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点燃祷告之火

第七章、抱怨

至于我,我要求告神;

耶和华必拯救我。

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声悲叹;

祂也必听我的声音。

——诗五十五16~17

———————————————————

抱怨不是我们欣赏或享受的行为(除非我们天生就爱挑剔),而对于抱怨连连的人,我们对他的评价通常不高。形容某个人是个「好批评的人」并非恭维之言,而是为此人贴上令人生厌的标签。既然如此,抱怨在如祷告之类的神圣活动中,占有何种地位呢?

当然,有时候投诉是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为了后来的人着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投诉某些出了状况的事物。比如说,高速公路交流道在设计上很容易产生意外,而我们自己都差点出事时,向高速公路管理局投诉是再正当不过的事。因为透过投诉,我们期望管理局重新设计路段,保障人车安全。

但是,对于只以自己为焦点的抱怨,我们是持什么看法呢?一般来说,我们都赞同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里(Benjamin Disraeli)的座右铭:「绝不抱怨」。我们以安抚自己的口吻说:「好吧,我不打算抱怨了。」然而,在决定不抱怨的过程中,却掺杂着许多自豪与自怜的情绪。无论是在军队、童子军或乡下地方,有时就像古代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所教导的,就算处境再不合理、再有伤害性,都要紧紧闭上嘴,不发一句怨言,因为这是一种美德,也是能力的象征。也许是吧,不过这也很容易成为自满和轻蔑的记号。(「我不是抱怨型的——我比起年老的某某某坚强多了。」)以自己为焦点的抱怨固然不好,但以自己为焦点的「不抱怨」也好不到哪里去。

尽管如此,我们经常在圣经中见到,当义人遭遇到一些厄运,感到力不能胜时,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向神发出一长串的怨言。而圣经似乎完全没有轻视这些抱怨的祈祷,反而视之为智慧。尤其在诗篇中,我们见到诗人表露的情绪:我在急难之中、我孤独困苦、我无人帮助、我愁苦绝望、我心痛难捱、求祢速速搭救我!「我要等到几时呢?」这个句子出现了将近二十次。这几乎是一句专门用来表达怨言的句子。诗人用许多字眼表达:「主啊,我无力面对目前的困境,我期望祢快快来帮助我。主啊,要到几时呢?」诗人在问说:「我还要等多久呢?祢几时才要行动呢?」

圣经里的怨言

圣经里的怨言源于许多不同的状况。当大卫被一位密友出卖,他这样祷告:

神啊,求祢留心听我的祷告,

不要隐瞒不听我的恳求!

求祢侧耳听我,应允我。

我哀叹不安(英文作:投诉),发声哀哼,

都因仇敌的声音,恶人的欺压——。

不料是你;你原与我平等。

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

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

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

我要晩上、早晨、晌午哀声悲叹(英文作:投诉);祂(神)也必听我的声音。(诗五十五1〜3、13〜14、17)

现在,让我们看看约伯的故事。他被交在撒但手中任意对待——除了神所吩咐不得伤害他的生命之外(伯一)。然而,神的确容许撒但夺走属于约伯的一切东西,而撒但也眞的这么做了。于是富有、昌盛、能干,为人夫,为人父的约伯,在剎那间陆续失去了一切的财产、健康和儿女。(撒但保留他妻子的性命,可能是因为她对他的阻碍多过于帮助。毕竟,是她告诉约伯:「你弃掉神,死了吧!」〔伯二9〕)约伯感觉自己失去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他开始埋怨——向神埋怨。

若是约伯像我们一样从幕后观看,见到神与撒但私下的交易,必定更为惊惧。然而,当时他完全被蒙在鼓里。约伯只晓得,那位他所事奉的神正让他陷入绝境,但他想象不出其中有何理由。在以他为名的书卷中,我们见到约伯的朋友来探望他,在静默中与他同坐了一整个星期。最后,约伯打破了沉默,他的朋友们也开始说话。他们对约伯充满了怜悯之情,但轮番说的,都是在指责他有罪却不肯承认,以致触动神的怒气。对约伯来说,这些令人不快的连续指控,无异雪上加霜。最后,因厄运连连及朋友中伤,以致灵性枯竭的约伯,终于积压不住,口吐怨言:

我厌烦我的性命,必由着自己述说我的哀情;

因心里苦恼,我要说话,

对神说:不要定我有罪,

要指示我,祢为何与我争辩?

祢手所造的,祢又欺压,又藐视,

却光照恶人的计谋。

这事祢以为美吗?——

祢的手创造我,造就我的四肢百体,

黠燃鸢告之火

祢还要毁灭我。

求祢记念一制造我如搏泥一般,

祢还要使我归于尘土吗?——

祢以皮和肉为衣给我穿上,

用骨与筋把我全体联络。

祢将生命和慈爱赐给我;

祢也眷顾保全我的心灵——

祢为何使我出母胎呢?

不如我当时气绝,无人得见我;

这样,就如没有我一般,

一出母胎就被送入坟墓。

我的日子不是甚少吗?

求祢停手宽容我,

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

就是往黑暗和死荫之地以先——

可以稍得畅快。

(伯十1〜3、8〜9、11〜12、18〜19)

说出这些怨言的约伯,与神向撒但所描述的约伯:「我的仆人——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8)是同一位吗?是的,然而,这位约伯充满了人世的忧伤痛苦,也因朋友的善意劝勉而心理受创。他向最有可能的厄运源头一神,吐露他的怨气。

过了十三章,情形仍未改善。我们再次听见约伯向神抱怨,但这次含有一丝的期待,甚至希望。

如今我的哀告还算为悖逆;

我的责罚比我的哀声还重。

惟愿我能知道在哪里可以寻见神,

能到祂的台前——

只是我往前行,祂不在那里,

往后退,也不能见祂。

祂在左边行事,我却不能看见,

在右边隐藏,我也不能见祂。

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

祂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

只是祂心意已定,谁能使祂转意呢?

祂心里所愿的就行出来。

祂向我所定的,就必做成——。

(伯二十三2〜3、8~10、13〜14)

约伯在祷告中极想知道:神为何如此待我?神未曾告诉我,但我很想知道。读过约伯记结局的人都晓得,约伯邀请神与祂会面,而神的确如此作了。然而,即便在那个时候,神仍然没有提出任何解释,因祂无须解释。然而,祂回应了约伯的抱怨——因而使他感到安慰。

耶利米也是一位抱怨者,以致长久以来,「哭泣的先知」这个称号一直伴随着他。耶利米一生经历几位君王的更替。起初是敬虔的约西亚王(公元前640-609年)在位的兴盛时期,当时犹大国因亚述王朝衰颓而四境平安,希伯来人也回到圣殿敬拜眞神。接着是约雅敬王(公元前609〜598年)在位的风暴前期,当时巴比伦包围犹大的边境,被掳到巴比伦(公元前597年之后)的厄运于焉展开。最后决定性的亡国悲剧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七年,当时最后的王西底家被押送到巴比伦,不但双眼失明,还像牲畜般被锁鍊捆绑(王下二十五6〜7)。当整个国家被迫迁移到六百英里以外的东北方,耶利米置身在遗留下来的少数人民之中,面对犹大国不忍卒睹的残垣断瓦。最后,他被迫在埃及流亡,而那里可能就是他去世之处。

神给耶利米一项艰巨的任务。当约西亚王在位,国境太平之时,神对耶利米说: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

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

又要建立、栽植——

看哪,我今日使你成为坚城、铁柱、铜墙,

与全地和犹大的君王、首领、祭司,

并地上的众民反对。他们要攻撃你。——(耶一9〜10、18〜19)

身为神的先知,耶利米很早就晓得毁灭将要临到——而他本国的百姓也将拒绝他所提出的警告。就像大多数人一般,面对这样的处境,耶利米一再向神诉苦。这卷长篇幅的书记载了他与神之间的各种对话,从其中亲密的语调来看,神期待或甚至欢迎这些怨言。比如,我们在耶利米书第十二章读到:

耶和华啊,我与祢争辩的时候,

祢显为义;

但有一件,我还要与祢理论:

恶人的道路为何亨通呢?

大行诡诈的为何得安逸呢?——

耶和华啊,祢晓得我,看见我,

察验我向祢是怎样的心。(耶十二1、3)

耶利米问的是一个自古就有的问题:为何公义的神容许恶人兴盛,而义人(像他自己或我们)则受苦呢?至少在这个主题上,神沉默以对。在第二十章,耶利米开辟了另一个抱怨的主题,这次是针对神与他之间的关系大表不满。

耶和华啊,祢曾劝导我,

我也听了祢的劝导。

祢比我有力量,且胜了我。

我终日成为笑话,

人人都戏弄我。

我每逢讲论的时候,就发出哀声。

我喊叫说:有强暴和毁灭!

因为耶和华的话终日成了我的凌辱、讥刺。(耶二十7~8)

耶利米批评自己使命的方式,就好像对神说:「祢领我到一个我完全无法预料的景况。祢将我摆在一个我无法抗命的艰难处境,而我也的确无法说不,是祢强迫我在此。如今,我成了一个笑话,我所说的每句话都引来嘲弄。众人对我所说的都嗤之以鼻。」耶利米是虔诚的人,以旧约时代的方式操练敬虔,也以先知的身分执行神交给他的任务。然而,他时常毫不隐瞒地向神发怨言。而以我们所见,神并没有斥责约伯、耶利米或诗人的怨言。神的确要求约伯如勇士束腰,静默聆听祂在接下来的四章中所讲的话(伯三十八〜四十一);但这并非指责,他不应该诉苦,而是指出他的怨言反映出他对神的智慧是何等无知。看来,这种抱怨是被允许的,也是被接纳的。我们从中有何得着呢?

下坡路段

在本书第二章,我们以与主健行的画面来想象基督徒的生活。这样的画面在此会带给我们一些帮助。与主一同健行,听起来十分令人振奋、刺激又浪漫。从某个角度来看,基督徒生活的确比任何其他生活更丰盛和喜乐。然而,当你跟随某人去健行,由他带着你去到一些从未去过的乡野,你会发现当中满是崎呕的路径。那时,你会说,若是我可以预先知道,我絶不会规画来这种地方。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有泥浑、也可能有石块、岩壁、草丛,荆棘或仙人掌。还有月桂树丛。让我(凯奈丝)来解说一下吧。

前年夏天,从事青少年事工的我(凯奈丝)结识了一位充满活力,名叫哈拿的年轻女子。十七年来,她都住在阿帕拉契山(Appalachia)的乡村地区。她邀请我去她家后面的山谷健行。我早该留意她眼中流露出的挑战神色,不过,我对健行邀请一向是来者不拒。所以,我准备好健行手册,就啓程出发了。哈拿未曾告诉我的是,沿途没有修砌好的山路,我们必须背贴着地,在四处蔓延、伸手不见五指的月桂树丛下,沿着陡峭的峡谷往下滑;我们必须攀越岩壁,底下深处就是淙淙溪流,而宽度仅有一吋,只有会滑动的石头可供手攀附,甚至我们找不到手可以搆到之处。她还提到路上有铜头蛇。最后,我只有自嘲地说:「哈拿,若我们其中一人被蛇咬,我希望那人是我,而不是妳。因为,没有妳,我完全无法从这里脱身。」我们眞的抵达了山谷,沿着澎湃的河水,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休息,而我们也攀回原处(与出发时一样困难)。在折返时,哈拿承认,相较于她之前带领下山谷的一位大学美式足球队员,我的表现没有差到哪里。至少我不像她担任牧师的父亲,整夜被困在深谷中,等他爬上来时,刚好赶得及在主日讲道。

与主一同健行,对我们而言,有时就像上述的旅程般充满挑战。我们在新约听见郑重的声明:跟随主耶稣基督的人必会遭遇困难,他们会经历高潮,也会经历低潮。不论在讲道、教导还是小组的讨论中,现代的天路客倾向于强调基督徒生活中的喜乐与荣耀。我们很享受彼此分享和向未信者见证,爱我们的主如何常常供应我们的需要。然而,新约不仅强调令我们喜乐的事,也有一系列经文提到苦难、逼迫、痛苦,甚至从同一位主而来的惩戒。因此,与主一同健行,有时意谓在地表丛聚的月桂树下匍匐爬行,或者攀附在只有一吋宽的岩壁上,丝毫不敢往下看一眼。

以下列举三个例子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在马可福音四章35〜41节读到,在加利利海边,耶稣在一整天的讲道后,向门徒说:「我们渡到对岸去吧。」因此,门徒上了船,开始划桨,而耶稣因疲累而睡着了。这时,暴风雨来袭,他们摇醒了耶稣,(可能是尖叫着)说:「夫子,我们丧命,祢不顾吗?」他们束手无策,无法控制船身,以致船满了水。如我们所知,耶稣平息了风浪。但问题是,若不是耶稣说:「现在让我们渡到对岸去吧,」门徒们不会落入如此绝望的境况。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会一再遭遇到宁可避开的困境。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让我们査看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如何将福音传到欧洲的故事。在使徒行传第十六章,我们见到圣灵阻止了保罗和西拉往小亚细亚传福音的计划,他们就留在往西的路上,去到特罗亚。那天晩上,保罗梦到一位马其顿人向他说:「请过来帮助我们。」他们认为这是从神来的呼召,便穿越爱琴海,去到腓立比。接着,他们便在那里开始传福音。然而,过不了多久,保罗和西拉就被下到监狱里,还套上了脚鑛。假使他们没有跟随主的引导,就不会在腓立比遭受牢狱之灾,甚至还不会出现在欧洲。他们会按照原先的计划,在小亚细亚传道。但是,我们也晓得他们半夜唱诗,结果出现地震,松开了他们的锁链,狱卒也因而信主。最后他们与主同行的这个部分是以欢庆落幕。然而,在这之前,他们在欧洲的经验十分坎坷。坐监的那几小时是怎么过的呢?他们心中想到些什么?他们必定怀疑:作主的使者传福音,却陷入这样的困境,究竟値不値得呢?尽管他们之后平静下来,开始唱诗歌,但他们必定想过要发怨言。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事奉神的道路可能从始至终都意味着麻烦、麻烦、麻烦。看来,麻烦一定是避不开的。

最后,在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在一段(刻意的?)关于未来的奥祕谈话中,耶稣以一连串沉痛的画面描述门徒的未来。

人要下手拿住你们,逼迫你们,把你们交给会堂,并且收在监里,又为我们的名拉你们到君王诸侯面前。但这些事终必为你们的见证。所以,你们当立定心意,不要预先思想怎样分诉;因为我必赐你们口才、智慧,是你们一切敌人所敌不住、驳不倒的。连你们的父母、弟兄、亲族、朋友也要把你们交官;你们也有被他们害死的。你们要为我们的名被众人恨恶。(路二十一12〜17)

现实些吧,主耶稣说。灾难要临到全世界(6~11节),但特别要临到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的门徒。所以,基督徒就像约伯、耶利米一般,有些不吐不快的事。我们要有所预备——也预期自己会为此祷告。

一个世纪之前,邦兹(E.M.Bounds)写下或摘录了两节诗句,使得「迎接试炼」听起来仿佛又容易又快乐。

试炼必将会来临

谦卑待之以信心

爱被铭刻于其上——

无比快乐满我心

试炼令应许甜蜜

试炼使祈祷更新

领我来到主脚前

谦卑俯伏常留恋①

我们可能会嫌这些诗句肤浅、表面,夹杂太多十九世纪的矫情。但当我们査看邦兹的一生,可能就会改观。邦兹以论祷告的著作而颇负盛名。他放弃律师的职业,转而从事传福音的工作。美国内战时,他担任随军牧师。当他所属的一方输了战争后,他被关在位于纳什维尔(Nashville)的监狱里。之后,他被遣返南方,在物质和心灵都荒芜的废墟上担任重建的工作,并且经历了许多艰辛。若要诚实喜乐地颂唱这首诗歌,显然对他和对我们来说,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这些诗句若显明在某人的生活中,就绝不能用肤浅和自满来形容。换作我们遇到这些艰辛时刻,未必能从心中说出这些平静的诗句,并付诸行动。我们这些新约的信徒,即使没有承受像内战这般的苦况,却都像约伯、耶利米、诗篇作者和与他们同列的邦兹一般,有诉不尽的苦。现实迫使我们面对这个事实,这是健行中最令人煎熬的部分。

抱怨的类型

让我们把之前所说的作个整理和归纳。抱怨是种言论,夹杂着悲叹(对恶事、挫折和伤害感到愤怒、忧伤及失望的情绪)和祈求(乞求和恳请某人做出某些作为)。不管是好是坏,总之,塑造着我们及许多读者的北欧文化,向来都把咬紧牙关之坚忍视为理想的行为准则;而倾向于轻视那些公开发怨言的人,将他们及拥有道德缺陷的弱者划上等号。而西方基督教也承袭这种文化,强调信心可以赐下力量,让人默默忍受痛苦、忧伤、孤单与寂寞带来的沮丧,以及临到我们的许多身心疾病。

确实是如此。有种理念认为,完全人是要能够习惯性地管束自己强烈的情绪,使理性能在全然的鎭定中掌权,这种柏拉图主义的遗绪是出自于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而非任何符合圣经教导的基督教派。柏拉图认为,我们必须约束和制止情绪,好让心志运作顺畅。这个说法对于像我们这般堕落又破碎的人而言,的确蕴藏许多智慧。但是,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思想能力,与情绪波动的干扰是截然划分的;换言之,心志和身体的运作,是彻头彻尾分离的,而这并非基督教的主张。但是,许多从小在家庭、学校、教会受这种思想熏陶的人,却以为这类思想是源自基督教。圣经的确有教导自我节制;然而,源自柏拉图主义、推崇鎭定的斯多葛式美德,却不适合套用在神的百姓身上。

创造世界的神早已透过圣经显明祂的心意:人类生命并未二分为身体和灵魂,亦非心智和情绪的拉锯战场,而是整全统一的。这个统一体的中心是心,也就是个人自我的核心,就好比心脏是身体的核心器官一般。从心流露出思想、欲望、动机、情感、梦想、态度、计划、希望、反应、关系的拿捏,以及其他任何进入每个人意识、潜意识或生活中无从辨认层面的意念。个人自我(魂、灵)是统合的,并藉由身体存活及表现其意志。因此,人类个体可以被描述为有形体的灵魂,或赋有灵魂的身体。每位身处于神的世界的男男女女,都是如此。

根据神创造的目的,每位独立的个体都应受到神啓示之光(如现今大多数学者所称的一般啓示)的啓迪,人应当正确地承认和理解这个啓示,并且从中引发出全心全意的委身(亦即运用一个人全副的精力),和创造主建立团契(亦即彼此交流、互动)并透过崇拜、感谢和顺服的行动作为回应。所以,若是有人说,人类受造是为要赞美和祈祷,这种说法是对的。这是拥有神形像的人类应有的生活标准。亚当和夏娃失去了这种纯粹的生命素质,惟有神道成肉身的儿子,才能在世上重新活出这样的生活。我们从亚当身上遗传到的部分是,完整的人性受死亡(及其延伸出来的各种意涵)的辖制,使得自我具有某种程度的分裂,以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理性和情感象是两股彼此拉锯的不同力量,正如柏拉图所见。然而,当我们在基督里重生,一股全新、统一、敬畏神的能力(林后五17及加六15所说的新造的人;结三十六26所说的新心)被栽种在我们心里,再透过圣灵的内住,这两股力量就会得着支持和疏通。神在我们里面做重生的工作,好让我们符合被造的目的:祂将我们重新整合,也就是,使我们成为思想和感觉统一的人,亦即赞美和祈祷的人。重生的人不仅透过头脑来感觉,也透过感觉来思想。他们在自我意识中感受到神的存在,也在行事为人上以祂为中心。对于没有实际经验过这种生命素质的人来说,这样的生命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以上所述是为要说明一件事;我们曾分析过的抱怨,是属于这个新生命统一体的一部分。换言之,在交流、祈祷、团契、崇拜、寻求神的荣耀和赞美的重生生命中,抱怨也占一席之地。诗篇作者和其他作者在祷告中所描述阴沉悲伤的困境,并不只是将古代东方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已;即便如此,这些是由重生的心所发出的,本质上是以神为中心的感觉式理性和思考式情绪的沉思结果。诗人苦思的是,何以神的最佳福份,与眼前所呈现的困局有如天壤之别。在悲叹耶路撒冷遭毁灭的耶利米哀歌中,我们见到许多类似的例子。旧约处境中的抱怨者,都是神重生的儿女(旧约也有重生的实例;然而,在基督来临前,它的神学意义并未显明),而他们所抱怨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祈求从凶恶中蒙拯救,以及祈求神能够实现祂要提供保护、供应及关系亲近的应许。埋藏在抱怨中的恳求,是期望能恢复与神相交的喜乐,以及痛苦的现状能成为过去。在以头脑感受、以感觉思考之下,当诗人见到神撒手不理灾难,心中的沮丧是如此地明显与强烈。就他们的意图和动机来看,他们向神的抱怨和哭诉,是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来表现祈求及宣告应许的行动。

所以,抱怨将是,也至少应该是,重生者祷告中一再出现的元素。抱怨式祷告出现在神的祷告书(其实就是诗篇)中,一点也不显得不敬;这种极度自由、直率、有力的语言,反倒描述出作者本身和他人哀痛的祷告模式,全无任何不妥。相反地,我们若没有透过祷告将不「甚好」的情况反映出来,就是完全的逃避主义。由于这个世界是撒但和其仆役在奋力作垂死挣扎的战场,牠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破坏神的工作。啓示录透露:在这场战争中,有各样凶险和毁灭性的事会临到基督徒、教会和广大的人类群体。因此,在一个人日常性的祈求中,一直会有需要以抱怨的方式来祈祷的事。使用诗篇中的咒诅作为对抗撒但及其势力的投诉式祷告,是个不错的开始。非基督徒可能以为,基督徒将冤屈带到神面前,会显得可怜兮兮。但事实上,提出抱怨式的祷告,是我们这些受造且如今蒙救赎的人的特权。据实以告及表达我们痛苦的感受,不仅是安全的——因我们知道神是谁(受伤的孩子可从父亲那里得到帮助,而非敌意),也不仅是一种安慰——因我们知道我们是谁(能将最艰难的事向有同理心的人分享,一直是人类的一种安慰,甚至使人复甦),而且,这也是在尊荣神,因我们虽痛苦,却仍顺服祂至今对事情的安排。不但如此,抱怨式的祷告也因着像基督一般的诚实,及顺应祂接下来的旨意,而有圣化的效应。毕竟,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哀求,基本上就是抱怨式的祈祷。

本章其余的部分要探讨三方面:信徒抱怨的范围、信徒抱怨的基本理由及神对于信徒抱怨的反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