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耶稣受难记
《耶稣受难记》是讲述纳匝肋(拿撒勒)人耶稣受难前十二小时的痛苦经历。电影故事由革责玛尼庄园(客西马尼园)开始。耶稣与十二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后,门徒伯多禄(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约翰)三人跟随耶稣来到革责玛尼庄园祈祷。耶稣知道自己将要受死,非常难过,求父亲(天父)将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稣更愿意顺服天父的计划──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边看好戏,自以为已得胜。耶稣如此祷告三次,并责怪门徒为何不能与祂同心祷告;祷告完后,耶稣被门徒犹达斯(犹大)出卖,耶稣被捕并被带回耶路撒冷城内,接受大司祭盖法(祭司长该亚法)的审判。大司祭指控耶稣自称天主之子(神的儿子;上帝之子),为异端,犯了亵渎神的行为,并应判死刑。
大祭司带耶稣到罗马帝国驻犹太行省的总督府,并向罗马总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稣的罪名。总督有一个惯例,每逢逾越节都会随群众要求,释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给公众选择释放杀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稣。犹太群众选择释放巴辣巴,并要求处决耶稣。
比拉多于是判耶稣行鞭刑以作惩戒,但当罗马士兵鞭打耶稣后,亦未能平息群众,群众要求判耶稣钉十字架。比拉多见无济于事,恐群众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责任,然后吩咐百夫长做犹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稣背着十字架,经过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达(各各他)。耶稣经历最后挣扎,明白祂的父亲(天父)为什么舍弃他,并在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马利亚)面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断气之时,地面震动,看守的罗马军队因害怕逃回城内,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长。殿里的幔子裂开为二,使该亚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后,耶稣从死里复活,并走出墓穴。
外界反应
影片采用了《圣经新约》的观点。上映后这部电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关注和争论,主要争论包括和《圣经新约》细节的不吻合,画面过于血腥,和来自犹太人方面的不满。另外梅尔·吉布森之父,宗教活动家胡敦·吉勃逊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观点,对该片造成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梅尔·吉布森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纽约客》杂志的访问中,他说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因为“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电影有反犹太主义。本身是犹太人的影评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电影的初剪接版本后说:“我看这电影显然没有任何反犹太的意图。”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来支持梅尔·吉布森,宣称传统天主教观点本身不是反犹太的,而且梅尔也从没有称族偏见的纪录。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师称赞电影忠于原文。电影也有映出耶稣教训群众要爱敌人,和耶稣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祷告的场面,这些都显示电影的讯息是爱和宽恕,和反犹太主义截然相反。
与传统故事不同处
电影中的一些描述并没有出现在有关耶稣受难的记载。电影开头的客西马尼园的一幕,撒但出现并尝试引诱正在祷告的耶稣。耶稣接着把撒但派出的蛇踏死,这印证了《创世记》第3章第15节参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但四福音都没有记载耶稣这一个动作。此外,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上吊自杀前,被魔鬼化身的许多小孩折磨。电影也关注罗马皇帝提庇留和彼拉多的关系,透过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讲及提庇留的命令防止犹大地的骚乱。电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门是一个犹太人,虽然符类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独有情节包括一个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稣的强盗被乌鸦啄去一只眼,和插叙耶稣当木匠时替罗马人造桌子。耶稣受鞭打时,撒但抱着魔鬼婴儿是在模仿传统的圣母玛利亚绘画,是要突显出魔鬼把原为美善的变为丑恶。
链接一:
thunder://QUFmdHA6Ly9keTpkeUB4bGouMnR1LmNjOjQwMDQxL1vRuMDXz8LU2Hd3dy4ydHUuY2Nd0q721crcxNG8xy5CRDEwMjSzrMfl06LT79bQ19YubWt2Wlo=/
百度网盘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XPJRGLcSIhyKC3vRPizNg
提取码: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