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做我的见证
第八章:初期教会生态
使徒行传2:42-47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一些年前,我读到一篇问卷测验,关于那些宣称自己是“重生基督徒”的人。“重生”放在“基督徒”前面,在美国,很多去教会的人不会喜欢这么自称。在我看来,这个表述也显得多余,根本不存在没有重生的基督徒,唯一一种基督徒就是重生的基督徒。那些重生的人如果是真基督徒,也不需要说自己是“重生的”。这是两个同义词,但因为有形教会里流派众多,十九世纪的自由派神学又如此泛滥,否定基督教的核心真理,却仍然自称为基督教,因此有些人不得不用“重生”这个词来定义真基督徒。不论如何,该问卷的数据都让人恐惧,大部分宣称自己是重生基督徒的人,都称自己是靠着好行为上天堂。大部分都认为存在轮回,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基督之外还有其他通往神的通道。在我看,说这些自称为重生基督徒的人中,真基督徒不超过百分之十,已经足够乐观了。
我钻研神学,我的看法可能略为悲观,但这个结果还是让我想起主的警告,教会里总是麦子掺着稗子。我成为基督徒的第一年学过一首歌,里面唱道:“不论何时神建造一座祷告的殿,魔鬼都会在那里盖堂,仔细察看便会发现,后者的信众更加广泛。”
复兴
我提到这些是因为,在五旬节那天彼得讲道之后,耶路撒冷出现了一场复兴,那天有三千人信主,加入教会。按照今天福音大会的标准,三千人似乎也没那么盛大。圣安德烈教会的一位成员告诉我说,一些年前,他参加过葛培理的一场大会,祭坛呼召一发出,他就走上前去,但他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他接下去的三十年仍然远离主,直到最终来到主面前。他问我,他在那场大会上是否真的归信了,亦或他是后来才信的。我告诉他,我也不能肯定,有些人信了又落入严重的罪中,这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三十年似乎有点太长了。因此我说,很可能他原初的认信是假的,是当时福音大会上触发的,不论哪里有这样的大会都会发生这种情形。这种现象经常是由人的技巧和方法导致的,试图让人通过我们的程序信主。尽管确实有人真信,但这些数据都不值得信任。实际上,福音布道会的数据经常水分巨大。如果这个国家真的有那么多人是真正重生的,那么美国就处于教会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时代,足以让宗教改革黯然失色。这不仅仅是第三次大觉醒,而且还会让第一次、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不值一提。然而现实叫人清醒,而不是什么大觉醒。
我强调这点是有原因的。五旬节那天发生的复兴,那是主的作为,主给教会增添了三千人。因此,我深信那三千人都是真正归正、真正被圣灵重生的人。神起初是透过他重生的人来建造教会,那些人的生命结出了圣灵的果子,而不是人的技巧达成一个好看的数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如今可以鸟瞰初代教会的这群人,他们的生态、基督教实践是怎样的。
恒心
圣经对他们的第一个描述是:“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doctrine),彼此交接,擘饼,祈祷”(42节)。他们并未停止学习神的话,而是殷勤遵守教义(教训),教义这个词如今在教会里很不受欢迎。“别跟我谈教义,”人们这样说,“我不需要教义,我只需要认识耶稣。”我们跟一世纪的信徒存在这个差距,他们恒心学习使徒的教义,并未去研究诺斯底派的新发明,或是正统信仰以外的观念,他们学习的是使徒的教训。如今使徒的教训都在圣经里,早期教会是一个研习圣经的教会,且是恒心、委身学习从使徒传承的神的话语。
六十年代,灵恩运动爆发,圣母大学、杜肯大学和主流教会被灵恩运动席卷,包括路德会、圣公会、卫理公会和长老会。我那时开始在一所长老会大学授课,学生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圣灵的恩赐。从那时起,我一直说,要想找一个热爱祷告的人,我一定会去灵恩派找。那些学生每天晚上都来我家,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祷告,有时甚至通宵祷告。这种氛围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灵恩运动太过关注圣灵充满、说方言和其他类似的现象,以至于被这些带得偏离圣经。我至少听说过一百个自称是圣灵启示的预言,从来没有实现过。人们对自己的经历着魔,沉迷于圣灵的恩赐、圣灵充满,然而他们不想听教义。
曾经有三十位法国各宗派的灵恩派基督徒来到我们宾州的神学中心,他们宣称很享受与圣灵里面的团契。我问那个团队的领袖:“你们团队背后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派背景,你们是怎么保持合一,不去争论教义问题的?例如称义,基督的代赎。”五分钟后,他们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他们保持合一的唯一方法就是对教义三缄其口,因此他们的团契是没有教义、没有圣道的,他们还称之为圣灵充满的团契。
不存在被圣灵充满却忽视学习神话语的基督徒,不存在被圣灵充满却不殷勤查考圣经的教会。圣灵充满的教会第一个特征就是,里面的人不会逃避圣经,寻找替代品,而是被驱向圣经,其生活和生命扎根于神的话语,这才是被圣灵充满的人。
我们从这一段得知,初期教会的信徒恒心过团契生活。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话:“一起祷告的家庭能走到底。”我想把这句话稍微变化一下:“一起祷告、一起玩耍的家庭能走到底。”初代的基督徒也是这么做的,除了殷勤查考神的话语之外,他们还享受着美妙的团契生活。他们经历到同心合意的连接,成为亲密的朋友,享受神的爱和基督里的平安,一起喜乐地分享自己学到的真理。任何基督徒群体都不可能沦为“冰冻的选民”。金贝克(Jim Baker)在丑闻曝光前曾在电视上说:“有些基督徒是世界上最坏的贼,因为他们偷走了主的喜乐。”每个基督徒都当以喜乐为财富,我们应当因团契而欢喜快乐。
注意一点:我们在主日早晨来教会的主要原因是敬拜神,然而,民意调查表明,大部分人去教会的主要目的是享受与基督徒朋友的团契,驱使他们的不是敬拜而是团契。这么说的话,如果我们是真基督徒,是不是要抵制团契呢,因为团契成了敬拜的最大竞争对手?非也,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初期教会看到的美好典范,让我们知道教会应当怎样运作。他们聚集起来听道、学习神的话语,但他们也聚集享受团契相交的喜乐,教会里信徒彼此的友爱是美好的。
他们还一起擘饼和祷告。这里的擘饼有两个意义。一方面,擘饼并不总是指圣餐,也包括一般的用餐。另一方面,初期教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一起用餐。再也没有比一起吃饭更温暖的友谊了,不管是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一起出去用餐,还是邀请人来家里用餐,温暖和亲密总会伴随着高朋满座的餐桌。因此,初代教会的基督徒一起吃了大量的饭,其中也包括主的圣餐。
我们在初期教会看到圣道的传讲、团契相交的喜乐、擘饼和主的圣餐,我们也看到祷告。耶稣自己说,父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一世纪的教会是祷告的教会。在我们的圣安德烈,我们在祷告的学习上还是皮毛。在以后的年月里,愿我们愈加成长为祷告的勇士,愿我们成为一群用公祷和私祷敬拜神、与主相交、彼此联合的人。
凡物公用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3-45节)。这段经文是新约中最有争议的经文之一,有人用这段经文宣称圣经不支持私人财产,尽管旧约律法和新约别处的经文都保护私人财产的合法性。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中没有出现世俗或教会意义上的强制性权柄,来在初期教会中推行这样的做法。凡物公用的实践对于基督徒而言并不是必须,新约也没有其他经文要求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作为公用。主给了我们产业,让我们可以丰富享用,谁能决定我们需要什么?谁能决定我们该如何使用地上的财物呢?
初期教会有些信徒极度贫困,而有些人则丰富有余,这些都是神的护理。他们的分享和奉献精神是每个时代的教会都需要具备的,背后的原则和精意就是慷慨。基督徒并没有被要求舍弃一切的个人财产,但神的确要求我们慷慨待人,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位慷慨的神的慈爱护理下。
旧约的给予原则是十一奉献,以色列每个人都有同样比例的奉献义务,这大概就是纯粹的平头税了。有钱的人要将财富的十分之一奉献给神的圣工,穷人也奉献十分之一,大家奉献的金钱数目不一样,富人给的必然比穷人多,但每个人的比例都是一样,每个人肩负的义务是一样的。但如今美国并不是这样,政府强迫我们按照他们所谓的“社会公义”原则纳税,但这原则并不公义,也不是由慷慨驱动。初期教会的信徒,他们的奉献是自愿的,他们给予是因为他们想要给予。
主喜悦甘心乐意的施予者,他并非仅仅喜欢施予者本身,任何人都可以施予,但主喜悦的是甘心乐意去给的人。他喜悦那些如此表达感恩、建造他国度的人。我父亲给我留下的精神财富之一便是他慷慨的品行,我见证了他因慷慨而享受到的喜乐和满足,我也见证了许多自私之人造成的毁坏。愿我们的心不至于冰冷,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在我们以外的需要。让我们成为慷慨的基督徒吧!正如一世纪的基督徒一样。
在教会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46-47节)。他们并没有在圣殿聚会,而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初代的基督徒是家庭教会,他们没有足够大的教堂,足以容纳三千人。他们在不同时间去到不同的家,一起分享信仰。
这短暂的一瞥,让我们得见教会的模范样式。如今距离使徒时代的教会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但我们应当让初代教会的模范纠正我们对于教会的认知和定位,让我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够像他们一样,为神在基督里成就的向神感恩、称颂,欢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