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但以理书注释

五、伯沙撒王的疯狂酒宴(五1—31)

A结构/形式/背景

这是一篇以叙述为主的作品,它的情节亦是以一个宫廷的考验故事出现,过程如下:

1.伯沙撒王犯了大罪,有凶兆出现。

2.哲士们不能为他解兆。

3.但以理成功地完成哲士所不能做的。

4.但以理被抬举。

本章记载了三位人物和他们的说话,首先是伯沙撒王(七节),继而是太后(十至十二节),跟着又是伯沙撒王的说话(十三至十六节),最后是但以理的解释(十七至二十八节),其中以但以理的话最长,这无疑是本章的中心。但以理的说话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像其他先知一样对王责备(十七至二十四节),第二部分便是对王所见凶兆的解释,本章结束时又再回复叙述形式。

与前数章一样,本章也是说一位巴比伦的君王见到了异象,不过,今次不是梦境,而是一个奇异的指头在墙上写无人能晓的字(五节)。伯沙撒王和尼布甲尼撒王一样大为震惊,但又没有贤能哲士可以为他解开这些怪字的谜团,于是便营造出故事的紧张及悬疑气氛。本章的布局与第二、四章的内容相仿。太后引荐但以理,亦与第二章太监长亚略的引荐行动相仿。不过,但以理解兆的内容大部分是对王责备,这特点则为前数章所无。其中他更提及伯沙撒王旣是尼布甲尼撒王之后的君王,理应从尼布甲尼撒王身上汲取教训,但事实却非如此。本章的故事和重点与前一章扣在一起,而它在结束时提到玛代王大利乌的名字,又把本章与下一章有关但以理在大利乌王统治下的事迹衔接起来。

伯沙撒王狂饮荒宴,成为他干罪亡国的背景。又因巴比伦是在伯沙撒王饮宴的当晚亡国(三十节),所以我们相信这事发生在主前五三九或五三八年,当时但以理已是八十高龄。在但以理指出伯沙撒王的罪状及解兆后,审判立时临到他及他的国家,巴比伦就在一夜间覆亡了。不少文献亦有提及巴比伦城在旦タ之间为波斯王古列所夺取,有文献更指出,波斯大军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长驱直入巴比伦城。其中希律都坨记载,因巴比伦城是建在幼发拉底河上,因此古列王令河水改道,于是波斯军队便沿着干了的河床混入城内,攻克这坚城。!

从以上所提的资料显示,本章所记实是历史的事实,而非虚构之作。2伯沙撒王的身份在绪论部分已有详细讨论,当他父亲拿布尼达斯王不在京城时,他便为巴比伦的摄政王,但因他对以色列的神不恭不敬,导致生命及国家尽失。

B注解

1.伯沙撒王见凶兆(五1—12)

1 伯沙撒王为他的一千大臣设摆盛筵,与这一千人对面饮酒。

2 伯沙撒欢饮之间,吩咐人将他父(或译:祖;下同)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银器皿拿来,王与大臣、皇后、妃嫔好用这器皿饮酒。

3于是他们把耶路撒冷神殿库房中所掠的金器皿拿来,王和大臣、皇后、妃嫔就用这器皿饮酒。

4他们饮酒,赞美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

5当时,忽有人的指头显出,在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字。王看见写字的指头

6就燮了脸色,心意惊惶,腰骨好像脱节,双膝彼此相碰,

7大声吩咐将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进来,对巴比伦的哲士说,谁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他必身穿紫袍,项带金链,在我国中位列第三。

8于是王的一切哲士都进来,却不能读那文字,也不能把讲解告诉王。

9伯沙撒王就什惊惶,脸色改变,他的大臣也都惊奇。

10 太后(或译:皇后;下同)因王和他大臣所说的话,就进入宴宫,说:「愿王万岁!你心意不要惊惶,脸面不要变色。

11在你国中有一人,他襄头有圣神的灵,你父在世的日子,这人心中光明,又有聪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你父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王的父,立他为术士、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袖。

12 在他里头有美好的灵性,又有知识聪明,能圆梦、释谜语、解疑惑。这人名叫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又称他为伯提沙撒,现在可以召他来,他必解明这意思。」

当尼布甲尼撒王在主前五六二年死后,他儿子以未米罗达3继位作王,两年后,便为尼布甲尼撒王的女婿尼甲沙利薛(主前五五九至五五六年)所杀。4再过三年,尼甲沙利薛之子拉巴西米罗达(主前五五六年)作主,不足一年亦为尼布甲尼撒王另一女婿拿布尼达斯(主前五五六至五三九年)所弑夺国。因拿布尼达斯王不喜欢住在首都巴比伦城,反而常居于沙漠绿洲的提玛城,他便立了儿子伯沙撒为摄政王,当拿布尼达斯王不在国都时,伯沙撒王的权柄便有如一国之君了。5

五1

「伯沙撒」这名字有「神保护王」的意思,6在本章故事开始时,他被形容为一个极为拿荣的君主,从他「为他的一千大臣设摆盛筵,与这一千人对面饮酒」可见,但可惜这一日亦是伯沙撒王在位最后一天。这盛筵可能是国庆大典或是国宴,7但亦可能是因为波斯大军已兵临巴比伦城下,为了提高士气,伯沙撒便设宴招待群臣,在宴会中向他们发言鼓励。8这无疑是一个「盛筵」,因为有「一千大臣」参与其中。9「一千」只是一个约数,表示一切达官显要,如作领导的政要及军官等均是座上客。10当时有一特别的桌子为君王而设,11让人人均可见到他的风采而向他敬酒。伯沙撒王学杯豪饮,希望藉此化解各人心中的忧虑。

五2—4

正当「伯沙撒欢饮之间」,他感到与千人对饮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12心下洋洋得意,又想在众人面前展示先王的威势,藉此一壮各大臣的胆量,以保卫巴比伦城,于是「吩咐人将他父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银器皿拿来」。13他称尼布甲尼撒王为父,并不表示作者在记载历史上出了错,以为伯沙撒王的生父贞的是尼布甲尼撒王,而是因为亚兰文的「父」,亦可解作祖父或是先祖,亦有可能是因为继任王位者,常称前任君王为父。14作者在这里将两位君王对犹太人圣殿器皿的态度作出对比,尼布甲尼撒王将圣殿器皿安放在神庙之中,但伯沙撒王却将它们取出胡乱使用,这一点已注定了伯沙撒王要受神刑罚的运数。15

他取出这些器皿来,是要「与大臣、皇后、妃嫡好用这器皿饮酒」。在当时,即使是他国的神亦是被尊重的,但伯沙撒王竟一反常态以这些器皿来表示他对自己及本国的神有信心,实在是愚昧的行为。他还召来「皇后」,16及「妃嫡」一起参与这不寻常的学杯共乐行动,也许她们可以边饮边在王面前表演助庆,并且还可以一起去「赞美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藉着敬拜这些巴比伦人所信奉的偶像,伯沙撒王希望能激发众人的士气和信心,不料这反成为自敲丧钟的恶行。17

伯沙撒王犯了双重的罪,他既用了神圣洁的器皿去招待自己及宾客,而且更进行敬拜偶像的宗教仪式。这个极度蚕张不敬的行为,是以色列人信仰中的大忌,于是便招致神的审判。

五5—6

神在王眼前呈现了一个凶兆来宣告袖的审判,「当时,忽有人的指头显出」,18作为神对伯沙撒王那麦济行为的回应。这无疑是神的指头(参出八19之吕本译法),这指头「在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字」,「相对」直译为「在前面」,即是说指头在灯台前面写字,可见这现象并不是幻觉或是错觉,因为它就发生在照亮全室的灯台前面。19这神显并没有雷轰、闪电、地震或是有声音从天降下(见四31),而是有指头在胆上写了四个字,20之后,它便消失,留下四个大字活划在墙壁之上。21这番描写,说明作者实在是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才能有这样活灵活现的描述。这个超乎常理的现象,震惊了在场每一个人,顿时整个会场充满了恐慌。22王亦「变了脸色」,失去了先前飞扬的神采,并且「心意惊惶」,因为他已经觉得这是个不祥之兆。作者更形容他的「腰骨好像脱节」,「腰」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伯四O16;箴三一17,那是说伯沙撒王在极度惊恐之余,出现了虚脱,甚至「双膝彼此相碰」,战抖得不能站稳。23

五7-9

伯沙撒王在极度惊惶失措之下,「大声吩咐将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进来」,「大声吩咐」更好的译法是「使劲地呼喊」(参吕本),表示叫声中可能夹杂着惊恐。他和先王尼布甲尼撒一样,在迷惘间,急召一群职业哲士来为他解困,24并且许下重赏凡能为他解谜的哲士「必身穿紫袍」及「项带金链」。这些都是贵胄的打扮(参斯八15;创四一42);25同时,他还承诺能解谜的可在「国中位列第三」。谢秀雄指出,在当时国王是军队的统帅,而他最高的将领是侍立在他右边,次高的立在他左边,这便是「位列第三」的可能性解释。26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伯沙撒王根本不能将任何人提拔至国中的第二位,因为他本身就是通国中的第二位,他父亲拿布尼达斯王才是国中位列第一的君主。由此看来,本章所说的实与历史吻合。27伯沙撒王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情况却事与愿违,和第二及第四章所记的一样,这一群哲士对墙上所写的字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不能读那文字」。表面上,写在墙上的字,只是四个为当时人所认识的亚兰文字(参二十五节),这群哲士没有理由不明白它们意思的,其中一个可能性的解释,便是这些字不像惯常写亚兰文字般横排的,而是直排的。28祈尔则主张,墙上的字并不是普通的亚兰文,亦不是有一些人所主张的腓尼基文,而是要有神的启迪才能顿悟其中意思的字眼。29这亦是大有可能的,因为它们如果是当代任何一种语文,哲士群臣是没有理由毫无头绪的。

既然哲士们连明白这些字的表面意思亦不能,更遑论去「把讲解告诉王」,无怪乎「伯沙撒王就什惊惶,脸色改变,他的大臣也都惊奇」。「什惊惶」应解作非常惊惶(新译本),「惊奇」是一种带有警觉、迷惘及情绪受困的表现,有「不知所措」的意思(思高)。30总之,全殿的人都议论纷纷,焦急得如锅上的蚂蚁,这刻的伯沙撒王显得更为无奈及无助。作者营造出一个极为紧张及悬疑的气氛,看来伯沙撒王是求助无门,只得坐以待毙。

五10

就在此刻,意想不到的转机却呈露了出来,在后宫的「太后」风闻这轰动全宫的怪事,便「进入宴宫」。「太后」一字亦可译为「皇后」,然而在第二节时已指出皇后早在饮宴中,再加上她对伯沙撒王说话的语气有如母亲对儿子说话般,所以「太后」为正确的译法。她可能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女儿,拿布尼达斯王娶她为妻,31是要借助她父亲的声威巩固自己的地位。32亦因她有这样背景,她该清楚地知道会发生在尼布甲尼撒王身上的事,尤其是上一章所提及尼布甲尼撒王患精神病的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她曾将尼布甲尼撒王的事情告诉了伯沙撒王(参二十二节),所以,王不会对以色列的神一无所知,伯沙撒王在盛宴上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明知故犯,亵渎以色列的神。

作为一位古代女性竟能在王宫中来去自如,表明了这位「太后」的地位崇高。33以色列的政治舞台上,「太后」亦有她的角色和作用,就是要辅导国王及百姓之功用(王上五13;王下一一1—3;耶一三18)。34她来到宴宫中先行宫廷之礼,向王问安说:「愿王万岁!」然后便安慰他:「你心意不要惊惶,脸面不要变色。」

五11

太后随即向王引荐但以理说:「在你国中有一人,他里头有圣神的灵」,这番话是引述四章五节尼布甲尼撒王对但以理的尊称(参有关注解部分),可见太后与尼布甲尼撒王有极亲密的关系。她继续介绍但以理说:「你父在世的日子」。「你父」是指尼布甲尼撒王,她这样介绍但以理,一方面表明尼布甲尼撒王在位时,但以理对他的帮助及对国家的贡献,的确在她心中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同时亦说明了但以理是可靠的,以鼓励伯沙撒王起用他。35她说这人「心中光明」,是形容他如光一样有照明的作用(参一二3),「光明」36代表神的启迪,因为神是光明之源(二22),这里表示但以理能看透万事,洞悉契机。37「心中光明,又有聪明智慧」应写为「心中光明、聪明、智慧」,「聪明」是指但以理不单有才干,并且善于运用;「智慧」是那种惟有神所拥有,能明白异象及梦兆的能力。38但以理实在是有「好像神的智慧」,能窥悉奥秘,得着了为后世传诵的美名,并且为尼布甲尼撒王所重用,是哲士的「领袖」。

但以理如今不被重用的原因可能是:

a.他已届八十高龄,应早已退休,不再是在职的哲士,但后来却东山复出,为大利乌王效力一段短时间。39

b.伯沙撒王对但以理似乎是不认识的,可能是当尼布甲尼撒王死后,但以理已不再被新的帝王重用。40

五12

太后一再鼎力推介但以理说:「在他里头有美好的灵性,又有知识聪明」,更好的译法为「他有超卓的灵、知识及聪明」。「超卓的灵」是指他的知识和聪明都胜人一筹,洞察力亦极为敏锐;41「聪明」是重复上一节的意思;而「知识」42则是指解梦者所拥有的超自然理解力。但以理是一个「能圆梦、释谜语、解疑惑」的人,「能圆梦」无疑是但以理的专长;「谜语」是神一种如梦及异象般的启示方式(见民一二6—8);「疑惑」原文为「结」,是指好像极难解开的结一样的难题,就如今日伯沙撒王所遇到的。43太后坚信这位名叫「但以理」,又被称为「伯提沙撒」的,是「必能解明」这一切问题的。她这番推介言之凿盘,句句说中伯沙撒王的要害、难题,她盼望伯沙撒王能召见但以理来「解明这(凶兆的)意思」。

2.但以理的解释(五13—28)

13 但以理就被领到王前。王问但以理说:「你是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吗?就是我父王从犹大掳来的吗?

14我听说你里头有神的灵,心中光明,又有聪明和美好的智慧。

15现在哲士和用法术的都领到我面前,为叫他们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无奈他们都不能把讲解说出来。

16我听说你善于讲解,能解疑惑;现在你若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就必身穿紫袍,项戴金链,在我国中位列第三。」

17 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说:「你的赠品可以归你自己,你的赏赐可以归给别人;我却要为王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王。

18王啊,至高的神曾将国位、大权、荣耀、威严赐与你父尼布甲尼撒;

19因神所赐他的大权,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在他面前战兢恐惧。他可以随意生杀,随意升降。

20但他心高气傲,灵也刚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夺去荣耀。

21他被赶出离开世人,他的心变如兽心,与野驴同居,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等他知道至高的神在人的国中掌权,凭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国。

22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儿子(或译:孙子),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

23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将祂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嫔用这器皿饮酒。你又赞美那不能看、不能听、无知无识、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却没有将荣耀归与那手中有你气息,管理你一切行动的神。

24因此从神那里显出指头来写这文字。

25所写的文字是:『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

26讲解是这样:弥尼,就是神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

27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

28毗勒斯(与乌法珥新同义),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

王与众大臣已心乱如麻,通国除了太后所介绍的这位但以理能为他们效劳之外,已没有其他人及方法了,事关重大,伯沙撒王在没有选择下,终于接受太后的推荐,召来但以理尝试这解谜的差事。44

五13-16

王传召但以理,「但以理就被领到王前」。王问但以理说:「你是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吗?就是我父王从犹大掳来的吗?」伯沙撒只字不提但以理是尼布甲尼撒王手下哲士的首领,反而以轻视的口吻来界定但以理的身份为亡国被掳的人,可见他对但以理心存偏见,并不重视。事实上他一向看不起犹太人的神,这才会取出从耶路撒冷掳来的圣殿器皿狂欢饮宴,如今他要求助于一个犹太人,实在是迫于无奈。他重复太后的介绍:「我听说你里头有神的灵,心中光明,又有聪明和美好的智慧。」他这番话表明他知道的但以理「有聪明······智慧」都只是听来的,但以理的能力还有待证实。45伯沙撒王坦承其他哲士不能解释字谜,如今他却「听说」但以理「善于讲解,能解疑惑」,46他重复说他只是听闻但以理的能力,这可能表示伯沙撒王正在怀疑但以理的能力,因为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白发苍苍,外表平庸的老翁。但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伯沙撒王亦显出他会坚守诺言,他向但以理表示:「现在你若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就必身穿紫袍,项戴金链,在我国中位列第三。」

五17

但以理虽然年事已高,但捷思辩才和硬朗丝毫不减当年,47他在王面前回答说:「你的赠品可以归你自己,你的赏赐可以归给别人;我却要为王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王。」但以理的回答可说是强硬而斩钉截铁地,他这样表达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a.他知道巴比伦将亡,加官晋爵对他亦没有意义。48但为什么他后来又接受王的赏赐呢(二十九节)?

b.因他知道若接受王的封赏,可能会被新朝的王排斥,甚至有杀身之祸。49但同样,后来他何以又会接受赏赐?而且但以理根本不是贪生怕死的人。

c.他年事已高,不愿再从政了。50但后来他又何以肯在大利乌王的统治下从政?

d.这是作为一个犹太人信仰英雄的表现,以示在权威者面前那份毫不妥协的精神。51然而,他并没有在信仰上受到迫害,不受封赏也谈不上是什么信仰英雄。

e.伯沙撒王看他为一般江湖术士,也是贪图重赏,但以理要排除他这种观念。52

f.他因伯沙撒王态度狂傲,并且对神不敬(二十二节),所以不接受他的封赏。

我们认为最后两个原因的可能性最高。但到了后来,当伯沙撒王诚意地将奖品给予他时,他亦表示对王尊重而接受了。不论有没有奖品,但以理作为神的忠仆,都会将神的启示说明。

五18-19

但以理接下来说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讲章(十八至二十三节),有如先知所宣讲的信息一样,第二部分是凶兆的讲解(二十四至二十八节)。第一部分使人联想起先知拿单如何在大衞面前,指斥他杀人及奸淫的罪行(撒下一二1—12),不同的是,大衞王听后便连忙悔改,他的王位及国家得以保住,而伯沙撒王毫无悔意,王位及国家亦尽失。

首先,但以理称伯沙撒王为「王啊」,直译为「你,王啊」,53他这样称呼是要使伯沙撒王与尼布甲尼撒王连上关系,54让他明白他为什么会遭逢这将要来的厄运。跟着但以理便开始忆述神在尼布甲尼撒王身上的奇妙作为。「至高的神会将国位、大权、荣耀、威严赐与你父尼布甲尼撒」,「国位」即尼布甲尼撒王的王位;「大权」是他治国的能力;「荣耀」应作「尊荣」,那是人对他的王权的尊重;「威严」指王的名声远播。这四个描写是表示尼布甲尼撒王委实权倾一时,非伯沙撒王的王权可以比拟,不过,他这样显赫的国权全都是至高神所赐的。如今伯沙撒王竟然对这位至高神不尊不敬,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了。但以理进一步描述尼布甲尼撒王那无上的王权,「因神所赐他的大权,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在他面前战兢恐惧。他可以随意生杀,随意升降」,「随意生杀,随意升降」直译为「他要杀谁就杀谁,要谁活着谁就可以活着,要提升谁就提升谁,要贬低谁就贬低谁」。尼布甲尼撒王是绝对掌握着人民的命运,不像伯沙撒王只不过是一个摄政王。

五20-21

如伯沙撒王如今所犯的罪一样,尼布甲尼撒王「心高气傲,灵也刚愎」,「心」与「灵」在这里是同义词,强调了尼布甲尼撒王因着自己的崇高地位,以致骄横自大,「行事狂傲」。但以理其实是指桑骂槐,他藉着尼布甲尼撒王间接指摘伯沙撒王。事实上,后者的所作所为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尼布甲尼撒王只是将圣殿的器皿放在他神的庙里,而伯沙撒王竟然将它们取出胡乱使用,轻侮了这位赐给世人王权的至高神,委实是极度可恶的乖行。

尼布甲尼撒王的结局,便是「被革去王位,夺去荣耀」,「王位」与「荣耀」既是至高神所赐的,祂亦有权柄及能力取回这一切。于是尼布甲尼撒王「被赶出离开世人」,「世人」直译为「人的儿子们」,这字在七章十三节被译为单数的「人子」。尼布甲尼撒王一朝失势蒙羞,是由于「他的心变如默心」,这是上一章发生在尼布甲尼撒王身上的怪事(四29—33)。他「与野驴同居,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野驴」是一种在田野间生活,未经驯服的动物,在前一章没有提及过这种动物,而这里「与野驴同居」及「吃草如牛」为平行句子,作者是要强调尼布甲尼撒王的惨痛经验,55以加深伯沙撒王的印象。这样的剧变是要尼布甲尼撒王「知道至高的神在人的国中掌权,凭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国」。

五22-24

到了这时,但以理更直接指斥伯沙撒王的罪来:「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儿子(或译:孙子)。」他这样形容伯沙撒的身份,是要指出他身为尼布甲尼撒王的后人,不会对这事一无所知的,因为对这事一清二楚的太后—伯沙撒王的母亲,是没有理由不告诉他的,问题是他根本不将这事记在心头,所以,但以理指陈他的罪是明知故犯。「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伯沙撒王是一个完全不向历史吸取教训的人,以致犯了弥天大罪,「竟向天上的主自高」,直译为「高抬自己而敌对天上的主」,56「使人将祂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嫔用这器皿饮酒」,这无疑是一种敌对神、侮辱神的行为;而且「你又读美那不能看、不能听、无知无识、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敬拜偶像其实等于对造物主漠视,因为作为被造者,伯沙撒王的生命气息本是至高神所赐。57但他却弃义忘本,舍本逐末,不「将荣耀归与······神」。这位神又是「管理你一切行动的神」,「行动」是指人生的命运(参思高),伯沙撒王的生命及生活是掌握在至高神手中;然而,他却被自己的权位蒙蔽,即使是国难当前,仍是执迷不悟,冥顽不灵地迷信自己的智慧,其实是极为愚蠢的行为。他虽有尼布甲尼撒王作为历史的鉴戒,但仍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这是明知故犯的罪,比尼布甲尼撒王所犯的罪更大,58结果他丧掉自己的生命,还累得巴比伦国亡家破,实在使人握腕慨叹。为了要预告他及国家的下场,「因此从神那里显出指头来写这文字」。

五25-28

但以理旋即解释那四个写在墙上的字。首先,他认出这四个字是「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弥尼」有人认为即亚兰文的「弥那」(结四五12),59是一货币单位,60「提客勒」是希伯来文的「舍客勒」,61是一重量单位,「乌」其实是亚兰文的「和」,是连接词;「法珥新」在下一节被但以理解为「毗勒斯」,前者为后者的复数字。一个「毗勒斯」等于半个「弥尼」,62若将它的字母稍作改动,便成了「波斯」一字。63有人以为这三种单位,是代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王之后的三个君王,即以未米罗达、拿布尼达斯和伯沙撒。64但这是毫无理据的推论,因为在下一节,但以理便对这些字作出解释。

但以理认出这四个字后便加以诠译,他把这些量度单位以动词来应用,65「弥尼,就是神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弥尼」出现了两次,表示神数了又数,巴比伦的气数已尽了。66「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伯沙撒是个失职的国君,在神的评估之下是不合格的。「毗勒斯(与乌法珥新同义),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采用了一个「双关语」(wordplay),67因为「毗勒斯」与「波斯」二字的字母几乎是一样,发音亦大致相同。68伯沙撒王的错失,将使由尼布甲尼撒王一手建立的帝国分崩离析,为玛代及波斯所取代。

伯沙撒王犯罪的刑罚是丧命及亡国,这已成为一个无可变改的事实,他没有被给予悔改的机会,而审判亦将速速来到。

3.结局(五29—31)

29 伯沙撒下令,人就把紫袍给但以理穿上,把金链给他戴在颈项上,又傅令使他在国中位列第三。

30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

31玛代人大利乌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

这是一个有双重结果的结局,伯沙撒王如凶兆所预告的被诛杀,但以理则得着了赏赐而被抬举。这里没有交代伯沙撒王在听了讲解后的反应,因这不是作者要说的重点,作者旨在强调故事的结局诚如但以理所说,伯沙撒王得到了应得的刑罚。

五29-31

伯沙撒果然坚守诺言,并没有因但以理的讲解是负面的而迁怒于他,这可能是因为:

a.他身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食言。

b.他早知这是凶兆,已心里有数,较容易接受但以理的解说。

c.他知道但以理所说的是真的。

d.他知道亡国在即,便不再趾气高扬,69而他又肯定但以理不是为了奖品才替他讲解,因为但以理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不是,显然志不在奖品,否则便应报喜不报悲,以博取他的欢心。有鉴于此,王便乐意将奖品给予但以理。

于是王「下令,人就把紫袍给但以理穿上,把金链给他戴在颈项上,又传令使他在国中位列第三。」鉴于伯沙撒王对但以理的态度(不是对神的态度)改变,但以理亦愿意接受一个将亡的国王的赏赐。话得说回来,但以理对巴比伦是不无感情的,这一点在他与尼布甲尼撒王的关系中已表露无遗(参四19)。在这里,他也许不愿在一个将要灭亡的人面前,增加他的难堪,所以亦顺了王意接受他的封赏。

神是公正严明的,伯沙撒王对他的亵慢,已过了不回归线,就在「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参赛一三17,二一2;耶五一11、39—57),这日期大概是在主前五三九或五三八年十月。考古学的珍品拿布尼达斯年鉴(Nabonidus Chronicle)便显示出,波斯大 军在毫无抵抗下长驱直入巴比伦城。70总之,伯沙撒王的死带来了三方面的结束:

a.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b.一个王族—迦勒底族的结束。

c.一个国家—巴比伦国的结束。

一个不合神心意的政治朝代就此结束,至高神兴起了另一个朝代—玛代波斯王朝来负责治理的工作,应验了第二章巨像中有关四大帝国兴衰的异象。71「玛代人大利乌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72大利乌王的身份素来众说纷纭,极具争议性,在绪论部分已有详细讨论。他可能是波斯王古列手下的大将,负责攻取巴比伦城;他亦可能是古列王自己,「大利乌」只是他的头衔。不论怎样,在未有足够说服力的答案出现之前,我们是不应谬然否定这人物的历史性。

总的来说,在但以理书所提的诸王之中,也许伯沙撒王最像安提阿古四世,他骄横无礼,对神不敬,确与安提阿古四世相似。但他仍不是如经评家所坚称的,作者是要以他来反映安提阿古四世的暴政,因为两者迥异的地方很多,例如伯沙撒王至终亦提拔了但以理,但安提阿古四世则是至死不悔地逼迫犹太人。还有,如果作者真的是想藉伯沙撒王反映安氏的话,他理应写伯沙撒王的帝国最终是为犹太人所推翻,或是由神的国所取代,而不应只是被玛代波斯这另一个外邦帝国所夺取。因为反安提阿古四世的马卡比革命,是一个犹太人的复国运动,这些犹太人并不希望安提阿古四世由另一个外国势力所破灭。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再一次认为后期说并不像经评家所坚称的那样具说服力。73

C 神学意义

尼布甲尼撒王与伯沙撒王分别为巴比伦帝国首任及最后的君主,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回头是岸而后者却回头无岸。作者的目的是明显的,因为他们的心态及治绩均不同,结局亦迥异,且看以下论述:1.但以理这名字的意思是「神是裁判者」,本章的主角伯沙撒王是一个失败者,他滥用王权中饱一己私欲,以为自己可以只手遮天,去裁判谁是他的神,他把人手所造的偶像升格为神,并且诱带臣民去向它膜拜。又将以色列的神降格,用圣殿的器皿来盛酒狂饮,并且用它们去敬拜假神和偶像,结果反遭天谴,被神裁判,74一如耶利米所说:「傲慢的人哪!我必敌对你(这是主万军的耶和华的宣告),因为你的日子,就是我惩罚你的时候来到了。」(耶五O31,新译本)灭犹大国的巴比伦终于亡国了,75读到这里,犹太读者当然会大感欣慰,而盛极一时的巴比伦城,亦在主后二世纪时变成荒芜无人居住的地方,一代名城长埋瓦砾,不再为人记念。76因此,在嚣张跋扈的恶势力面前,神的子民不用摩拳擦掌、忿忿不平,因为到了犯罪者恶贯满盈时,神自必会作出公平的裁判。

2.本章可说是第二章那巨像预言的部分应验,金的头即尼布甲尼撒王所建的巴比伦国,转眼之间成为过眼烟云。银的胸——玛代波斯起而代之,足见神才是人类历史的真命主宰。祂为世上的朝代定下时间,朝代的兴衰各有定期,并且是走向一个终局,以使神的王权完全显明在人的眼前。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实在是神关怀,甚至干预世情政局的记录。这一点,使倚靠神的人能面对邪恶势力而无惧于色,并且安心放胆如但以理一样为神作历史的见证人,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3.但以理已届退休之年,但因他超卓的灵性及能力,在有需要时他仍然能够发挥影响力。他对巴比伦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尼布甲尼撒王,甚至伯沙撒王在罪中覆亡,所以愿意挺身而出服事众王,足见他胸怀的广阔及重情义的心肠。到另一国度玛代波斯兴起后,但以理亦愿意尽他所能去从政,以致带给人民幸福。由此可见,在这个「已然亦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世代里,让外邦人作王及服事一个不认识神的政府,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属神的人只要尽忠职守,在信仰上虔诚笃敬,一如但以理一样,便可以发挥生命力,为至高神作美好的见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