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传:附录(完)

附录1

神学与历史术语浅注

如本书这类著作难免会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神学与历史术语。由于绝大部分的术语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很陌生,所以此附录拟在不影响本书正文精确度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一些概念。

accommodation俯就

特指加尔文提出的原则,指上帝借着人所能想象与理解的文字或形象,来启示自己。因此,人不应逐字逐句地按照字面意义来解读圣经,因为圣经往往使用字面意义以外的概念与形象(见第133-135页)。这原则对于理解加尔文主义如何大力提倡新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见第253-257页),有莫大帮助。加尔文主义剔除了有碍于新自然科学发展的圣经字面主义(biblical literalism)。

adiaphora可行可不行之事

按字面的解释,就是“无所谓的事”。宗教改革运动家认为有些信念或习俗是可以酌情变通处理的,因为圣经对这些信念与习俗既无明确禁止也无明文规定。比如,牧师在教会聚会时的穿着,往往被视为“无所谓的事”。只要不违背信仰的本质,牧师可以有不同的穿着。这观念的意义,在于它促使宗教改革运动家得以透过务实的方法来处理许多信念与习俗,因而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例如,加尔文倾向于以此观点看待主教。

Amyraldianism亚目拉都主义

加尔文主义者眼中的异端。亚目拉都主义的根据是索米尔新教学院(Protestant Academy of Saumur)教授末伊斯-亚目拉都(Moïse Amyraut)的教导。索米尔是《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条款指定的安全地带(place de sureté)。与阿明尼乌主义一样,亚目拉都主义批判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主张重现与加尔文较近似的观念,而非后来诠释加尔文的人的观念。

Anabaptism重洗派

按字面的解释,就是“重新洗礼”,指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教派。这一派的观点根据的是思想家门诺-西门(Menno Simons)、巴尔塔萨-胡伯迈尔(Balthasar Hubmaier)的思想。这个激进教派一般捍卫人人都有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圣经的权利。他们拒绝让政权机构入侵宗教的范围,并对绝大多数现有的社会、宗教与政治制度持批判态度。anti-Pelaglan writings反帕拉纠的著作

奥古斯丁反驳帕拉纠之观点的著作。奥古斯丁在这些著作中为自已对恩典与称义的看法进行辩护。见“帕拉纠主义”。

Apostolic era使徒时期

无论是对人文主义者或宗教改革运动家而言,使徒时期是基督教教会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始于耶稣基督的复活(公元35年),终于最后一位使徒的逝世(约为公元90年?)。在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运动家的圈子中,几乎人人都以这时期的思想与习俗为标准。

Arminianism阿明尼乌主义

加尔文主义者眼中的异端,源于雅各-阿明尼乌(Jakob Armin-ius)的思想。西奥多-德-贝扎(Théodore de Bèze)坚称上帝已预定各人得永生或死亡。阿明尼乌则恰恰相反,他认为预定论是指上帝普遍的旨意,凡信的人必得拯救。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1618-1619)明确谴责阿明尼乌主义。

Articulants阿提古兰

日内瓦境内的宗派,于1535-1538年间特别活跃。他们反对纪尧姆-法雷尔(Guillaume Farel)。阿提古兰亦称为阿提考兹(Artichauds)。Augustinianism奥古斯丁主义

含有两个主要意思。第一是指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Hippo)看待救恩论的观点,此观点强调救恩需要上帝的恩典(见第39-41页)。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主义与帕拉纠主义相对立。第二是指中世纪奥古斯丁修会(Augustinian Order)的主体思想。第一个意思在现代研究领域里占有主导地位。

Calvinism加尔文主义

含有歧义的词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第一是指深受加尔文或他撰写的文献所影响的宗教团体(比如改革宗教会)或个体(比如贝扎)的宗教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加尔文主义”除了加尔文本身的思想之外,也吸纳别的神学资源(见第202-207页)。此词的用法有些令人混淆,多数作者较喜欢使用“改革宗神学”一词。第二是指加尔文本身的宗教思想。许多作者往往较喜欢使用“加尔文派人士”(Calvinian)这一较生硬的词语来表示第二种意思。

catechism教理问答

基督教教义的普及手册,通常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目的是表达信仰教理。鉴于教理问答十分强调信仰上的教导,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出现了大量重要的教理问答,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路德的《小教理问答》(LesserCatechism,1529)、加尔文的《日内瓦教理问答》(Geneva Catechism,1545)与著名的《海德堡教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1563)。

Christology基督论

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探讨耶稣基督的身份,特别是有关耶稣基督的人性与神性的问题。基督论主要是路德与茨温利于1529年在马尔堡争论的课题。除此之外,基督论和三位一体教义一样,与宗教改革运动无甚关联,因为基督论并非宗教改革运动斗争的重点。

Confession,Confessionalism信条、信条主义

尽管“Confession”一词主要是指认罪,但它在16世纪却具有截然不同的专门意思,即表达新教教会信仰原则的文献。《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1530)就表达了早期信义宗的思想,而《第一海尔维第(瑞士)信条》(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1536)则表达了早期改革宗教会的思想。“信条主义”一词往往指16世纪末所谓的“第二次宗教改革运动”期间,信仰思想的僵化。当时,信义宗与改革宗教会在德国发生权力斗争。

consistory教会法庭

加尔文于1541年编订的《教会法令》(Ordonnances)中,制定的日内瓦机构。教会法庭显然是以中世纪的婚姻法庭为根据,负责日内瓦的教会纪律。这一团体的权力范围是16世纪40年代初与16世纪50年代日内瓦境内激烈争论的课题(见第113-116页)。

Council of Two Hundred(Counseil des Deux Cents)200人议会

日内瓦的议会,仿效伯尔尼(Berne)与苏黎世(Zurich)的制度,由小型议会(Petit Conseil)的选举团组成(见第110-111页)。

Donatism多纳徒主义

古典时期晚期北非的一个教派运动,遭希波的奥古斯丁反对。多纳徒主义对教会成员的要求格外苛刻,其中包括要求他们接受再洗礼。

ecclesiology教会论

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探讨教会理论(希腊语“ekklesia”意为“教会”)。宗教改革运动期间,论争的重点是:新教教会是否可被视为主流基督教的延续?换言之,新教教会是基督教改革之后的模式,抑或是与1500年以来的基督教历史毫无关联的全新信仰?

Église dressée,église plantée[法]教会、团契

16世纪50年代法国两种主要的加尔文主义聚会形式。团契(église plantée)可说是无组织的地下团体聚会,目的是查经与祷告。教会(église dressée)具有宗教法庭的结构,有长老与执事(从1555年起成为强制性的集会)。

Eiguenots艾格诺派

是1536年的革命之前日内瓦境内的前伯尔尼党。此词是从瑞士德语词汇“Eidgnoss”(即“联邦”)错误地演变而来。

estates等级

形容法国社会上层阶级的方式:第一等级(神职人员)、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平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在等级会议[“Etatsgénéraux”(Estates General)]上碰头。

Evangelical福音派

指16世纪10与20年代新兴的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德国与瑞士新兴的宗教改革运动)。1529年的施佩耶尔会议(Diet of Speyer)之后,此词由“新教徒”(Protestant)一词取代,不过“新教徒”一词的含义与当时德国的境况息息相关。

Évangéliques[法]福音运动

特指16世纪20与30年代法国宗教改革运动,中心人物包括纳瓦尔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Navarre)以及布理松涅特(Guillaume Briconnet)。他们献身于温和的法布理西安宗教改革计划。

exegesis解经/释经

特指以圣经为对象的文本解释学。“圣经解释”(biblical exegesis)一词基本上意味着“解释圣经的过程”。圣经解释所运用的专门方法一般称为“释经学”(hermeneutics)。

Fabrisian法布理西安

雅克-勒菲弗尔-戴塔普尔(Jacques Lefèvre d'Etaples)提倡的宗教改革观点。16世纪20年代,这些观点在巴黎与法国其他地方皆举足轻重。尽管勒菲弗尔建构的观点专门论述圣经的权威与解释(这些观点预示了许多宗教改革运动家的观点),但他并不认为这些观点要求或意味着与天主教教会一刀两断。这是旨在教会内部进行改革的运动。

Fathers教父

“教父作家”(patristic writers)的另一个名称。

General Council(Conseil Général)总议会

最大型的日内瓦议会,最初是这座中世纪城市的选举团。到了加尔文的时代,200人议会接替了这个议会的选举团职务。如今,这个议会一年一般只召开两次。此议会只有两个极为有限的目的:2月选举市政官;11月则制定谷物与酒的价格(见第110-111页)。

Guillermins纪尧姆派

1535-1538年间日内瓦境内的派别,以法雷尔为中心。

habits of grace,created受造的内在恩感

13世纪作者,如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观念。受造的内在恩感是上帝与人性在救恩过程中的媒介。有人声称,由于上帝无法直接接触堕落的人性,因此在神性与人性之间设立一种“桥头堡”的中间状态是必须的。如此一来,救恩才能透过这中间状态得以进行。这中间状态称为“受造的内在恩感”。

heresy异端

任何公开否定基督教信仰主要教义的团体,皆属异端。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异端最初并不仅仅是思想形态,它们往往是对特定社会与政治压力的反应。多纳徒主义部分上就是北非柏柏尔人对罗马殖民者的反动,而胡斯主义(Hussitism)则与波希米亚民族主义的出现息息相关。

Hermeneutics释经学

解释或注释文本(特别是圣经)的原理。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数种解释圣经的方式同步发展。它们源于人文主义(humanism)与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茨温利最初采用的释经学理论源于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而路德采用的释经学理论则源于经院神学。

Huguenot胡格诺派

特指宗教战争期间的法国加尔文主义者。

Humanism人文主义

尤指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普遍的趋势,视古典文体为标准文体,并提出研究古典文献是现今推广这类文体的方式(见第54-59页)。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与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不一样,前者并不是世俗化或无神论运动。

Intellectualism唯理智论

中世纪思想当中的一种信仰,相信上帝的理智高于上帝的意志。唯理智论者看待人的价值时,坚信由于上帝的理智承认人的行为固有的道德价值,因此赋予人的行为相称的、值得嘉许的价值。这种观点与“唯意志论”(voluntarism)相对立,唯意志论认为上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Justification by faith,doctrine of因信称义教义

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探讨个别的罪人如何得以与上帝相交。尽管因信称义是路德与他在维腾堡的同僚最为重视的教义,但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家,如茨温利与后来的加尔文,相对而言却不那么关注这一教义。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波(很大程度上源于路德)以因信称义为中心,第二波(尤其与加尔文相关)则以教会秩序及纪律为中心。

liturgy礼仪

记载公开礼拜,尤其是圣餐的书面文本。由于宗教改革运动期间的神学预先决定了礼仪,因此礼仪的改革被视为至关重要之事。

Lutheranism信义宗

与路德有关的宗教思想,1529年的《小教理问答》与1530年的《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详细表达了这一思想。路德于1546年逝世后,信义宗的强硬派(所谓的“纯正路德派”或“弗喇秋派”)与温和派(腓力派)之间接连发生内部意见分歧。这促使他们于1577年透过《协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达成协议。《协同信条》往往被视为信义宗神学的权威条文。

Magisterial Reformation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

指信义宗与改革宗,相对于激进派系(重洗派)。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术语对路德、茨温利、布塞、加尔文的地方官员(或市议会)权威之特征,持正面看法。

Mammelukes马木路克派

1536年的革命之前,日内瓦境内的亲萨伏伊党(pro-Savoyard party)。

Messieurs de Genève日内瓦先生

一种称号,用以称呼日内瓦的小型议会与市政官(即这座城市的统治团体)。

Nicodemism尼哥底母主义

含贬义,指在天主教背景(特别是法国)之中生活的福音派信徒。他们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愿公开提及自己的信仰。

Nominalism唯名论

严格来说,唯名论相对于唯实论(realism)。此词有时也称为“新路派”(via moderna)(见第38-42页)。

Patristic教父的

形容词,形容1世纪的教会历史以及新约圣经的成书时间(即“教父时期”),或在此时期撰述的思想家(即“教父作家”)。对于宗教改革运动家而言,教父时期指的是公元100至451年,即新约圣经完成直到卡尔西顿公会议期间(Council of Chalcedon)。这些宗教改革运动家认为,新约圣经与教父时期对基督教信仰与实践具有规范作用,不过教父时期权威不及新约圣经。

Pelagianism帕拉纠主义

这一思想解释人如何能够获得自己的救恩,与希波的奥古斯丁思想对立。帕拉纠主义极力强调人类行为的作用与价值,并贬低上帝的恩典这一概念(见第39-42页)。

Petit Conseil[法]小型议会

日内瓦市的小型议会,也往往简称为“议会”。事实上,它负责日内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见第110-111页)。

predestination预定论

主张上帝已透过某种方式预定各人的命运。最为普遍的预定论是“praedestinatio ad vitam”或“预定得永生论”(predestination to life)。这种预定论主张预定是一种奥秘。上帝透过这种奥秘,在信徒还未成为信徒之前,就已积极潜心于他们的救恩。新奥古斯丁学派(schola Augustiniana moderna)、加尔文与后来的加尔文主义者提出的预定论,则是一种较为激进的预定论,称为“praedestinatio gemina”,即“双重预定论”(double predestination)。双重预定论主张,上帝已根据其主权预定每个人——无论是信徒或是非信徒—的命运(见第207-215页)。许多加尔文主义作者认为双重预定论强而有力地声明了上帝对其创造物的主权。

Protestantism新教

1529年的施佩耶尔会议之后,用以指称“抗议”(protest)罗马天主教教会习俗与信仰的人。1529年之前,这类个体与团体称自己为“福音派”。

Puritanism清教主义

意义颇为笼统,一般指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有关的加尔文主义形态。

Radical Reformation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

越来越常用来指称重洗派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个宗教改革派系对世俗政权普遍上持负面看法,对公有财产则持激进看法。许多市议会,尤其是苏黎世与斯特拉斯堡的市议会普遍认为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会引发骚乱。

sacrament圣礼

如果纯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圣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教会敬拜礼仪或仪式。中世纪神学与教会习俗认为圣礼共有七个,而宗教改革运动家则主张新约中只有两个圣礼(即洗礼与圣餐)。圣礼观造成严重分裂,路德与茨温利在圣礼的实际功能方面,就一直无法达成协议。人们普遍认为加尔文的圣礼观不偏不倚,介于路德与茨温利的立场中间。

schism教会分裂

蓄意破坏教会合一的行为,这种行为遭到有影响力的早期教会作者如西普里安与奥古斯丁的大力谴责。多纳徒主义者的争论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对教会或教会领袖的行为感到不满的团体,脱离教会并组织自己的小教派,是否合理?宗教改革运动家被反对他们的人称作“教会分裂论者”或“宗派主义者”,以至于他们发现自己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支持奥古斯丁论恩典的观点,却漠视他论教会合一的观点。

schola Augustiniana moderna新奥古斯丁学派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学派之一,强调奥古斯丁的恩典教义,看待共相的问题时则持唯名论立场(见第38-42页)。

Scotism司各脱主义

与邓-司各脱(Duns Scotus)有关的经院哲学体系。

Scripture Principle圣经原则

如加尔文这类宗教改革神学家所提出的原则,主张教会习俗与信仰应当以圣经为依据。无法证明是以圣经为依据的一切,皆不应被视为信徒应当遵守的原则。“sola scriptura”,即“唯独圣经”总结了这一原则。

Septuagint七十士译本

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

Sorbonne索邦

明确来说,是指索邦学院(Collège de la Sorbonne),它是巴黎大学最重要与最古老的学院。16世纪时,此词往往带有贬义,指巴黎大学的神学部。

Soteriology救恩论

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探讨救恩(希腊文:“soteria”)的教义。

Syndics市政官

日内瓦小型议会的四位领导成员(见第110-111页)。

Terminism名词论

更精确地指称“唯名论”的一种方式。

Thomism,via Thomae托马斯主义

与阿奎那有关的经院哲学体系。

transubstantiation变质说

中世纪教义,主张圣餐中的饼和酒表面外观虽然不变,但实质已变成基督的身体与血。

universals共相

具有实在或精神实体(参见唯实论)的抽象或普遍概念(如“白”)。名词论或唯名论的核心教义之一否定这种共相。

via antiqua旧路派

指称对共相问题持唯实论立场的种种经院哲学体系,如托马斯主义与司各脱主义。

via moderna新路派

通用的意思有两个:第一,对共相问题持唯名论立场的种种经院哲学体系,与“旧路派”的唯实论立场相对立。较为重要的第二个意思,是指以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及其跟随者如皮埃尔-德埃利(Pierre d'Ailly)、加布里埃尔-比尔(Gabriel Biel)的著作为依据的经院哲学体系(原本称为“唯名论”)(见第38-42页)。

Voluntarism唯意志论

中世纪教义,主张上帝的意志高于上帝的理智。唯意志论者看待人的价值时,主张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人特定的行为有哪些值得嘉许的价值。前述行为固有的道德价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上帝愿意为这行为赋予什么价值。这一观点与主张上帝的理智高于一切的唯理智论相对立。加尔文与其同时代人皆偏向唯意志论。

Vulgate武加大译本

圣经的拉丁文译本,绝大部分由哲罗姆(Jerome)编译而成,中世纪神学主要以武加大译本为基础。武加大译本中包括哲罗姆所翻译的旧约(除了取自《高卢诗篇集》的诗篇)、次经(除了取自古拉丁文译本的《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马加比一、二书》、《巴录书》)以及全部新约。发现武加大译本有不少错处,对宗教改革运动而言意义非凡(见第57-59页)。

Zwinglianism茨温利主义

通常是指茨温利的思想,但往往也特指其圣礼观,尤其是他对“真实临在”(real presence)的看法——茨温利认为这其实属于一种“真实缺席”(real absence)。

本书是加尔文的思想传记。加尔文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麦格拉思以其惯有的清晰笔触勾勒出加尔文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澄清了加尔文与塞尔维特事件的关系。本书着重阐发了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廓清了加尔文主义与加尔文思想的关系,并追溯了加尔文对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影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