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五章:领袖的品行(提前三2-3)
保罗给监督设立的条件中,有八项涉及领袖性格和言行举止,这些条件似乎全都和一个人的抗压、自制能力有点关系。压力可能来自不同地方,例如,不利的环境、试探,或是难搞的人。没有实际见过一个人面对压力的反应,我们就无法正确评估这人的性格。一个人或许能在面试时表现优秀,或申请表填的资历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从这些都无法真正看出遇到困难时他将会如何反应,唯有困难的环境才能真正考验出领导能力。
好的领袖有节制力(提前三2)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品行条件是节制力。「节制」这个字的原文,过去的用法是与烈酒相关,后来才取其节制不极端和稳重(不醉酒)之意。领袖必须行事能节制稳健,懂得适时、适可而止。
有节制的人也享受生活,但他同时明白享受要考量到他人而懂得有所限制。比方说,他不会在夜间大开派对吵到邻居,也不会牺牲家庭把时间浪费在泡夜店。他给人建议,但也懂得倾听。他训诫人,但知道何时该停止训诫并开始鼓励人;反之,他鼓励人,同样也明白何时该用训诫取代鼓励。
就像保罗列出的其他条件,节制这项人格特质也要靠练习培养出来。绝大部分的人并非生来就懂节制,但只要努力去养成,靠着神的帮助,就可以将节制培养成第二天性,这种转变是个人成熟过程的一部分。在努力培养这项特质时,也需要承担每次无法节制所带来的责任。这包括训练自己适时地向试探说「不」。只要我们认真专心地去实践,慢慢地会发现节制变成了我们的天性。当一个人受派承担领导职分前,他应该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节制力。
自制力有点类似节制力,而保罗此处用的「克己」一词,原文背后的概念是健全的心智或自我掌控的能力。这个字对希腊人来说,是描写人拥有有纪律的心理状态,既不冲动也不走极端。一个有自制力的人,遭遇危机时不会反应过度。
领袖每次面对危机时,绝不能冒恐慌、失去理智的风险,他带领的团体能否沉着面对危机,很高程度是取决于领袖自己的稳定性。他一旦失去自我控制,很可能会把整个团体一起拖垮。领袖若在危机中反应过度,之后可能会用一些说法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他会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他怎么能这样,这实在是惹到我了。」但是,失去控制的行径所造成的伤害之大,是不该有任何借口的。
为什么人会在危机当中失去控制?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已在讨论节制这个条件当中谈到,那就是这个人可能不够成熟,而成熟是一个能逐步养成的人格特质。
人也会因为自己生命的敏感领域被碰触而失去控制,或者,有时会反应过度。这样的人应该自问,为什么自己在这个领域上会如此敏感,因为这可能代表还有个人未解决的问题存在。
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某个经验或生命的软弱之处,而感觉别人不接纳他。然而,这其实比较可能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接纳自己的软弱,才会出现这种反应,围绕在他问题问围逐渐产生的情绪创伤并没有得到医治。这个就是敏感位置,只要一触碰到这点,此人就会反应过度。
我在斯里兰卡基督青年会服事的早期,就有过这种经验。那时
我接替一位基督徒领袖巨擘山姆,薛洛(Sam Sherrand)担任总干事,也深深感谢他在灵命上对我栽培有加。但他的领导风格跟我有些不同,他的强项正好是我的弱点,尤其在行政管理方面。自然正地,我这份工作的头几年人们时常拿我与他相比。我常常听到诸如此类的意见:「过去山姆都是这么做。」这么说的人不一定是在批评我,但这些言论深深地影响我,因为他们碰触到我生命的敏感领域,这领域暴露我的弱点。
就在我接任此职务两年之后,山姆·薛洛来斯里兰卡拜访。这种情况下对我来说,彷彿我的弱点会被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和山姆举办了一场公开聚会,由于计划不够周详,那个会议像场灾难一样很不顺利。对于这场聚会我一度有很不好的感受,这感受让我无视聚会很多其他原本能鼓励我的地方。我的反应非常情绪化,该聚会结束后几天,我在工作人员会议上怒骂我的同事,骂到一个完全不像我自己的程度,有些人因此相当受伤。那段时间我常常不断谈到要辞去这个职位;我生命中的敏感地带被碰触了,而我也失控了。
一旦我们发觉生命里有受伤的地方,就必须立刻开始医治过程,否则会将我们自己拖垮,使我们成为无能的领袖。我相信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医治过程逐渐展开,我学会接受自己的软弱,更重要的是,我会与软弱共处。我学会考虑到自己的软弱而向他人求助,帮助我完成自己做不好的事。现在我也仍在努力改进那些自己较弱领域的技能。
人们失去自我控制的情境多有不同,但通常「情绪爆发」的背后,都有其根本原因。有这样问题的人必须找出问题根源,然后设法消除该因素,因为这样的问题存在越久,对一个人行为举止的影响就越大,致使无法担起领袖工作。
好的领袖言行端正(提前三2)
下一个要谈的领袖必要条件是可敬的品格。今日我们提到某人受敬重,意思常是指这人一板一眼,行事总是端正无误,但也严肃、拘谨、循规蹈矩地令人讨厌。
端正这个观念的意义可从保罗此处使用的字词中得出。它并非指死板板的端正,因为这个字词带有优美的意思。因此,保罗指的其实是优美的端正。他在此处是说一位领袖必须要行为端正,可以让人信赖他所行总是明智合宜,以致他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受尊敬的人知道如何把事情交托给人,而不是只要对方为他尽义务。他知道如何要求自己带领的人而不侮辱人。他知道如何处理危机而不屈服于一些卑鄙手段,如报复、毁谤、暴力。别人请他发言时,他不会藉机大谈特谈自己喜爱的话题。他言出必行、受人信任,只要承诺的事,必定尽一切努力达成。这种受人尊敬的人格特质,也需要透过操练学习而来。
到目前为止,应该可以清楚看出,任何对领袖养成有兴趣的人,应该要专心致力于以基督徒行为标准来培养未来领袖的品格,而这却在我们领袖训练课程中常被忽略。
好的领袖不过度饮酒(提前三3)
领袖的自制力也必须体现在他的饮食当中。保罗下一个条件,说的是领袖应该「不酗酒」。换言之,领袖不可酗酒。
古时候的供水系统通常不发达,有时甚至不安全,所以在圣经时代,酒是人们普遍的饮料,这点并不令人意外。圣经中有把酒当作振奋人心的饮品(士九13),只要谨慎饮用,便可享受。此外,保罗曾建议提摩太,酒也可用作为良药(提前五23,亦参见路十34)。犹太拉比常引用一句谚语:「酒乃药中之最,缺酒者方须用药。」(引自A.C.Schultz所着的Zondervan Pictorial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第五册938页)
然而,圣经也重复对滥用酒精、酗酒者发出警告,如箴言二十三章29-35节。醉酒导致丢脸的事发生,也见于圣经中对挪亚生活的纪录(创九18-27)。箴言的作者说:「酒能使人傲慢,烈酒使人喧嚷;凡沉溺其中的,都无智慧。」(箴二十1)
保罗对酒的态度与圣经的观点一致:饮酒必须谨慎负责。而不负责地酗酒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的人没有担当领袖的资格。
保罗在罗马书谈到:「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是善的。」(罗十四21)要是喝酒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妨碍有力的见证,那么完全戒酒可能比较明智。例如,在多数东方国家,基督徒或许最好不要喝酒类饮料。我们不能以此为绝对的规则去要求所有基督徒,因为这在圣经上并没有根据。但是,喝酒的人一般来说难以「在教外有好名声」(提前三7),尤其是在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环境中。在这些地方喝酒,不能作有力的见证。
佛教有一个基本道德规范,称作「五戒」(Pancha Sila)是每个佛教徒至少要做到的戒律。五戒准则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可喝蒸馏、发酵过、会使人醉酒的酒精饮料。要是破戒的话,就不算是义人。
我永远记得一位佛教大学学生某天对我说的话,她说:「你们基督徒给斯里兰卡带来三种英文字B开头的东西,就是圣经(Bible)、贝拉舞(Baila,一种葡萄牙舞),还有酒(Booze)!」她指的是过去的葡萄牙殖民者。在斯里兰卡一些主要的基督徒(实际上是罗马天主教)区,是出了名常有人醉酒的区域。印度教对于饮酒虽然没有普遍性的禁规,但婆罗门人及一些受人敬重的印度领袖,如圣雄甘地,都强烈反对饮酒。
伊斯兰在从基督徒手中「攻下来」的地区,消除了「基督徒」喝烈酒这种糟糕的习惯,为此他们相当引以为傲。穆斯林对酒的规定最为严格,但是有些伊斯兰国家,会只发给「酗酒的」基督徒购买烈酒的许可证。我的一位穆斯林朋友与基督徒来往的时候,他的家人警告他这么做最后会变成酒鬼。没多久后,他也的确饮酒过量。
所以,尤其对于那些住在非基督徒社会的基督徒领袖来说,完全禁酒是较明智的做法。
基督徒领袖不暴力相向(提前三3)
下一项领袖条件,按照原文直译意思是「不打人的人」。保罗在此所指的,可能与喧闹聚会中行为失序、酒后行为残暴、与人起争执打架等这类事的人有关。但是,我们不可能考虑让这样的人来领导。保罗比较可能是指一个不耐烦的教会领袖可能受试探用这种方法去对待冥顽不灵的会友。
有时候甚至是认真负责的领袖遇到他带领的人行为脱序时,也可能采取激烈的手段。他们不花时间调查真相及原因,而是直接报以应该的义怒。
这种对人们犯错的凶暴反应很少对事情有建设性的帮助,也没办法让人改变行径,反而常带来憎恨。出于害怕的关系,犯错者可能会听话,但他内心将留下苦毒和伤害。
基督徒领袖应该要温和(提前三3)
领袖遭遇危机非但不该情绪爆发,反而要以温和耐心来处理事情。圣经里描述基督本身就有这项特质(林后十1)。保罗对腓立比的基督徒说:「要让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腓四5)「谦让的心」的原文有时译为「宽容」,所以我们大概可从希腊原文了解这个字的真正涵义。
亚里斯多德将这项特质形容成校准正义。特伦奇(R.C.Trench)则将此定义为「矫正或补救正义中的不正义行为」(参见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我们从上述条件可知,直接正义会是如何地严酷、不合情理。基督徒正义则是以温和润饰。这并不是说基督徒领袖会忽视或容允过错。更精确地说,基督徒领袖处理的方式是,鼓励犯错者悔改并重新回到基督徒团契的温暖怀抱。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也教导提摩太要「用百般的忍耐」(提后四2)责备、警戒人。
领袖必须总是让人了解他会愿意倾听犯错者的解释,也能容纳软弱、犯错的感受,并且主动帮助修复、更新犯错者的生命。
基督徒领袖不喜争竞(提前三3)
我们学习到的第七项品行条件,原文字面意义是「不想与人争斗」,也常译为「爱好和平」或「与人和好」。与人和好的人最不想要的就是争斗。有时争斗是难免的,但诉诸此举之前,必须要先试尽一切和平的方式。而且,就算争斗发生,也要用基督徒的方式去处理它,不可忽略爱、温和、良善等这些基督徒特质。
好争斗的人面对问题的时候,喜欢冲突更胜于沟通。比如说,只是讨论洗礼这件事,最后却演变成个人冲突。这类人在大家未先就个人层面讨论问题时,就在会议中公开提出来,或写内容严苛的信给相关人,更糟地是还写信投诉第三方。这种人会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和「另一边」的人友善对谈会很不自在。他对人产生敌意,致使无法和对方友善对谈。
这种敌视「另一边」的人的态度,通常是敌视生命本身的表征。好争斗的人无法信任他人,总觉得别人错待自己。他觉得必须要揭露人们的错,因为他认为人是不可信的。由于这种待人的态度,他常会曲解别人的诚意及善意。这样的人随时准备挑起争端。
一般而言,人通常是因为不好的经验才会产生出这种敌意。可能是过去有人让他失望,或者,他不曾得到其他人真正的爱与接纳。这类经验经常使人心中充满苦毒,那些经验的回忆,像乌云般地笼罩着他,阻绝了恩典的光照,致使他对生命总是愤愤不平。
耶稣基督的宝血能够洗净我们所有过往不好的回忆,但我们必须先自觉地对神敞开那些回忆,祂才能够医治我们,为我们上药,成为我们的安慰。大部分的人宁可将那些回忆埋在潜意识的心灵深处,因为面对它们太过痛苦,或者是因为不愿意原谅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可是,只要我们愿意敞开那些回忆,神的恩典就能充塞我们生命的最深层之处。我们会因为神把我们从过去的深渊中救拔出来,以及因着祂用那令人惊叹的光照耀我们而充满感恩。神的光驱赶我们生命一切的黑暗。
敌意无法与这种感恩的态度共存。「蒙恩」的人被他人错待时,可能会一度对此感到愤怒;但是,这股愤怒不会持久。很快地,恩典的光临到,驱散了人心险恶所造成的黑暗。然后,「蒙恩」的人会说,尽管人心险恶,但神的恩典满溢,情况将会转变、好事将会发生。因此,他可以微笑地面对生命,因为他确信,因着神的恩典,生命是如此美好。这样的人也会希望这种美好经历进入到他所有的人际关系里,因此,他不可能喜好争斗。
基督徒领袖不贪财(提前三3)
保罗的第八项领袖品行条件是不贪财。这方面的相关问题我们将在本书最后两章有较长篇幅的探讨。所以在此仅作简短讨论。
金钱运用的不审慎导致许多前途无量的传道人最后走入堕落的歧途。如果对未来领袖的财务往来或他的态度存有疑虑,就必须在任命他工作前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查。基督徒的领导工作会带来很多领袖受试探去滥用金钱的机会,就连一个正直的人,若他仍苦于爱财,最后也可能在事奉上做得很不开心,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服事所领的薪酬并不足够。绝对不可委任这样的人做领导的工作;领袖在上任前,必须要建立严谨的财务纪律。
保罗的领袖条件可能会让一些领袖想辞去他们的职位。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说他已经能完全达到本章讨论的所有的条件。但是,基督徒走到天路历程的某个阶段时,正常来说会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成熟,而这将使他有资格承担基督身体中的一些领导责任。随着他变得更像基督,所能承担的责任层级也会提升。
若一个人没有按照期望在灵命上有所进步,那么就不该让他晋升。即使相关的人对事工所需的其他技能条件已经纯熟,我们也必须坚守这个晋升的原则。保罗所设的领袖条件向我们显示,首要的资格是与属灵品格有关,而非事工方面的技能。
遵守这样的原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常常只注意技能的优劣,然后纳闷着为何某人这么有才华却没有被委以领袖职分。另外,我们的社会期待人随着时间在工作上升迁,于是,人们又会疑惑为什么某人未能照惯例晋升。如果是领薪的基督徒同工,那么即使他承担的职责没有更多,他的薪资当然也必须为了因应物价上涨而调升。但是,唯有一个人证明他的品格像基督,才能被委以监督的责任。
个人应用题
什么情况下你会被激怒而失去控制或反应过度?这当中是不是因为有尚未痊愈的伤口所导致?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医治这样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