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今释使徒信经

今释使徒信经

胡斯托·冈萨雷斯(Justo L.González)著

导论

《使徒信经》的起源:事实与传说

《使徒信经》源自何处?根据公元4世纪的一个传说,当十二使徒准备离开耶路撒冷到世界各地传教时,他们商讨了传讲的内容,每个使徒都说出心中最想说的内容,这便形成了《使徒信经》。@1

@1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对它的经典概括见鲁菲努斯(Rufinus)写于公元5世纪初的《使徒信经注释》(Commentaryon the Creed)。

传说代代相传,后人添枝加叶。到了公元6世纪,我们从一篇被误以为奥古斯丁(Augustine)所写的讲章得知,传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五旬节当天。为了让十二使徒能把耶稣的信息传遍世界,圣灵赐给他们说所有语言的恩赐,同时向他们启示出《使徒信经》的全部内容——这明显赋予《使徒信经》至少与《圣经》同等的权威。根据这个传说,十二使徒人人都被圣灵引导,说出特定的内容:

彼得: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安德烈: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雅各: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约翰: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

多马:降在阴间,第三日复活;

雅各: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腓力: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巴多罗买:我信圣灵;

马太: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西门:信罪得赦免;

达太:信身体复活;

马提亚:我信永生。@2

@2(Pseudo)Augustine,Sermon240.

虽然有些人认为将《使徒信经》拆成十二条非常困难——这样拆分显然十分随意,但这个传说在整个中世纪仍特别流行。只有东方教会——希腊教会和俄罗斯教会——有过质疑。希腊教会与俄罗斯教会从未使用《使徒信经》,只有西方说拉丁语的教会使用。随着东西方教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东方教会往往认为,所谓的《使徒信经》是西方教会最近编造的,目的是宣称相比于东方教会的信仰声明——即明显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他们的更古老,更具权威。就此而言,双方对错参半,因为虽然《使徒信经》并不是十二使徒的作品,但它确实比《尼西亚信经》古老。

直到15世纪,就在宗教改革之前,西方学者才开始质疑关于《使徒信经》起源的传说。但是,学者们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才普遍得出大多数历史学家目前所秉承的结论——尽管就某些细节仍存在分歧。

基于这些研究,我们现在知道,《使徒信经》的起源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2世纪中期,当时一份同《使徒信经》非常像的信仰准则在罗马使用。@3这份信仰准则同《使徒信经》十分相似,肯定是它更早的版本,学者们把它称为“R”——因为它起源于罗马(Rome)。“R”的基本内容似乎已被广泛接受,因为公元2世纪远至高卢(Gaul)与北非的基督徒作家在尝试概括“信仰准则”时会使用十分相似的内容。@4

@3公元3世纪,希波律图(Hippolytus)提到他所相信的古代罗马教会的做法,即向准备受洗的新信徒提三个问题:1:你是否相信上帝全能的父?2:你是否相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于十字架,受死,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将来会来审判活人和死人?3:你是否相信圣灵,圣洁的教会和身体复活?公元4世纪,鲁菲努斯引用过“R”的这些内容:我相信上帝全能的父;基督耶稣、他惟一的儿子、我们的主,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于十字架,埋葬,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将来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和死人,我信圣灵、圣洁的教会、罪得赦免和身体复活。

@4爱任纽(Irenaeus)于公元2世纪在高卢著述,宣称教会已经“从使徒及其门徒那里领受这个信仰:(她相信)独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天、地、海洋和其中万物的创造者;独一的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他为拯救我们成为肉身;由上帝所差遣的先知所宣讲的圣灵;(基督)降临,由童贞女所生,受难,从死人中复活,升天,他(将来)从天上显现—–审判所有人。”(《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 1.10,in The Ante-Nicene Father,ed.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10vols.1867-1887;repr.,Peabody,MA:Hendrickson,1994),1:330.爱任纽在4.2和《使徒宣道证据》(Proof of theApostolic Preaching)也有类似论述。德尔图良(Tertullian)后来在北非著述,他对基督教信仰有过三段概括(On the Prescription of Heretics36;Against Praxeas2;On the Veiling of Virgins1)。尽管这三段论述都不完全是“R”的内容,但它们说明,就算德尔图良不知道“R”,他至少熟悉类似的一份信经。

“R”和后来的《使徒信经》——包括古代其它信经——的基本结构,其形成同洗礼有关。虽然为了让十二使徒各写一条,凭借些许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可以把《使徒信经》拆成十二条,但它的结构其实是从古代的洗礼模式逐渐演变而来:“奉父、子、圣灵的名”。因此,《使徒信经》本身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对应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但由于后来大家都清楚的原因,对应圣子的部分比其它两个部分更详细。

显而易见,当罗马教会和与其相关的教会——特别是在西欧和北非——使用“R”或“R”的某些版本时,别的教会也在使用其它信经。虽然所有信经都采用三位一体式结构——以上帝的三个位格为框架,但信经的实际内容则因为各地教会的侧重点而不同,特别是因为教会在其信经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R”最早的版本可能是问答式的:你是否相信—–?这些问题是在洗礼时提给新信徒的,通常是在他们已经在水里、他们三次浸入水中的每次之前、或在他们头上三次点水的每次之前提出的。但是,洗礼之前显然必须有一段学习时间,使准备受洗的慕道友能够懂得他们所要认信的内容。这段学习时间是我们今天大斋期(Lent)的起源,因为洗礼通常在复活节的前一夜举行。至少到了公元4世纪,《使徒信经》成为洗礼预备期的高潮。在预备阶段的早期,很少讲授基督教教义。准备受洗的慕道友参加崇拜的前半部分——“圣道崇拜”(service ofthe word),他们这时可以听到经文的诵读与讲解。但是,他们受洗之前的预备课程其实主要是道德训导,这在一个基督教所否定的许多惯例盛行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在洗礼预备期快结束时,准备受洗的慕道友终于可以听到对《使徒信经》的讲解,仿佛《使徒信经》太重要了,只有在道德上证明已经预备好受洗的慕道友才能听到。很多时候,主祷文也会受到同样尊重。如果慕道友明显在道德上准备好了受洗,他们便被公布为“合格者”(competent),主教——或牧师——就开始教导他们,给他们讲解《使徒信经》。这就是“传授信仰”或“传授《使徒信经》”。一旦慕道友掌握《使徒信经》及其意义——通常要经过几期的讲解,便是“回应信仰”:他们向主教背诵《使徒信经》,有时在会众面前背诵,有时就在踏入洗礼池之前背诵。然后,在受洗时,慕道友会再次宣认信仰,《使徒信经》又被拿到他们面前,但这次是古代那样的提问:你是否相信—–?这就意味着,对于全体会众而言,背诵《使徒信经》代表再次宣认他们在洗礼时所认信的信仰,也是重申他们的洗礼誓言。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大部分群众——至少在名义上——成为基督徒,几乎所有人都在婴儿时受洗。此后,使用《使徒信经》的次数减少了,也不再像以往那么普遍,因为不可能向婴儿讲授《使徒信经》。那时,《使徒信经》便成为我们今天许多信徒所熟知的样子:只是简单地宣告教会的信仰,跟我们的洗礼只有一点关系,甚至毫无关系。

《使徒信经》的目的:事实与传说

信经众多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R”自身的演变——说明,关于信经的另一个普遍看法不太真实。我们往往认为,信经的目的是概括基督教教义的全部内容。但实际上,信经的制定是为了支持受到攻击的教义的某些方面——所以《使徒信经》关于耶稣的内容非常多,关于圣灵的内容很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使徒信经》根本没有提到《圣经》和圣礼等其它问题。

因此,古代大部分信经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肯定对三位一体——父、子和圣灵——的信仰,帮助信徒驳斥当时可能对基督教信仰构成最大威胁的观念,因为教会认为,这些观念有悖于一些最基本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使徒信经》——至少是“R”——是在一个各种宗教都在激烈争夺信徒的社会中制定的,当时,基督教正在努力确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使徒信经》显然需要极力获得“使徒性”。在基督教时代的第一个百年,充斥着各种宗教、迷信和宗教调和主义(syncretism),《使徒信经》的目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确定基督教的身份。因此,《使徒信经》旨在提醒我们一些界定基督教身份的核心教义:上帝的全能、创造、道成肉身、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以及圣灵的降临和工作。

总之,尽管所有信经确实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出信经制定时所盛行的各种观念,强调当时可能受到最大威胁的某些教义,但《使徒信经》的确对教会具有永恒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福音的一些核心要点,邀请我们成为历代众多通过言语和文字宣认信仰的信徒中的一员。

《使徒信经》的普遍使用:事实与传说

对于大多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而言,“信经”指的就是《使徒信经》。在天主教和新教中,《使徒信经》比其它信仰宣言使用得更为普遍,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使徒信经》是古代教会最为广泛使用的信经。但是,这并不十分准确。“R”和后来的《使徒信经》基本都是罗马教会的产物,因此,《使徒信经》只在源于西方说拉丁语基督教的教会中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在“R”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使徒信经》的过程中,东方说希腊语的教会有了许多在信徒洗礼时使用的信经,它们的用法同“R”在罗马的用法是一样的。公元325年,代表全体教会的一次主教大会在尼西亚召开,他们通过一个此后所有教会都在使用的信经。经过后来在内容上的一些补充与改动,这个信经就成了我们今天的东西方教会都接受的《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因此,如果我们让一名希腊或俄罗斯东正教徒背诵“信经”,我们不会听到熟悉的内容:我信上帝,全能的父;相反,我们听到的是: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在本书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还有机会更多地讲到《尼西亚信经》:它与《使徒信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但是,我们只需在此告诉读者,虽然西方基督徒不太熟悉《尼西亚信经》,但它比《使徒信经》更为信徒所接受。

在西方,《使徒信经》往往使《尼西亚信经》黯然失色,主要原因是《使徒信经》简单明了。《尼西亚信经》旨在回应复杂的阿里乌派运动(Arian Mlovement),回击阿里乌派的教导,因此,《尼西亚信经》变得更难理解,甚至很难背诵。相反,《使徒信经》的核心是耶稣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十分容易学习:降生—–受难—–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阴间—–复活—–升天—–坐在—–再来。”到了公元5世纪中期,有些信徒一天背诵《使徒信经》两次,目的是重温自己的信仰,而某些信徒甚至可能将其视为抵挡邪恶的护身符。

到了公元9世纪,由于西方教会在《尼西亚信经》中添加filioque(和子)一词,爆发了激烈的争辩。(我们还会讲到这个词。)罗马教宗陷入两难境地,一方是依然强大的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坚持使用原版的《尼西亚信经》,另一方是更加强大的加洛林帝国(Carolingian Empire),坚持使用新的版本。作为避免卷入争辩的一种手段,教宗和那些希望避免冲突的教会领袖提倡使用古代的《罗马信经》Roman Creed),即我们今天的《使徒信经》。宗教改革时期,路德(Luther)、加尔文(Calvin)和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都肯定《使徒信经》的价值:它可以作为定期背诵的教义概要——有时被用作教义问答的大纲。但是,这些教会仍然使用《尼西亚信经》,也承认它的权威。

因此,当东方教会继续把《尼西亚信经》作为“信经”使用时,西方教会逐渐放弃《尼西亚信经》,转而使用《使徒信经》,但西方教会仍然承认《尼西亚信经》的权威。因此,就教会的官方认可度而言,《尼西亚信经》比《使徒信经》更高。而在源于西方教会的大多数宗派——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使徒信经》其实使用得更加广泛。

《使徒信经》为个人的信仰声明:事实与传说

今天,很多基督徒在背诵《使徒信经》时感到困惑,他们理当如此。实际上,基督徒发现难以相信《使徒信经》所肯定的许多内容。因此,他们宁愿在崇拜中不要背诵《使徒信经》,就算背诵,他们或是跳过他们不相信的内容,或是背诵时深感不安,相信自己是伪善的人,在装腔作势背诵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还有些信徒只是喃喃附和,免得别人注意到他们没有背诵。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不要把《使徒信经》当作个人的信仰宣言,而是界定教会身份的宣言,宣告我们忠于福音的本质,从而委身于宣讲福音的教会。

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效忠誓言》(Pledge of Allegiance)。美国人在各种场合背诵《效忠誓言》,以表爱国之心,表明他们确实效忠美国国旗及“其代表的共和国。”但是,如果你停下来想想,在许多美国人背诵的《效忠誓言》中,某些内容是他们质疑的——至少他们通过自己特定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宣扬美国“不可分割”,是要忘记内战那段恐怖的历史——或形象地纪念那段历史,提醒美国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这也是为了杜绝美国国内众多种族、政治和经济的分裂,防止许多美国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利用、制造分裂。许多美国人肯定,在不可分割的美国,“人人享有自由和公义,”但他们会质疑是否人人都享有同等的公义,指出许多践踏公义的情况:无罪的人受罚,罪犯逍遥法外,穷人缺少基本生活资源,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会进行一次民意测验,来决定《效忠誓言》的哪些内容需要保留,哪些必须删除。我们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效忠誓言》并不完全是描述每一位公民个人所相信的东西,而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声明:一部分是国家的现实,一部分是国家的理想。

就《使徒信经》而言,某些方面是类似的。它并不是我的信仰宣言,而是历代教会的信仰声明——这个声明塑造出教会的身份,就像《效忠誓言》塑造了美国的身份。

有一个关于一位东正教年轻祭司的故事。他告诉自己的灵性导师,《尼西亚信经》的一些内容让他困惑。

他的导师告诉他:“还是要背。”

年轻的祭司几天之后再次找到他的导师,又说到他的良心不安,因为他宣称相信《尼西亚信经》的全部内容。

年长的导师坚持说:“还是要背。”

就这样,年轻的祭司又背了几周。最后,他既生气,又困惑,问他的导师说:“你为什么一定要我背诵《尼西亚信经》呢?你知道里面的某些内容我并不真地相信。”

年长的导师回答说:“因为它并不是你的信经。它是教会的信经。当你背诵时,你并不是在直接宣告你的信仰。你是在宣告教会的信仰。你在宣告你属于教会,无论你是否相信每一个教义。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使徒信经》也是这样的。假如我撰写我自己的信经,我可能不会使用《使徒信经》的某些内容,并添加一些我自己的内容。我发现自己可以轻易删掉童贞女生子的内容。我肯定会添加的内容有:信徒的社会责任、崇拜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它许多内容。但是,在背诵《使徒信经》时,我是在宣告自己是历代无数信徒中的一员,他们包括殉道士、圣徒、传教士和伟大的神学家,在同一个福音和同一个信徒团契中找到自己的身份;我是在宣告自己现在同样属于这个信仰团契——在这个团契中,所有人终究都是得救的罪人,我也一样。

这可以成为我们研究《使徒信经》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尽可能开诚布公地地讨论。如果遇到难题,我们必须承认,掩盖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我们研究《使徒信经》的目的,并不是挑出我们喜欢或讨厌的内容,而是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宣告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上帝子民的信仰——就像美国公民在背诵《效忠誓言》,他们不仅是探索其中的问题,更是庄严承诺成为它所描述的那种人。

研讨问题

1、《使徒信经》的发展史如何加深你对它的认识?

2、在教会中,你通过背诵《使徒信经》宣告自己属于教会。对你来说,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

3、如果由你自己撰写自己的信经,你不会使用《使徒信经》的哪些内容?又会添加哪些内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