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导论
(二)基督教灵修
A 基督教灵修的理解
1、基督教灵修的界定与重要
首先,顾名思义,基督教灵修(Christian spiritual exercise)是指基督徒属灵生命的操练或修练。对属灵操练,保罗曾劝勉提摩太:「只是要弃绝那世俗的言语和老妇荒渺的话,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4:7)在这里「敬虔(εὐσέβεια、eusebeia)」是对上帝的敬畏,是敬神;「操练(γυμνάζω、gumnazo)」是对自身(包括肉体与精神)的操练。(注5)对保罗来说,灵修是敬神或敬畏神的操练。
保罗与彼得非常强调灵修的重要性。保罗向提摩太讲说敬虔时又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保罗指出敬神的操练得「今生和来生的应许」的益处。保罗更提出「脱去」旧人与「穿上」新人,「学」与「效法」基督,强调灵修的重要。保罗笃定藉着「脱去」旧人与「穿上」新人,基督徒能拥有更新的生命与上帝的「形像」(弗4:20-24;西3:9-10)。这种「脱去」旧人与「穿上」新人的动作,就是一种灵修的操练动作,而这种操练动作并非一次性或一劳永逸性,乃是反覆而持续性。这意味着基督徒的「脱去」与「穿上」的灵修操练,是在反覆而持续中才渐渐拥有上帝的形像。
保罗又认为基督徒可藉由「学」与「效法」,像基督;透过「效法」上帝,成为「蒙上帝慈爱的儿女」、「光明的子女」、像天父一样「完全」(太5:48;罗15:5;林前11:1;弗4:20,5:1、8;帖前1:6)。「学」与「效法」无疑是一种灵修的方法,没有「学」与「效法」的灵修,无法像基督与天父。十五世纪灵修家金碧士(Thomas A Kempis)也提出「效法基督(imitatio Christi)」的属灵操练。对金碧士来说,「效法基督」是「脱离内心的黑暗」的属灵操练途径,也是获取「真理的亮光」之祕诀。(注6)
彼得在提及基督徒德行时,强调「有了……又要加上」与「殷勤」的灵修操练。他说:「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5-7)「有了」与「又要加上」,是持续而不停息的灵修追求与必要。对彼得来说,持续而不停息的灵修追求,是拥有敬虔生命的内涵与进深的条件。另外,彼得对追求德行的灵修,还强调要「分外地殷勤」与「更加殷勤」(彼后1:5、10)。有了不断的殷勤态度,才能避免属灵生命「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彼后1:8)。
2、对基督教灵修的质疑及其商榷
虽然保罗与彼得都看重灵修的重要与追求,不少基督徒对灵修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一些已经操练过各种灵修而感到「没有效用」,或参与了各种灵修、退修会,却没有得到属灵帮助的人,所提出的质疑与批判是正常而常见的。但这些灵修无用论的质疑,需要再思与商榷。
首先,无论是静默、祷告、读经、敬拜、灵修会等,灵修的模式与方法是多元而众多。若有人尝试了一种或数种灵修模式,感到无效,而归结为「灵修无用」,这是急促而轻率的判断。例如,有人参加静修营(silent retreat),感到迷惘、不贴切、乏力;但参与设有各种专题、小组讨论、敬拜赞美等的退修会,会受到激励与造就。亦有人在静修营可以深入自我省察、与上帝贴近,反倒在奋兴退修会中,感到自我失落、不适应、属灵的迷茫。因此不能因静修营对自己的不贴切就不尝试奋兴退修会,便否定灵修,也不能对奋兴退修会的不适应,断定灵修无用。
第二,基督徒在学习与追求灵修时,往往重视灵修的方式与操作。学会了一些灵修操练方式,日子久了,灵修就出现习惯性与形式化,即习惯地祷告与读经,形式地敬拜等。这些习惯性与形式化的灵修,让基督徒感到灵修无用。事实上,这种习惯性与形式化的灵修现象,是把灵修搁置在习惯的动作与形式里,没有重视灵修的内容与实践所致。习惯与形式层面的灵修没有灵修果效是必然的。基督徒必须关注灵修的内容与实践,而非方式与操作。
第三,所有基督徒都期盼灵修产生生命的改变、提升,灵命的成熟。例如,更圣洁、更爱主、更谦卑、更节制等。但实际生活中,仍恶行再发,旧人重现。当灵修的期盼与现实生活有了差距,灵修的挫败感或退缩心自然产生,甚至自嘲:「灵修了半天,还是老样子。」但是,灵命的改变与提升是渐进性的(西3:9-10)。灵命(特别是信心)更会在挫败与试炼中,被精炼而显为宝贵(彼前1:6-7)。因此,不能因灵修在短时间无果效,就打退堂鼓。
第四,在基督教历史里,灵修一直被重视与传承。这说明基督教会与基督徒持续地肯定灵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灵修的必要性,是认定灵修对教会与基督徒灵命的更新、进深或成长,为必须而不可或缺的。灵修的可行性表明各种灵修的尝试、模式与实践,对教会与基督徒灵命的更新、进深或成长有不可轻视的意义。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基督教历史里,追朔出六种基督教灵命的溪流(streams)、传统(traditions)或向度(dimensions),即默观、圣洁、灵恩、社会公义、福音、道成肉身。(注7)事实上,这六种灵命的溪流源自六种基督教灵修模式。例如,默观的灵命是藉「充满祷告的生活」来期待「上帝更丰富而充足的临在」,引导人走向「与上帝的亲密」。(注8)圣洁的灵命是指「品格的生命」,藉由「关注自我更新、强调内心清洁、确保品格塑造的进步,以及在恩典中培育成长等」达成。(注9)灵修有时虽被人否定或质疑,但教会与基督徒对灵修的渴望与肯定,是基督教的历史主流。
3、基督教灵修的三个范畴、内容与导向:向上、向内、向外
基督教灵修都包括哪些范畴,其内容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的历史传统中,依不同修会、教会群体或灵修家,对灵修的范畴与内容的界定,各有不同。侯士庭(James M. Houston)提出内在灵命与外在灵命的两大属灵操练范畴。内在灵命操练包括默想、祷告、禁食、柔和、写灵程日记;外在灵命操练则有忠诚顺服、简朴单纯、聆听与怜悯等。(注)但很遗憾,侯士庭的内在灵命没有涉及人的心理生命,外在灵命也没有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生活。
傅士德提出灵修的三大范畴与十二个操练内容,并强调这些都源自圣经与基督教历史的传统。(注)第一范畴是内在的操练(the inward disciplines),内容包括默想、祷告、禁食与研究。第二范畴是外表的操练(the outward disciplines),有简朴、独对、顺服与服事。第三范畴是团体的操练(the corporate disciplines),涵盖认罪、崇拜、引导与庆祝。笔者认为傅士德的灵修内容,充足掌握了基督新教(特别是贵格会)的重要灵修模式。但是,傅士德的内在的操练,并没有处理内心自我的扭曲与心理的伤害,而外表的操练与团体的操练,也没有涉及人际关系、他人的生命关顾与社会关怀。因此,傅士德灵修的范畴与内容,没有把人内在心理世界与外在他人社会纳入其内,只放眼在基督徒自身灵命与信徒间的生活。
卢云(Henri Nouwen)在《从幻想到祈祷》(Reaching Out)里,以属灵生命的三种动向来界定灵修的三个范畴与导向。第一动向是从孤单(loneliness)走向独对(solitude),这是往自我内心极深处的伸展;第二动向是从敌意(hostility)到款待(hospitality),此乃让个人向人群伸展;第三动向是从幻想(illusion)到祷告(prayer),这是面向上帝的伸展。(注12)笔者欣赏卢云持定天主教的静修传统,对生活在二十世纪充满孤单、敌意与幻想的人,藉着三种属灵生命的运动,让孤单转化为独对,对他人的敌意转化为款待,对上帝的幻想转化为祷告。卢云的灵修,让现代人有勇气面对自我的愁烦、孤单与挣扎,克服对他人的猜忌与对上帝的怀疑。他的灵修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药方。
但笔者发现,卢云在处理内在自我问题时,只从上帝与人的角度来关注人的孤单,并没有从内在自我的角度去处理孤单。换言之,卢云没有从自我身分的错位异化与内心自我扭曲,以及心理伤害的层面来理解人的孤单心理。另外,卢云的向人群伸展动向,是用款待来解决人内心深处对他人的敌意与充满敌意的人际关系。他没有把款待推向一些急需上帝慈爱与公义的困苦社会群体,让款待具备社会性。因此,卢云的灵修范畴与内容缺乏内在心理的处理,也没有与外在社会接轨。
既然灵修是灵命的操练,笔者提出的基督徒三面灵命的导向与内容,就是基督教灵修的三个范畴、内容与导向。因此,灵修的三个范畴就是向上的灵修、向内的灵修、向外的灵修。向上灵修的范畴里有自己与上帝,其灵修的目标是与上帝合一。为此,向上灵修的内容包括静默、独对、合一的读经、合一的祷告、整日灵修,以及随时随处灵修等。在向内灵修的范畴里有自己与内在自我,更有三一神的介入,其灵修目的是拥有成熟的自我。向内灵修涵盖恢复真正自我,修复自我扭曲、医治心理伤害、拥有成熟品格。向外灵修的范畴里有自己与他人、社会,并三一神的临在。向外灵修的目的是与他人友爱。向外灵修包括他人观的正确认知,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在他人群体里营造共同体,关顾他人生命,以及社会关怀。
三面灵修虽有各自的范畴、内容与导向,这不表示三面灵修是严谨地分割或互不相干,反而是互相连接与密切关联。向上的灵修虽是个人与上帝关系的范畴,更是向内与向外灵修的基础与出发点,维系着向内与向外灵修。向内的灵修是属于内在自我的范畴。但无庸置疑,自我内心状况随时影响向上的灵修,更是向外灵修的关键。向外的灵修是属乎自己与他人、社会的范畴。但是,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无时无刻地与自我内在世界连接,影响与上帝的关系。所以,基督教灵修虽有明显的三个范畴与内容,但此范畴与内容之间不是分割或绝缘,反而是紧密连接与密切相关。
灵修的导向是指各灵修的范畴与内容,为了达致各灵修的最终目标,形成一种走向与进程。这种导向不是直线性或阶梯式,更不是进入了下一阶段,就与前一阶段断绝或无关,反而是螺旋式的,有前进、回流、交叉、重叠、反覆。这种螺旋式导向,最终让三面灵修走向各自的最终目标,即与上帝合一、让自己成熟、与他人友爱。
例如,在向上灵修的静默里,有深层的聆听神与专注神。基督徒在深层的聆听神与专注神中,也会经历到与上帝面对面的独对。此时,静默与独对就形成衔接与重叠。在独对里,基督徒会面对无预警的心中风浪。此时,基督徒必须回流到静默的叫醒耶稣阶段,面对与平息风浪,然后再归位原先的独对。若风浪反覆出现,回流也是反覆现象。
其次,基督徒在恢复真正自我的向内灵修里,会发生回流到向上灵修的静默,并与向上灵修交叉。在恢复真正自我时,基督徒会面对错位异化与否定性自我的迷惑声音与搅动风浪。此时,基督徒务必回流到静默叫醒耶稣里来平静风浪。亦有时,基督徒也要回流到静默的深层聆听神,倾听上帝对真正自我的呼唤与肯定,聆听恢复真正自我的声音。若风浪平静而聆听到真正自我的肯定,再归位到原先的向内灵修。这种回流与归位现象,让向内灵修与向上灵修产生交叉。因此,向内的灵修与向上的灵修不会因不同的范畴而分割与无关,两者之间有回流与交叉。这种回流与交叉也会出现反覆现象。
另外,拥有真正的他人观与人际关系是向外灵修的第一步。基督徒的首要他人观是另外的自己,而看待他人为另外的自己必须先按照真正自我来看自己才有可能。因此,他人观的向外灵修以向内灵修的真正自我观灵修为前提。为了进行他人观的向外灵修,必须先回流到向内灵修的真正自我观,从向内灵修的恢复真正自我开始。另外,向内灵修的真正自我观也要藉助向上灵修的静默才能排除各种风浪,确定真正自我。这样,向外灵修与向内、向上灵修之间形成回流、交叉、重叠的现象,并且相互衔接与联通,更会反覆。向外的灵修虽与向内与向上的灵修不同范畴,但不会与向内与向上的灵修隔离无关。
B 基督教灵修的原理:主动性、被动性、互动性
灵修的原理有三:主动性、被动性、互动性。首先,灵修的主动性不是指基督徒自己的努力、方法、祕诀或所下的功夫,乃是对灵修的一种主动性意愿、渴慕、侧耳、寻求、回应与顺服的态度与行动(诗42:1-2,43:3-4;箴2:1-5)。有了这种灵修的主动性,基督徒的灵修才能真正启动与持续。高举基督徒自身的努力、方法、祕诀或功夫,在灵修中容易遭到瓶颈与枯竭。
第二,灵修的被动性,意味着基督徒的灵修必须置放在上帝的恩典与圣灵的工作里,在上帝恩典与圣灵工作之下,被动地进行灵修,或被灵修。事实上,基督徒能仰望神、追求神,是由神所赐的「恳求的灵」所致(亚12:10)。基督徒能「顺从」神的律例,「谨守遵行」神的典章,更在乎于心中的圣灵(结36:27)。换言之,基督徒对灵修的追求与落实是圣灵动工的结果,是被圣灵促使而生发的。由此来说,基督徒对灵修能产生主动性,也是圣灵动工的结果。
保罗告白,他能有现今的信心与爱心,乃因「主的恩是格外丰盛」(提前1:14)。有信心与爱心的内在灵命,不是自己起意就能生发,乃要靠上帝恩典才能拥有与维持。当保罗祝福哥林多信徒时说:「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林后9:8)「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的向外灵命,要靠上帝的恩典。向外灵命的延伸不能靠自己,乃靠上帝的恩典。
保罗更强调圣灵对灵修生命素质与更新的重要性。圣灵让基督徒在灵修中经历生命更新(多3:5),并拥有「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的生命素质与品格(加5:22-23)。这种生命素质与品格更新是圣灵工作的果实,在圣灵的被动之下才能产生。
基督徒在长期灵修中,虽有主动的灵修意愿、渴慕,并渴望回应神与顺服神,但也会经历乏力、不前的状况,灵修的主动性感到失效,甚至丧失主动性。依纳爵(Ignatius of Loyola)使用「属灵枯竭(desolation)」或「心灵的黑暗(darkness of the soul)」,十架约翰(The John of Cross)以「心灵的黑夜(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来描述此种状态。(注13)锺马田(David Martyn Lloyd-Jones)指出这种灵命的困境,就是一种「灵性低潮(spiritual depression)」。(注14)若基督徒落在灵修的主动性困境,被动性灵修仍是突破的门径。因为,上帝的恩典与圣灵的工作让基督徒在主动性困境中,仍不放弃主动性意愿、渴慕、回应与顺服。基督徒务必把自己的主动性交托在上帝与圣灵的动工中。从此来看,灵修的被动性是主导灵修的根源性原理。
第三,灵修的互动性是指灵修中主动中的被动与被动中的主动。主动中的被动,是基督徒在持定灵修的主动意愿、渴慕、回应与顺服之心时,随时预备自己迎接上帝恩典与圣灵的工作(感动、指引、陶造、更新等)。被动中的主动,是基督徒在经历上帝的恩典与圣灵的动工时,要预备好主动性回应与顺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基督徒要为灵修的被动性工作,做好自身的主动性预备。例如,撒母耳主动地预备好上帝的呼唤,以「请说,仆人敬听」立即回应,预备上帝主动的恩典与圣灵的工作(撒上3:1-18)。
被动性灵修固然对灵修的原理具关键性,但仍不能否定或轻视主动性灵修原理。上帝虽要赐恩,圣灵想要工作,但若基督徒抗拒上帝,或消灭圣灵工作(帖前5:19),灵修的被动性原理就无法启动与推动,灵修只能再次陷入困境。所以,灵修的互动性在整个灵修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C 基督教灵修的可能性、动力、预备
1、基督教灵修的可能性:与三一神有生命连接的重生的生命
基督教灵修的可能性,在于一个人先拥有属灵的生命,即必须是与三一神有生命连接的重生基督徒。这意味着非基督徒没有办法进行或操练基督教灵修。世上不少宗教与哲学均提出各自的灵修、修道或修身之道。例如,佛教的悟道与修道,道教的炼服金丹外丹、炼养内丹、守一、导引、胎息、参悟、诵读真经等,回教的禁欲与朝拜生活,以及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修身进程等。佛教的悟道与修道,并不是只有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尝试与实践。佛教人士不主张非佛教徒不能修道与悟道,也不排挤非佛教徒在实践佛法修道,反而积极地在尘世闹区,开办佛教修道课程与讲座,向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推广佛法修行。(注15)道教的修身术并非只有入道者才能修炼。只要正确地学习各种炼养内丹与参悟,操作道教的修身法是可能的。儒家的修身之道也是针对所有人。只要能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任何人都能达至儒家的修身境地。
与其他宗教的灵修实践观不同,基督教的灵修强调只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才能启动、进行与实践。这是因为基督教的灵修,必须是与三一上帝有生命连接相交时才能启动,并在经历上帝的恩典与圣灵的工作中,进行与产生功效。非基督徒的生命没有与上帝连接,无法与上帝亲密,而且更无法在认知、迎接、经历上帝恩典与圣灵工作中,来进行灵修。
亦有人主张,基督教灵修虽是基督教的,但并非基督徒的专利或专属,非基督徒也可以学习其方式与内容。这种主张似乎合理。非基督徒也可能理解基督教灵修的模式或方法。但非基督徒在实践基督教灵修时,只能停留在认识与应用基督教灵修,不能产生基督教灵修的果实,即无法达到与神合一,无法拥有基督徒成熟的自我,更无法发展基督教性质的对他人与社会的友爱。因此,在深入领悟、经历与实践意义上,非基督徒是无法落实基督教灵修。
2、基督教灵修的动力:渴慕上帝
不少基督徒开始一段时间的灵修后,就丧失灵修的动力,灵修不起劲、乏力,最后无法「坚持」,便罢休停止。如何防止这种现象与困境呢?首先,基督徒要持有渴慕上帝的心,而非只有灵修的意志、决心与努力。有了渴慕上帝的心,向上灵修的步伐与路程就有动力,能持续走向与上帝的合一。旧约的诗篇里描述一个可拉后裔对上帝的渴慕,如「鹿切慕溪水」(诗42:1)。事实上,渴慕上帝的心,是在认知与告白上帝属性的伟大、上帝旨意的奥妙、上帝作为的超然中,对上帝的切慕、渴想与寻求之心(诗42:1-2,63:1-2)。人渴慕神,才能期待上帝的临在、朝见上帝、瞻仰上帝,并渴慕上帝所赐的心灵与生命的饱足、不饿、不渴与能力(诗42:1-2,63:1-6;太5:6;约6:35)。唯有经历上帝的临在,才能经历上帝、与上帝合一。领受上帝所赐生命的饱足与不饿不渴,才会有内心的满足与成熟的自我。基督徒有了上帝赐予的能力,便有能力向他人实践灵命,发出友爱的生命。因此,渴慕上帝就是基督教灵修的动力,让基督徒在持续期待上帝的临在与赐予中,走向与上帝合一,拥有成熟的自我,并与他人友爱。
从渴慕上帝的动力,再次发现在灵修中互动性原理的重要。基督徒在主动的渴慕神中,经历上帝的临在与赐予。渴慕神让灵修的互动性原理启动与进行,让人与上帝合一,拥有成熟的自我,与他人友爱。但是,基督徒对上帝的渴慕的主动性,不一定会一贯地持有。在日常诸多挑战里,基督徒会面临属灵的困境与疲乏,甚至丧失对神的渴慕之心。当基督徒的主动性渴慕感到无力与失调,或经历「属灵黑夜」时,仍要等候期待上帝。(注16)期待是一种「专心等候」,正如大卫王所说:「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我的盼望是从他而来。」(诗62:5)在专心等候中,基督徒期待上帝的临在与赐予,再次领受渴慕上帝的心,让自己的灵修重获动力。
3、基督教灵修的预备:亲近神
基督徒该如何预备灵修呢?是否需要修读灵修课程或参与灵修特会?灵修的预备不需要深厚圣经知识装备或积累事奉经历,更不需要事先接受神学装备或灵修训练。灵修的最重要预备,就是亲近神的心与态度。因为,没有亲近神的心,没有办法走向上帝,不可能与神合一。这是基督徒的主动性灵修预备。旧约的诗人对亲近上帝有美好的描述:「我就走到神的祭坛,到我最喜乐的神那里。神啊,我的神,我要弹琴称赞你!」(诗43:4)在此,诗人说出他亲近上帝的心、态度与方式。
首先,诗人肯定上帝或上帝的祭坛是他「最喜乐的神那里」。因此,亲近神,当持喜乐的心、喜欢亲近神的态度,而不是勉强与形式上的亲近。灵修是从亲近上帝,喜欢亲近神开始,并认定上帝那里是最喜乐的地方。亲近上帝的心与态度,是最好的灵修预备。另外,诗人于亲近上帝时,在「弹琴称赞」上帝。诗人用唱诗赞美的方式来亲近上帝。基督徒需要预备赞美的口来亲近上帝。所以,亲近上帝时,第一要确定上帝的所在地是自己最喜乐的地方,当存喜乐的心亲近神;第二,以唱诗赞美为途径,满心赞美。这是灵修的两种基本预备。
除此之外,新约中希伯来书的作者,提出了亲近神的人之信心问题。他强调「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从灵修的角度来看,希伯来书的作者乃揭示基督徒在亲近上帝时的第三种预备,即信心的预备。希伯来书作者说出信心的两个层次。这两个信心层次,对基督徒的灵修预备有重要的提示。
首先,亲近上帝的基督徒必须相信上帝。相信上帝,即是相信上帝的存在或存有(ἔστιν、estin),其意义有三。其一,相信无所不在之上帝的存在。这是对上帝存有论的信仰。因此,亲近上帝的人必须相信无论何时何地,上帝都存在。其二,对上帝的存有论信仰表示在意上帝。「在意」上帝是看重、尊重上帝。「在意」上帝的信心,是一种在意上帝的信仰。因此,亲近上帝的人,必须尊主为大。其三,上帝的存有与在意论的信仰,不仅让基督徒知道、认知、肯定上帝的存在,更让人活在「上帝的尊前(coram Deo)」。正如旧约的雅各在哈兰的路上梦中遇见耶和华而告白「耶和华真的在这里,我竟不知道」之后,开始经历「上帝的尊前」的信仰与生活(创28:10-22)。所以,亲近上帝,即是在上帝尊前的生活。
第二信心层次是亲近上帝的基督徒,不仅要相信上帝,更要相信上帝「赏赐那寻求祂的人」。上帝对寻求祂、亲近祂的人,给予奖赏。信心不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或存有,更要相信上帝是赐奖者,是作为的上帝。所以,亲近上帝的人,必须笃信上帝是作为的上帝,并预备自己来期待上帝的作为。
总结来说,灵修的预备是亲近神的预备,即对神存心喜乐、赞美神,以及持定对神存有与作为的信心。有了这些亲近神的预备,基督徒才能开启与上帝合一的向上灵修,落实深入内在自我与延伸他人的灵修。有了亲近神的预备,基督徒更能防止灵修无用或失效的困境,让灵修持续地具备活泼、新鲜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