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第2章全胜的信心入门

——约翰福音十四1-14

1「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2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

3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4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

5多马对祂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

8腓力对祂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9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10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祂自己的事。

11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12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13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14你们若奉我名告什么,我必成就。」

面对着门徒的焦虑和困惑,耶稣反倒讲起平稳的信心和属灵的宁静,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十四1)。信心是唯一的基础——要信!要信父神,也要信耶稣本身(约十四1下)——他们可以靠这信心成就惊人的大事;但是,如果耶稣没教导祂的门徒这一点,却只要求他们心里不要忧愁(约十四1上),那就太无情、太不切实际了。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段经文到底应该翻译成:「你们要信神,也要信我」(参《吕振中译本》),或「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如《和合本》),并不重要,因为无论采取二者当中的任何一个,耶稣都是把自己直接与神相连。第一世纪的犹太人都知道信神是他的责任,但如果有一个人劝告别人要相信自己,像相信神那样,这人就是自称为神了。今天也一样,当一个人如此斩钉截铁地说:「要相信我」,他不是自抬身价,就是自我嘲讽。没有中间立场。如果是人,就不值得这样信靠,而且时间一久必定让人失望;但这个人如果是神,那就不仅配得信靠,而且也绝不会背信。

有了信神和信耶稣的基础,门徒就不会忧愁了。神与耶稣都有主权,也都良善,祂们都有权能去完成祂们的旨意,而且心中都挂念着门徒的幸福,否则就绝对的意义来讲,祂们也不是可以被信靠了。

的确,这种劝告对每个世代里忧心烦扰的基督徒都有效。在新约圣经中有一处记载保罗的劝勉说:「应当一无罜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6-7)。然而,这些忧郁不堪的人、已经经过了痛苦的最后晚餐、洗脚事件,犹大的离去,预言彼得的胆怯;还有更糟的是,耶稣还明确地告诉他们,祂将要撇下他们;「临别叮咛」是耶稣特别针对当时的情况给门徒的鼓励。祂说:「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约十三33)。

门徒既深陷在痛苦中,又害怕自己即将被撇弃;但他们却不明白耶稣离开他们,乃是经过十字架和坟墓回到祂应得的荣耀里去。我们虽然也经常消极沮丧,滑跌在绝望里,感到被撇弃,但是约翰福音十三、十四章的情况非常独特,那是救赎历史上不能重演的事件:就是耶稣基督的肉身要经过十字架,与门徒分离。因此,尽管门徒需要有一般性的劝诫:当信神,也当信耶稣,但他们需要的不只这些,而是需要耶稣更进一步的指示,能更详尽地解说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使当这划时代的周末过去,他们还无法融会贯通所有的细节;耶稣所说的不单已经给了他们及时的安慰,也给他们一个整体的架构,来了解这些历史大事的最终意义。

换句话说,不要小看这段「临别叮咛」,以为只是给挫败圣徒的一种安慰;更恰当地说,这段经文主要的意义,乃是解说耶稣经过十字架,「离世」往祂的父那里去。这是非常基础的神学;而且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从中得着鼓励和安慰。对忧愁的基督徒来说,如果离了两千年前那一个周末在耶路撒冷发生的这些事件,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安慰。这对开头这一批信徒来说特别是如此,因为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痛苦的深渊。然而,现代的信徒也是一样:我们的信心得着更新且坚定不移,最好不是因为抓住了一两句属灵的金玉良言,或是很顺口的福音真理名言,而是因为深深地体会、经历信心的功课和救赎的根基。

在这样的架构下,耶稣为那些跟随祂的人提供了必须相信的内容(约十四2-7):祂说出他们必须相信的真理,因为这是他们要过得胜的信心生活、有平稳安静的灵命所不可少的。可惜的是,他们在这方面少有领会,因为他们已错看了耶稣是谁,他们完全漏掉「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十四1)这个劝告的深刻含义。因此,耶稣必须复习祂先前的教导,为学习迟缓的人讲解祂到底是谁(约十四8-14)。

一、必须相信的一些真理(约十四2-7)

耶稣陈明了三个真理,如果门徒的信心想要经得起考验而得胜的话,就必须确实相信这些真理:

1.耶稣不仅要离开,而且要回到父神的大房子去——去为跟随祂的人预备地方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十四2)。

根据《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翻译,耶稣所应许的是「许多的华厦(mansions)」,而不是「许多的房间」;无疑的,对许多人来讲,永恒的华厦这观念比永恒的房间更吸引人。许多诗歌是受到华厦这个词的启发而写成的,这些诗歌大半都是描绘物质方面的永恒福分,我们唱着:「就在山头那边,我有华厦一幢」,实在难以抑制我们的思想,而不去想象有多少听我们使唤的仆役。「为何我在乎是间茅屋还是帐棚?他们在那里为我建造一座皇宫。」这里我们又从「华厦」升级到了「皇宫」。

原文用的字非常罕见,但也用在新约圣经另一个地方——就在这一章,十四章23节。那里说到圣父与圣子要藉着圣灵以信徒为「居所」(《钦定本》)。《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译得比较好:「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一起建立我们的家」(译注:《和合本》译作「与他同住」)。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个词语,不该令我们飘飘然地想到奢华的房地产。「住处」是个不具特殊色彩的词语,是居住的地方,居所,生活的所在。把它比喻成一栋房子里的许多厢房或华厦就太牵强了。

从前后文来看,门徒在此时此刻,显然根本不关心他们永恒产业的多寡,他们正在为着即将失去耶稣而心烦意乱。耶稣向他们保证:祂虽然要回到父家那里去,但是有一天祂要再次与门徒联合;祂不是隐退到华美的父家,孤立起来,祂乃是去为跟随祂的人预备地方。耶稣轻轻地责备他们说:「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好像是说:疑惑的人才去臆测耶稣会撇弃他们。祂的门徒怎么敢认为祂是像他们一样的善变呢?祂是那么的诚实正直,纵使是要撇弃他们,祂也会早就告诉他们了。

事实上,耶稣已经一再对门徒提过祂要离去的这件事。但是就像祂一贯的教导,他们的死脑筋总是要等到事过境迁才领会。有一次祂问:「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祂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约六62)。祂甚至对法利赛人声明:「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约七33-34;亦参:八21)。当晚,加略人犹大离开楼上之后,耶稣告诉祂的门徒说:「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约十三33)。但是祂现在向他们进一步保证:祂离去的目的,是要在神的同在中为他们建立永久的住处。这是与祂的离去有关的真理。如果相信,他们的信心就能胜过忧虑和疑惑。这信心能驱散他们将被撇下的疑虑。的确,人如果笃信耶稣,如同相信神那样,怎么可能反而以为祂的离去不是为着他们的好处呢?

「我父的家」这个词语也令人想起神的同在。当耶稣洁净圣殿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家(《和合本》译作『殿』)当作买卖的地方」(约二16;参:路二49)。然而,在那里「我父的家」是指圣殿,那不就是人可以献上赎罪祭而来到神面前的地方吗?耶稣预先看到所要献上的祭物是祂自己,所以祂有一次就宣称真正的殿是祂的身体(约二21)。同样的,既然「我父的家」生动地描写了圣殿是神人相会的所在,它就更适合用来描写天堂,就是神的家,是神子民最终的盼望所在,以及有着喜乐远景的应许。在这房子里的「住处」,就是指永远住在神荣光中的喜乐。

基督徒千万不要失去这长远的眼光。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一再被提醒:基督徒的权利与责任都是暂时性的。我们享受富裕的生活,就更该去帮助贫乏的人,寻求公平诚实,并且作出榜样。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可能表面属灵,却在道德及社会上一无是处。同时,基督徒必须避免把神国的目标与政治、经济或社会的目标等同起来;更确切地说,我们必须排除这样的等同。耶稣基督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约十八36),它也照样不被这世界所限制。我们最终的目标绝不是改变社会,不管后者是多么有价值。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单纯地在神丰富无穷的同在中敬拜。

单单是这样的观念就足以使我们无条件地顺服。这属天的地位能使我们在社会上更有用;因为跟随一位尊贵的主,我们就学会舍己、服事,而避免走在骄傲自大的道路上。理想主义者常常容易陷入骄傲自大的试探,以致于今日的革命同志往往会变成明日的暴君。基督徒有逃避这网罗的潜能,因为他最高的目标超越了那些短暂的事物;他彰显出诚实正直与温柔的性情,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恩典乃是从主而来的恩赐,主已经给他留下了榜样。

虽然经文没有详述,但却是以这个观点为前提的。与耶稣一起永远住在祂父的家中,这个目标已经赐给了耶稣的头一批门徒,也赐给了我们。但我们却面对着他们不曾面对的危险,因为蒙神赐福,今日的我们享受奢侈安逸的生活,却尝不到更精美的东西。耶稣要离开我们——不是要被钉十字架,而是要教导我们倚靠;但我们却对祂的离去漠不关心。更糟的是,我们无法热衷地期待永恒,我们也可能忽略了与这世代的信徒一同呼求「主耶稣啊!我愿你来」。现状是令人满意的,但并不完美。

很讽刺的是,我们喜爱蒙受恩惠,却没有活出更得胜的信心,或更平稳安静的灵命;相反的,我们孕育出一批不满现状、神经兮兮的年轻一代。耶稣的头一批门徒需要信赖耶稣,并且相信祂离去是为着他们永恒的好处。所以,我们今天也同样需要信赖耶稣,并且相信祂离开了这么久一定是为着我们永恒的好处。就二者而论,这都是有助于信心坚定的远见。

我们看完下一个句子,就更能了解坚定信心的真实基础。耶稣说:「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在希腊原文里,这些字的前面有个表原因的「因为」,就是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接下来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是在括号里的);因为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第一个句子的「有」字,是现在式,在约翰福音里常常是预期描写法。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在我父的家里将有很多住处;因为我正要往那里去为你们预备地方。」

但是耶稣到底在预备什么?为什么花了那么久的时间?这卷福音书的第一章头几节经文说到:道与神同在,神藉着祂创造了万有。如果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为什么需要花这么久的时间去准备几间房子呢?

当我们仔细读约翰的记载,答案就很明显了。耶稣说:

「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在这本福音书里描述耶稣离去——也称之为去、祂回到父家、祂得荣耀、祂被举起来——指的都是同一事件:祂藉着十字架和复活回到祂父的家,祂的回去包含着救赎的重大意义。所以,耶稣在第十四章第二节并不是说:「我要回到我父的家,等我到了那里,我就可以把地方给你们预备好;」祂乃是说:「我要回到我父的家,这趟归回、这救赎的旅程,可能成为预备住处的方法。」在新约圣经其他地方,我们读到关于耶稣被举起来以后的作为:祂是王,是中保,神一切的主权都是藉着祂而运行的(林前十五24及下);祂也是大祭司,永远活着为祂的子民祈求(来七24-25)。但是从约翰福音十四章里可能看不见这类的作为,我们看见的,就像奥古斯丁(Augustine)所说的:耶稣的「去」,这件事本身就是为门徒预备地方,也同样是在预备祂的门徒,使他们配得过那地方。

当头一批的信徒信赖耶稣和神的时候,他们的信心就稳定坚固;他们相信耶稣离开是要回到祂父的家,而祂回去就是为他们打开了父神的家。二十世纪信徒的信心也是一样,当我们信赖耶稣和神的时候,信心就稳定坚固;虽然事隔两千年,当我们相信耶稣藉着十字架离开,相信祂成功地回到父家,我们就不需害怕被撇弃。我们应该为着耶稣离去为我们预备地方而欣喜若狂;这长远的眼光,永恒的喜乐,也在宁静的信心中吞噬了短暂的恐惧。我们与保罗一同欢喜地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八32)

还有第二项真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得胜的信心。

2.耶稣将会为属祂的子民回来

祂应许说:「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3)。这一节引起了几种相互排斥的解说。因为耶稣「离开」是指着祂的死说的,有人就主张说祂应许的「我必再来」乃是指着祂的复活。这解说站不住脚,有两个理由:第一,耶稣的「离开」包括祂的死,但并不仅局限于此:归根结底,祂经过死,乃是回到祂的父那里去(约十七13)。因此,「我必再来」也不一定非要缩小到指着复活不可。第二,耶稣应许祂必再来,并且接祂门徒到祂那里去与祂同在。但在复活之后显然并没有发生这类的事。相同的道理,要把「我必再来」想成纯粹只是指藉着圣灵的同在而来临(像后面在约十四23所说的),也难以让人满意。

也有人强烈主张说耶稣再来是应许祂会在门徒死的时候回来,把他们带到祂那里去。这段经文常在基督徒的葬礼中被诵读,目的也许只是要藉着这段经文来传达安慰而已。此种解说虽是可能的,但却也很难让人信服。在经文里连一点暗示都没有,更没有提及门徒的死。在约翰福音或约翰书信里,都没有任何像这样的表示。因此,我们不能确定约翰对这种事有兴趣,不然他一定会提到或记载下来。

最好还是把这应许看作是指着主耶稣第二次的来临说的:耶稣将回来接祂的子民,并且带他们到祂那里去。祂不只是离开;祂还要再来。约翰在其他地方论及这主题,或者是明白地说到(如:约二十一22),或者是含蓄地提及复活、最后的审判和末日等等(如:约十一24-25,六54;约壹四17)。

这绝不是遥遥无期的盼望。我们必须注意这应许中强烈的个人性质:「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搅扰着门徒的,就是那种被撇弃的感觉,而耶稣回答说:祂必须离去,是要预备接门徒与祂会合;再说,祂还要为他们回来。要失去耶稣,那是门徒没办法想象的;而祂向他们保证:他们不会失去祂——而是得到祂。

教会最崇高的盼望总是耶稣基督的再来。但当我们思想这愉快的前景时,千万不要忘记:目标是与基督同在。的确,就我们所知,耶稣再来的应许将结束人类的历史,而且保证道德败坏和人性悖逆终不得逞;那么,我们再次肯定:历史并不是失控或无意义的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一切安慰最大的来源:就是盼望与主同在。难怪耶稣这样强调祂的再来的切身性。然而若耶稣不在那里,即使团圆,也徒有虚名。

世上所有荣华欢乐

有如冰冷海洋;

天堂如果没有你,

就幽暗如黑夜。

真神羔羊!

你荣耀是天上荣光;

真神羔羊!

你荣耀是爱的生命。

——麦逵格D.A.McGregor,1847-1895)

当信徒信靠耶稣如同信靠神的时候,他们信心变得平稳宁静,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渴望和价值观都倾注在主的再来和享受与祂永远同在的有福前景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