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信仰与财富
信仰与财富
胡斯托·L.冈萨雷斯
第1章、绪论
研究历史往往会陷入两极化的关系当中,总是在过去的史实和史学家本身的观点及兴趣之间摆荡,同样的,研究基督教思想史亦是如此。在宗教改革的辩论中,几位复原教(即基督教)的神学家在马德堡开始出版有关教会历史的刊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马德堡世纪》。在刊物《世纪》里,他们一再陈明信义宗对最早基督徒的信仰告白,及对基督教传统核心坚守得最好。《世纪》带来许多神学争论,其中以红衣主教该撒巴容尼思的《教会年鉴》最为显著。无论是马德堡的世纪,或是巴容尼思的年鉴,对古时文献所掀起的议题,和质疑之处都在宗教改革带来一连串的论争中定了基调。这两部著作开启了前人从未探讨的领域,并促使了现代教会历史学科的诞生。藉由十六世纪天主教和基督教神学家两极化的辩论及早期古籍的出现两件大事,开展了对古代文献全新的研读,透过这些新的研读,我们能更透彻的理解相关思想的内容。
二十世纪的史学家也不能避免这种两极化的双向发展。倘只站在我们的观点看,可能会限制我们对古代典籍真相的了解,因此起码要确定我们不要忽略前辈史学家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观点和方法论,也可能激发新问题,而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献的了解。
过去没有任何一部文献能够非常清楚的谈到早期基督徒的经济观点,学者发现他们很少注意初代教会的经济生活,甚至直到最近,神学家对经济的教导,也少有记载可考。大约三十五年前,我首度读到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的信件,深受伊氏为凡物公用和教会合一的定义所吸引,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那时候,我已经投注了大半专业生涯研究基督教思想史。@1在前二十年的研究当中,我大部分心力集中在三一论、基督论和末世论等教义的发展过程,却极少或者根本不曾注意到财富及其运用的问题。
直到后来的十到十五年裹,受到在神学和教会生活上的新发展的激励,于是我开始对以前研读过的文献提出不同的看法,并更加注意文献中谈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结果我渐渐被这些议题说服,进而深信经济不但不是处于初代教会生活的边缘地位,而且还是当时教会的中心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正确的了解、认识,就等于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引导这项觉醒最重要的因素——至少我认为如此——乃是解放神学发展的刺激。在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其他地区,基督徒投入社会公义的抗争,其目的无异是向世人宣告,他们所参与的议题其实就是神学议题,深植于基督教教义及教会传统当中。由于参与抗争的基督徒有着丰富的学识、实证的理论,他们主张:了解圣经中的上帝最好的方法,不是透过哲学讲论,而是藉着行公义之道。所谓社会公义包括土地的租赁、财富的分配与管理,以及周济食物给穷人等等。他们认为这绝对不是重申老生常谈,而是基督徒应该关切这些事情,责无旁贷。他们声称,当神学没有将这些关怀放在它最中心的时候,那么基督教的信仰和基督教的上帝一定受到极大的误解;他们更称经济实际面和探讨议程,正与看似抽象的神学论述,产生互动及影响。
同时,解放神学带出了另一种新发展的方向,这个发展使得他们沿着整个神学范畴提出新的问题,和开展新的方法论。这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经济学,这些相对的新的学科已经影响到我们研究历史的方式,举例来说,如果今天要写罗马帝国史,绝不会只讨论文化、军事等问题,而忽略贸易行为、土地所有权、生产制度和金融问题。同样的,基督教历史也是如此,它所探讨和辩论的将是教会历史各阶段中的社会组成分子间的关系。@2
但此一研究社会史的企图,亦常问题丛生。最要紧的是,所搜集到事件证据的本质是否可以拿捏。已有文字记载的文献本身便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阶层,而组织、名字、职业和经济状况,有时候又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从考古而来的资料往往是断简残篇,根本不能视为整个广大帝国和教会的代表。拿任何一个时点的片段来一面倒地涵盖早期教会之社会真貌,会流于过分单纯化的误导。这个领域里要往前行,尚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研究虽然资料残缺,但又可产生极具价值的结论,但已把它们列入我现在的著作里。
这本书并未对初代教会社会、经济成长的讨论的文献加添什么,本书着重的也不是主后最初四个世纪的基督教社会史或经济史;而是基督徒如何看待有关各种经济议题观点的历史,尤其是对财富的起源和意义,以及财富的运用等主题。本书的问题重心不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面对基督徒如何的富和贫的光景描述,而是着眼于基督教的思想及其对富人和穷人权利与责任的教导。显然,这两个问题是一体之两面,不可分割,因为基督徒在这些议题上的教导,可能正是与他们生活环境经济及社会状况息息相关。然而这里的重心,乃在讨论基督教思想对社会和经济之「看法」的历史,而非这些关系本身的历史。有人可能会批评本书侷限于教义历史的范畴,因为这是长久以来我最有兴趣的领域,但今昔有所不同,以前我研究的是基督徒对三一神论或主餐的看法,而今我探讨他们思想中对财富的起源和运用的观点。可惜的是,有关这方面的基督教教义已经被研究神学的史学家全然忽视,而且一般的会友也知之不详,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天主教在美国的主教们发布「教牧信函」讨论美国经济,或者教宗约翰保禄二世颁布告全球天主徒手谕时,许许多多的基督徒,包括天主徒和基督徒都会群起质疑教会领袖偏离神学而在经济议题上发表宣言是否有智慧。本书始终如一的观点是,从一开始,经济就是神学议题,到如今依然还是!于是我今天研究经济议题的部分目的,乃是让某些教父所讨论的议题,诸如:适合的财产分配及运用、土地所有权和穷人的权利都能公诸于世。@3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不直接讨论「基督徒对奴隷制度的看法」这个议题。毫无疑问的,奴隶制度也是一个经济议题,而且如果不明白奴隶制度,就不可能了解罗马帝国的生产系统,至少是帝国某些地区的情形。而我们知道这段时间奴隶制度的兴起造成生产方式的衰微,一般工人有法律上的自由,但是工人的自由渐渐的受到限制,直到奴隶顶替了他们的位置。我在讨论奴隶制度时,主要是尝试要澄清古代奴隶制度的本质,并且确定奴隶制度在罗马帝国的经济地位。我完全没有讨论的是奴隶制度的法律基础,不论是在社会或是教会。@4论到奴隶制度,由于缺乏古代基督徒对奴隶制度的看法,只知在早期教会里,奴隶卑微的角色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工具罢了,这样的讨论似乎远离了经济议题。不过与大家猜测的刚好相反,罗马帝国的奴隶既非始终贫困,亦非永远弱势,正如经济史学家芬雷所说,奴隶其实是「以相同的方式,在相同的情况下,用他们自由的时间尽公民的责任,不管就法律地位言,其与公民之间有什么不同」。@5
最后,我对自己目前的研究有一个副标题,原先我考虑用「最初四世纪基督徒世界中的基督教与经济学」,后来决定放弃,那是因为「经济」二字造成的时代错觉令人十分困惑。古代人讲到oikonoomia时,他们非常能够了解这个字与今日从这个字演变出来的「经济学」(economics)有所不同。色诺芬(Xenophon)的Oikonmikos是一本提供实际伦理观念的著作,讨论的是农村家庭的管理,其中包括土地与奴隶。显然oikonomia这个字有「组织」或「管理」的含义。古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Demosthenes)用这个字指治理一座城市;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连(Quintillian)以这个字来组织一首诗:神学家特土良(Tertullian)则用这个字对上帝三位一体的描述是「自我治理」。
与其说古人没有适切的字形容现代的经济概念,倒不如说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概念来得恰当。就像我们将会看到,他们其实对社会应该如何组织拥有确切的观念——举例来说,不论他们有没有私人财产,他们都会了解到财产共有的可行性,和物价的起伏变动。他们深思为什么金钱有价,以及货币价值与社会习俗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没有做的是将当代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条理分明的连接起来,更不必说他们发现政府政策与经济秩序之间的明显关联,直到戴克理先时代,罗马帝国才有一份类似预算的文件,即使如此,显然他们不太了解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于是当统治者经常关怀穷人的疾苦——贫苦的百姓可能会有所威胁的行动,惟一可以补救的权宜之计,就是分发救济品。
早期基督徒对当代经济作业并无深入了解。他们知道——往往经历到所谓划分穷人、富户的鸿沟,同时看到这条鸿沟与日俱增,但是他们缺乏社会方法和经济分析,这才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经济学」。
由于这个理由,我喜欢提到「信仰与财富」甚于「经济」一词。严格说来,古代基督徒正像古代的罗马人一样,没有经济概念,然而他们却对财富有强烈的感受,而且对财富分配不均——是否接受或者毫无概念——都足以影响社会,他们对信仰也有强烈的使命,深信信仰与财富这两个重要的议题,彼此息息相关。
当我们读到古人讲到信仰与财富为何的时候,可能他们不会同意他们经济的理念,我们或许能够——应该能够改进他们了解经济系统的缺失,然而我们现在必须收起对信仰与财富是无法分割的冷嘲热讽;我们也不能将我们对经济的知识隐藏起来,以规避追根究底。最终我们会发现,重要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伦理与信仰的问题。
当我们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公元头四个世纪教会里一些重要的神学家思想时,为了要了解他们的观点,我们必须先明白他们的背景,这就是我在第一部分写那两章的目的。为要了解其背景,我们先从第二章谈起,影响初代教会的三大哲学主流:希腊人、罗马人和犹太人;第三章描述的是罗马帝国里经济生活的方式,重点是它在第四世纪初的组织与演进。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次序是以时间先后为主,而不是依照方法论,这样的顺序与之前先谈过整个第四世纪,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之后,再回到古希腊和犹太律法上有些不同;在对神学思想上的描述,我们依从时间顺序,因为神学是观念的形成在先,其次才是经济生活的真实情况。
在第二和第三部分里,我依循信仰与财富的基督教观点,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而写作,其明显的分界点在君士坦丁时代宗教政策的巨大变动。最后,简述结论,我概略的说明全书主要的发现,并建议对一些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