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8-2

第八课(8-2)

三、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人看宗教

1920~21年间,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举办一连串宗教问题辩论会,邀请学者就“人是否宗教的动物”、“新中国是否还要宗教”等问题发表意见。1920年底访华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nard Russell)亦参加辩论,将宗教分为“个人的”和“制度的”两种。1922年出刊的《少年中国》专题讨论宗教问题。

1923年另有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

归纳五四运动时期的言论,可看出新文化运动对宗教的四种看法:

1.否定论

王星拱以唯科学主义(知识论、宇宙论、实用论)全盘否定宗教,认为宗教的原则是“理解”服从“信仰”,从而无法真正认识世界。李石曾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认为接受宗教意味了倒退。

2.取代论

参考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一文,认为美学教育可以成为人类内在生命的动力,取代宗教的功能。

胡适则提出社会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取代灵魂不朽的宗教观念。

3.选取论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基督徒与中国人》,列举中国人拒绝基督教的原因。但他也肯定耶稣的宽恕、博爱、服务、牺牲的精神,主张选取这种崇高的人格 “培植”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而放弃基督教中超自然的教义。

4.二元论

许多人认为宗教是主观体验的、神祕的、直觉的、超自然的境界;科学是客观分析的、理性的、分析性的、抽象的研究。梁漱溟主张宗教是伦理,科学是知识;宗教的功能是对情感和意志的安慰,所以宗教应当保留(道德上的超升)。屠孝实则认为,人内心有探求绝对真理的倾向,宗教符合人类追求无限与自由的需要(心理上的超升)。刘明伯认为宗教是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却可以在超验的理想世界中得到;虽不可証其客观存在,却因其普遍性而予以承认(哲学上的超升)。

注:有关非基运动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非基运动的再思》,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年。

四、评析

1.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剧烈的政治、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当时所高举的“民主、科学”旗帜及所引介的各种主义,对现代中国影响极大。可惜当时的教会未能“主导”时代思潮,只有少数倾向自由神学的基督徒学者作出薄弱的“回应”。持守福音真理的基督徒在中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大多闭关自守,缺乏影响力,导致文化界成为中国宣教的“未得之地”。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教训。

2.新文化运动中,对“宗教”的四种看法,事实上是针对基督教。

他们透过主观世界的价值,肯定宗教存在的价值,因此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无传教的自由。正如李宽淑在《中国基督教史略》一书所说:“从此,非基督教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庚子反教相比,其动机是明确的而非盲目的,其态度是冷静的而非狂燥的,其言论是说理的而非蛮横的,其方式是温和的而非暴力的,虽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更具有文化、学术背景。”

◎讨论:

基督徒在宣教工作上,面对上述四种看法,应如何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请说明基督信仰的真实性:

(一)基督教的客观性(旧约预言的实现,圣经的权威);

(二)个人生命改变的事实(参:约 9:25);

(三)其它:个人信仰的经历(例:科学的发现、人体的奇妙显明创造之工,人对永恒和爱的需求,罪性 的彰显……)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