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1-1
前言
本课程是介绍中国教会历史的基础知识课程,为了配合中国基督徒了解自己的信仰历程而设计的培训材料。
第一课先介绍古代传疑及唐朝景教。
第二课介绍元朝的也可里温教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
第三课介绍更正教(Protestants,即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有别于天主教的新教,在中国称为“基督教”)1807年来华后的传教方式。
从第三课起,将集中介绍更正教范围内的教会历史,不太涉及世界上广义基督教(Global Christianity)中的天主教和东正教。
第四课讨论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本课特从圣经和宣教学的角度,评析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
第五课介绍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即1860年至190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进展。
第六课探讨一个教内外中国人都极关心、也常有信徒感到困惑的专题“传教士与帝国主义”。
第七课研讨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宣教士,戴德生和李提摩太,评析他们所倡导的两种宣教路线。
第八课叙述民国前后,中国教会在这段自立时期的情况。
第九课介绍抗战前后中国教会的开展增长。
第十课简述1949年以后至今的中国大陆教会。
第十一课统计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人教会数目,并评介海外中国学人事工。
第十二课先总结从唐朝起“福音进中国”的五种宣教策略,再介绍中国教会从廿世纪起至今的国外宣教,即“福音出中国”的宣教历史。
课程另一特色是:每课之前,先有一段灵修经文,旨在将圣经中的教导和实例,与教会历史中的事件对照印证。
学习这十二课后,盼望学员以观察→解释→应用的原则,达成四项课程目标:
1.认识史实,建立史识
盼望从这十二课基础知识课程中,认识中国教会最基要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教会历史的见识。
2.评析策略,学习教训
根据宣教学(Missiology)一些基本原理,评析西方来华宣教工作的策略和结果;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做为今后中国教会的榜样和鉴戒。
3.继往开来,超越时空
学习历史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可以培养继往开来,超越时空的眼光。因为我们都承继过去的历史,活在当今历史中,也将开创未来的历史。若我们对中国教会历史有宏观性的了解,必会帮助我们超越本时期、本教会、本地区的局限,扩展更高更远的眼界。
4.挑战回应,拆毁重建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整部人类历史,就是记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面对挑战(challenge)时,如何回应(response)的记录。学习中国教会历史,也可用这个角度来透视。
从圣经的新旧约历史书中,我们看到上帝对以色列人和新约的教会也不断地做拆毁与重建的工作;拆毁旧有的人事、形式、观念,建立“更新而变化”的内外架构。因此,我们盼望本书读者也能了解中国教会在不同时期,面对内外的挑战后如何回应的史实;并观察上帝在中国教会历史中所做的拆毁与重建。
第一课(1-1) 古代传疑和唐朝景教
一、古代传疑
有关基督教如何传入中国,历来有一些文字记载,但因没有足够的出土文物作为凭证,还不能称之为“信史”,只能视之为传疑。较著名的传疑有下列五种:
1.多马: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9年)
有一位马拉巴主教在《迦勒底史》一书中说“中国人与埃提阿伯人得信真理,皆出于圣多马之力。”
2.巴多罗买:印度传说
在印度的传说中,提到多马到了印度,另一位使徒巴多罗马则到了中国传教。
3.基督徒逃难:尼禄皇帝时
在《燕京开教略》一书中,说罗马暴君尼禄皇帝于公元65年杀害基督徒,公元69年至70年耶路撒冷毁灭后,有基督徒逃离至中国。
注:以上三个传说,都认为基督教在东汉明帝时就传入,与佛教大约同时间。
4.叙利亚教士传入:东汉中后期
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石室墓(建于公元86年)内,有旧约故事及看似耶稣降生、五饼二鱼的图案。
李文彬的《中国史略》一书中,也说东汉时代有两个叙利亚教士到过中国。
5.三国东吴赤乌年间:
见明朝《刘子高诗集》与李九功《慎思录》。
这两本书中都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江西庐陵挖掘到一座很大的铁十字架,上面有三国东吴赤乌的年号。铁十字架铸有一副对联:
“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架;
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由于中国历史及传统宗教中,几乎不讲十字架,所以这座铁十字架被认为是三国时期已有基督教传入的证据。
除此之外,在明朝又掘过三个古十字架石碑。但上述这些十字型碑物都仍缺充分可信的考证。
二、唐朝的景教(635~845年)
目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可靠的记载及考古凭证,是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的景教。
1.景教的源流
(1)景教属初期教会的涅斯脱利派(Nestorians):
涅斯脱利428年任君士坦丁主教,代表东方教会,反对“马利亚是上帝(耶稣)的母亲”一词。他主张耶稣是神人二性分开的“two separate persons-one divine and the other human”(注:正统信仰认为基督在世时是神人二性合一的 a single person at once God and man”)。这一派在431年以弗所会议中被斥逐,由叙利亚传至波斯,公元635年唐太宗时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
(2)字义:
景教意指正大光明的宗教。碑文:“真道之常,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2.在唐朝(718-906年)的传布概况
(1)唐朝的政治、宗教环境
唐太宗英武贤能,史称贞观之治。当时国富民安,四夷宾服,水陆交通发达,东西各国来华游学、朝贡、观光的人极多。
由于国势强盛,唐朝政府的宗教政策也很开放,很多宗教盛传于中国。因此,在中亚很活跃的景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2)传入及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西安西郊掘获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高九尺,文字共1695字。
这石碑现存于西安南门的碑林博物馆。
清朝光绪庚子年间,也在敦煌发现景教经典,如《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神论》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籍的记载。由这些文物,可以确知唐朝景教传入及发展的概况。
贞观九年(635年)波斯(大秦国)僧阿罗本(Alopen)载经传入,唐太宗遣使迎接。贞观十二年准建大秦寺,度僧21人。唐高宗时又建寺于各州,后来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均极支持。碑文中称“法流十道(行政区)”“寺满百城”,可见其隆盛几乎与佛教相当。
到了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受道士赵归真的影响,唐武宗排外禁教,景教与佛、回、祆教等同时被禁,本国教士及佛教僧尼都被迫还俗,外来教士则驱逐出境。一年后宣宗继位复教,但景教从此没落,虽未消失,已不复盛况,主要在边疆蒙古地区传教。
(3)传教策略:译经和医病
以撰碑的波斯人景净为首,景教译出三十部经卷,主要是教义及新旧约单卷,其圣经、诗歌译名与道教、佛教经典颇多相似。例:天尊(上帝),阿罗诃(耶和华),元风(圣灵),应身(降世为人的基督),普尊(普天尊仰的基督),蒙度(得救),天宝藏经(诗篇),传化经(使徒行传)。
传教士中,有不少人精通医术。有古书说他们已能做眼科及脑科的手术,他们以此得到传教的机会。
注:有关景教的史实详见:
朱谦之,《中国景教》,人民出版社。
林悟珠,《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国社科院。
三、评析(策略和结果,榜样和鉴戒,挑战与回应)
景教来华210年,何以禁教一年即没落而不如佛教?唐朝景教的传教策略有何我们引以为鉴之处?
1.依附佛、道
基督教初次入华,为求“本色化”,也因人才有限,译经者借用了大量的佛、道教思想与语言,失去了基督教之独特性,沦为宣教学上所说的混合主义(Syncretism)。
注:从宣教学的角度来看,混合主义是将基督信仰与本地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礼仪、习惯混合在一起。
2.寓教于政
景教仅受王室重视,虽取得王公大臣赞助,但未能普及于民众。因此一旦统治阶级的支持消失,教会的人力、财力皆受严重打击。这是宣教工作应注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