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成功或成熟

第8章 警告和祷告:迈向成熟

——哥林多后书书十三章1至14节

1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

2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

3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因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

4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祂同活。

5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

6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

7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这不是要显明我们是蒙悦纳的,是要你们行事端正,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

8我们凡事不能敌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

9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

10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地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

11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

12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

13众圣徒都问你们安。

14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一、警告(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至6节)

1.第三次探访时即将施行的管教(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至3节上)

保罗第一次到哥林多,目的是要在那里建立一间教会(使徒行传十八章1至18节;哥林多前书四章15节,九章1节)。第二次造访对他和信徒都很痛苦,以至于他决定暂时不再去探访他们(哥林多后书一章23节,二章1节)。现在,保罗重提哥林多后书十二章十四节的话,考虑是否要再去第三次,他写道:「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

保罗的下一句话是引用申命记第十九章十五节:每件事「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在摩西五经原来的文脉里,这是个司法规则,为了防止根据个人的恩怨作的见证而任意审判。在此诉诸于这节经文,肯定会让保罗的第三次探访带有法律的味道,但是并不十分明白保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他把两三个人的见证跟他第二次在那里所给的警告,以及他可能第三次去探访的事全牵扯在一起,这是很明显的;然而,实质上的关系实在令人费解。毕竟,一个人重复他的旅程,提出他的警告,都跟众人的见证毫不相干。

就因为这个缘故,有人认为:引自申命记的这句话,只不过是表明,当保罗来的时候他会极其公平,他绝不容许毫无根据的指责。这种诠释虽然符合了申命记的上下文,但是放在哥林多后书十三章的上下文里,就有些牵强了,主要是因为它缺少跟第二、三次探访之间相关的环节。

因此,整体来说,最好似乎是把两三个人的见证与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探访连在一起,但要记住:保罗并不是引用经文来验证或授权(没写「如经上所记」)。事实上,保罗是使用圣经的措辞说:「我已经警告过你们,要是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们还没有改进的话,我就要采取行动了。」

不论如何,那就是他接下来要说的:「我—–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哥林多后书十三章2节下至3节上)。在上下文中,「我必不宽容」暗示着:如果保罗所担心的事确实发生的话,他会在运用使徒权柄的时候相当严厉。他并不希望严酷到非得使用权柄不可(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0节),但是他在另一处又指出:必要的话,他准备带着刑杖去(哥林多前书四章21节)。

有些学者认为保罗的权柄范围没那么广,无法在哥林多运用他的刑杖。他们认为除了真理之外,他没有任何能够胁迫人的兵器。到了哥林多,保罗所能作的,顶多就是大胆无畏地讲述真理。那时,要是哥林多人选择弃绝他,他们就弃绝了福音;那样一来,保罗就束手无策,别无他法了。

这样的诠释实在太没有说服力了。在哥林多前书第五章里,保罗已经指示哥林多教会要把一个特定的罪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并不是「除掉他的罪性」,像《新国际版》的译法那样)——也就是说,撒但会施加疾病,最后导致那个罪人死亡,除非他悔改,而蒙赦罪的神施恩恢复。这不只是逐出教会(虽然教会所能施加最严厉的措施通常是逐出教会);哥林多前书第五章的例子,虽然是在保罗鼓励下的共同决定,使徒却不受集体决定的限制。毕竟,在提摩太前书一章二十节,使徒保罗没有任何教会的支持或批准,就对许米乃和亚历山大执行了相同的刑罚。

我们一定要记得:神恨恶罪,更憎恶罪在祂的子民中扩散。审判有时可能拖延一段时间才临到,但那不见得总是怜悯的记号,反而很可能是愤怒的征兆,因为相当可悲的是,宽容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积累罪恶,直到神的忿怒倾倒出来。所以,在新约圣经里,教会的一些明确的惩戒是怜悯的记号,因为长久耽延的惩罚终于付诸实行了。此外,「使徒教会不是独立自主的团体,拥有凌驾成员之上的超然权柄。保罗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人逐出教会」。

万一保罗发现教会正处在他所担心的错误状态之下,他所要惩戒的主要对象,是「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他首先提到的是那些可能还陷在下流、淫乱网罗里的人,其次再提到在教会里以其他方式作破坏工作的那些人(参:哥林多后书十二章20节)。

保罗的这个警告相当不客气,因为(他对哥林多人说):「你们—–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哥林多后书十三章3节上)。他们的想法如此不像基督徒,以至于基督般的谦卑温柔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宁愿见到权力的彰显,无论那些权力是怎么剥削他们,是多么霸道(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0节)。因此,他们误以为保罗的谦卑是懦弱,情愿受假使徒成功主义式的催逼。保罗回覆说,如果他们要把权力看成是真使徒的绝对标准,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他可能被迫将复活基督的大能展现出来,基督将藉着他发出雷霆万钧般的惩戒,或许就像施加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身上的审判那样(使徒行传五章1至11节)。

2.复活基督的大能支持着保罗的权柄(哥林多后书十三章3节下至4节)

现在,保罗澄清了最后这一个重点。如果是基督透过保罗说话,哥林多人最好明白,不管他们怎么看保罗,基督本身「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简单地说,保罗是在提醒他带领归主的信徒,他们根本是在跟荣耀的基督争辩,就是那位已经被高举到父神右手边的复活主。那些损毁教会的人,正站在神报应的威胁之下(哥林多前书三章17节)。不论哥林多人认为保罗如何懦弱,他们应当认清:站在保罗背后的,是全能的基督,祂绝不会容许哥林多教会一直为所欲为地犯罪,而不加约束。

然而,保罗才刚说完这一点,就意识到哥林多人可能会误解这话。他们可能会说:「看见了没?基督自己就是个满有权能的人物!要是基督的权能正对他的胃口,所以他全然愿意叫人注意这个权能,为什么保罗还要强调基督的温柔和谦卑呢?」因此,保罗必须表明主耶稣基督同时是软弱和力量的最高典范,而且这两项美德是息息相关的。

保罗写道:「祂因(直译为『出于』)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基督并非总是在彰显祂的权能。祂总以温柔和谦卑的态度来生活,来服事人,并且祂就是出于软弱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独特的语法大致等于「因着软弱」的意思。但是,保罗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是单单由于祂的软弱,也就是说,祂没有能力抵挡祂的敌人,此外就没有其它的理由了。毋庸置疑的,保罗非常清楚:即使是在客西马尼园,耶稣都有权求父差遣成千上万的天使天军来服事祂(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3节;参:约翰福音十章18节)。基督从来没有软弱到被逼死,像个殉道者一样。保罗的意思是:基督甘愿舍弃性命,是「出于」软弱,也就是说,因为祂决定顺从父的旨意而选择软弱。祂因着软弱被钉十字架,使一切的福分从祂的恩典向我们涌流出来,基于祂的舍己,以义的代替不义的而死,为要把我们带到神的面前。

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出于软弱;但是,保罗接着却强调:祂「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换句话说,「十字架并不能完全说明基督与罪的关系;祂经过十字架到宝座,而当祂再来的时候,是个审判者」。保罗自己在这里倒没有如此详细地描述;但是他的论点相仿。耶稣自己采取的软弱,在祂被钉十字架的事上表露得淋漓尽致,但并不是到此结束:因为神又使祂从死里复活。这里所彰显的是令人震惊的权能,而这就像十字架的软弱一样,也是耶稣的特性。十字架和复活是一体的;耶稣同时彰显了软弱与权能。

但是,在祂所彰显的这双重美德里,基督成为基督徒的榜样;如果是基督徒的榜样,那么更是基督使徒的榜样。那就是保罗所要作的结论;他一描述了基督是同时彰显出软弱和权能,就写道:「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祂同活」(哥林多后书十三章4节下)。保罗的意思是:他自己要在经历中反映出基督的软弱和权能(参:哥林多后书四章10节)。使徒保罗和其他的信徒一样,也在死亡的这一边活着;因此,基督徒活在世上的主要标志就是「跟基督自己选择的软弱一样」。权能的生活主要是未来的展望;因为基督虽然已经从死里复活,作为信徒初熟的果子,但信徒本身并不能在基督再来之前经历到那种程度的权能(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0至28节)。那种复活的大能,现在正运行在信徒身上,使他们成圣(例如:以弗所书一章19至20节,三章16至17节);而在使徒保罗身上,复活的大能也同样已经赐给他,使他能处理哥林多的状况。在保罗的软弱中,神的能力将会得着完全的彰显,那是为了「服事你们」*,为着哥林多人的好处(虽然受管教的人通常在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好处,希伯来书十二章5至13节)。

【*编按:这是采取《新国际版》与《吕振中译本》的译法,《和合本》译为「向你们」。参《现代中文译本》「为了你们的益处」。】

保罗的要点很明确:在展望可能成行的第三次旅程时,他扬言如果必要的话将施行严厉的管教(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至3节上);这种管教所彰显的权能,有复活基督的大能支持。这必然带出进一步的警告:如果审判即将来临,那么哥林多人应该自我省察,免得被弃绝。

3.哥林多人的自我省察(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

哥林多的信徒,自恃他们自己的聪明智慧,一直乐不可支地察验保罗和其他宣称者的使徒身分;却不知道他们自己应该自我省察。保罗写道:「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上)。「你们自己」是在强调位置上:你们自己,相对于其他的每一个人。保罗在前一封信里告诉他们:要「在真道上站立得稳」(哥林多前书十六章13节);现在他告诉他们,要自我省察,看看他们「有信心没有」。这两处的「在信心里」,*都是指「在基督徒的信仰上」,也就是,在基督教里,保罗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它,因为这是神所启示的宗教,从人的观点看来,其特点就是信心。

【*编按:「有信心没有」(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上),可直译为「是否在信心中」。这里的「在信心中」与哥林多前书十六章十三节的「在真道上」,希腊文都是εν τη πιστει。】

如果哥林多人真是基督徒的话,他们就能体会到基督耶稣是在他们里面——当然,除非他们没有察验。要是基督耶稣在他们心里,那么他们应该会像保罗一样,渴望认识基督的温柔和谦卑,还有祂的软弱。他们会像保罗一样,不仅想要追求祂复活的大能,而且要追求「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立比书三章10节)。那就是他们无可避免一定要认识的——当然,除非他们没有察验。

保罗技巧地让哥林多人陷于进退两难之境。因为他使用隐喻的手法说:他们如果省察自己,就不可能通不过这个察验。然而,保罗整个逻辑所要求的就是:如果他们「通过」察验,就必然努力追求被钉十字架的基督,一如他们热切追求被高举的基督那般。另一个可能是:他们通不过这样的察验。

保罗是否应该鼓励信徒作自我省察,引起一些读者的质疑。权威的宗教改革,非常着重救恩是藉着恩典,单靠着信,以至于许多宗教改革家将使人得救的信心等同于确据。他们说,信徒若没有确据,那是因为缺少叫人得救的真信心。加尔文就从这处经文得到一个错误且负面的推论,说保罗「宣称:谁要是怀疑自己是否得到了基督,是否在祂的身体里有分,就是堕落的人」——这当然不是这处经文的意思。

事实的真相是: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在拥有至高无上之主权的主面前的身分,可能是许多不同的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怀疑,如果是因为对于基督十字架救赎工作的充足性不确定,那么就要带领有疑惑的信徒,去读证明其充足性的许多经节。但是,如果疑惑是从压抑的罪而来的话,那么除去疑惑最适当的方法就是悔改,认罪,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要进行赔偿。同样地,信徒要是非常肯定自己是在爱子里蒙悦纳的,并且被记在羔羊生命册上,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有心与主的子民同唱:

两手空空到主前,

惟独紧靠你十架。

——那样的话,自我省察就是多余的。然而,要是这位信徒神气活现,自高自大,道德不严谨,或对主要教义的认识有偏差,那么使徒约翰(没有比他的这个方法更好的)会要求进行三重的察验(约翰一书):教义上的委身、对弟兄的爱、道德行为上顺服基督耶稣。约翰声言:谁要是过不了其中任何一项测试,那个人根本就不是基督徒(例如:约翰壹书二章1至9节)。在这一点上,宗教改革者所强调的又过于简化、太过琐碎;因为在正常状况下,圣经会把焦点放在确据的主观基础上(也就是说,生命的改变),就好像在别的情况下,把焦点放在客观基础(基督的十字架工作)上一样。

简单地说,当一个人在公义的神面前心灵破碎、痛悔的时候,恩典就降临,并且宣告赦罪,赐下信心。然而,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那是成功主义精心培养的产物),没有意识到恩典,也不觉得对它有任何需要,那么恩典就消失,一位严格的使徒就会警告说:「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

今天,在北美有几百万个人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其它地方的就不提了),却只是空洞地委身于基督教;如果稍加追究,他们就得承认自己并不爱慕圣洁,也不祷告,也不恨恶罪,更不谦卑与神同行。他们跟哥林多人一样处在相同的险境当中;而保罗的警告也适用于他们,就像当初收到这封书信的哥林多人一样。

4.通过试验之后的附属品(哥林多后书十三章6节)

乍看之下,保罗接下来的一步好像离了题,因为他话锋一转,从哥林多人是否通过省察,谈到他自己通过察验。这样一来,保罗所要表达的突然明朗了,因为我们看见他写道:「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才明白他这一招是多么令人钦佩。

保罗的论点是,如果哥林多人在自我省察之后,断定他们是真信徒,那么就有一个无可避免的结果:带领他们踏出信心第一步、使他们首次经历恩典的人,不可能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所认为的那么毫无用处。保罗总有一些优点,可以声称自己的使徒职份:也就是说,保罗通过了他们所设立的测试。

这简直讽刺到极点。哥林多人如果宣称他们通不过省察,那么保罗无疑也会感到羞耻(参:哥林多后书十二章21节);但是,那么一来,哥林多人就没有资格去指责任何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通过测验,那么保罗既然是最初向他们传福音的,也就最不该被他们指责了。

这显然不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比方说,并不是每一个布道家都宣称有使徒的权柄;有的时候,布道家在向某个团体传福音和接受察验之间,也曾经变节过。这个原则跟「成功就是凭据」又不尽相同。这个论据在这段上下文当中很合宜,是因为跟哥林多教会对保罗作出之指控的性质有关。

警告完毕。保罗现在开始祷告,是他常为哥林多教会向神献上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