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救赎进程
第八部、一个恢复的国家
导论
这是救赎史中最吸引人的时期之一。不过,由于时段的漫长(大概从主前538年到主后30年)、各式各样的作品材料(圣经、次经、伪经、拉比文学、死海古卷、约瑟夫的犹太历史等等)、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波斯、马其顿、瑟流西地/托勒密、哈斯摩尼和罗马王朝),以及由旧约最后阶段奔向弥赛亚降临的潜在渴望,使得这一时期一直被严重地忽略。这些因素同时影响了旧约与新约之间的动力关系,因为它们引起了下列各项有待商榷的假说:
一、当神让以色列人被掳时,他与他们的关系就此结束了。
二、以色列的历史以彻底失败收场,使得神必须差派他的圣子。
三、耶稣矫正法利赛人的传统和犹太人的态度乃是对整个旧约进行批判。
四、耶稣踏入的世界基本上类似后被掳时期的世界。
五、神在两约之间的沉默表示这个时期他没有兴犹太人同在。
不过,我们切莫忘记:救赎史揭示的乃是神要更新这个世界的全盘计划,而后被掳时期的复兴乃是这个计划中主要的一部分。此外,这六百年间的变迁显示出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在犹太教——耶稣时代犹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观点——中具体化。
在被掳的人当中,只有少数人回应了先知们的挑战。这些以色列和犹大中的少数人就是『余民』,反省过往,转向他们的神,心灵获得了更新。其中的一些人回到了迦南地,并重建圣殿的崇拜;其他的人则仍然散居在各地(Diaspora)。不论居住在犹太、埃及、巴比伦或是罗马,敬虔的犹太人因他们对神律法和安息日的热心,身为神约民的团结意识,以及预言中的盼望而联为一体。
被掳成为犹太教的开始。等到犹太人回到迦南地,可以自由地敬拜耶和华,后来又进一步将不利于一神观与神启示的各种异国文化与他们对神和律法的观点进行整合时,犹太教就获得长足发展。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因被掳这场酷烈的悴链带来的净化,反而蜕变成一个有生机的团体,对古代近东的政治与文化变化不断有所反应。作为一个有机的运动,犹太教的发展有多种形态。各式各样的传统在两约期间衍生出很多的团体、教派、系统和神学。这个从被掳开始,经过好几个世纪演变形成的五花八门的犹太教,正是耶稣事工登场时的背景。
这个时代在以色列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上足与出埃及匹敌。在出埃及时期,耶和华运用十次灾难,除酵节,被拯救脱离埃及,以及过红海这些经验,使分散的十二支派结合在一起。他使一个国家产生,并成为他们的王。被掳影响了他们生活的每一方面,因为十二支派散居在列国之间,现在看起来他们好像不再是一个国家,不再有一位神,不再是他的子民,耶和华也不再是他们的君王。那么,是谁在统治他们?谁在操控这可怕的战争后果?谁在照管这一再激怒耶和华、背叛的国家呢?出埃及的故事似乎以被掳的情节收场。不论出埃及曾证明了什么,似乎都已因被掳而破坏。
不过,这个复兴的时代兼具巅峰和过渡性质。它是巅峰的,因为它使神对十二支派的忿怒和审判达到极致。他自由地断绝了他与子民的关系,移开他的同在、恩典与怜悯。摩西与先知们预言过的咒诅:疾病、困乏、饥饿、火灾、洪水以及战争,现在都倾倒在他们身上。立约之民已与列国同一命运,被撇在黑暗、痛苦以及疏离中。然而,这个阶段也是过渡性的,因为审判与疏远的烈焰已清理出一条从巴比伦到伯利恒的道路。一方面,神向亚伯拉罕、雅各和摩西反覆确认的约已破坏,以色列不再以一个国家存在了,但另一方面,耶和华从大火的灰烬中兴起了他的新子民,他们就是余民,诸应许的继承人。在这个时期,我要强调被掳、后被掳时期的复兴,以及间约时期这三个阶段间的关连。
被掳
神借以色列与犹大被掳来执行他的公义。因为他的百姓刚愎、叛逆、变节和顽固,所以被分散在列国之间。敬畏神的余民承担起罪的责任和临到百姓的审判。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祷告,回想过去,为耶路撒冷的命运悲哀,并期望锡安得到救赎时,他们都经历到神的愤怒和疏离,但是他们知道,那是他们应得的。
就以色列人对神的自我觉醒而言,被掳实为一个丰硕、创造性的阶段。从被掳处境的观点下,对过去进行反省与诠释,就在这过程中孕育出一种新的委身。这种对耶和华、对他的律法、对圣约的理念以及对安息日的热心,促成了犹太教的诞生。
后被掳时期的复兴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下令释放被掳的以色列人归回故土,象征挪亚之约(创造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大卫之约所有这些约都将要更新。约的更新乃是神基于自己的救赎计划和应许,恩典、主权、渐进和更大作为的实现。先知(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在复兴时代的信息和事工内容包含复和、希望、传讲好消息、期望神在历史中得胜,以及神如何期待他的子民实践他国度的劝勉。在后被掳时期,应许与应验、应验与更大的应验之间、复兴的喜悦与等待救赎的痛苦之间依旧存在着紧张关系。在所罗巴伯、约书亚、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下,先知的应许已愈来愈近,也愈来愈具体。众先知支持的更大应验所以一定会来到,不是靠着势力或才能,而是基于圣灵的工作。敬畏神的人借着先知们的著作、宣告和劝勉,以及他们同时代者的鼓励,用信、望、爱来回应他们遭遇的挑战,并且开始展现一种新的心灵。敬畏神的人洁净了自己,而只求祝福的人也逐渐消失了。
两约之间
从旧约正典著作告终到神在耶稣基督里启示,这期间出现许多复杂的发展。犹太教为了回应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变迁,分裂成很多个党派、教派和信仰系统,其中主要的团体为撒都该人、法利赛人、爱色尼派和奋锐党。犹太教固已从旧约启示(如律法书、智慧书、启示书)中发展出好几种传统,以回应外界,但是每个系统又都极易再发展一个或更多互不相干的圣经启示流派。
这个时期为耶稣的事工提供了背景。我们的主来到世上是要延续神在后被掳时期的工作,开始先知们所见证更丰盛的复兴。他的教训是重回神旧约的启示,而非排除神借着摩西和众先知所作的见证。
第二十三章、被掳/后被掳时期的作品
耶和华留下证言,说明他在被掳以及被掳归回的复兴期间对他子民的所作所为。他透过启示,解释他为什么不再宠爱以色列与犹大,而又为什么再度恩待他们。我们在神这种正面与负面的作为中看到他奇妙的自我彰显——耶和华是怎样的一位神。很遗憾的,被掳与后被掳时期经常被视为偏离神的救赎计划。当与旧约救赎史的高潮(亚伯拉罕、摩西之约、征服迦南以及大卫时代)相比,这个时期似乎江河日下,直到耶稣基督降临。
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对神在这个时期中的作为显著地缺乏兴趣呢?也许很多人只是将被掳视为弥赛亚来临前的序幕,而后被掳时期的复兴所闪烁的光辉若是与神在基督里的显现相比,也确实似乎暗淡得多。此外,后被掳时期中圣约更新的实质并未被重视。被掳和后被掳时期的发展不太为人知的另一个理由在于有关它们的材料明显不足。Gottwald认为:『就狭义和广义史料的丰富与连贯性而言,被掳与后被掳期间没有一样可以与早期以色列相提并论』。
被掳与后被掳时期的资料来源是由一些原先重点在细说耶路撒冷沦陷、被掳期间的情况、后被掳期的重建等方面的经卷组成。这些资料包括但以理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以斯帖记、以斯拉、尼希米记、历代志、耶利米哀歌和部分诗篇(四二:四三:七四:一三七),可能还有约可书。它们都有正典的功能,但是在重建这一时期复杂的发展上,却引发了许多令人沮丧的历史问题。问题与争论的确很多,只是就我们此处的目的而言,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典的意义上。
圣经学者为了更多了解这一时期,利用埃及、米所波大米和巴勒斯坦方面的资料,包括次经与考古学著作,来补充圣经材料的研究。由于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圣经的与非圣经的,犹太的与非犹太的),我在这里只对有关的圣经经卷略子说明。
哀歌
哀歌沈思的是耶路撒冷最后的日子,涵盖耶路撒冷的沦陷,犹大被被掳的原因和直接影响,以及被弃绝的经验。这卷书由四首按字母顺序的『离合诗』(acrostic poems)(一——四),和一首非离合诗(五)组成。前两首和最后两首诗由二十二节组成,而中间的诗由六十六节(3×22)组成。22这数字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代表希伯来字母子音的数目。
虽然哀歌经常被人联想出自耶利米之手(中英文版圣经将它排在耶利米书之后可为证),其实它的作者孰属不详。各章之间缺乏显著的起伏变化突出了主题重复的重要性。主题重复,选用一定的文学形式(离合体、挽歌、控诉、自白),以及对犹大受苦的诗体描述,使这篇韵文成为神的子民以后几世纪祷告、自白和盼望时的模本。
历代志、以斯拉、尼希米记及以斯帖记
历代志昀贡献在于它承传过往(律法、圣殿、祭司)的意识,同时使以色列的历史顺应复兴团体的新处境。为达成它的目的,在运用包括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内的这些作品资源时,它采取某种诠释过往的角度有所取舍,并将注意力放在复兴团体各种当代的需要上。历代志连同以斯拉、尼希米记都使用过去作品的资料,来建立后被掳时期百姓的根源。它促进了人民新的一体意识与目标,因为他们先前的国家认同感已在被掳期间丧失了。回归故土的人为数不多,但是波斯王容许他们在庞大波斯帝国内的一个小省中重建他们自己。
历代志是针对后被掳时期的状况而写的。它与以斯拉、尼希米记共同说明了从被掳者到犹太人、从一个被放逐的民族到坚守神律法的子民、从个人主义到共同关注律法、圣殿及耶路撒冷的转变背景。就这个目的而言,以斯拉与尼希米的人品风格和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因为犹太教的雏形就是在他们手上诞生的。
由于许多文献鉴别上的问题,使得研究历代志及以斯拉、尼希米记资料的途径变得很棘手。首先,历代志、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这些作品都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才修撰成。其次,神学动机可以解释年代表的困难。柴尔慈(Childs)指出:以斯拉、尼希米记的最后一位编者呈现出『顺服、圣洁的人会带来复兴这个神学模式』。这一点说明了正典的秩序:
(1)、以斯拉关心律法,及对耶和华圣约的忠诚(拉七——十);
(2)、尼希米对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贡献(尼一——六);
(3)、记述以斯拉与尼希米如何共同参与复兴团体政治与宗教的转变(尼八——十二)。
历代志、以斯拉、尼希米这三部曲让后被掳时期的团体具有传承过往的意识,重新燃起他们的使命感,因为大卫王朝的理念已经由以斯拉与尼希米大有能力的领导,转变成一个肩负摩西律法、分离主义以及圣殿崇拜的团体。
以斯帖记的情境就完全不同了。以斯帖的故事带领我们远离耶路撒冷来到外国的宫廷书珊城。以斯帖记是五部经卷(five megillot)之一,其他四卷为路得记、雅歌、传道书和哀歌。以斯帖记的功能之一就是教导了神的摄理这项神学教训,他保护他的子民免于任何将他们灭种的攻击。哈曼冲着末底改而对犹太人有敌意,以及亚哈随鲁王对犹太女子以斯帖的爱提供了这出戏的背景,这戏由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执导。虽然以斯帖记中并未出现神的名,末底改和以斯帖似乎也已融入波斯社会,耶和华仍然透过这些忠信的人来拯救他自己的百姓,并透过哈曼的死立下一个鉴戒。虽然犹太人身处强大的势力中,被非犹太人包围,他们却一直受着耶和华的眷顾。普珥节掣签节的庆祝就是不断地提醒犹太人:即使在今天,神依然眷顾他古代的立约之民。
先知
与重新强调律法与圣殿相伴而来的就是圣灵重新浇灌神的仆人——先知。
哈该与撒迦利亚
这两位先知鼓励少数余民在主前520年重建圣殿(拉五l——2)。由于他们的鼓励,复兴团体再度忠心事奉耶和华。他们要求同时代的人重新评估他们生活中的优先顺序。如果他们继续以家园荒芜两代、生活不稳定来替自己的作为辩护,生活将会变得更复杂,也更得不到报偿。另一方面,一个追求神荣耀的生活的确会受到丰盛的祝福。
玛拉基
玛拉基的事奉略早于尼希米的工作。他讨论到社会问题、祭司职、什一奉献、安息日以及娶异教女子为妻的问题(参尼五1——13;十三7——27),替尼希米为犹太人制定的改革铺路。玛拉基争辩的文体由一连串的反诘与回覆组成,先知意欲借着这种方式带领他的听众作适切的反应,免得他们成为神审判的对象。
约珥
约珥书的撰书日期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上自约阿施时代(主前835——796年),下至被掳后期,或是更晚至主前第五世纪,都有人主张。不过,约珥书的信息本身要比把它的信息根植于某一社会宗教背景更为重要,因为它在神学上的贡献并不会受到它的成书日期影响。这位先知的信息所以重要在于它对盼望的笃定,这份笃定来自灾难、斋戒、悔改的经验以及圣灵新时代的应许。他是复兴的灵,见证祝福(二18——26)、立约的关系(二27)、在耶和华的日子护庇(三1——16)以及万物复兴——正在向新耶路撒冷迈进(三17——21)这些事确定不移。约珥的信息很中肯,正如柴尔慈所说:『毋需费任何技巧去把约珥的信息从原来的形式中摘取出来,所需要的是:真实的证据已现世,「你们要将这事传与子,子传与孙,孙传与后代」』(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