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F5-4理所当然的侍奉
3.旧约的众信徒拥有儿子的心
问题:旧约众信徒拥有儿子的心吗?
回答:有些人既不否认旧约的众信徒在上帝的灵和重生上有份,也不否认这些信徒诚然是上帝的子民。可是他们却认为,一般而言,旧约的众信徒所得到的亮光要少,确据要少,安慰要少,如此等等。在这两种情况中,有着一致之处。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旧约众信徒并不拥有儿子的心,就是使他们得以用自由的、以儿子般的心来亲近上帝,并称他为“阿爸,父”的灵,就是使他们自由地像儿子一样服侍、顺服那已经与之和好的父上帝的心。他们认为只有新约的众信徒才拥有这样的心。同时,他们声称旧约的众信徒行事为人,总是带着一种惊慌的心,总是恐惧战兢,像奴仆那样因害怕责打,出于恐惧,才尽自己的本分。他们声称,这样的灵使旧约众信徒的心伏在奴仆的捆绑之下,并使他们的肩头背负上了诸般礼仪的轭。他们伏在天使、祭司、执政者及魔鬼的奴役之下;凡此种种都作为治理者,总是逼迫他们做工。除此之外,这些人还认为,这种捆绑的灵在此之前并不存在,而是自“金牛犊事件”之后才存在,并且一直存留到新约时代为止。他们同时也声称,那些未悔改归正的人并没有受到这种灵的捆绑。这种捆绑只发生在众信徒身上。而且,这灵要按上帝所设立的敬拜方式,借着信心的顺服,在他们身上做工。
这种信心与儿子名分是何等可怜啊!我们彻底否认这种主张。我们认为,与之恰恰相反,旧约的众信徒拥有同样信靠的灵、同样儿女的心、同样儿女的顺服。对此,可以列出以下证明:
首先,因为基督乃是旧约中替代性的中保,他已经全然除去众信徒诸般的罪债,他已经亲自担当了他们的罪债,为要在上帝所预定好的时间替他们付上赎价。同时,也因为他们已经像我们一样蒙受了完全的赦罪之恩,所以说他们也同样拥有儿女的心志,也就因此拥有儿子的心。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上帝与人隔绝,阻止上帝彰显他那父亲般的恩宠与慈爱:“你因爱我的灵魂,便救我脱离败坏的坑,因为你将我一切的罪扔在你的背后。”(赛38:17)然而,有基督作他们替代性的中保,而且上帝也已赦免了他们诸般的罪债,因此说,他们拥有儿女的心志。
第二,不仅在旧约之中,而且在新约之中,众信徒都必须要有信心,并且要操练这种信心。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信心是活泼的、主动的,什么时候就会有儿女的心志,也就是儿子的心。旧约的众信徒确实操练了得救与称义的信心,从《希伯来书》第11章一整章以及《哥林多后书》第4章13节中:“但我们既有信心,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来看,这一点是显然不过的。他们依靠上帝:“耶和华啊,我仍旧倚靠你。我说:‘你是我的上帝。’”(诗31:14)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有信心,什么时候就有儿子的心:“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约1:12)无论什么时候有信心,什么时候就有和平、安息:“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罗5:1)无论什么时候有信心,什么时候就有喜乐:“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无论什么时候有信心,什么时候就得以与上帝亲密同行:“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上帝的朋友。”(雅2:23)主耶稣同样称那些信靠他的门徒为自己的朋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5)如此看来,他们拥有儿女的心志和儿子的心,这乃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第三,旧约的众信徒拥有儿子的心。也就是说,上帝已经使他们晓得,他已经接纳他们为自己的子民,并将儿女的心放在他们里面。这一点从上帝引领他子民的方式上显然可以看出来。
(1)上帝向他们启示说,他乃是他们的上帝:“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出20:2)
(2)上帝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以法莲是我的爱子吗?是可喜悦的孩子吗?”(耶31:20);“他说:‘他们诚然是我的百姓,不行虚假的子民’”(赛63:8)。
(3)上帝爱他们,并且向他们启示他的爱:“因我看你为宝为尊,又因我爱你”(赛43:4);“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31:3)。
(4)当他们处于艰难困苦之中时,上帝就向他们显出慈父般的怜恤,并且向他们这样宣告:“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3)
(5)耶和华上帝借着自己的显现使他们重新得力,并在他们祈求时将他们心里所愿的赐给他们:“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他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们的心愿,也必听他们的呼求,拯救他们。”(诗145:18-19)
(6)圣灵教训并且引导他们:“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上帝。你的灵本为善,求你引我到平坦之地。”(诗143:10)
(7)主耶稣用爱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他用口与他们亲嘴(歌1:3);他将他们称为自己的佳偶(歌5:2)。考虑到所有这些上帝用来对待旧约的众信徒的方式及其他相似的方式时,本人不禁要问:上帝对待新约中的众信徒的方式是不是有不同之处呢?在新约圣经中,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表述方式呢?那位用这种方式对待众信徒的上帝,难道会将捆绑的灵而不是儿子的心赐给他们吗?实实在在地讲,倘若有人忽略上帝所有这些对待众信徒的方式,偏要认为旧约的众信徒所拥有的乃是一种可悲的奴仆之心的话,那么,这人岂不是在判断上帝的灵在他子民身上做工的方式吗?倘若有人用这种方式讲论,他岂不是要绊倒那一代上帝的子民吗?因此,我们便可从上帝对待众信徒这些慈父般的方式中得出结论,旧约的众信徒实在是拥有儿子的心。
第四,对于圣经中关于旧约中对那些上帝子民心态所作的描绘,我们同样也要在这里加以讨论。
(1)“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上帝与你们的祖宗所立的约”(徒3:25);“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罗9:4)。
(2)他们所拥有的信心之灵乃是与新约的众信徒同样的灵(参考林后4:13)。
(3)他们拥有上帝乃是以慈父身份对待他们并且爱他们的确据:“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1,4)
(4)他们可以自由地来到施恩宝座前,“求他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诗51:12);“然而我常与你同在”(诗73:23)。
(5)他们称上帝为父,正如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6章9节中教导他门徒的一样。以利户说道:“愿约伯被试验”(伯34:36)。众信徒这样说道:“你却是我们的父”(赛63:16);“耶和华啊,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赛64:8)。耶和华上帝将“父”的称呼放在自己的口中:“从今以后,你岂不向我呼叫说:‘我父啊,你是我幼年的恩主。’”(耶3:4)
(6)他们在耶和华上帝那里,在服侍他的过程中找到了喜乐:“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尼8:10);“愿他以我的默念为甘甜,我要因耶和华欢喜”(诗104:34);“你们当乐意侍奉耶和华。当来向他歌唱”(诗100:2)。
我们应当思想所有这些事:他们有主耶稣作他们替代性的中保;他们享有完全的赦罪之恩;他们借着那加给他们平安、喜乐的基督耶稣,可以对上帝有活泼的盼望;他们蒙上帝称为朋友和子民,上帝用人们所熟悉的那种父亲待儿女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借着主耶稣基督,得以称上帝为“父”;他们得以与自己的“父”上帝用一种熟悉、甜美、愉悦心灵的方式相交,并且以他为乐。既然如此,他们必定拥有儿子的心。旧约的众信徒都拥有这些福分。这样看来,他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奴仆的灵,而是儿子的心。
异议1:“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在这段经文中,乃是将捆绑的灵与儿子的心进行对比,将其中一种灵所结出的果子与另一种灵所结出的果子进行对比——也就是将恐惧的果子与呼叫“阿爸,父”的灵相对比。“奴仆的心”与新约没有瓜葛,而要归结到旧约之中;旧约时代通常称为捆绑人的时代,“被收纳为子嗣”并呼叫“阿爸,父”却要归结到新约之中,而且也是上帝拒绝给予旧约教会的。因此,“奴仆的心”仅仅见于旧约之中,而“儿子的心”则仅仅见于新约之中。
回答:
首先,我们彻底反对这种将经文中所谈论的问题与风马牛不相及的旧约及新约问题挂起钩来的做法。而且,我们也反对在两约众信徒之间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反对将“奴仆的灵”归结到旧约中,将“儿子的心”归结到新约中,并因此推出众信徒在旧约中便恐惧战兢,而在新约中却得以呼叫“阿爸,父”等等的错谬。在我们对上述各种论证进行归纳之前,我们已经对这一异议进行了充分的驳斥。
第二,用这段经文本身便可以通过论证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1)不管是这处经文、前面的经文,还是后面的经文,都没有一处谈到旧约与新约,也没有任何地方暗示两约中众信徒之间有何分别。提出上面这种观点不过是主观臆测而已。倘若有人说:“奴仆仍旧以害怕的心”与“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这样的词语便表明了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我们的回答是:这是无足轻重的问题(petitio principii)。也就是说,这段经文所要驳斥的内容也正是这一关键问题所在。这样看来,这些词语根本不支持这种异议。当我们思想到旧约的众信徒享有“儿子的心”,并且他们确实呼叫“阿爸,父”时,这一点便会更加清晰明了。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已经用四个论证进行了证明。再者,在新约之中同样也有恐惧战兢:“后来以色列人必归回—–在末后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领受他的恩惠”(何3:5);“我们—–就当畏惧”(来4:1);“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
(2)使徒保罗并没有在这一节经文中谈到各种不同的人——也就是说,部分属于旧约,另外一些属于新约。确切地讲,他所谈到的乃是同样的人:罗马教会的成员。因为他们当时住在那里。这段经文说:“—–你们所受的不是—–你们所受的乃是—–”倘若有丝毫可能确实像反对者所反对的那样;那么,首先应该予以证明的就是这个教会中只有或者主要有犹太人。再进一步讲,还必须证明,这些犹太人在相信主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之前,他们已经成为信徒,并且悔改归正。这些争辩者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旧约中未悔改归正的人并不拥有“奴仆的灵”,只有那些信徒才有“奴仆仍旧害怕的灵”。这种论调甚至连一个有效的形式都没有,因为当时教会已经转移到了外邦人中间。上帝已经离弃了犹太民族,那些敬虔之人大多已经迁移到了其他地方,并且耶路撒冷的毁灭已经迫在眉睫。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罗马教会乃是由外邦人组成的教会。这一点可以从《罗马书》第1章5至6节、13节中看到,“—–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
遁词:诚然,使徒保罗所谈论的乃是同样的人,就是那些悔改归正的外邦人。然而,保罗针对他们所处的情形说,他们并没有被带入那些犹太教会过去所处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过去那种有着“奴仆仍旧害怕的灵”、恐惧战兢地伏在诸般礼仪之下的教会状态。确切地讲,他们乃是处于一种更加美好的状态之中,即一种福音性的状态中。
回答:我们否认有这种分别。再者说,对于那些悔改归正的外邦人,让使徒保罗向他们谈论居住在遥远之地、时间久已过去的信徒状况,谈论这些外邦人丝毫不了解的信徒崇拜形式,而这种敬拜形式又早已废弃,难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让保罗谈论这些外邦人未曾进入的犹太人过去的教会状况,难道这做法有什么意义吗?
第三,“奴仆仍旧害怕的灵”乃是一种恐惧的灵。“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1:7)信徒无论什么时候害怕,什么时候就会服从或屈从威胁或加给他患难的人。当时,世界以及上帝的仇敌非常猖狂地迫害教会。认信基督并参加祷告会,常会使信徒成为那些肆意掠夺信徒财产和生命的迫害者们施暴的对象。这种方法常会使信徒的心软弱害怕,并且他们会因为害怕,离弃信仰和敬虔之道,正是出于对这种威胁进行抵制的目的,使徒保罗试图通过激发众信徒在信心和敬虔上站立得稳,来坚固那些相信上帝的罗马人——即使遭受身体的苦难也在所不惜。使徒保罗此处所谈论的乃是对患难的恐惧,也就是使信徒偏离敬虔之道,并屈服于那些迫害者奴役的意志的那种迫害;这一点,从下面的这段经文中,显然可以看出来:“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7-18)然而,(使徒保罗这样说道)你们乃是上帝的儿女;因为你们已经在圣灵上有份,并且已经受了儿子的心,得以呼叫“阿爸,父!”。因此,你们就是上帝的后嗣。你们不要害怕患难,因为患难并不能将你们永远的产业夺去。这种产业远超过一切的患难,以及你们因恐惧而离弃真道在地上所得的其他各样利益。你们所领受的灵乃是“刚强的灵”(提后1:7);他乃是“乐意的灵”(诗51:12)。
(1)“属血气的人”从有形可见的事物中寻求自己的份、平安和喜乐。他们乃是各样属世财物的奴仆,唯恐别人将他们这些财物夺去。然而,你们这悔改归正的人,所领受的并不是这样的灵,也不是这样的“奴仆之心”(disposition of bondage),也就是那属世的灵(林后2:12),以致你们仍旧像从前那样害怕失去各样属世之物。你们已经领受了圣灵,领受了儿子的心。这灵使你们不再受各样属世财物的捆绑,不再像从前那样仍旧害怕。相反,这灵给人一颗乐意的心、儿女的心和刚强壮胆的心,得以称上帝为“和好的父”,可以为基督的缘故忍受诸般的患难,盼望承受那属于上帝子嗣的产业。
(2)“奴仆仍旧害怕的心”乃是一种恐惧的捆绑,就是一个人被各样属世的可见之物所捆绑。那些住在罗马悔改归正的外邦人,他们所受的不再是“属世的灵”,不再是“奴仆的灵”——就是从前那种使他们担心被夺去各样属世财物的惧怕之心。确切地讲,他们已经被救拔出来,脱离了这样的捆绑。他们当时已经成为上帝的子民,并且已经领受了儿子的心。这灵使他们得以自由,可以称上帝为父。他们拥有荣耀的盼望。借着这样的说明,使徒保罗得以激发起他们敬虔度日的信心,不要因为各样患难而屈服,而是要与他一同得荣耀。“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5-37)这乃是保罗的目的所在。
异议2:“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你们既为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4:5-6)在第3节经文中,教会所处的状态被描述为一种受捆绑的状态;在第1节经文中,被描述为一种奴仆的状态;而在第5节经文中,则描述了基督借着自己的降临将他们拯救出来。此处,使徒保罗之所以将这种状态与新约教会所处的状态进行对比,乃是因为新约教会已被收纳为子嗣,这使他们得以称上帝为“阿爸,父!”这样看来,旧约的众信徒并不拥有“儿子的心”。
回答:
(1)让我们这样来表述这一问题:旧约中的灵乃是捆绑的灵。在这一时期,圣灵通过运行使众信徒重生、信靠并且成圣。新约之中的灵乃是“儿子的心”。使徒保罗乃是将这两种情形进行对比。那么,接下来到底又会怎样呢?人们最多是得出这两种情形的不同之处乃是方式上的不同,而并不是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新约之中,圣灵同样也借着恐惧战兢来做工。使徒保罗借着上帝的大而可畏来劝导人们相信上帝(林后5:11);犹大劝戒众信徒说:“存惧怕的心态怜悯他们”(犹23);悔改归正将敬畏之心放入了哥林多人里面(林后7:11)。使徒保罗自己也曾有过外有争战、内有战兢的经历。再者,旧约众信徒拥有“儿子的心”,并且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呼叫“阿爸,父”!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的论证中进行了证明。他们同样拥有平安与喜乐,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中予以说明。这样看来,这种不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对此我们完全赞同。
(2)此处,使徒保罗并不是在谈论“儿子的心”,而是在谈论收纳为子嗣这件事本身。倘若有人要将这理解为是在旧约与新约之间进行对比,那么,由于被纳为子嗣的事实在旧约之中就已经出现过,于是就必须彻底否定掉,因为此处乃是和新约联系在一起并且与旧约相对。然而,这种结论,不仅与圣经相矛盾,而且与他们自己的观点矛盾。
(3)此处,使徒保罗乃是在论证基督的中保职分给外邦人带来的各样福分及其有效性。——他们中间的加拉太人在悔改归正之前是拜偶像者。“但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上帝的作奴仆。”(加4:8)此处,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旧约教会与新约教会之间的对比,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比。从前,只有犹太人得以蒙受恩典之约中的各样福分,但现在那些外邦人也得以同样蒙受祝福。现在,他们同样受了被纳为子嗣的福分。
(4)上帝差遣他儿子的灵进入众信徒的心中,他们呼叫“阿爸,父”是在他们得着儿子名分之后(“—–既为儿子”等等),并不是由于在旧约或新约教会才会这样。没有任何人配为上帝的儿女,于是上帝发出他儿子的灵,他呼叫“阿爸,父”。然而,因为旧约教会中的众信徒怎样成为上帝的儿女,新约教会中的众信徒也怎样成为上帝的儿女;所以说,上帝将同样的祝福赏赐给他们,反之亦然。
(5)对这一问题应做如下理解:在这段经文里,旧约与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比,这种比较并不是本质上的比较,而是一种程度上的比较——即不成熟的儿女与成熟的儿女。他们同为儿女,同有一颗儿子的心,同样呼叫“阿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