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回首百年殉道血
(七)清末民初中国教会中之著名信徒
义和团事件后,中国教会重建,溯自1900年以前,已归主之信徒中兴起了许多著名的传道人,并且在文宣、教育、工商、医学、军政各界,也产生了不少极具影响力的信徒,在各行业中广传福音,各地教会得
以蓬勃发展。兹简述如下(注二):
*传道人
- 陈大镛牧师(1841—1900)北京人,早年接受教育后,出为佣工,在市上一店中任伙计。有一天见两洋人来店,兜售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等五小册圣经,老板怕妨碍生意,气愤地付了两吊钱,买下五小册,打发两洋人离开,转身顺手就把五小册丢在纸篓中。大镛见状,便拾起来利用公余之暇閲读,越读越感兴趣,引至老关不悦把他辞退。回家告诉母亲,其母拿来略略翻阅,认为含有毒素之书,掷入火中焚毁。失业后之大镛,一日上街寻找工作,经过一所教会,见一洋人在内传道,与他见过之两洋人相似,便信步入内聆听福音。此后,大镛求道心切,常来问道,遂于1867年,在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之伦敦会教堂受洗。
(注二)大部分信徒生平,取材于《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余慈度、石美玉、石成志、罗圣爱等又取材于《华人传道与奋兴布道家》;丁立美、李叔青、贾玉铭等又取材于《导向杂志连续刊登之中国传道人史馆》;丁立美又取材于1921年《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六集》;王煜初、王谦如、孙中山、区凤墀等又取材于《香港基督教会史》;丁立介、谢洪资、诚静怡等又取材于《他们写过历史》;罗圣爱又取材于《宣道与中华—宣道会早期在华宣教史略》;孙中山、雅丽氏医院等又取材于《教会掌故》;区凤墀、诚静怡、余日章、王治心、贾玉铭、孔祥熙、费起鹤、宋嘉树、石美玉、冯玉祥、张之江等又取材于《民国人物大辞典》;费起鹤主要取材于《传记文学》「孔祥熙费起鹤赴美求学被拒入境经过」及「关于费起鹤先生」二文;宋嘉树主要取材于《传记文学》「从宋嘉树谈到所谓『四大家族』」一文;冯玉祥主要取材于《冯玉祥传》;张之江主要取材于《民国百人传》和《冯玉祥传》;区凤墀又取材于《传记文学》「民国人物小传区凤墀」。
当宣教士见他认真研读圣经,灵性大增,便训练他作传教士,让他有机会在众人面前作见证和讲道。1869年,有卫斯理的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North)两对宣教士抵北京,请求伦敦会派中国同工相助,并且教授中文。因此,陈大镛被介绍转到美以美会工作,先后派到遵化、天津、山海关、盐山、南京、韩村、延庆等处牧养传道。
1900年初,大镛到北京参加美以美会年会,当时义和团反教气氛炽烈,他还劝在北京美以美会亚斯理堂牧会的长子陈维屏牧师留在北京,自己却返回到延庆,继续牧养羊群。6月27日,延庆县令来告,局势不易控制,要教会自己设法避难,结果在避难途中,一家四口(妻、次子、三女和他自己),被义和团发现了而全遭杀害殉道。这样,一位早期的美以美会名牧,一生忠勤地牧养教会,安贫乐道的牧者,为着忠于信仰而付上他生命最高的代价。
(2)王煜初牧师(1843—1902)广东省东莞县人,为王元深牧师之长子,初送他到惠州坳村传道学校学习,但因性情愚惰被拒,其后他自己悔悟,才立志求上进,1866年毕业,任礼贤会宣教士,在广东东莞和新会两县传道。1869年染肺病,往香港巴陵会育婴堂养病,年底病愈。再到虎门、福永等地传道,1874年旧疾复发,再到香港养病,并在育婴堂任教席,尽心培育孤女,1884年在育婴堂被按立为牧师。旋出任香港道济堂(伦敦会)牧师十
余年,为一位忠心勤奋又具爱心之牧者,国父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时,每主日必来聚会听王牧师讲道。除传道外,也热心于社会慈善关怀工作,除曾参与巴陵会育婴堂教养孤女外,又发起戒鸦片社,推荐区凤墀长老赴英,痛陈鸦片之害。1890年,为盲女请命,上书德国各教会,感动德女信徒,捐建九龙土瓜湾心光书院(瞽目院)。义和团事件生乱后,王牧也曾上书两广总督李鸿章。王家共育六子三女,均为社会贤达,尤以四子王宠惠博士,为民国著名之外交部长。
(3)王谦如牧师(1847—1907)为王元深牧师次子,与乃兄煜初、父子两代三人同享盛名。王元深牧师将兄弟二人送进惠州坳村传道学校学习,1867年毕业,往广东省石龙、虎门等地传道。1878年,立教会于东莞新围,1881年,立宝安石家村会堂,1884年,领牧师职于福永教堂,1897年,立教会于太平,1902年,在石岐传道建立教会,其后又建教会于大良小榄。终其一生,在广东省建立教会几近十所,并且除传道外,著作也不少。1907年,因肠中生疮,入香港何妙齢医院施手术,手术后不治离世。王家共育五子四女,除一子早逝外,余均成才。
(4)区凤墀长老(1847—1914)广东省顺德县人,在佛山有心探求基督教义时,刚好香港何福堂牧师来佛山传道,拜读何牧师所着新约全书注释,并且彼此建交,通道之心愈坚,终于受浸,成为佛山伦敦会之第一名会友。1865年佛山新堂落成,众信徒庆祝时,遭暴众焚毁,幸无伤人。事后凤墀赴香港,受英人师多马聘为西席,并协助翻译圣经,编著有关注释。1872年,由宣教士丹拿牧师引荐,任伦敦会湾仔堂主任,讲道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令会友心折不已。1883年,孙中山由檀香山回港,入拔萃书院(1884年春转往皇仁书院),并请区长老教国文。区承便介绍他认识喜嘉理牧师(CharlesR.Hager),后来喜牧师为孙先生施洗。其后区回广州,主持伦敦会在穗之教会事工,度过了1885年中法战争之危机。
1889年,应德国东语学堂的邀请,赴德柏林任中国语文教授,本以妻患病推辞,反经其妻劝行,在德教学时其妻病逝。其后返国,寄居女婿尹文楷医生家中。尹毕业于天津西医学堂,在广州勷办博济医局局务。当孙中山在广州开设东西药局时,尹为驻局医师之一。当区长老居于尹宅时,孙中山时亦同居,二人久别重逢,倍感欢洽。闻孙中山革命排满之论,亦甚心折,便于1895年2月,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同年10月6日,孙中山创设「农学会」于广州,为起义机关,撰缘起书,广征同志,缘起书出于区凤墀手笔,大意以改良农业挽救中国贫弱为旨。10月26日,兴中会在广州起义,以布置未妥失败,陆皓东等数十人被捕。(11月7日,陆皓东等革命党人殉难,是为第一次革命失败。)三日后,孙中山逃往香港,区也避难而来,旋任香港华民政务司署(民政署前身)华文总书记,其后担任香港荷李活道伦敦传道会道济堂长老,服事教会,协助张祝齢牧师。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被禁于伦敦中国使馆,23日获救后,孙中山由英致区凤墀一函,告以被难经过甚详,末云:「弟遭此大故,如荡子还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裨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墨迹见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特刊》第8页)。1914年,因病离世,年六十八岁,着有《道乡渔樵》。
(5)许芹牧师(1854—1936)广东省台山县人,出身传统农村家庭,时因许多四邑人往美国谋生,1868年,14岁的许芹便随表兄赴港乘船往旧金山(即今旧金山)。起初他在一美国人家为佣仆,每周只赚得一元五角,不久转到屋仑(Oakland)受雇于一农场,场主夫妇是基督徒,每主日邀请他去礼拜堂,为了学英文又讨好主人,他便欣然从命。渐渐地许芹对基督教道理感到莫大兴趣,并受到该教会(百老汇长老会)艾雅各牧师夫妇友善的接待,1874年7月受洗。此后他通道日笃,有意献身传道,艾牧师乐意帮助他,1882年安排他到宾州之日内瓦学院进修英文,两年后,再转入西方大学(今匹兹堡大学)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勒恩神学院攻读,1885年夏毕业。受长老会传道部派到纽约华埠拓荒工作,他从主日学入手,扩至成人,最后建立一间华人教会。
当他在华埠传道时,与义务主日学老师温小姐*(L.Van Arnam)同工,后二人结成夫妇,同心在华侨中牧养传道,建立了纽约第一所中华长老会,这所在曼哈顿中心华侨自建的会堂,接近哥伦比亚和纽约两间大学,又近唐人街,故参加主日崇拜的人很多。许牧师夫妇常力劝同胞戒除赌博陋习,又将教堂开放,让初来纽约之华人,可到教堂停留,盘桓数天。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时,在纽约亦经常受到许牧师款待,也住在教堂宿舍中,据他父女两人之回忆录中,均说革命党员王宠惠、宠佑常来访问协商,五权宪法的理论原则,是在该堂楼上房间讨论决定的。1919年,夫妇二人退休回中国,他们育有六个女儿,女婿中有晏阳初、朱友渔、桂质庭、张福良等四人,均为国家社会之杰出人物。
(注)*是作者音译之名,因无法找到中文名字。其他无*者之宣教士,均是他们在中国时用的真正中文名字。
- 杨海峰牧师(1860—1927)广东省高要县人,出身贫农,白天在田间操作,晚上秉烛苦读,1881年终于高中秀才,便在家乡设馆教书。时福音传入广东省已有二十余年,一位信徒名张玉屏向他传福音,他研究教义后愿意归主,唯遭父母反对。直到1887年到肇庆参加两广浸信会联会会议时,决心受浸,在城外西江,由浸信会曹法选牧师施浸。1888年浸信会孙牧师*(Rev.E.Z.Simmons)得知海峰才识过人,又热心宣教,因此邀请他到广州五仙门圣经研读班学习基督教义,那是日后东山神学院之雏型,每日上午跟孙牧师研读圣经,下午到宣道堂讲述基督救恩。翌年返肇庆任当地浸信会主任传道之职,不久被广州宣道堂聘为该堂牧师。
1904年改在惠爱八约浸信会牧会,直到1911年才转往东山神学院担任教授。除传道外,杨牧师又热心教育,1889年底,广州浸信会一批前辈牧师长执,聚集商议自办教会学校,选出数位有经验的人来负责筹备,海峰被推为华文书记,负责起草学校章程,在整个建校筹备工作上,备极辛劳。翌年学校开课,取名培正书塾(注三),海峰又担任国文、史地等学科老师,兼负责行政工作,前后十年之久。1900年义和团事件时,广州一些宣教士、传道人及信徒纷纷避难,培正学生四散,海峰临危不乱,独自留守校中,保全学校没有受到劫掠。
百余年后之今天,培正中学桃李满天下,回溯筚路蓝缕创校艰难,开办的种种功绩,首推杨海峰牧师付出最多。此外,他担任东山浸信会神学院教授十六年,为浸信会华人牧师出任神学院教授之第一人,造就无数传道人。因他是秀才出身,文词十分优美,著作有六、七十种之多,在文宣上的贡献也大。一生之中,担任了牧师、教育家、作家等多重角色,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注三)资料来自香港培正同学会同学通讯第134期:《恭祝母校百周年纪念专刊1889—1989》第4页图片,「广州珠江里里故址门前之石额」及第161期《创校110年纪念特刊》13页,邝秉仁着「培正校史简述」。笔者后学,1956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在校蒙恩归主,此后数十年来,主杖主竿,终生引导,缅怀主内先贤,筚路蓝缕,铭记在心。
(7)丁立美牧师(1871—1936)山东省胶州人,父亲务农,福音初传至胶州时信主,归主后在家乡热心传道,义和团事件时,他把自己绑在大树上,才避了拳民的追杀。立美、立介兄弟二人追随父亲信仰,并且同作了牧师。丁立美13岁进入山东登州之「文会馆」(TheTengchow College),这馆为美国长老会宣教士狄考文牧师(Rev.C.Matteer)所创。在学期间,与同学贾玉铭交往最称莫逆,日后丁长于布道,贾则长于解经,彼此成为中国教会史上名牧。22岁毕业后工作数年,回校接受两年神学教育,1898年按立为牧师。义和团事件中,丁立美被捕系狱,笞杖二百下,打得皮开肉绽,适袁世凯上任,狄考文任文会馆校长,与袁商讨获释。释放后在长老会牧会,丁立美讲辞极具说服力,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听众为之动容,受感甚深,遂被邀请往各处布道,故足迹遍及中国各省。1918年8月在江西庐山莲谷有全国教会领袖聚会时,就有「中华国内布道会云南之部」的发起,由香港胡素贞女士、南京蔡苏娟女士、九江石美玉女士、北京宋发祥夫人,及上海陈维屏、余日章、诚静怡三位博士等组成筹备委员会。翌年3月派出李静谦女士、陈玉玲女士、丁立美牧师及其夫人丁梅义达女士、李云陞牧师、桑坚棠牧师,并顾问委员贾腓力夫人等七人前往云南布道。1922年再在江西牯岭,发动学生立志投身布道工作,时各省代表有150人之多,成立了「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布道团」,12年间,他专心于学生工作。1930年任天津圣经学院院长,1936年患肝癌离世,一生结果累累,为一位杰出之奋兴布道家。
(8)余慈度女士(1873—1933)江苏人,生于杭州,父为美国长老会牧师,故自幼信主,过敬虔生活。1888年入美国监理会蓝华德(W.R.Lambuth)在苏州所设立的博习医院附属医学院(Soochow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就读,在学期间父母相继去世,决定献身传道,过独身生活,退订婚约。1896年毕业,受监理会差遣,随女教士(Miss.J.Campbell)到韩国汉城传教。五年中灵性多得造就,1903年回国,在上海苏州一带主领奋兴聚会,并在南京和上海举办圣经学校,从事布道与培训工作。1908年在上海成立基督徒查经祈祷处,每周聚会。1909年春,到南方闽粤一带布道,英语主讲翻粤语,并编译110首《复兴诗集》作聚会之用。1914年迁查经祈祷处到江湾,预备办神学院,培训女传道。1916年9月开设小型三年制培训班,并带学员自由传道。1920年2月,在福州布道时,倪柝声与其母信主,倪并决志奉献,到江湾圣经学校培训,离开时,余介绍倪认识影响他极深、在福州之和受恩教士(Miss M.E.Barder)。还有王载、赵世光、汪佩真等,均听余女士布道而奉献的。1920至27年,她与华洋同工成立中华国内布道会,1924年她参与林安德夫人(Mrs.H.Woods)推动之普世复兴祈祷运动(World-wide Revival Prayer Movement)。1927年再访英美时,在英国凯锡克会议(Keswick Conference)上证道,引起很大震撼。1930年11月,神感动她把基督徒查经祈祷处,全部产业捐赠刚开办的「中华女子神学院」,以后发展成江湾「中华神学院」(China Bible Seminary),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忠心事主的工人。
(9)李叔青先生(1875—1908)湖北人,一位游行布道家,注重青年、学生的工作。父是监理会牧师,13岁受洗,上海圣约翰中学毕业后,1892年考入北洋西医学院,这是国家设立之医学院,每月有零用钱十余两银,并且毕业后做五、六品的医官。因为有零用钱,同学们便花天酒地,叔青也随波逐流,但有一晚路过一教堂,听到有人唱英文圣诗,是他在圣约翰熟悉的,便进去见一女教士讲道。会后女教士间他得救没有,他竟不知怎么样回答,回家辗转难眠,内心催促他回去再问清楚,遂彻底认罪悔改,时为1895年10月,并于翌年在天津受浸。在50位同学中,他领了二、三十人信主,还有一位因他传福音归主的老妇,在义和团事件中,被乱刀砍死殉道。1897年毕业,总监留他在校两年,但因不想做医生而选择做传道人,便在上海中西学校教英文,以便向青年学生传道。1904年到苏州,仍是一面教书一面传道,在东吴大学教英文,领了不少学生归主。1906年在上海主领复兴会,每晚六七百人赴会,继往南京主讲五个宗派联合之复兴会,从此马不停蹄到各地主持联合聚会。除聚会外,还出季刊「福音指引」,并译了《启示录注释》一书,终于积劳成疾,1908年离世,年仅33岁。
(10)丁立介牧师(1877—1954)也像其兄立美毕业于山东登州文会馆及神学院,献身传道,1913年在南京六合牧养教会。曾一度想以经商来谋经济独立,便能自由服事,结果屡经失败,才清楚神要他专心祈祷传道。1924年在上海伯特利教会任牧师,与石美玉、胡遵理等同工。其后在伯特利神学院任教,计志文是他学生之一。此后经常受邀往各地教会讲道,以经解经,极受欢迎。并且善用视听教材,使听众留下深刻印象。1933年在上海发行「经筵」报,专讲启示录,订户千余。1948年赴台湾,常到三军医院向病人传福音。晚年在浸信会神学院任教,唐佑之是他学生之一。1952年春夏之交,每主日下午在许昌街青年会讲启示录,吴勇亦是听众之一。1954年因脑溢血离世,其兄立美为著名奋兴布道家,他却是著名解经家,对圣经预言的研究尤有独到之处。
(11)诚静怡牧师(1881—1939)生于北京,满洲人后裔,父为伦敦会牧师。1900年毕业于伦敦会诚华书院天津神学分院时,即遇义和团事件,举家在北京避入使馆区内。联军解围后,任翻译员和救伤员,并参与善后救济工作。1903年,因协助伦敦会之文书田牧师(GeorgeOwen)做新约全书的翻译校对工作,获机会往英国。1906年翻译工作完毕,即入格拉斯哥(Glasgow)圣经学院深造,1908年毕业,返回中国任北京东城米市胡同教会牧者,提倡自立本色教会,不受外国差会支配。1910年世界宣教大会(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在英国爱丁堡举行,他被选为出席大会三位中国代表之一,在分配约七分钟的重要演讲机会中,道出「希望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能看见有一个合一的基督教会出现,没有任何宗派、教派的气质」。
他又获选入大会常设委员会。1913年中国全国宣教会议召开后,续行委办会正式组织起来,委诚静怡为执行秘书,后再聘为总干事。委办会之任务:1.执行全国大会的议决案。2.作中西教会沟通的机关。3.提倡通力合作的事业。4.发表教会公共的意见。5.为各教会咨询机关。在任九年中(1913至1922),在调查和研究方面,编辑了英文之中国宣教年鉴(China MissionYear Book)和中文之《中华基督教会年鉴》,及1922年出版中英文两种版本之《中华归主》(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等中国教会史重要的典籍。
在1918年,诚静怡与蔡苏娟、石美玉等人发起「中华国内布道会」,差派宣教士往云南工作,在第一批七名宣教士中,包括丁立美夫妇在内。诚静怡任首任会长,长达十年之久,该会并出版通讯刊物《福音钟》。1922年全国基督教会议又在上海举行,出席中西代表人数有一千一百多人,但一半以上是中国信徒,诚静怡任大会主席,会中决定改「中华续行委办会」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推举余日章为会长,诚静怡为总干事,结果做到1933年为止。1927年,在宗派合一运动中,在上海组成中华基督教会总会,有六个美国宗派及七个英国宗派合成的,由诚氏为首任会长。1928年赴耶路撒冷参加世界宣教大会,当选为大会副主席,并执行委员会委员。192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1934年任中华基督教会秘书长,迄1939年底病逝。
(12)余日章先生(1882—1936)湖北省蒲圻县人,父为圣公会牧师,在武昌牧会,故四、五岁时在武昌一家蒙馆读书。其父后转往沙市、宜昌开堂传道,便在教会附设小学堂就读。1895年其父调回汉口,便转学进入武昌之圣公会文华书院(Boone School)。该校采取新式教育办学,日后扩展成著名的华中大学。就读五年后,义和团事件发生,举家随宣教士往上海避难。因上海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亦是圣公会办的,故赖教会的安排,余日章便进入圣约翰书院备馆(中学部)为四年级学生。乱平后,各家返回汉口,惟余日章继续留校,1902年升上正馆(大学部),1905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他有领袖才干,富于口才,长于辩论、演说。毕业后,多处争聘,但他却选择回武昌文华书院任教职,加入日知会。
三年半教学生涯过后,仍有更大远景,拟出国进修,遂于1908年赴美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留学期间,曾参加校内论文比赛,获得首奖(Bowdoin Prize),为中国留学生之光。又与王正廷等组织留美基督徒学生会,促进美、加留学之中国基督徒学生间之联络和团契工作。1910年毕业,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返国后,受聘执教文华书院兼任附属中学校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余日章与中外士绅商贾组织红十字会,从事救伤埋葬阵亡将士之慈善工作,并充任黎元洪秘书兼湖北交涉员。1912年8月,参加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之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其后出任英文北京日报(Peking Gazette)的编辑三个月,1913年1月,改任中国青年会全国组合(The NationalCommittee of the Y.M.C.A.)讲演部主任干事之职。1915年,改名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1917年,全国协会总干事王正廷辞职,推举余日章代理总干事,次年正式出任总干事,此后连任12年之久。青年会是民间团体组织,其冠以基督教,是因其宗旨「忠事耶稣」,余日章曾解释说:「青年会是教会的辅助机关,与教会有密切关系,青年会干事,不但以推进青年会事业为已足,且当尽辅助教会、服务教会的责任。」1921年华盛顿会议时,被举为代表赴美,回国后任上海公共租界工务局华人顾问。1922年他出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进会」会长,主持会务十年之久,在推动教会本色化运动、对抗非基同盟及反基督教运动等事上,都有卓越成就。1927、29、31年,三次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问题调查大会,1932年秋,国际讨论九一八问题时,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会代表身份赴欧,进行外文活动。惟翌年初在华盛顿病发,延至1936年初,在上海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