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四节、爱乐实体系与爱佳泊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相当清楚爱乐实与爱佳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因此我们接下来要说明伴随这两个中心观念的各种观念、形象和情感等要素各自构成一整套复杂的体系,而可分别称之为「爱佳泊体系」以及「爱乐实体系」。如果要勾勒出基督教爱佳泊中心观念的整个观念架构,并解释其与爱乐实中心观念架构间的差异,势必得耗费非常大的篇幅,不过,在我们继续探讨晚近的历史发展以及这两个中心观念的融合之前,至少应该举出几个分别隶属这两个体系的观念,好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这两个中心观念的孕育过程。这些观念可说是爱佳泊和爱乐实表达各自基本心态的主要形式,这对我们来说,格外重要,因为它们就像症候一样,让我们能辨识出隐藏其后的中心观念。不过,它们更具有实用价值。正如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思想,更能够启发思想,某些观念或概念不但能够表达基本心态,同时也能启发这一切,而能实际引发出这些心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1.神秘主义与启示宗教(revealed religion)的差异经常被提出来讨论。前文的讨论对厘清二者的差异也能有所贡献。凡是真正的神秘主义一定属于爱乐实传统。它关注的焦点就是人类通向上帝的道路。它主要是一种经由不断上升而抵达神界的自我救赎。爱欲传统的一贯脉络是从新柏拉图学派和亚力山太学派神学开始,经过亚略巴克的丢尼修(有一部分是经由奥古斯丁)到艾利基纳(Scotus Erigena)以及中世纪神秘学派,然后到德国观念论以及康德以后的思辨体系。虽然爱佳泊中心观念对这个过程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宗教上的神秘主义和哲学上的观念论最深的根源毕竟还是爱乐实中心观念。另一方面,启示宗教则属于爱佳泊传统。爱佳泊传统认为人与上帝之间唯一的沟通管道就是上帝的启示。这不是人通往上帝的道路,而是上帝通往人的道路。
2.爱乐实与爱佳泊的差别往往被视为「行为」——人的成就,与「信心」之间的差别。我们已经提到过柏拉图曾用不断上升的景象描绘灵魂返回天家的过程,这个观念后来经常一再出现,尤以神秘主义为甚。一般来说,只要看到灵魂攀登天梯这个概念,就知道这表示我们置身在爱乐实中心观念的领域。阶梯比喻是爱乐实中心观念最惯用的表达手法之一。@6这个比喻清楚表达出,人类努力的目标在彼岸的憧憬,而成功与否取决于人自己的奋斗与成就。反之,爱佳泊的标记就是领受的态度。无怪乎爱佳泊往往与信心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这里的关键不是人向上攀升的努力,而是上帝出于爱佳泊,由上往下赐给人的〔恩典〕。因此,凭信心谦卑的领受就是爱佳泊宗教的心态与意念。神秘的爱乐实宗教也能够把谦卑视为最高道德。但这种谦卑只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人经由虚己而达成到的成就。
@6见锐曾石(R.Reitzenstein)的《希腊文化与神秘宗教》(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1927年三版第183页;又见第21页。布瑞姆(E.Briem)的《论希腊文化神秘崇拜之起源》(Zur Frage nach dem Ursprung der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1928年版,第53页。布瑟特(W.Bousset)的《灵魂的天路历程》(Die Himmelreise der Seele),载于《宗教科学档案》(Archiv für Religionswissenschaft)卷四,第136页以下及229页以下。
3.对个人价值的评估不一,也是爱乐实和爱佳泊的常见差异。爱乐实的起点是灵魂的神圣源头及其价值。灵魂犹如失落染尘却依旧价值连城的珍珠。新柏拉图学派认为个人灵魂属于世界灵魂的一部份,而神秘主义则认为「神性之火」(Divine spark;the Fünklein)就是灵魂的最深邃本质。灵魂与上帝团圆的关键就是与上帝的血缘关系,而灵魂深处隐藏着神性,形成灵魂与上帝的接触点,而这正是上帝的着力处。因此,人类此生的要务就是,套句伯劳丁努斯的话,引导个人内在的神性返回阶段宇宙万物的神性。另一方面,爱佳泊的起点是个人毫无价值的信念。一旦人堕落远离上帝,就完全失落并且毫无价值。对上帝的爱佳泊来说,这就是「接触点」,因为上帝寻找的就是那些失落的人。所有关于「功德」的思想都归虚无。功德观念跟爱乐实传统紧密相连,尽管也可以在爱乐实之外独立存在。
4.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伦理观探讨爱乐实与爱佳泊的差异。从爱乐实的观点来看,隐藏在伦理学善恶二元论背后的是,形上学的心物二元论,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心灵良善、物质邪恶的思想。灵魂的自身与本质是良善的,但被囚禁在肉身之中,犹如坐监,这与物质是万恶渊薮的想法相呼应。结果就是,爱乐实伦理往往倾向禁欲主义。邪恶就是下降的运动,寻求感官事物;而良善则是向上的运动,喜好灵恩事物;而爱乐实伦理所鼓吹的归正,指的就是改变欲望的方向。原本向下渴望感官事物的欲望,如今要向上渴望灵恩、超越、属天的世界。
爱佳泊伦理的特点迥然不同。爱佳泊完全从意志的角度看待善恶的对立。基本上,罪跟肉体以及感官的性质无关。罪就是忤逆的意志,不敬虔以及不顺服上帝;人以自我中心的态度反叛上帝。「归正」在这里的意义完全不同。归正不再指转移欲望的对象,也就是从低等转移到高层,而是指彻底改变心意,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志转变成以上帝为中心的意志,由上帝掌管的意志。
5.爱乐实与爱佳泊对唤起人心中的爱的原由看法不一。爱乐实的着眼点是美。上帝的美吸引灵魂的双眸,激发出其中的爱。因此「仰望」、「沈思」、「异象」就是爱乐实的关键词。确实,在爱佳泊范围内也会出现「看见上帝」这样的思想,如:「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五8),「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十三12),「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眼见」(林后五7),「我们将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三2),「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见他的面」(启二十二4),但是意义完全不一样。因为爱佳泊观始终都牢记着「没有人能看见上帝而存活」,以及上帝住在光明中,因此世上的人无法接近上帝,虽然我们能在基督身上目睹上帝的荣光(约一14;彼后一16)。不过,在爱佳泊的氛围中提到上帝的「美」似乎显得不敬。虽然「耶和华的荣光」经常出现,吸引人类爱意的却不是这一点:一般来说,耶和华的荣光比较会让人心生畏惧(tremendum)而非心生惊异(fascinosum: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在《神圣的观念》(The Idea of Holiness)一书中主张的两个神圣概念)。唤起人类心中爱意的不是别的,就是上帝亲自展现的爱佳泊。在这几段中,不是关切神秘的异象,而是人与上帝的完整团契;换句话说,这观念不是神秘的,而是末世论的(eschatological)。还有,虽然上帝叫人与他团契,但「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这样的意念仍然存在,上帝居住在不可捉摸的光辉里(出三十三:20;提前六:16)。尽管人在基督里见到上帝的荣光,充满了恩典与真理,但基督是救主也是审判者。上帝是人所敬畏和敬拜的,爱上帝即承认他至高的主权。所以若说上帝的「美」,从爱佳泊的观点来看几乎是亵渎的;尽管《圣经》常提到主的荣耀,但这不是人从自我美的标准来衡量上帝,这种美更多是让人颤栗而不是玩味。不是上帝的美唤起人这方面的爱佳泊之爱。人的爱佳泊的回应是被上帝的爱佳泊所唤起,上帝的爱佳泊来寻找拯救失丧的。
6,最后,我们要探讨两个分别与爱乐实中心观念和爱佳泊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这能明确突显出这两个中心观念的差异。柏拉图一谈到灵就会提到灵魂不灭(immortality of the soul)。@7不灭是灵魂的先天属性,透露灵魂来自神界。灵魂只要洁净自己,并脱离感官的桎梏就可以返回神界家乡。神界的不朽生命是灵魂本然的状态。灵魂本然不灭原本是爱佳泊观念所无的观念。反之,爱佳泊中心观念所相信的是死人复活。在历史的发展 过程中,这两个观念——灵魂不灭和死人复活,经常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其实分属于两个相对立的宗教与道德领域。凡是以灵魂不灭为基本信条的宗教,必定属于爱乐实体系。不过,凡是以爱佳泊中心观念为中心的信仰,都会相信死人复活。如果人类能够参与上帝的永生的话,那不是因为人类的本性或者天赋,而是单单因为上帝的大能作为。正如上帝能使罪人称义,上帝也能使死人复活。复活就是上帝爱佳泊的印记。这无关乎灵肉二元,彷彿人有一半属于神性而不朽,另一半则属于不洁而必朽。死亡就上帝对整个生命的审判,而复活则是藉着上帝的爱使生命更新,同样涵盖整个生命。早期基督教学者察觉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坚持主张「肉身复活」以对抗希腊文化的「灵意化」思想。因此,现代学者认为这种信仰就是「自然主义」的证据,显然会误导大众。复活绝非自然主义的一环,反而显示出对抗爱乐实宗教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决心,爱乐实宗教认为永生来自灵魂的天性,而不是上帝大能与慈爱的亲手作为。@8为了这个重大区别的真意,早期教父如爱任纽(Irenaeus)特别强调「肉体复活」的信仰,以便与希腊文化及诺斯底主义的「灵意化」倾向拉开距离。因此一些近代学者如哈那克(Harnack)将这个信条解释为基督教「自然之义」倾向的证据实属重大错误。
@7H.Barth的Die Seele in der Philosophie Plotons,1921年版,49页。
@8开于灵魂不灭和死人复活,尤其参斯坦格(C.Stange)的《灵魂不灭论》(DieUnsterblichkeit der Seele),1925年版,以及往后斯坦格和P.Althaus之间的讨论。
我们在此只能提出少数几个分别属于爱乐实系统和爱佳泊系统的观念和概念。在后文讨论爱观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细节就会更清晰。就目前来说,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可以掌握整个议题的梗概。不过,容我再强调一次,我们目前所处理的只是「症候群」,以免把爱乐实和爱佳泊两个体系间的界线划得太严格僵硬。当然,某些概念属于其中一个中心观念,而另一些概念必然属于另一个中心观念。现实人生充满矛盾,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到底眼前出现的是何种中心观念,有时甚至明显出现经常伴随的概念也无济于事。一组概念也可能会脱离过去紧密相系的中心观念,并与对立中心观念连结在一起而获得崭新的意义。后面的历史研究里面会出现许多穿梭在两个中心观念间的例子。因此,万万不可拘泥于成见而被误导。不过,这两组不同的观念与概念,跟各自中心观念间的自然连结,正好可以成为我们继续探究各中心观念影响范围的理由。表面上的症候到头来可能只是障眼法,即使研究结果不如我们所料,但至少能发挥吸引我们深入研究的功用。唯有让症候和中心观念相互印证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只有把注意力放在相应的症候上我们才能发现正确的中心观念。另一方面,要透彻了解观念的意义就不能将之隔离孤立,而是要参照其中心观念才能达成目的。
第五节、两个中心观念间的各种混淆
既然爱乐实与爱佳泊不仅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中心观念,而且还发展出各自的特殊概念,我们不得不问:既然如此,在基督教历史怎么可能会分辨不清二者,并把它们融合为一?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顾历史的实际状况,以人为的方式把前文提出的两组观念完全隔绝孤立起来,就会得到这种结果。这两组观念里面有许多概念和意象都能够成为这两个对立中心观念的共通点。只要注意下面三点,就可以清楚了解这两个中心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原委。
1.万万不可以理所当然的认定,爱乐实中心观念和爱佳泊中心观念在起初完全没有交集。爱乐实与爱佳泊确实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这不是指二者完全互相隔离。我们无法确定它们当初在互不相涉的状况中,首度遭遇对方的时机。早在基督教创立前,犹太教就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希腊化,犹太智慧文学就是明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从一开始各种相关中心观念就混合在一起了。犹太教希腊化帮助爱乐实中心观念融入基督教的具体例证,就是《智慧书》九15:「必朽之肉身拖累灵魂堕落,尘世之躯成为理性的重担」(R.V.mg.)。在基督教最初几百年间,这段文本一再成为爱乐实理论进入基督教的桥梁。@9就这段文本看来,具有神性且渴望超升到超感官世界的理性灵魂,却被必朽肉体的重量所缠累的想法,似乎不是外来的观念,而且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引证。
@9尤其是奥古斯丁,他一再引用这句。
2.如果早期基督徒身处的最初几个世纪文化中弥漫着爱乐实中心观念,而且他们的《圣经》似乎也不是毫无赞成爱乐实中心观念的经文,那么两个中心观念间的混淆势必会变本加厉。尽管爱佳泊中心观念在原始基督教(被世人视为「愚昧」)内部暂居上风,但爱乐实中心观念却是当时社会「文明宗教」的主流。就护教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表明基督教的本意,其实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爱乐实中心观念相当吻合。当时最重要的就是灵意解经,因为这使得爱乐实中心观念非常轻易的融入基督教。许多原本只间接触及爱乐实中心观念的经文,都因为这种解经法而被曲解为隐藏着爱乐实中心观念的奥义。例如,神秘的神的意象——爱乐实宗教中最显著的特色,始终跟下面这处经文连结在一起「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五8),根本没有分辨清楚神秘主义的神的意象和末世论的神的意象之间的鸿沟,而这就是经文的唯一要点,并且只是要表明与上帝间的完美团契。@10当然,保罗也曾提及与上帝面对面(林前八12),但多数人往往忽视这段经文讲的是末世论,而「观看」也仅限于来世,「将来」(林后7)。神秘的神的意象已经深植在当时世人心中,保罗一提到「观看」就足以让人以为他认同爱乐实信仰的基本概念。@11
@10见鲍迪森(W.Baudissin)的《在宗教科学档案中的旧约宗教中「见神」的意义》('Gottschauen'in der alttestamentlichen Religion),1915年版,173至239页。鲍迪森指出:新约中的「见神」乃根据旧约所言,所以无需假设在语言上从希腊文化的神秘宗教得到什么影响(第175页)。「总之,论到新约的宗教经验,『见』是留待将要来的时代,与属于现代的『信』相对应。」(第173页)
@11见戴斯纳(K.Deissner)的《保罗与其同时代的神秘主义》(Paulus und die Mystik seiner Zeit),1918年版,详见第三章「信与见」(Glauben und Schauen),第93至106页:「保罗知道这种神秘的理想,但他坚决抗拒,他清楚地说:『我们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句话不是保罗随便说出的,乃是在一段中他竭力排斥异意,讲述他自己目前的宗教修养以及对于永生的盼望。(第97页以下)。——另一方面罗迈尔(E.Lohmeyer)在《与基督同在,献给戴斯曼的》(Feastgabe für Adolf Deissmann)第237页指出几段,似乎表明保罗受了柏拉图及希腊哲学的影响,比如当保罗说他要离世以及要与基督同在的时候。又见J.Rudberg的《希腊与新约》(Hellas och NyaTestamentet),1929年版,第151页以下。但史怀哲(A.Schweitzer)在《使徒保罗的奥秘论》(Die Mystik des Apostels Paulus)中也以这几段做根据,来写成他的论文,却认为保罗的神秘主义在本质上是末世论的,而不是希腊文化的。
希腊文化的心物、灵肉二元论,连同灵魂具有神性并被囚禁在物质世界的想法,以同样的方式融入摩西的创世论。一般人自然而然认为上帝用尘土创造人类,又把生命的气息吹入其鼻孔这段经文(创二7)就是指人类具有二元本性(必朽的部分会归于尘土,而不朽的灵魂则会返回神界〔传十二7〕)。此外,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的经文(创一26),为人类本来就具有神性的想法增添额外的证据。@12同样还有约瑟梦见通天阶梯的故事(创二十八12以下),以及约翰福音一章51节里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这两处经文已经不计其数的被用来阐释灵魂确实能顺利上升到神界。无庸赘言的是,以隐意诠释《雅歌》也对混淆爱乐实中心观念与基督教爱佳泊观产生推波助澜的功效。
@12列曼(E.Lehmann)的《人按照上帝的形象的创造》(Skabti Guds billede)伦德大学(Lunds)年刊,1918年,这样写道:「反驳『以上帝的形象造人』最有力的证据是旧约其他地方从未提及谈到这点,如果这是一个公认的信仰,那么在处理上帝与人的关系上应随时可见,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先知、诗篇、约伯记中,都没有见到,甚至注重『人』的申命记也没有说上帝与人在性质上相像的观念」(第11页以下)。「当旧约与希腊文化接触的同时,关于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这一教义被首先发展,这不能是偶然发生的事」(第17页)。
3.就基督教本身来说,其中固然有不少与爱乐实中心观念的共通点(不论是真实的或表象的),但爱乐实中心观念本身面对爱佳泊观的方式(至少部分的爱乐实形式是如此)也对整个融合产生实质贡献。尤其是我们提到过的「亚历山太学派阶段宇宙观」,以及「下降之道」,或说「屈尊」。@13二者都谨守爱乐实中心观念,同时似乎也透露出爱佳泊中心观念的思路。其中包括神的下降以及人的上升,并提出至少在表面上能够调和爱乐实与爱佳泊的折衷方案:神祇下降的阶段宇宙论以及人类上升的救赎论。这种折衷方案明白显示出爱乐实大获全胜,因为这种阶段宇宙论下的爱佳泊可说是已经面目全非。
@ 13在关于上下之路问题上,近代许多学者都很自然地把爱乐实和爱佳泊做平行的处理。如O.Thune Jacobsen的Antikken og Kristendommen(1922年版,30页以下)说:「不只是形式,而且内容,都让我们把约翰福音13-17章与柏拉图的《飨宴篇》相比较。在《飨宴篇》中,我们见到苏格拉底兴起来,带领其他人,沉思某特定事物以及某特定人之上的美,满足在美的理想的完美中。同样,相似的,约翰福音好像基督教的《飨宴篇》,耶稣也开他门徒的眼,看见在上帝的完美中的善。当腓力请求他,『请把父显给我们。』,耶稣的回答是:『那看见我的就看见了父。』。柏拉图和约翰都点出了打开眼睛看见理想,在柏拉图中是理想的美,而约翰是完美的善。但是关于这理想的完美,依据柏拉图,它不是通过特殊的人或特殊的事物;而依据约翰,他得到启示,这种完成是通过一个特定的人,即耶稣,他已经通过与他的门徒在日常生活中相处彰显了,如今也在和他们告别的聚会上展现。这里,依据约翰13章,耶稣带出了爱的极致,用那种他爱自己的爱来呈现给门徒。因此约翰看到了耶稣完美的爱启示了上帝自己的本性,对父的启示,他看到了完美的善,不只在人的思想中作为理想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正如约翰心目中「上帝是大能的」一样确定。对柏拉图,爱美的纯粹理想成为一种美德,使得拥有者被上帝所爱,也许也带来不朽。相似的,认定耶稣的爱乃是上帝的本性的启示,约翰其实是在表达一个事实,这个人(耶稣)已经使上帝的爱的视点成为他自己的,因此他在此时此地活出了永恒生命的深度。
这两种中心观念就是以上述这些方式不断交织在一起。就双方的主要原则看来,二者的融合只能说是自我矛盾的折衷,从一开始就已经播下失败的种子。不过从历史的发展看来,这是无法避免的折衷。如果基督教不想办法和当时最强势的宗教中心观念搭上线,就只能继续沦为弱势支派。这样一来,纯正的爱佳泊中心观念或许可以延续久一点,但要付上划地自限的代价。二者无法折衷的重要关键原则就是爱佳泊中心观念要打动当时社会所必须采纳的形式。如果爱佳泊要传遍天下,就必须和爱乐实相互生存之法(modus vivendi)。两股完全对立的势力无法达成真正的融合,爱乐实和爱佳泊就是这种情形(爱乐实以匮乏空虚为起点,企图在上帝那里得到一己需求的满足。爱佳泊以上帝丰盛的恩典为起点,在爱中舍己)。从爱佳泊观念的观点看来,这个融合的顺利成功其实是爱佳泊观念的失败,因为这表示爱佳泊观念被出卖了。只要达成共识而且两个中心观念融合为一,后人的使命就是要解开这个结,进而更深入的了解基督教爱的中心观念的真正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