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约翰福音第十四章至十七章)

作者:卡森

第1章序幕

——约翰福音十三章

楼上房间里的气氛非常的紧张、不安而且不愉快。

从傍晚一开始气氛就很糟糕。门徒与耶稣照原先的计划聚集,他们一起上了楼,食物已经放在那儿准备好了。按照传统该有仆役来为他们洗脚,可是他们四面看了一下,没有看到任何仆役,但也很有礼貌地没提起这回事,二话不说就围着矮桌边进入他们的座席中。耶稣领他们献上了一个传统的感恩祷告,然后,他们就看着耶稣离开了祂的座席。彼此谈话声便停止了。师傅(夫子)静静地脱下外衣,在他们惊愕中,往储水池方向走去,拿起一条毛巾束在腰上,又倒了一大盆水,然后走向离祂最近的门徒那里。

师傅是不应该作这种事情的,就是平辈也不应该洗彼此的脚。洗脚是仆人作的工作,而且还是最低阶层的仆役所该作的。第一个被洗的门徒,惊讶得愣在那里,也难为情得无法表示异议,他只感觉到脚底的凉鞋先被脱下,接着是凉凉的水,和干干的毛巾。师傅继续给第二个门徒洗,然后第三个门徒;而在这洗涤的过程中,整个屋子的气氛静得让人窒息。

一如往常,打破沉默的总是西门彼得。当耶稣走近要洗他的脚时,彼得想指出师傅的行为不合适,就把腿一缩,并且用他以为最婉转的口气,问:「主啊!你洗我的脚吗?」

耶稣直起腰来,看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话总得要有人先说出来的,如果师傅看不出祂这么作是在自贬身价,那么彼得我就非得站出来告诉祂不可。于是彼得的口气便硬了起来,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

耶稣还是用坚定的眼神望着他,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这是公然的对立。刹那间,沉静的气氛里似乎有些不安。难道耶稣没有听出彼得说话的口吻是充满了爱吗?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彼得随机应变,立刻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明他的爱。彼得回答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这话或许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气氛,然而,耶稣又接着加上一句,那句话在当时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使得先前低沉不祥的气氛又回到屋子里。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祂四面看了看,说道:「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紧接着,就在鸦雀无声中,祂替他们洗完了脚。

门徒们看着耶稣擦干了手,穿好了外衣,然后回到祂的座席上。他们为自己也为他们的师傅羞得不敢抬眼看任何人,只暗暗庆幸这段插曲总算结束了。可是,谁知道,事情还没完呢!因为突然间,耶稣又开始说话了。祂问他们说:

「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

他们当然明白,祂已经替他们洗过脚了。然而,他们也了解,祂所指望的是比这个更深入的答复。耶稣向他们所作的,是给他们一个榜样。经耶稣这么一问,他们的思维渐渐清晰起来,也明白这真理。他们发现耶稣正自问自答的,肯定了他们所摸索出来的答案。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那是当天晚上第一个让人感到丢脸的插曲。耶稣言词笼统地谈到了背叛,和其他一些使人听起来觉得丧气的话题,但是祂那时候所说的,似乎没什么连贯性。筵席开始了,大家也慢慢地又交谈了起来。奇怪的是,当气氛愈来愈好的时候,耶稣却愈显得垂头丧气、心里忧愁的样子。突然间谈话声中断了,藉着这个机会,耶稣又说话了,这一次,祂明明白白地说: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整个的气氛立刻又陷入了低沉,门徒们瞪大了眼睛彼此相望,屋子像被乌云笼罩似的,又再次地悄然无声。这一次,师傅的话总算没有人听不明白了。问题是耶稣讲的到底是哪一个门徒。矮桌边的目光混杂:有的好奇,有的茫然,有的恐惧。筵席便停顿了下来。

忽然间有几个人困惑地脱口发问,他们很没自信地问主,所讲的是不是他们,而加略人犹大也夹在这群问话的人当中。

彼得最先冷静下来,不过,他记得上次冲动的发问换来了一顿严厉的责备,这次他不想再用这么明显的问题来起首发问,何况这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他吸引了约翰的眼神,用嘴无声的说:「问祂指的是谁,」然后,摇头示意指指约翰旁边的耶稣。

约翰斜靠在左胳臂上,慢慢地向后翻转,这样他才能跟耶稣说话。约翰的后脑勺靠在耶稣的胸膛上,悄悄地问耶稣说:「主啊!是谁呢?」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

每个人都盯着耶稣,没人吭声。耶稣慢慢地把一块饼在盘子里蘸了一下,就递给加略人犹大。

这么一来,每个人就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犹大。他不太可能是个叛徒。他不是从一开始、就跟大家一伙儿传道行神迹的吗?他不是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而当上了司库吗?实在很难相信犹大会是个背叛者。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者耶稣只是提出一个警告,希望打草惊蛇,让这恐怖的谋反意念胎死腹中呢?

耶稣的手还拿着饼停在那儿。在众目睽睽之下,犹大既羞且怒;他一言不发,脑子急速地转动着,寻索他该走的下一步。他早就安排好要背叛耶稣了,现在他必须作最后的决定。他已经发现洗脚事件对任何一位自称为弥赛亚的,是那样的侮辱和不配,以至于他背叛的决心更坚定了。这毫无顾忌的耶稣!现在又来这个!然而,耶稣到底想做什么呢?祂在警告他吗?还是求他不要接这块饼呢?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呢?还是要让他惭愧得就此作罢呢?光看这些人目瞪口呆的样子——他们好像看不出他们自己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已经被这位使人神魂颠倒的师傅给削弱了;然而,这位师傅也太柔顺、太软弱,以至于无法站在国家需要的领导地位上。

犹大断然地作了决定,伸手接下了这块饼,接受了挑战,跨上了战台。当犹大把心一横,撒旦就抓住了他。

接着,耶稣又说话了,是直接对着犹大说的:「你所作的快作罢。」犹大毫无表情地应着,就离席站起身来。同席其他的人呆若木鸡地看着、不知所措。他们想都没想到耶稣是在叫犹大快点去作,去继续他背叛的计谋,有哪个神智清醒的人会这样说呢?他们简直无法想象这种事,因为他们还是不相信他们的师傅是心甘情愿,而且坚定不移地走上这条冷酷无情的死亡道路。在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领会十字架在神计划里的必要性,也不能领会耶稣是自愿要降服在那个计划里。他们的头脑无法规画出耶稣话语的性质,更没有办法明白耶稣对犹大所说的话。可能也认为耶稣挺满意自己所提出的警告,而现在向犹大表示自己还信赖他,让他继续担当司库的职责。不过,这话实在很难确定。

犹大打开门走了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一直到后来,约翰才回想起来:打开门走进了黑暗。这里外与当时的情景反映得多么贴切。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一9)。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约三20)。耶稣自称是世上的光(约九5),那么背叛光的人离开光明进入黑暗,真说得恰到好处。

犹大才一出去,耶稣就开始对剩下的门徒说祂即将离去。祂像说谜语般说祂将要得荣耀,又说要将他们撇下。祂提醒他们要彼此相爱,并且以安慰的口吻说到他们未来的见证。

但是祂说的话大部分都让人困惑。就某方面来说,祂讲的让人感动,只是不易理解,门徒们所能了解、警觉到的是:耶稣就要离去了。终于,彼得按捺不住了。他要的是单刀直入的问,直截了当的答,而且现在就要得到答案。于是他措词粗鲁,直率坚决地问:「主往哪里去?」

那就开始了当晚第三段令人难堪的插曲。耶稣并不被他激动,依旧很沉着、却仍然如谜般地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彼得用另一个问题回答说:「主!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可能他又担心他的忠诚会受到攻击,就极力地声明说:「我愿意为你舍命。」

耶稣回答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以当时的情景和细节,在困窘、苦恼和紧张的气氛里,往往都会使人感受深刻,而难以忘怀。对门徒来说,尤其在主复活之后,当他们以正确的观点,回想当天晚上所发生的过程、以及耶稣所说过的话,那种情景会历历在目。耶稣也在那晚设立了圣餐,在未来三天即将要发生的事件,它的意义在等候着被阐明出来。门徒们回想起来,洗脚事件的连带意义也变得更加的清晰。之后,门徒才了解到耶稣替他们洗脚不仅是一个榜样(约十三15),而且是一个救赎和洁净的印记,这是祂将要为他们完成的(约十三10~11)。祂不仅用水洗他们的脚,更要在那个周末,藉着祂的使命将他们完全的洗净。此外,祂是「活水」,可以解所有人的干渴(约四10,七37),而且祂会赐下圣灵,好像活水的泉源在每一个信徒的里面(约七38)。

那晚,耶稣利用门徒强烈的感受,最后一次讲了许多的话。没错,祂复活之后,又回到许多同样的话题(参:徒一3);但是在解释这些事情的时候,祂在被钉十字架以前用的是谜样的方式,这次祂始终向门徒保证不是自己疏忽被逮。而且十字架既不是一个错误,也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想法,而是祂使命中的一部分——其实,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祂说:「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十四29)。也许这个被称为「临别叮咛」的讲论,其惊人特性之一是在于它的开始。因为是耶稣要被钉在痛苦的十字架上,是耶稣的灵里极其忧伤。但是在夜晚,尤其是在这个夜晚,祂的门徒本来应该鼓励祂、支持祂才合适;但是我们发现,他们所能看见的只是他们的损失。因此,耶稣必须要鼓励他们。就在那天夜晚,祂要为他们尝死味的时候,针对他们的狼狈、易变的信心、模糊的眼光和自我中心,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