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11-2

第十一课(11-2)海外中国学人教会

美国华人教会发展沿革

*面对的挑战

1.多元族群、语言、文化的合一配搭

2.长牧关系、组织、决策、规章

3.异象与使命

注:2004年11月25日美国移民研究中心公布最新的调查资料指出,从2000~2004年,美国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共有卅万七千人;目前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移民总数已超过两百万人。

专题

美国华人教会的困境与出路     罗天虹

北美近数十年的福音工作,在大幅度来说,是承接五、六十年代港、台的学生复兴运动。在此廿年间,大批港、台青年归主,其中不少留学美加,开创了蓬勃的北美大学查经班运动。随着信主的人数增加,学生毕业后又进入专业,新类型的美国华人教会乃应运而生。

自1978年中国开放以来,大陆留美学人不断增加,经历1989到1993年的“基督教热时期”(注3),不少留学生更毅然皈主。

因此,自九十年代起,我们常见中国学人教会相继成立,成为美国华人教会的新景象。

一、美国华人教会类型

从七十年代起,见诸美国的华人教会可分下列各类型:

A型--传统的华侨教会

此类教会为数不多,大都设立在较大的华埠。特色是历史悠久,宗派背景及社区味道浓厚。成员为早一代华人移民,加上土生代及少数海外留学生及专业份子。不少A型教会,随着港、台、中留学生逐渐增加,也于七十年代后逐渐溶入学生与专业人士,给教会注入不少生机。A型教会,若不随时移势易而转型为B或D型教会(见下),势必逐渐衰微。

B型--七十至八十年代兴起的华人教会此类教会初期成员均是港台留学生,有些是从查经班发展而成的自立教会;也有的是依附现有的中、西教会或经植堂而成。成员有:

a.留学生及专业人士;

b.早年移民(尤其位处华埠的教会);

c.a和b的移民父母或子女;

d.a和b的土生子女(ABC,American-born Chinese)(注4)。

C型--中国学人教会(注5)

此类教会多数是在九十年代早叶成立。据苏文峰牧师(注6)指出,有四种“出生模式”:由中、西教会增设普通话堂而成;由中、西教会植拓或认领分堂而成;也有自华人教会转型为学人教会,或直接从中国学人查经班成立的独立教会。

中国学人教会成员有:

a.大陆学人学者;

b.由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留或美籍华人人士;

c.近期大陆移民(各类签证持有者,其中不少是劳工,甚至是非法移民);

d.a、b和c的移民父母;

e.a、b和c的土生子女。

D型--ABC自立或独立教会

此类教会来自华人教会植堂产生,也有因ABC与OBC(海外华人)不和,教会分裂或由ABC牧师自行植堂而成。ABC教会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土生代,间或有其他族类人士参加。ABC教会也有转而为亚裔教会者。D型教会所用语言纯为英语,基本上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二、B、C型华人教会的特色与困境

以数量计,现时的美国华人教会当以B型与C型为最多。

B型教会--六十至七十年代兴起的华人教会,具有下面的特色:

1.不论出生成因是什么,此类教会的权力与领导往往是在专业人士身上;

2.具多种语言文化,然以港、台文化为主导;

3.土生代成为次文化;

4.以单语(粤或国语)开始转为双语(加英语),不少后来更转为三语(粤、国、英语);

5.不同程度地建立ABC事工;其中亦有发展成亚裔事工者。困境:

1.沟通及运作高度困难,程度与能用语言之多寡成正比;

2.早期移民,因文化程度与语言隔阖,常被忽视;

3.ABC往往被视为二等公民;大多数教会因适应能力不足,或培植不周,仍不能兴起其土生代;

4.主任牧师角色艰巨,甚难胜任(注7);

5.土生牧者更是凤毛麟角;流失率高,也难忘是华人教会(注8);

6.教会复杂度太高,常因处理不当人事问题而筋疲力尽,失却重心,以致忽略当务之急:传福音与造就信徒!

7.各语言事工,常因调适不当,或忌妒结党而误会百出,引至分裂频频。(注9)

C型中国学人教会特色:

1.因出生年日尚短,多数学人教会仍以单语(普通话)为主;

2.ABC事工或未开始或在举步维艰阶段;

3.权力与领导多在学人身上,但因近年大陆劳工人士大量涌入,C型教会亦渐多元化;

4.若是独立教会,则沟通较为简易,运作亦较为顺利;

5.若是依附多语华人教会,则较少有自主权;必须依赖母堂。

困境:

中国学人教会,尤其那些近年才开始的单语教会,运作肯定较为简洁。然而其他成立已久,又若已有了自己的土生代事工,或是依附多语华人教会者,其困境可能与大多数的B型教会相同。C型教会却具有下列的特殊困难:

1.学人流动性大,长线领导常感不足,也有青黄不接状况;

2.大陆学人因与海外社会隔离多年,适应能力不及港台华人,因此易生争执;

3.视野也较狭窄。对教会传统及民主体会不足,以至对一些基本观念(如教会观,差传,属灵领导,顺从,金钱奉献等)常有不健康的看法;

5.近年大陆劳工涌入,冲淡了原来以学人学者为主的教会,徒增沟通及牧养的难度;

6.因起步迟或语言能力不足,大多数学人教会还未认真地面对土生代的需求;或觉大为头痛,不知如何开始!

7.缺乏成熟同工,尤其是具大陆背景的牧者。

三、何处是出路?

综观B、C型华人教会的特色与困境,可见两者共同面对下列三个主要的困难:

1.文化、语言、组织过于复杂,以致沟通和管理困难重重,增长缓慢。

2.ABC事工常被忽略,或仍未开始,以致自断ABC灵命培育及孕生的机会。

3.传道人的来源短缺,尤以土生代为甚,大陆背景传道人次之。

如要有效地对应上列困难,美国华人教会或应向下列方向努力:

1.勇于寻找、尝试簇新的或另类的行政组织架构。

美国的多语多文化华人教会,在复杂程度上是所有美国异族教会之冠(注10)。假若教会身处华埠(加上华埠特有的文化),复杂度简直令人咋舌,乃传统的单语单文化教会行政架构(如港台教会)所不能应付。若一味坚持以港台方式去处理美国华人教会问题,后果必然是一塌糊涂!(注11)圣经开始教会组识的教导只属原则性,不必坚持什么“山上的样式”(注12)。因此,为求出路,除了加强合一,同心事奉等等的观念教导与培养高度沟通及运作透明度外,还应大胆地尝试另类运作模式。近年某些华人教会已开始推行“平衡事工”精神,甚至“学院模式”。所谓“平衡事工”是强调各语言事工(国、粤、英语)的自主性。教会在同一异象及认同基本方向下,给予不同语言事工大幅度的运作自由,好处是:

a.减低沟通的难度及精力的消耗;

b.提高各语言事工的向心力,运作效率及二自(自体,自治)力;

d.以致它们能同时高速成长!

教会的合一不再是靠组织及架构来维持,而是以共同的使命与异象来持续。

除了“平衡事工”外,有些教会更上一层楼,走所谓“学院模式”(Academic Model)。这些教会不设“主任牧师”。

各语言事工由自己的同工会负责,并以该语言事工的一至多位牧师为领导。

传统的“主任牧师”一职改由“牧师团主席”担任(类似大学的Academic Dean,乃从教授团中轮流选任)。此模式的好处是在各语言事工间保持高度平等平衡,使之互相等重。权力不在主任牧师一人身上,而是以团队运作,群体决策为主。教会的最高属灵领导落在由牧师、长老及执事组成之“董事会”身上。权力得以平分,决策经领导们设定,必能获得大多数信徒的支持。再者,为着使教会的运作更为健康,组织不宜太过繁复。B、C型教会,假若仍停在双语阶段,应该慎重考虑是否要转型为三语教会(加增粤语或普通语聚会)。(注13)

2.刻意并长线建立土生代事工

ABC事工乃关系华人教会的生死存亡,实不容忽视及耽延。华人教会必须及早从儿童主日学及青少年团契入手,差派教会中英语最灵光,及对土生代最有负担的人负责。尽早设立土生代崇拜并聘任英文牧者,让他们自由地统筹事工,并给予充份的拥有权(ownership)。在处理及建立ABC事工上,当以尊重、信任、及早交捧为准则。教会若在“平衡事工”的精神下运作,加上父母辈的细心爱謢及培养,土生代当可自然生长及茁庄。

3.积极培养及助长未来牧者及领袖的产生

华人教会必须积极支持神学院事工,长线关怀未来传道人的成长。以金钱支持神学院及学生,也应关心神学课程的实用性。在个别教会中,亦应鼓励有志青年奉献,设立“奉献团契”,积极栽培及支持之,与此同时,教会更应考虑设立长老,印証弟兄姊妹中的属灵领袖,培养之成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与牧长们共同担负教会属灵的喂养。健康的长老制可以帮助教会的成长及延续性(continuity),不致于因主任牧师离去而完全崩溃!此外近年不少爱主的平信徒先后提早退休,此亦是一批十分可造之材,教会为何不好好地去起用他们呢?(注14)

总结

无论是教会的组织体制,培养土生代或建立未来传道人与属灵领袖,都有赖华人教会的牧者长执们群策群力,同心合作。美国华人教会若要真有出路,还待领袖层关心见诚,多方资询,共同面对及分享经验。本文作者的个人洞见只希望能引发各人的一些回应。愿恩主祝福美国的华人教会,阿们。

注:

1.见《进深特刊》第八期,p.20(2000年9月)。

2.作者自六十年初因学业与工作关系,曾走遍六州(CA, OR,IL, TX, IN, PA)在超过七间不同的华人教会事奉,并积极有份于建立其中三间教会的土生事工。本文是作者多年的体验与思考的表述。

3.见苏文峰,〈海外中国学人事工鸟瞰(二)〉,《举目》第二期,p.32(2001年5月)

4.为方便表达,作者在此选用ABC一词,代表美、加、欧、澳、纽、日等土生代,并无对土生代不敬之意,还望察谅。

5.有趣的是,六十至七十年代自港台留美学生甚少以学者学人自称;所成立的查经班或教会亦未有自寓为学人XX,但自八十年代大陆学生留美潮起后,却忽然冒起了学者学人之称,未知何故?

6.见苏着〈当务之急〉于《进深特刊》第八期,p.20(2000年9月)

7.要胜任美国多语多文化华人教会的主任牧师,传道人要通晓三种以上语言及四至五种文化;能言善道,精力过人。

除起码的神学训练外,还要长袖善舞,长于管理,讲台供应充沛,并要有高深的学问,才能驾驭会中的众多硕,博士们。

9.土生牧师流失率高已经不是新闻,有教会花上五、六年仍未能找到合适的ABC牧师。此乃当今华人教会最大挑战之一。

10.据说南加州的二百多华人教会中就有过半数是因分裂而成。这是作者今年三月在罗省亲耳所听。

11.比起美国的韩裔或日裔教会,华人教会实在非常复杂,这当然是与中国两岸,中,台,港,加上澳,星的“分裂局面”有关。

12.因此,美国华人教会是不宜从香港或台湾征聘牧师传道。传道人若对美国文化没有深厚认识,加上语言不通,又怎能有效的与ABC沟通及牧养美国多语、多文化的华人教会呢?

13.某中国自立非宗派教会于数十年前便曾高举所谓教会的“山上样式”,以为所有忠于圣经的教会必须沿用唯一的形式去治理。

14.现时的双语教会(粤,英语或国,英语)没有必要加添第二语言聚会,徒然倍增教会的沟通及管理难度。某东岸教会在1989民运期间,有感神的带领而开始大陆学人事工,如今已发展成近二百人聚会。然而教会本身的复杂程度却有增而无减,运作十分困难。

15.单就作者个人所认所知,就有超过廿五位五十余岁的爱主兄弟姊妹满心热诚地提早退休,为的是要“把最好的时光献与爱他们的主”。请问教会将会如何栽培及起用他们?

◎本文刊登于举目杂志15期(2004年9月)。作者曾在大学教生物,

退休前专职药物信息管理及分析,有多年学生工作及教会行政管理经验。

专题

海外中国学人教会的四种模式

过去十多年来,随着海外中国学人福音事工的进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新加坡、香港、日本、欧洲各地,凡是中国学人较密集的城市,都已经成立或转变成一些以中国大陆学人和新移民为主体的教会。其数目虽无法做全面性科学化的统计,但肯定正不断增加中。

究竟什么是“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简单的定义是:

“学人”指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目前在海外可能是留学生、访问学者、研究员、教授,可能是学术界以外的专业人士、家庭主妇或各行各业的人。而“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是指该教会固定的成员,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会。

若我们从教会历史和教会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学人这一个群体和教会的兴起,其内在及外在因素(context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都与六十、七十年代,北美以港台华人为主体的教会非常相似。这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从这规律中,评估过去十多年来的得失,可以做为将来国内产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会时的参考。虽然国内和北美的环境相当不同,但是面对挑战时,如何回应的原则却是相同的。

四、四种发展模式

根据笔者在各地的见闻和调查,目前海外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这四种模式都具有年轻的海外华人教会共同的特色,他们的优点和难处也相互共现: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合而为一

出到海外的老、中两代中国学人,因与海外华人背景太不相同,教会在传褔音阶段大多有必要成立同质性的团契;但当学人信主受洗后,特别是有了居留权,已在当地“插队落户”之后,更应鼓励他们尽量溶入现有的教会中,与海外其他背景的信徒成为一体。这需要双方舍己,“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而年轻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与港、台背景的年轻人差别不大,甚至不需单独成立团契,可溶入教会一般青年团契或学生团契中。这是中国学人事工应该优先努力的目标。

笔者相信将来国内在布道及建立教会上完全开放后,也会将产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会。这类型的教会一定要注意,不可孤芳自赏,也不宜对传统教会持批判的态度。先学习做神的仆人,才有资格派出去作福音的传人。

2.本末先后

若在海外因语言、信息或其他针对性的因素,必须成立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则无论采取上述四种模式中任何一种,都应在预备阶段优先建造同工,不要太快开始主日崇拜;先有人(man),才有事工(ministry),是主耶稣的原则(《路加福音》三章14节告诉我们,主耶稣先选召12门徒与祂同在,才差去传道)。

要如何建造同工呢?属灵工人的建造,在灵命的培育上至少应包括:基要真理、心灵医治、灵修生活、品格和价值观。

事工的操练方面,最好先到成熟的中西教会观摩实习培训,并先有同工祷告会,先建立同心同灵的同工团队。因为教会不同于团契,若无足够的有深度的同工参与牧养、教导和培育,单靠福音聚会将难以为继。

3.前车之鉴

过去四十年来,海外华人教会已累积了不少成败得失的经验。成立和发展中国学人教会的过程中,已有前车之鉴,可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评估华人教会在开创、转型、布道、造就、训练、信徒动员、牧养、教导、行政、组织、决策、领导、植堂、争执、分裂……中,所学到的教训,归纳出一些可知可行的原则,供海内外中国学人事工参考。盼望华人神学院的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中,有更多这类的研究成品。也盼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从今天起立志栽建有本之木;先求向下扎根,自然向上结果。

4.支援中心

目前海外各地的中国学人教会大部份尚属初期阶段,急需成立支援、咨询中心。这样的支援中心不一定是个常设性组织,但须能引介讲员、信息、材料、培训及联合聚会;尤其一些较幼小的独立教会,更需要援助。

5.结论

综览过去十几年来的海外中国学人教会,一方面充满了神的恩典和祝福,一方面也看到我们拔苗助长的浮躁和有限。笔者曾与参与事工的牧长讨论,若用三句话总结,可说是:布道有成、根基尚浅、牧养不足。

笔者深信,今日中国学人事工的进展,肯定影响十年后海外华人教会的质量,也会成为将来中国大陆城市教会的样版。

因此,海外的中国学人教会不应只具布道、团契、崇拜的功能,而是建立全方位有攻有守、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的福音、真理、宣教基地。只要我们认真浇灌、栽种,培育,当时候到了,这愿景(Vision)肯定可以实现。

注:本文写于2000年的海外校园《进深特刊》第八期。

讨论:你认为中国学人“从神州到普世”的过程中,应特别学习哪些事项?(例如:恩赐、跨文化宣教体验、灵命塑造……)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