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7-1
第七课(7-1) 专题:
戴德生和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
灵修经文:《林前》三章5~9节
在初代教会,亚波罗和保罗是两个不同的恩赐、不同职份的人。保罗是个拓荒的使徒,蒙召在福音未传过的地方传道;亚波罗则是个有学问,「最能讲解圣经」(徒十八24)的教师,主要的职份是在教会内造就信主的人。他们两位都「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信徒。
十九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中,也有许多来自不同教会背景、不同恩赐的人,按照上帝给他们的呼召,在不同的禾田中栽种、浇灌、收割。他们都是同一位庄稼的主,打发出去的忠心而良善的仆人。
一、戴德生和李提摩太宣教路线的比较
十九世纪的来华传教士中,戴德生和李提摩太这两位所倡导的宣教路线(策略)最具代表性。本课将介绍并评析这两种路线的得失,做为今后中国宣教事工的参考。
戴德生
1、神学观点
(1)保守的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
戴德生的神学思想深受欧洲敬虔主义(Pietism)的影响。他对教义的解释和应用,都类似廿世纪所兴起的基要主义。内地会的传教士也大多持此立场。
(2)对末世与死后的看法(Eschatological Stand)
他深信「人死后不是在地狱的火中永远被烧,就是在天堂的祝福中永远喜乐」。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国属灵的需要和呼求》一书中,他形容,中国的领土是英国的一百零四倍。如果中国人一个个从他面前走过,要廿三年才全部走完。
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平均每天三万三千人死亡,每月有一百万未信神的人将下地狱。这幅图画使他不能入睡。他认为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生灵涂炭,需要甚大」。因此来华宣教的策略,必须尽快抢救灵魂,直接布道。
(3)祷告与信心
宣教差会因祷告而生,又靠祷告滋长,应单单藉祷告将需要告诉神,再由神感动人心行事。差会当坚心信靠神,而非仰赖个人或政府。
戴德生说过一句名言「神的工作照神吩咐的方式做,神必会供应所需」。(God’s work done in God’s way, will never lack of God’s supplies.)因此,他主张“我们不需要再到各聚会场所呼唤,也不须用其他方法向人募款”。
2、事工原理(中国内地会的特色)
(1)传教士的条件
应超越宗派和国籍,不一定需要高等学历或神学院训练,只需所信仰的同是纯正的基要真理,并且真正委身。
传教士一律无固定薪资,单信靠神供应一切所需。差会所得奉献全体平分(注:称为pool system),按各人各家生活的需要分配。
(2)不对外公开募款,不借贷。
他说「我们完全仰望神……神已为祂的儿女储蓄了丰富的财产,我们祗管放心地支取」。
(3)主导权
中国的事工由戴德生本人(或继任的会长)及在中国工场的领袖们主导,而非远在英国的理事会。
(4)知所先后
他认为,社会关怀工作(即办学校、医院等)必须「因此能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他们」才值得做。最优先首要的事是「高举福音,使人得救」。因此内地会只办小学,目的是教导男女孩童认识圣经。
(5)信徒重质不重量
传教士应深耕民间,向平民大众工作,扎实结出福音果子。
1905年在内地会归主信徒约二万二千人,至1949年约八万人。他们经过火一般的试炼后,大多能站立得住。
(6)尊重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人的感受。
传教士的衣服、食宿,应与当地人相同。内地会的传教士初到中国后,男同工都剃发、留长辫,改穿中国教师的服装。
戴德生强调“向中国人就要做中国人”。
他也强调,中国内地会的西方传教士应训练中国同工,交棒给中国教会,不自己建立宗派。
3、政教关系
戴德生采政教分开的原则,主张传教士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向本国政府上诉;如遇威胁,应向当地中国官府报告,倘无效果,则应专依靠神。例如:1868年(同治七年)扬州教案时,戴德生家人虽被抢劫也受伤,但他对暴民说:“如果你们杀害我们,我们也死得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并没有击伤别人的眼睛或打断别人的四肢……”他常告诫同工“不要找官府,不要向他们(中国人)要求什么,而要嬴得他们的友谊。”
李提摩太
1、神学观点
(1)倾向较自由的普救论(Universalism),即“万法一理,万善同归”。
(2)神国观念
他相信神的国“不只建在人心里,也建在世上一切的机构里,为使人现在或将来得到救恩,包括身体和灵魂”。他认为神的国与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些尽力改善这世界的人,配得将来永远的祝福”。因此,传教士应致力于社会改革,使神的国可在地上实现。
2、事工原理
(1)传教士的条件
除了灵性外,也应有优良学术水平,并精通中国文化。
(2)注重菁英
根据《马太》十章5至42节,应积极吸收中国的“好人”(worthy person,即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领袖),藉他们影响中国人归主。他认为传教士最好的角色是“介绍神所说的话和基督教的祝福,给那些准备好要接受的中国人。”
(3)福音预工
他致力于设立学校、提倡教育、介绍西学。山西的太原大学是他首先倡议用庚子赔款创办的。
在文字工作上,1890年7月起,他全时间从事文字出版,创办《时报》。1891年起负责广学会的出版,包括书籍、地图、相片和期刊。其中《万国公报》和《中西教会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吸取现代知识的重要来源。他曾说明这两份杂志出版的目的,是“透过较有知识和统治阶层的人”提高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认识。他认为文字工作较能接触更多人,而且比较快且有效,又不会引发敌视。
3、政教关系
李提摩太主张寓教于政。教会应积极与政府领导者建立关系,并主张影响中国的政治、社会、法律以利传教,使传教工作合法化。
注:以上资料主要来自Paul A. Cohen,《Missionary Approaches:H u d s o n T a y l o r a n d T i m o t h y R i c h a r d》 , H a r v a r d University: Papers on China, Vol.11,1957.中译本请见1977年台湾宇宙光出版社《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的〈戴德生与李提摩太宣教方式之比较〉一文,苏文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