迷失羔羊的好牧人——这是羊和牧羊人这个隐喻的另一个用法,显然这一节经文中这个奇怪的隐喻,即使这个隐喻非常清楚的帮助了门徒理解神呼召他们去履行之使命的本质。这是基督徒常常经历的,新约圣经反复强调这个要点(例如:约15:18-16:4)。
那么,主耶稣的门徒该如何行呢?经文再次用隐喻的方法提到了另外两种动物:我们要“象蛇一样机警,象鸽子一样纯洁”(马太福音10:16下)。在几种古代近东文化中,蛇以谨慎灵巧的特点著称。然而这个特点很容易变质为卑下的狡猾奸诈,除非它与单纯天真的特点紧密相连。鸽子害羞,却不灵敏,因此很容易被人捕获。这样的天真很快就会沦为无知,甚至幼稚,除非与谨慎相连。因此,耶稣的门徒必须要灵敏、谨慎,躲避潜在的攻击,行为灵巧,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但是他们同时也必须要单纯天真,有敞开的心态——不要过于谨慎、多疑和狡猾,从而显得偏执,难以捉摸和可怕。毫无疑问,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掌握,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在西方社会中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那是因为我们比较少经历他人的敌对。
因此,很明显,耶稣所带来的分歧引起了世界的敌对,有时候还会带来毫不留情的逼迫。这个事实不是叫神的子民像偏执狂一样盲目快乐,或者野蛮好战,而是叫他们冷静思考,小心计算代价,并且要明智地评估、为将要面临的苦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当这些困难过去的时候,应当感恩。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基督徒可能必须为着信仰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并不比他们好。相反的,我们往往不如他们成熟,因为我们所经历的试炼比较少。然而,这段经文所陈述的原则是,我们作为主耶稣的门徒,应当预料可能遭受人们的敌对,有时是最野蛮的逼迫,将它视为我们所蒙受的呼召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主所走的道路。
2、主耶稣所带来的分歧,使家庭分裂(马太福音10:21,34-39)
第十章二十一节的经文令第一世纪的人们大为震惊,比令我们震惊更厉害——我们已经感到非常震惊了:“弟兄要出卖弟兄,父亲要出卖儿子,甚至把他们置于死地;儿女要悖逆父母,害死他们”(马太福音10:21)。在哪个地区,家庭的关系要比大多数西方民主国家紧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思想必定是非常可怕的。讽刺的是,正是这种紧密的关系,更容易导致耶稣所说的背叛。在社会关系紧密的文化中,例如日本或者一些回教国家,人们把为家庭带来羞辱视为一个严重的冒犯。在这种“耻感”文化中(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定义),以激烈的行动来除去羞耻,可能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因而,在一些控制紧密的回教国家里,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成为基督徒就会使整个家族蒙受羞辱,所以他们面临着被自己的家人杀死的危险。在非北大西洋国家的基督教不难了解到,信主经常会产生附带的结果,就是耶稣所警告我们的可怕的背叛和残酷的暴力。
但是我们不要自欺。在西方,人们不会宽恕那样的暴力;虽然如此,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内,不用接触太多悔改归正的人,就会发现接着可能会导致家庭分裂的痛苦实例。过去的几年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信主成为基督徒的,有三、四个人因此而影响了家庭关系。有一个年轻的爱尔兰女士相信了基督,不再效忠于母会,因而引起了他家人的恐慌。有一个加拿大的大学生,是个犹太人,后来成为基督徒,他的父母不但因此与他断绝了关系,还为他举行了一个葬礼,代表他们与他决裂有多么彻底。一位英国女士在一所英国大学中接受基督,他的中产阶级家庭感到深受伤害——好像她在告诉他们说,他们不够好,或者他们没有好好养育她。这种伤害经过了几年才得以痊愈。一个美国的高中生成为了基督徒,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疗师。他决定献身训练基督徒传道人和宣教士,而拒绝了一个名利双收的研究职位,他那富有的父亲因此完全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然而,在不相信福音的家庭中,若有人在成年之后成为基督徒,就很难脱离严重错位的感觉。但事实上,我们不应当对于这个结果感到惊奇。主耶稣自己能够从这种家庭分裂的角度来界定他的使命:“你们不要以为我来了,是要给地上带来和平;我并没有带来和平,却带来刀剑”(马太福音10:34)。当然,他并不是说,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分裂家庭和社会。他的意思是,他坚定委身于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召罪人悔改(马太福音1:21;9:13),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改变他们生命的方向和价值观,这就自然会使他们与其生存的社会产生冲突。主耶稣的意思也不是说,天国的完满实现将会带来长久的冲突,永远不会有安宁。而是说,出乎许多犹太人的意料,天国的到来不是风云突变,主耶稣强调,天国的到来是分成不同的阶段的。天国在末世有如风云突变的完满实现还有待将来;同时,天国的开始会给自我中心的罪恶世界带来压力和分裂。这样的世界可能以它浮夸的宗教和伦理末世为骄傲;但是实际上,它对于天国所倡导的公义、饶恕和生命的改变却缺乏了解。
耶稣用旧约圣经中的类比来形容这个情况,这个类比引自弥迦书7:6节:耶稣来,是要“叫人分裂∶人与父亲作对,女儿与母亲作对,媳妇与婆婆作对,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马太福音10:35-36)。先知弥迦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亚哈斯王年间严重的罪恶与反叛。然而,当耶稣引用这些话的时候,他宣告说,他确实会带来这些状态:他来了,是要叫人与父亲作对,女儿与母亲作对。他的意思不是说,那些成为他门徒的人会与他们的家人生疏,而是说,因着人们归向他,他们的家人会与他们生疏。他知道,这是他履行使命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他来是为要带来这些结果。另外,门徒因着跟随主耶稣,而引起人的敌对,其实就使他们自己与从前那些受迫害的先知并列(马太福音5:10-12)。在先知弥迦的时代,人们的分裂与邪恶,比喻了人们对耶稣的门徒所发出的类似的恶意。
但是,为什么福音一定要有这样强烈的负面效果?下面一节经文说明了原因:“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属我的;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属我的”(马太福音10:37)。当然,敢于说这话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弥赛亚。然而,即使我们承认耶稣真的是独一的救主,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是马太所描述的为童贞女所生的神的儿子,在初读这节经文的时候,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耶稣要做那些有可能削弱家庭关系的事情?他不是在其他地方批评那些不诚心孝敬父母的人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领会了圣经中频繁提到的两个观点,这节经文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一点,是整个世界都处于违背神的状态,包括最好的社会组织,例如我们的家庭,或是最好的政府,都因着自私自利而违背神,或者只顺服于以为已被驯服的神。神的恩典约束了这些团体,使他们中间产生许多奇妙的事情,以许多正确的方式效力;但是以他们目前的方向看来,他们在原则上并没有立志事奉那创造万物的神,没有在心灵和行为上讨他喜悦。即使当他们有相当崇高的动机,那动机也往往只是因为功利主义罢了。第二个观点是,唯一能使我们脱离这个难题的,唯一能解决我们根深蒂固的自私本质的方法,就是悔改归向耶稣基督。
在这样的背景中,这节经文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其实,这节经文的应用也可以超越家庭的范围。即使凯撒代表了一个很好的政府,新基督徒还是发现,他/她的目标、重点和忠心都与凯撒政权下的人们不同。凯撒若是要求他们完全忠心,那么基督徒一定会反对,因为他/她所效忠的是另一位。在许多方面,基督徒仍旧是理想的公民:诚实、勤奋、慷慨、守法。然而基督徒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国家、君王或某一个政党上;即使基督徒分享了某一个党派的期望和志向,他们最根本的忠心、信心和内心的忠诚,都只能献给主耶稣和他的福音。在家庭关系中,他们的侧重点也有这样的原则。除非我们所享受的温暖、高贵、可爱的家庭有着深切的基督徒价值观,否则他所看重的事物,都带着敌对神的标志:物质的丰富,自私追求的名誉地位,尊严和凝聚力。他们看为有价值的这些事物,有些是好的,只要它们不变成绝对的、支配生命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家庭成员成为基督徒以后必须表示异议。理想上,一个基督徒会尽一切的力量,来加强家庭的关系,培植神所赐的这个组织;但是,一个基督徒却不会把至高的效忠、首要的服侍,献给家庭或家庭的价值观。家庭成员中的非基督徒察觉到这点,就会怨恨那位信基督徒的信仰转变。压力就此产生;人们就需要做基本的抉择。
可悲的是,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新信主的基督徒所遇到的家庭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灵命不够成熟。这样,他们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攻击。即使是渴望家庭成员信主的热心,都会变成麻木可怕的成功主义,这必然会伤害家人的感情,引起深切的愤恨。但是新信徒天真的热心是一回事;其他家庭成员持续的敌意、怀疑,甚至仇恨又是另一件事。
其实,基督徒的决志信主,不单使新信徒和他所属的团体产生冲突,也使他们与自己相冲突。因为耶稣接着说:“—–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的,也不配作属我的。顾惜自己生命的,必要丧掉生命;但为我牺牲生命的,必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10:38-39)。主耶稣呼召我们背负的十字架,不是个人的痛苦:偏头痛,破碎的婚姻,经济困难,任性的子女——这一切都属于我们常常听到的叹息声:“我们都有自己需要背负的十字架。”的确,我们可能都有各自的重担和需要承受的困难,但是那不是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所有的基督徒都要背负同样的十字架,那就是向着自私自利而死。在罗马社会里,背着十字架并将它拖到行刑之地的人,已经完全绝了希望。剩下的只有死亡以自私自利为装饰来制定的新计划是徒劳无益的。这就是主耶稣的意思:他指的是完全向着自私自利而死,和对他完全的委身。
教会需要重新聆听并宣告这个信息。今天,我们看到无数假借基督徒名义出版的书籍,要帮助我们更加幸福,满足,丰富,属灵,成功,有影响,有创造力。即便是这些作品传达了重要的见解,其基本诉求却常常带着太深太深的私欲,用美丽的“属灵”辞藻做掩盖。真理的核心其实非常简单:“顾惜自己生命的,必要丧掉生命;但为我牺牲生命的,必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10:39)。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信息并没有充满忧愁。重点在于,就是因为我们的被造是为着神,因此,追求自私自利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为了同样的原因,如果为了主耶稣的缘故而放下自私自利,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热心与忠诚,这时,最大的属灵讽刺发生了,我们又重新“得着”自己。
就是因为这样,最喜乐、最“满足”的基督徒,不是那些知道最多,批评最多,或者分析最多的人,而是那些以正确的动机事奉最多的人。如果追求满足,那么你不会得到满足;如果追求事奉主,在对他人无数次不为人知、唯有神知的爱心帮助中,你会找到自己。
但是,所有这些都与保罗所说的“属肉体的人”相敌对。在人类的本质中,没有改变的恩典。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这些自私自利,有的很粗暴(强暴,抢劫,偷盗,谣言,酗酒),有的世故老练(爬上各种社会阶梯,全心追求安乐,认同于党派,以及和我们的身份与党派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哲学(无论是好是坏))。但是,耶稣基督坚称,无论是现在还是永恒,我们脱离这个困境的唯一盼望,就是成为他的门徒,将至高的忠心唯独归给他。当我们这样悔改归主的时候,我们所走的道路就与过去的经历,甚至与我们的家庭有很大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耶稣所带来的分歧,在真正悔改归主的人身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耶稣多带来的分歧甚至会分裂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