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五8

在这个福分中,我们的主给予特别的福气,不是给智力敏锐的人,也不是给情感忠诚的人,而是给清心的人。在圣经的意象中,心是整个人格的中心。然而,耶稣对天然人的内心的评价,并不是很令人鼓舞的。在马太福音其他地方,祂说:「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太十五19;参:耶十七9;罗一21,二5)。

尽管有这样可怕的诊断,第六个福分仍然坚称:清心是与神交通——「看见」神——的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祂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二十四3~4;参:诗七十三1)。神是圣洁的;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坚决主张:「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

绝对不要把清心跟外在地遵守规条相混淆。因为,清洁的必须是内心,这个福分质问我们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当你的心思空闲下来的时候,你想些什么?你是否赞同欺骗的手腕——无论技巧如何高明?对不大健康的幽默——无论多好笑——又如何?你一贯忠诚于什么?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你所爱的人和事是什么?你的言行举止,在多大程度上精确地反映你内心的状态?你的言行举止,在多大程度上遮掩你内心的状态?我们的心必须单一,清洁,无玷污。

有一天,当天国完满实现,当新天新地来到,有义居于其中,当耶稣基督亲自显现,我们必要像祂(约壹三2)。那是我们长远的期待,我们的盼望。在这个基础上,约翰说:「凡向祂〔就是基督〕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约壹三3)。换一种说法,根据约翰,基督徒现在洁净自己,因为这是他最后的样式。他现在的努力与将来的盼望是一致的。同样的主题以各种形式贯穿整本圣经。当然,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天国的要求没有改变:总是要完全(太五48)。但是,接下来就是,耶稣的门徒盼望天国最终会完全,也已经决定要为此预备。他知道自己已经在天国里,他关心的是洁净的问题,因为他意识到国王是清洁的,而天国在其完全的形式里,将只允许洁净的人进入。

清心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虽然直到新天新地,这才会最终实现,然而即使是现在,这也是真实的。我们对神和祂的道路的认识,以及我们与祂的团契,都取决于我们的清心。得以见神(visio Dei)——何等的激励,叫人成为清心的人。

第七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五9)。

这个福分不是祝福和平的人,也不是祝福那些渴求和睦的人,而是祝福使人和睦的人。

在圣经的整体架构中,最伟大的使人和睦的人就是耶稣基督——和平之君。祂藉着除掉罪——这个造成疏离的原因——在神和人之间成就和睦;祂藉着除掉罪和藉着带领人进入与神合宜的关系,在人和人之间成就和睦(特别参见弗二11~22)。耶稣赋予这个犹太人传统的问候崭新的深邃意义,当祂从死里复活后,祂用这样的话问候祂的门徒:「愿你们平安」(路二十四36;约二十19)。因此,耶稣基督的福音是最伟大的使人和睦的信息,而基督徒与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从根本上说,就是和平的先驱,就是使人和睦的人。也难怪保罗使用以赛亚的意象,勾画出沿着犹太山区的小径奔跑的使者:「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神作王了!』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赛五十二7;罗十15)。

然而,上下文没有任何迹象可使我们认为,耶稣在太五9所说的话是只限于藉着福音来成就和睦。相反的,耶稣基督的门徒,成为「使人和睦的人」,必须将这个词延伸到更广泛的意义上。基督徒作为成就和睦的角色,不只涉及传福音,而且扩展到缓和紧张,寻求解决方案,和保证沟通顺畅。如果他自己也陷入紧张的关系中,那也许是他最困难的任务。然后他记起「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一20),以及「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他不会把问题,即使是重要的问题,与他的自我形象相混淆;他害怕会产生更多的热,而不是光,他将学会降低他的声音,并随着争论的紧张程度来加强他的微笑。

使人和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被称为「神的儿子」——不是如《当代圣经》所译的「神的儿女」。两种翻译的区别极微,但是意义重大。在犹太人的思想中,「儿子」通常带着「有分于—–的性情」,或类似的意义。如果有人称你为「狗的儿子」,这不是侮辱你的父母,而是侮辱你:即你拥有一只狗的性情。因此,「神的儿子」与「神的儿女」有不同的内涵。两种表达都可指某种子女的关系;但是前者比较强调的是属性,而不是单强调地位。

使人和睦的人的赏赐,就是他将被称为神的儿子。他反映出他的天父那奇妙的、使人和睦的性情。即使是现在,基督徒也有一种感觉,认为可以在使人和睦之人的性情里直觉地辨认出这种属神的层面。例如,当基督徒在特会,或教会事务的会议进入热烈的争论中,那位保持平静,公正、有礼、恭敬地听取每一个观点,并且平息风波的弟兄,会被他的同辈默认为是属灵的。但是,在耶稣基督的门徒中,这样的行为应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耶稣自己使它成为理所当然的行为。它是神的儿子重要的一部分。

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五10)。

这最后一个福分并不是说,「那些因为令人不悦,或因为像过激的狂热分子一样咆哮怒吼,或因为追求某种宗教——政治的动机——而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这个福分只限于那些为义受逼迫的人(参:彼前三13~14,四12~16)。在这节经文中描述的信徒,是那些决定要像耶稣一样生活的人。

逼迫可以有许多形式;没有必要把它单单局限于,我们的基督徒同伴在某些镇压国家中所经历的严酷逼迫。在西方,某个行义的基督徒可能会招来家人的嘲笑,和亲戚的排斥。但是即使是来自于安全和开明家庭的基督徒,也将在某处遭到抨击。也许在工作中,他发现他的同事们这样说他:「你知道,他是个基督徒;但是他相信得稍微入迷了一点。他甚至不谎报所得税。有一次,我偷偷塞给他公司的一个文件夹,因为我知道他家里的私人文件需要用,他却拒绝了。当我再三坚持给他,他竟然说如果接受了就是偷窃!当我讲一个笑话的时候,你看见他脸上的阴影了吗?多么正经的人啊!」

为义受逼迫的奖赏是天国。换句话说,这个福分是所有福分的一个试验。正如一个人必须灵里贫穷才能进入天国(太五3),如果他要进入天国,也同样会为义受逼迫。最后这个福分成为所有福分中最严格的一个,并且它把其余的福分都结合在一起;因为,如果耶稣的门徒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逼迫,那么我们可以问他:在他的生命中,义在何处得以彰显?如果没有义,没有遵行神的旨意,他如何进入天国呢?

这个基本原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出现在新约圣经中。基督徒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因此,如果他显示真诚、光明正大的义,他将被许多人拒绝。真实的义默默无声地谴责人们;这也难怪人们通常会以猛烈的抨击来回报。因此,基督的门徒通过他们公义的生活把人区分出来:人们如果不是排斥他们,就会被他们吸引来就近我们宝贵的救主。耶稣自己在约翰福音十五章十八至二十节教导说:

18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19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20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若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

保罗补充道:「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祂受苦」(腓一29)。「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三12;参:帖前三3-4)。

第八个福分是如此的重要,所以耶稣对它详加说明,祂把福分中的第三人称形式转换成直接对话的第二人称形式,藉此更明确地说明它的意义。

2.详加说明太五11~12)

“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12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除了转换成直接对话所造成的冲击之外,对第八个福分所作的详细说明,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洞见。

第一,明确地将逼迫延伸到包括侮辱和说恶毒的话。它不仅限于身体方面的对抗或折磨。

第二,耶稣现在把「为义」(太五10)这个词与「因我」(太五11)平行使用。这肯定了这里所说的生命的义就是效法耶稣。同时,它将耶稣的门徒等同于耶稣的义行,因此公开表白效忠耶稣的门徒,是不可能不被义充满的。

第三,有一个公开的命令,就是:在遭受这种类型的逼迫时要欢喜快乐。在新约圣经的其他地方,提出了遭受逼迫时要欢喜的许多理由。使徒们「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而欢喜(徒五41)。彼得把试炼看作恩典的一个媒介,用来证实信心的真实性,并且增加它的纯净(彼前一6及以下)。而在旧约圣经中,燃烧的火炉是神圣同在的地方,这同在甚至以可见的使者的形象向三个希伯来青年彰显(但三24~25)。然而,在我们刚刚所引用的经文里,只提出一个理由,来激励耶稣的门徒要在逼迫底下欢喜,而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了,即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因此,耶稣的门徒,必须从永恒的角度来决定他们的价值(耶稣在太六19~21、33中详述了这个主题),确信他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他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他们把自己与在他们之前受逼迫的先知同列,并藉此证明神的百姓在每个时代都在枪口底下经过。他们在逼迫底下受苦,是绝对不会令人感到沮丧的;这逼迫是由于他们的义所引起的,成为他们得胜的记号,即天国是他们的。

三、天国的见证太五13~16)

这几节经文在两方面显明是紧接着前面的经文的。第一,耶稣继续用第二人称向祂的听众演讲。第二,也是比较重要的,隐含在八福中的主题现在成为明显的题目,例如,信徒是见证人。

要明白这第二点是怎样成就的,我们必须认识到:遵行天国的标准,是绝不可能只有在别人看不见的生活中。你所过的生活中的义,会吸引人的注意,即使这种注意通常是采取反对的形式。换句话说,基督徒的灵里贫穷、为罪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睦——这一切并不是处于隔绝的环境之中。天国的这些标准是在一个有罪的世界中殷勤地操练的,组成了基督徒见证的一个主要层面;而这个见证加剧了逼迫。然而,耶稣的门徒的行为,需要从其对世界的影响来考虑;正如世界的反对也需要从它对基督徒的影响来考虑一样。所以,在第十三至十六节,耶稣详尽阐述两个生动的隐喻,来勾画出祂的门徒必须怎样通过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留下他们的印记;而且这个世界是与天国的标准背道而驰的。

1.盐太五13)

在古代世界,盐主要是用来当作防腐剂。因为没有急速冷冻的冰箱,人们用盐来保存许多食物。当然,盐也附带地用来调味。

在第一个隐喻中,耶稣把祂的门徒比作盐。祂是以含蓄的方式说到,如果没有祂的门徒,这世界会变得更败坏:基督徒有延缓道德和灵性腐烂的功用。如果他们的生活符合第三至十二节的标准,他们在社会上不能不成为一个好的影响。

但是假设盐失了味,会怎样呢?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raison d'être),还不如被丢在街上——古代东方的垃圾场——受人践踏为好。

这段话有两种的解释。因为按其性质,盐必须是咸的,不然就不是盐了,它不可能真正地失掉它的咸味;因此有些人以为耶稣是在说,是基督徒里面的生命,自然而然地推动他成为一个见证人的。就我看来,这个解释带有卖弄学问的意味。虽然,盐就其本身而论是不可能失掉咸味的,然而它却可能被搀入其他的杂质。如果搀杂足够的沙子等物,那么盐就不能再用作防腐剂。它失去了防止腐烂的效用,所以必须被抛弃,就像无用的东西一样。盐的目的是阻止败坏,所以它本身一定不能败坏。

这世界变得越坏,它堕落的速度越急速,也就越需要耶稣的门徒。

2.光太五14~16)

我们的主用来描述基督徒见证的第二个隐喻是光。基督徒是这世界的光——这是以含蓄的方式说到,这世界是一个被深深的黑暗所笼罩的世界。

耶稣谈到两种物理方面的光源:从造在山上的城而来的光,和放在灯台上的灯所发出的光。第一个来源——城——常常被误解。有些人认为,马太福音在记录耶稣的教训时有点混淆,插入了一个不相关的例证,说到一座城,因着它的高度,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他们认为这个例子虽是生动有趣的,但是放在与光有关的上下文中是不合适的。我想,提出这样的批评的人只反映出他们是生活在工业化的世界中;在那里,光是如此容易得到的。他们不知道绝对的黑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加拿大,出外去露营的时候,距离任何一个城市或乡镇可能有几百哩之远。如果是在多云的夜晚,而该地区又没有磷光,那将是完全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但是,如果附近有一座城,也许有一百哩远,但黑暗的程度就减轻了。从这城发出的光被云彩反射,在完全黑暗的夜晚里,就不再觉得那么孤独。同样,基督徒的光照在人前,他们也不能被隐藏;他们发出的美好光芒冲淡了黑暗,否则这世界将是绝对的黑暗。想象一下,一个世界如果没有几百瓦的电力可供我们个人使用,我们就会明白黑暗是多么恐怖,而且成为一切邪恶的一个象征。从这城发出的光,即使不如我们现代的光源有那么大的能量,也使黑暗变得比先前稍微容易忍受一点。光是这样的重要,如果一个人把橄榄油灯放在斗底下,要熄灭灯上摇曳的火焰,这是多么可笑。按照现代的标准,这个燃烧的灯芯也许只发出一点微弱的光芒;但是如果除此以外就是漆黑一片,那么这灯光是非比寻常的,足以照亮一家的人(太五15)。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6)。耶稣的门徒是靠什么光来照亮一个黑暗的世界呢?从这里的上下文我们读到:不是靠个人面对面的谈话、也不是靠牧师的讲道。这光就是那些跟随耶稣之人的「好行为」——「好行为」被行出来,至少使得一些人认出这些跟随耶稣的人是神的儿子,就将荣耀归给他们的父(太五16)。

天国的继承人在生活中实行了天国的标准,形成了天国的见证。这样的基督徒,拒绝在工作中偷懒,因为这样是在抢劫雇主;他们拒绝屈服于贪婪和吝啬,因为这样是在抢劫雇员。同事处于困境之中,他们是率先伸出援手的人;也不用尖刻的话回答别人。他们由衷地盼望提高其他人的利益,也由衷地讨厌淫猥的幽默。他们是诚实、光明的,是纯正、无私的,他们拒绝像空谈理论的政治家那样只提供不着边际的答案,也拒绝自私的世俗人那种放任自由(laissez——faire)的态度。他们有温柔的个人举止,但是却勇于追求公义。

因为各样的原因,基督徒已经失去这个见证的异象,而且也迟迟不回转归向它。但是在较好的时期和在其他的地方,忠心地、带着神圣的能力来传讲耶稣基督(祂自己是这个世界无与伦比的光〔约八12〕)的福音却改变了许多的人,使得他们也成为这世界的光(太五14)。监狱改革、医疗照顾、工会、控制被滥用和反常的酒精饮料交易、废除奴隶制度、废除童工、建立孤儿院、改革刑法——在所有的领域,跟随耶稣的人都是追求正义的先锋。@黑暗就被减轻了。并且我认为,当公开表明信仰的基督徒更少考虑自己的名望,更多关心天国的标准,情况总是会这样。

@我推荐读者阅读一些书籍,就如J.W.Bready的England:Before and After Wesley(美国的浓缩本的书名是:This Freedom-Whence?),或者较晚近的是D.W.Dayton的Discovering an Evangelical Heritage。虽然我并不总是信服他们的神学分析,但是这样的书却教导我们,有价值的社会趋势几乎全部都是从福音的觉醒中孕育出来的。这样的福音的觉醒是由神的一些仆人领导的,诸如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卫斯理(John Wesley)、夏理斯(Howell Harris)、沙夫茨伯里(Lord Shaftesbury)、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等等。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