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救赎进程
第二十四章、被掳的观点
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他们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应许之地,也离开了圣殿,但借着先知见证和摩西律法共同形成的圣言,耶和华继续向他的百姓说话。先知在传讲神审判的同时,也论到神复兴的计划,使得那些敬畏的人在被掳期间从先知的信息中获得了盼望。那些依然忠于耶和华,以及那些又回转向他们列祖的神的人,组成神的新百姓:来自以色列与犹大的『余民』。这些余民在被掳期间都经历了一次激烈转变。他们的反省与热望成了日后犹太教的基础。在这期间这些脱颖而出的敬虔者再度关怀耶和华、他的律法和圣殿,并委身于民族宗教的认同。由于神仆们——那些与被掳者同在一起的先知——所做的多重见证,使得被掳这负面事件辩证地带来了丰盛地正面效益。
敬畏神的人在被掳期间反省了先知所传讲的。先知以圣约检察官的身份说话,带来神的指控,并陈述神的判决。在经历了被掳的事实之后,有一小群人对先知的话有了回应,他们痛悔自己的罪,并对得拯救有了希望。耶和华透过被掳的严酷考验洁净余民,并将他们塑造成属于他的新子民。他们被撇在神的恩宠之外、生存的痛苦、质疑、对希望的追寻,以及由不同的份子转变成为新社群,这些经验都是不能忘怀的。它是正典的一部分,而正典的见证使这一部分的救赎史与每一代的人都相关。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试着领会:
(1)、神与他百姓的争辩;
(2)、被掳之民感受到的神的烈怒;
(3)、被掳创造性与反省性的意涵;
(4)、敬畏神的人的反应;以及
(5)、被掳对犹太教具体化的影响。
神与他子民的争论
在各种形式的先知谈话中,先知们最常使用的就是rib模式。在这种诉讼中,先知担任圣约的检察官,以耶和华的名控告那些背叛的子民破坏他们与神订的约。这种rib模式的要素是:
(1)、指控;
(2)、神在过去所表达的爱;
(3)、证人;以及
(4)、判决。
指控
『背叛』(rebellion)一词,也就是说,对约缺乏忠诚,最能充分表达指控的涵意。在古代近东,一位宗主,不论他是君王或是贵族,都希望他的家臣(Vassal)能对他绝对地忠心。如果条约破裂了,这位宗主就有权征服背叛家臣的城市,将它夷为废墟,或是选派一位更顺服的人取代他的职位。先知们指控以色列与犹大对约不忠诚,因为他们背叛了他们伟大的君王(参赛三14)。
拒绝神的爱
指控中最大的罪状是百姓们拒绝了神的爱。先知们经常列举神在过去爱他们的种种作为,特别会提到出埃及的历史。先知提醒百姓,神如何爱他们,如何带领他们从埃及地出来,又如何带领他们经过旷野。在旷野的旅程中,神向他们展示了可称之为『蜜月期』的爱。他们接受到许多从神而来温柔关爱的印证,包括应许之地迦南,但是他们竟然毫无回应(参耶二——三)。
证人
古代近东国家在签订条约时,宗主诉诸于天地间的诸神祇为证。但是由于耶和华是天地的创造主,惟独他是神,他只能指着自己发誓。他就是他与百姓之间的证人(参耶四二5:弥一2;玛三5)。
判决
在判决中,先知们以耶和华的日子表示神对以色列和犹大的审判。被掳之前与之后的先知都是以耶和华的日子这个专词来宣告神的审判(赛二12;结十三5;珥一15;二1;摩五18:亚一7)。当耶和华自己施行判决,根除邪恶,而且,表达他的忌恨,以圣怒来管教他的子民时,那真是大而可畏的日子。虽然没有一个人能逃避那一审判,他却应许要保护属于他的那小群。耶和华的日子指的是神最后的审判,那时所有背叛他的国家和邪恶势力都要被打倒,不过耶和华借着先知启示,属于他的那小群也不能免于审判,他们要以以色列和犹大被掳的方式承受神的忿怒。先知们向耶和华祈求宽减和恩慈,他们像摩西一样,以中保的身份来事奉百姓,不过,在审判的日子,祷告也不再发生效力了(耶十五1)。
神的烈怒
神与他的子民为敌就是他在『耶和华的日子』里彰显的义怒宣泄。在那日子,耶和华要带来可怕的毁灭。以色列中显然有很多人认为,耶和华的日子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先知们却大声谴责这种普遍的乐观想法。耶和华不会光对以色列祝福、对列国咒诅,要来审判的对象也包括立约社群的成员。举例来说,先知阿摩司就宣称:
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
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
那日黑暗没有光明。(摩五18)
阿摩司又进一步地问道:
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么?
不是幽暗毫无光辉么?(20节)
先知西番雅宣称,『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没有任何法子可以拯救他们:
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
大大毁灭。(番一18:参二2)
在耶路撒冷沦陷后不久写成的哀歌,描述神百姓失败的直接影响。作者指出,发生在犹大与耶路撒冷的事就是耶和华忿怒的表示:
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
他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
在他发怒的日子并不记念自己的脚凳。(哀二l)
有好几种方式描述神与他百姓为敌的直接影响。先知教训说:耶和华伸出的手臂或手,从前代表他的恩慈,现在却代表他执行要审判百姓的旨意(赛五25;九12;耶二十一5),因为耶和华已经离开了他的百姓。以西结用可见的方式来描述耶和华的离去:『耶和华的荣耀从城中上升,停在城东的那座山上』(结十一23:参第十章)。耶和华的荣耀离开后,他的百姓就失去了保护,落在神赋予他们敌人的全盘掌控中。
我们很难想像,失去了神恩慈的生命究竟会像什么样子。我们知道,神甚至会以供应粮食和庇护将他的普遍恩典扩及列国,那他更会何等仁慈地对待自己的子民呢?然而,当他移去他普遍的与特殊的恩典时,立刻会引发一个问题:谁能在他的审判下存活?(参摩七2,5;鸿一6)。先知哈巴谷预言耶路撒冷将陷落于巴比伦人手中时,就问道:耶和华如何容许像巴比伦这样邪恶的国家去摧毁犹大与耶路撒冷(哈一13)?耶和华应许哈巴谷,在他审判之后,就会有一个充满他荣耀知识的新世界(哈二14)。今天,我们能注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在十字架上亲自经历了神的忿怒,父神变成像敌人一样对待他的圣子。他离开圣子,以黑暗覆盖他,让他受尽羞辱,最后,让人类杀害了他,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这样担当了本是我们应得的罪谴。他承受了父神的敌意,为的是要让我们借着他与父神和好。『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五1)。
被掳的创造性与反省性意涵
在被掳到异地的犹大人之中,对被掳有不同的反应(参看图十九)。很多人的生活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战争的恐惧中求生存,最终并未从被掳的经验中学到教训。他们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并且有了繁荣的景象。他们以通婚的方式与当地人同化,因而失去了原属约民团体的身份。
信实的余民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很严肃地接受他们的新命运,反省被掳的属灵涵义。他们记得救赎的历史,以及神许多慈爱的作为,包括圣约。被掳对他们而言是次甘苦交集的经历。每当他们想起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所失去的一切,就有锥心之痛。他们与神的团契因被掳至异地,远离耶路撒冷和圣殿而破坏了。但每当他们亲近神,记起神对他们的种种应许,又会感觉甜美。有很多的经文对被掳的经验进行沈思反省(参诗四二——四四:八九;一三七和哀歌)。他们想起了什么?
图十九.对被掳的反省
第一,他们想起他们犯的罪。被掳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显明:当神审判他的百姓时,他对罪是很认真的。以耶路撒冷为他荣耀居所的神也可以摧毁他的圣殿,并亵渎为他荣耀而建立的圣坛。因此,以西结论到被掳时,把它视为一个除净叛逆的过程(结二十38)。
第二,神的百姓也想起耶和华对他的仆人——先知们说的话。多年来,先知们先后预言耶路撒冷与犹大的陷落,但是百姓的回应几近于零。甚至在先知出现之前,神就借着摩西警告他的百姓,圣约的咒诅有可能临到他们身上。现在,他们都知道,摩西和先知们所说的话是对的:
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定的;
应验了他古时所命定的。(哀二17)
第三,百姓想起,如果他们当初顺服神,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显著地不同。当他们像学生一样听以赛亚的教训时,他很清楚地告诉他们:神对百姓有那些应许。他们将会经历平安和公义,而且他们子孙的人数也会大幅地增加,蒙神祝福(赛四八17——19)。自始至终,神的意欲就是要引导他的百姓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百姓想起了他们的神。他们对锡安山和耶路撒冷的思念,实际上就是思念他们的神,以及神在过去如何信守他与他们所立的约。诗篇一三七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描述信实的社群发誓要不断记念他们的神:
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记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诗一三七5)
追念锡安(1节)和高举耶路撒冷(6节)在在显示,神的百姓深深地盼望重回应许之地,他们要在他的圣殿中再度敬拜耶和华。
敬畏神的人的反应
在被掳的经历当中,余民所做的不只是回想过去而已。事实上,他们对过去的回忆引导他们对目前的处境作适切的回应。耶和华已经给他们一个再度回到他身边的机会。他们以告白、悔改、盼望、禁食、和质疑来回应。
余民的初步回应就是告白,当他们记起他们和他们祖先的罪时,他们就呼求耶和华饶恕他们。虽然敬畏神的余民一直是忠信的,他们却承担百姓的罪,因为他们与百姓是结为一体的。哀歌所以是一卷感人至深的书,实在是因为作者,也许就是一位敬畏神的犹大人,表现出他自己对被掳有责任:
耶和华阿,求你观看,
因为我在急难中。
我心肠扰乱;
我心在我里面翻转;
因我大大悖逆。
在外,刀剑使人丧子;
在家,犹如死亡。
(哀一20;参拉九5——7;尼九16——31;但九4——14)
虽然他以这种态度,并用第一人称单数撰书,他乃是要带领神的百姓如一整体,审慎地想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另参哀三40——42)。
余民对被掳的第二个反应就是要求他们自己悔改,回转向耶和华。在被掳之前,耶和华自己就要求他的百姓回转,即使他们已严重地犯下了违背他的罪恶(耶三)。他们所以对神接受他们能怀有盼望乃基于神是怜悯人的,并且期待他的百姓回转向他,接受他的父爱。
第三,百姓都知道他们没有权利接受神的怜悯,可是依然带着盼望。他们受呼召要等候神并寻求神。他们的罪使他们得不到神的怜悯,但当耶和华要再度彰显他的忠诚时,他的百姓应该要准备好,以便接受他的恩典。从哀歌三23——25的美丽勾勒中,我们可以发现:百姓耐心等候神乃基于耶和华对他百姓的忠诚与信实。寻求耶和华不至失望的另一项理据是:他是那伟大的君王。诗篇四四篇回想起神的大能,并要求他的百姓信靠耶和华,因为他是统治他子民的君王(4节)。虽然他的百姓现在蒙受轻蔑和嘲弄(l3节),诗人知道,耶和华会及时满足他自己百姓的需求。等待的过程不只是消极的、被动的,直到某些事情发生,这正是反省过去,尤其是展望未来的时候。盼望的理由就在于:神的信实、王权以及他的圣约。
第四,神的百姓为了进一步表示他们对耶和华的依靠,所以在被掳期间举行禁食。先知撒迦利亚就提到他们在被掳期间和被掳之后这些禁食的习惯。但是到波斯王大利乌统治时,问题产生了:百姓应该按历年来的模式哭泣斋戒么(亚七3)?神的回答乃是:在复兴的新时代,应该以欢乐代替禁食。惟有欢乐才是与耶和华所施的慈爱相一致的回应(八19)。
第五,百姓也对他们的情况提出质疑:神为什么将他的百姓遗弃至今(诗四三2;四四24)?即使百姓都知道过去他们犯了罪,神曾让审判临到他们,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盼望的基础。诗人能以『神的百姓』称呼犹大这事本身显示出:他相信这些余民最后会享有他们与神的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忧间与烦躁(诗四二5——6,11:四三5)?虽然神的百姓想起神从前对他们的慈爱,他们心里依然在问:前途究竟会如何?他们处在一种深沉的属灵痛苦中,在这痛苦的状态中,黑暗掩盖过任何一线可能在地平线上出现的曙光。他们只能希望,神会发出他的亮光,并引导他们返回耶路撒冷(3节)。
为什么神要掩面,不顾他百姓遭受的苦难和压迫(诗四四24)?他们知道,神能看到他们的挣扎,同时他们也相信,神是统治全地的君王,然而神似乎是远远地离开他们,无视于他们遭受的苦难。
他们的安慰要从哪里来呢?他们当然不能从他们的仇敌那里找到安息(哀一3,9),而且他们也不能在痛苦中为彼此提供安慰。他们会问:『我能为你说些什么呢?』(二13)。他们的悲伤是如此剧烈,好像神在与他的百姓作对一样。
从所有上述基于神特性与作为的回应中,冉冉升起对为来的特别关注。余民的盼望和祷告有好几个目标。首先,他们渴望神会再度怜悯他们(哀三24——26)。其次,他们盼望他们的仇敌会遭到报应。这些百姓记起耶路撒冷的陷落,以及巴比伦人与以东人胜利的欢呼,他们祈求耶和华的审判临到耶和华和他百姓的仇敌身上(诗一三七7——9)。神的百姓也希望,在神为他们复仇并再度展示对他们的疼爱之后,一个新的纪元会开始。他们祈求,神的忿怒与拒绝不再,代之而起的乃是经历到惟独神能给他们的爱和新生活(哀五21——22)。
因此,毫无疑问,他们对被掳的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感到,神的爱永不止息;另一方面,他们又体验到神的疏离和他加予的苦难。他们不得不回转向他,然而当他们回转时,心里依然存着痛苦和不安。
被掳对犹太教具体化的影响
被掳对敬畏神的余民有极大的影响,因而也深深地影响了犹太人的历史。但是被掳对犹太民族究竟意谓着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提到巴比伦的强攫对历史、文化、和宗教所产生的影响。
站在历史的观点,被掳的犹太人真实地体验到与过去的连系。即使在被掳的早期,先知耶利米曾寄一封信给那些被掳到异地的同胞,劝他们安心地定居在那里,过正常的生活(耶二十九)。他要他们尽一切努力在当时各种环境下生活下去。他们可以自由婚嫁,建造房屋,栽种田地,并在被掳之地组织犹太人的社群(5——6节)。来自巴比伦文件的历史证据指出:犹太人事实上已成为巴比伦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参与当地的农业、商业、手工艺、艺术、科学,甚至也参与行政工作。但以理和他朋友们的故事证明了,犹太人如何参与了尼布甲尼撒政府中的高层职权(参但一)。在他们中间,仍继续保有承自摩西的长老制度(参耶二十九1)。先知以西结在被掳的处境中与长老同坐(结八1;十四1;二十1)。依照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家谱来看,家庭组织依然未变,为要表明与过去的联系(拉二;尼七)。
被掳提供人们有更多反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有机会对所接受的圣经有更多的了解。事实上,犹太俘虏在圣经增补部分的撰写与编辑上出了很多力。举例来说,列王纪、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哀歌以及许多的诗篇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最后的编撰。在圣灵的默示之下,圣经的作者/编者反省被掳的经验,并依据他们目前的处境观点来解释被掳前的救赎史,因而,这几卷书详细地描述了以色列与犹大沦亡的因素,也将余民们的盼望:神的宠爱会再度临到他们身上收录进去。
就文化层面而言,巴比伦的社会从那时起就对犹太教发生了无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小事上都可感受到,例如采用巴比伦人的名字(如设巴萨、所罗巴伯、沙得拉、米沙、亚伯尼哥、和伯提沙撒——参拉一;但一)。语音上的变化在月份名称中也显而易见,被掳之后,犹太人月份的名称即为巴比伦名称取代(如搭模斯,玛其散)。大体来说,巴比伦帝国的国际语言是亚兰语,也成为犹太人在被掳期间最常用的语言,因为它与希伯来文在语系上关系密切,而且它也是文化、商业和外交方面的通行语。我们可以在好几节圣经经文中(拉四8——六18;七12——26;但二4b——七28)和独立的亚兰化语词(Aramaisms)中看到亚兰语。(所谓亚兰化语词就是全部或部分源自亚兰语的文字,尤其是可见于旧约中被掳和后被掳期间的希伯来文部分。)
我们可以用『犹太教』一词来概括被掳期间的宗教发展。我们所知道的犹太教源自被掳到巴比伦这期间。这个变化发生在那些痛悔己罪并回转向神的人之中,这小群忠信的余民变得非常关心实践神在律法中启示的旨意。因此,有关神律法的研究远非以学术目的为宗旨,更关切的是为了神的荣耀对神顺服(参尼八8,13——18;九3:十28——29)。用邓卜列(Dumbrell)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是站在『新约时代的门槛上』。
除了有关律法方面愈来愈多的研究外,犹太人更加地委身于绝对的一神论。在这个观点中,个人要单单敬拜耶和华,并且要规避任何可能使对耶和华敬拜分心的事情。举例来说,先知以赛亚大声斥责偶像崇拜的行为,断言只有耶和华才是真神(赛四四;四六)。同样地,先知耶利米教导百姓,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偶像崇拜有违对他的信仰(耶一16;二13;八19)。以西结对被掳期间的犹太人说:『你们说:我们要像外邦人和列国的宗族一样,去事奉木头与石头。你们所起的这心意万不能成就。』(结二十32)。
使犹太教具有特色的另一项重要的宗教发展就是守安息日。虽然律法命令犹太人这样做,却未被普遍遵行(耶十七19——27)。以赛亚要求百姓信实地守安息日,它是一个犹太人敬畏神的表征(赛五六2——7)。真实地守安息日就是学习在耶和华的事上讨他的喜悦,所以安息日是一个操练敬虔的功课(五八13)。以西结将安息日的诫命挑选出来作为一个应该遵守的特别约定:『在我一切的节期必守我的律法、条例,也必以我的安息日为圣日』(结四四24)。
最后,立约之民已学会在生活上与异教文化隔离,唯恐他们对耶和华的敬拜纳入了错误的因子。同时,犹太人也学会与异教徒在商业上和艺术上互动。因此,这种在宗教上隔离而在文化上互动之间的张力,在被掳与耶稣基督来临之间的几世纪中,一直是严重的课题。
结论
被掳是耶和华的日子一种具体而微的表现,也就是说,是神将来在末世审判的说明。由于以色列与犹大几百年以来没有回应神对他们的慈爱、恩慈和忍耐,以致经历了神的忿怒。被掳是神像父亲般选择一群余民归他自己的过程。这些余民以回转向他、反省他们过去的作为,并盼望一个重获神恩宠的新时代,来回应这次遭逢神忿怒与疏离的经历。经过审判的烈焰,敬畏神的余民获得更新,这种被重新点燃的热情使被掳的社群有能力在后被掳时期,当处于波斯、希腊、西流古和罗马统治下将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关注神的独一、律法、圣殿、以色列人使命的独特性、安息日以及割礼,这些带有特定重点的犹太教开始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