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教会史-完(孙睿之)
第廿二课
基督化家庭运动、小结与省思
一、”基督化家庭运动”
A、缘起
1922年,在基督教全国大会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1923年,成立教会与家庭委员会。1930年1月,“五年奋进布道运动”正式起步,专设了基督化家庭委员会,发起基督化家庭运动。
B、本来目的
基督化家庭运动共持续了20余载,内容包括婚姻、家庭教育、家庭伦理、家庭经济、家庭娱乐、家庭卫生等诸多方面。主旨始终在于推动布道、领人归信基督、在家庭生活中实践基督信仰等方面,以期能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革。整体目标一直在于建立基督化家庭,逐步以基督信仰改变国人的思维及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中国社会基督化。
C、延伸出来的应变意义
1、全国基督化家庭事工会议于1950年10月11-14日在上海召开。陈见真主教致题为〈教会家庭与家庭教会〉的开幕词,提出“使信徒家庭成为教会”,在新时代“将、家庭教会,教会家庭、都联系起来,建造神在家中的教会”。提出口号:“家庭教会化,教会家庭化”。
2、“家庭教会化,教会家庭化”,明显突出了当年应对最差局面的预案,延伸出基督化家庭运动前所未有的应变意义。随着50年代三自爱国运动逐步深入,中国教会在日益强化的政治压力之下,除主动或被动加入三自爱国会阵营之外,家庭教会化成为虽冒风险、但仍不失为可行的一种选择。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连三自爱国会也被迫解体。家庭中的教会,成为当时基督教在中国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
3、这本意是临时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变思路,长久地形塑了中国教会的想像力,并影响其发展方向直到如今。
二、罗马教廷的应变
1、从1948年开始,罗马教廷就积极布置应变和撤退的措施,派两位美国枢机专程到华负责策划。同年,南京教区总主教于斌飞往梵蒂冈请示。1949年2月,教廷指示:大修院生迁往安全地带,继续学业;小修院生,教宗谓全部迁移或无可能。除少数特殊危险者可避走外,其他圣职人员得留守其岗位。
2、1949年之前,外籍神职人员有5,507名,建国时仍有2,229名坚守岗位,其中包括驻南京的教廷公使黎培理(A、Riberi,1897-1967)总主教。
3、1949年6月30日,教廷圣职部发布反共产主义法令:
a、不可报名加入共产党或袒护共产党,因为共产主义是唯物的,反对基督信仰的。虽然共产党的领袖有时以言论表示自己不反对宗教,但事实上,不论在理论或行动方面,都显示他们反对天主,反对真宗教,反对基督的教会。
b、依据法典第1399条,禁止出版、传播或阅读袒护共产学说或共产行动的书籍、定期刊物、日报或活页传单,或在刊物上投稿。
c、教友若明知而故意参与上述活动,不准领圣事。
d、若教友承认共产党的唯物主义及反基督的邪说,甚至为这些邪说辩护、宣传,将立即被视为背弃公教信仰,并遭受宗座特别保留的绝罚——被赶出教会。
三、1949年中国教会总体实力
A、信徒人数
1、天主教——327万
2、基督教——90-100万
3、东正教——30万
B、神职人员数目
1、天主教——14,358
2、基督教——22,964
3、东正教——300
C、教堂数目
1、天主教——25,000
2、基督教——7,000
3、东正教——300
四、近代教会沉思录
1、评估中国人是怎么理解福音的?
2、评估中国人是怎么看基督徒的?
3、教会是否应该提及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4、什么是教会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放下的?
5、教会是否应该努力进入主流社会?
6、如何评价大主教和新教颇为不同的宣教策略?
五、1949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教会
A、从观望思考到自我改变
自1949年后,教会、机构、学校、医院等都经历了从观望思考、表面形式上的改革,到心灵深处的革命。不论是有意或无意的,顺从还是抗命的,其結果早晩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对这个问题的普遍共识,是自我改变。于是,大家纷纷努力在各个方面去适应新时代。
B、例:燕京大学应对时局之法
1、自1948年12月北平被围困以来,学生分成40组,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及中共的《土地法》,以“认识新时代”为主题,充分讨论当前局势及其发展。同时,教职员也组成4个研究会,研究时事和新民主教育制度等问题。
2、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部和平撤出北平。
31日,共产党军队进入北平。当时,燕大尚有500-600学生。
3、改革似乎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教授大谈“改革学制”;学生则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边疆舞、秧歌舞代替西洋舞。女生不再涂脂抹粉,只穿蓝布大褂;男生不再见公子哥的样子。大家都愿意参加一些体力劳动。
4,学校中的基督徒团契仍在活动,并时常与清华大学学生公社互相往来交通,彼此鼓励。
5、8月,燕大宗教学院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增加了《基督教与马列主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从未开设的课程。
6、12月,燕大团契组织了一个“宗教生活学习组”,有20余人参加,目的是有计划和组织地研究及探讨问题。当时,他们讨论了两个问题:
a、劳动创造世界与神创造世界;
b、阶级观点——什么是神的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