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费兰度-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第二章1至13节
(新汉语译本)
圣灵降临
1到了五旬节那天,他们都聚集在一处。2忽然,有响声从天上传来,好像一阵狂风刮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整个房子;3又有一些好像火焰的舌头向他们显现,分开落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4他们全都被圣灵充满,按照圣灵所赐的,开始用其他方言说起话来。
5那时,有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的犹太人住在耶路撒冷。6这声音一响,众人就聚集过来;他们都感到迷惘,因为各人都听见门徒用他们各自的语言说话。7他们又诧异又惊奇,说:「看啊,这些在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8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用我们故乡*的语言说话呢?9我们有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以及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和加帕多家、本都和亚西亚、10弗吕家和旁非利亚、埃及和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区的人,又有在罗马寄居的11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人,还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们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语言述说神的大作为。」12大家都感到又诧异又困惑,彼此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13但有些人嘲笑说:「他们是被新酒灌醉了。」
(和合本)
圣灵降临
1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2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3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4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5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6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7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8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9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10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11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神的大作为。」12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13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经文原意
使徒行传第二章介绍了整卷书其中三个最重要的要点:圣灵的充满(1-13节)、教会的福音事工(14-41节),以及信徒的群体生活(42-47节)。在本释经书中,这些要点每一个都会详加研究。
基督应许赐下圣灵,这应许在犹太人庆祝丰收的节期——五旬节——期间应验,最恰当不过(1节)。这词(来自希腊词pentecoste,即第五十)源于此节日是在逾越节之后第50天庆祝。@这是犹太人三大朝圣节期之一,庆祝大麦的收割结束,小麦的收割开始;@在这节期,人人都要带礼物和祭物来到主面前(出二十三14-17)。这件事将会推动福音传至地极,这时从地极各处来的群众都齐集在耶路撒冷,这事发生在这时刻,实在恰当。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对于何时开始计算那50天,有不同的看法(参Ferguson,Backgrounds,524)。在旧约,五旬节称为七七节(出三十四22;申十六10),因为它的日期是在逾越节过后的七个星期后。
@经过一段时间后,基督教教会流行选择这日子来举行洗礼。由于受洗者身穿白衣,所以基督教传统里称那日为白色星期天(Whitsunday·即圣灵降临节)(“Pentecost,”BEB,2.1639-40)。
经文没有详细描述耶稣的跟随者聚集的那个房子是怎样的(参2节),也没有告诉我们圣灵降临时,“他们所有人”(《新汉语》:“他们都”)包括了谁(1节)。有些抄本在这里加上“使徒”,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抄本。第4世纪伟大的圣经解经家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认为一章15节提及的120人都在那里,这也是现今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
随着圣灵的恩赐而来的风和火(2-3节),圣经常用来象征圣灵的活动。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里,“圣灵”一词也可以指“风”和“气息”。在遍满枯干骸骨的山谷中,吹来风和气息,使枯骨复活。然后,主说:“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结三十七1-14,《和》)。按耶稣所说,风吹“说明了圣灵使人重生的奥秘”(参约三7-8)。在这两个例子中,风都是重生的象征。
施洗的约翰有关圣灵的洗之预言中,暗示风把麦糠吹走(路三16-17),这是审判的象征。同样,在这预言中,火烧尽了麦糠,也是审判的象征。换句话说,圣灵的降临,就好像福音信息的临到一般(林后二15-16),对某些人来说,这是生命,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却是审判(正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例子,徒五3、9)。
此外,火也象征神强有力地临在,就如那使荆棘燃烧的火焰(出三2-5)和夜间的火柱(出十三21-22)所显示的。
一些好像火焰的舌头分开“落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3节),“似乎暗示虽然在旧约之下,神是与以色列群体同在,并且为了特别的目的,临到以色列许多的领袖身上;但在耶稣所设立、并在五旬节展开的新约之下,圣灵现在是个别地降临在每一个信徒身上”。这并不否定群体与神的关系之重要,在这方面保罗的书信有大量的说明。可是,从现在开始,群体与神的关系是从个人藉着圣灵而与神建立的关系衍生出来。这正符合耶利米的预言,就是在新约里,神要将律法写在人的心上(耶三十一33)。@
@也有人认为,描述事件一开始就使用“都”(1节),“整个”(2节),以及第4节再次使用“全都”,暗示“圣灵在充满个人之前,先浇灌在作为身体的整个教会上”(维布吕热〔V.Verbrugge〕给作者的一封信)。
圣灵降临后,有两件事发生在门徒身上:他们“被圣灵充满”,并“开始用其它方言说起话来”(4节)。这些“方言”跟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所描述的不同,因为那些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的犹太人,都能明白所说的话。他们大声喊叫说:“我们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语言述说神的大作为。”(徒二11)方言的恩赐似乎一般都是用来赞美神的(参林前十四)。不过,圣灵这次显现,用了人们听得懂的语言,是再恰当不过的,因为那些听见的人,都热切渴望聆听所宣讲的福音。在这个可称为“圣灵时代”的开端,圣灵辅助见证的工作,反映出福音将传到地极。
这征兆十分配合圣灵的角色,就是辅助教会向普世作见证(徒一8)。因此,“那一天门徒大约加增了三千人”(二41)。
那些听见别人用他们的语言来赞美神的人,是“从天下各国来”(5节)的虔诚的犹太人。”从第9至11节所列出的各国名单来看,路加“正如圣经作者寻常的做法一般,是从他自己的视野而非我们的视野来说话,他所指的是环绕着地中海一带的希罗世界,确实是指凡有犹太人在当中居住的国家。”
“住在耶路撒冷”的希腊原文可以解释为专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因为这些词语常用来指永久居住。然而,马歇尔(Howard Marshall)辩称这措词并不需要将圣城以外的朝圣者排除在外,尤其因为二章9节也提及“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确实会有许多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住在耶路撒冷,因为“对于在各地散居的虔诚的犹太人来说,他们的心愿就是在圣地的土地上安度晚年,并且葬在那里”。不过,从约瑟夫和其他人的证据显示,有大批朝圣者来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
众人在惊讶之余,指出那些说话的人是“加利利人”(7节上)。“耶路撒冷的居民视加利利是个落后的地方(参徒二7),那处的方言是最独特的(太二十六73),喉音含糊不清”。神再一次破除世人对伟大的既定看法,拣选并非为社会推崇的人,引入一件历史大事(参林前一26-31)。经文三次告诉我们,门徒用众人“各自的语言”说话(参11节)。这是指众人的方言,而不是指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所懂得的希腊语。
第12至13节告诉我们,那些人听见使徒忠实地宣告神的话语,有两种反应。有些人受感动,想知道更多,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12节)有些人却不接受这信息,讥笑他们所说的话,所以说“他们是被新酒灌醉了”(13节)。译作“新酒”的那词是指“甜酒”,一般是指“新酒”。然而,这时候并非一年之中生产新酒的时节。因此,有人认为路加在这里搞错了历史资料。然而,布鲁斯指出,“当时有方法使酒全年都保持甜味”,他甚至引述了一个古方,教人怎样做。
面对这样瞩目的神迹,竟然有人会嘲笑所目睹的事情,实在令人诧异。可是,正如下文所述,这跟圣经中清楚呈现的“拒绝神学”是一致的。然而,就如亚历山大(J.A.Alexander)指出,“正是这无聊的批评,而不是虔诚犹太人严肃的提问,让使徒有机会发表接着的伟大演讲。”
应用原则
五旬节的重要性:五旬节的经历是理解使徒行传的钥匙。可是,今天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1)要注意,严格来说,这不是教会诞生的日子。朗内克指出一个事实,就是“教会”(ekklësia)一词在圣经里有几个不同的意思。如果我们以教会来指“基督的身体”,以及神为了救赎的目的而使用的“器皿”,那么,教会早在五旬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朗内克接着解释当中有什么是新的。(a)“圣灵和基督身体的众肢体之间的关系,在五旬节变得更加亲密和个人化(—–约十四17)。”(b)“在五旬节,一种新的救赎模式建立了,成为在新约中的生命特性——那是把个人的救赎和全体的救赎结合起来,先从前者开始,为要把后者包含在内。”五旬节使宗教变得更亲切,让人与基督比从前有更多亲身的经历,是藉着圣灵而来的。
(2)五旬节也标志着我们作为信徒拥有新的侍奉能力。我们研读一章1至11节时,看见圣灵对基督徒侍奉的重要性。路加福音第四章描述基督开始公开侍奉,与使徒行传第二章描述教会群体开始公开侍奉,两者有许多平行之处。如果我们要服侍神,就必须要有他的恩膏(参一1-8的注释)。与此相关的,是五旬节给教会带来新的能力去作见证。基督曾在一章8节预言这事,而路加就用大能的风和火、奇妙的演说、彼得大而无畏的信息,以及人们对他的信息那种史无前例的反应,来说明这真理。新约其它的篇幅也展示了圣灵的能力在我们的生命中彰显的其它途径(例如,罗马书第八章,描述圣灵怎样使我们胜过罪恶,并且给我们必死的肉体带来生命)。不过,使徒行传的重点是我们领受能力去传扬福音。
(3)五旬节也标志着打破自巴别以来人类之间的隔阂,形成基督里的新人类。换句话说,五旬节扭转了巴别塔事件。事实上,正如根普夫(Conrad Gempf)所说明的,更伟大的事发生了。巴别塔事件使人分散各地,但是犹太朝圣节期,例如五旬节,却恰好相反,招聚人从天涯海角回来敬拜神。这里崭新之处在于从今以后,人们不需要回到某个中央地方,用希伯来语敬拜神。相反,他们可以去到天涯海角,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敬拜神。此外,人们不再需要建造通天之塔,去寻找他们被逐出伊甸园时所失去的意义。神现已差遣他的灵临到我们,提升我们的经验到新的意义层面。“与其说把巴别和伊甸“恢复原貌”,不如说把它们赎回,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
因此,五旬节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可以亲密地经历神,而且在侍奉中彰显能力。此外,使人类分裂的隔阂已经破除,逐渐产生一种新人类。
方言作为标记:在使徒行传里,说方言似乎明显是圣灵来临常见的甚或惯常出现的标记(徒二4,十46,十九6)。可是,使徒行传第二章所提到的神迹标记,似乎跟哥林多前书第十二和十四章所讨论的不同,因为后者所提及的语言不是人们所能明白。韦拿(Peter Wagner)曾报导有一些宣教士获赐这种恩赐,会说他们侍奉的群体所不通晓的语言。
由于在使徒行传,有三次人们领受圣灵的时候,都说起方言来,所以难怪有许多人认为说方言是接受圣灵的洗必需有的标记。然而,有许多人明显是被圣灵充满的,却没有说方言;这事实应使我们谨慎,不用坚持说方言是圣灵充满的必有标记,尤其因为圣经没有一处清楚表明,说方言必须随着圣灵的洗而来。要注意,许多人所指的方言——即他们经历圣灵的标记,是哥林多前书第十二至十四章所描述的那种难以听懂的方言,而不是使徒行传第二章所描述的那种可以明白的方言。然而,说方言是一种恩赐,使许多基督徒在经历神的时候,提升至新一层的亲密、喜乐和能力。我们应当为此而高兴。
拒绝的实况:我们在上文曾说,五旬节发生的事件清楚显明神的大能,竟引来人们的嘲笑,实在使人诧异(13节)。可是,福音遭人拒绝,是贯彻使徒行传的主题。自第一章犹大背叛的故事开始,每一章都出现这主题,只有第三章和第十章例外——这两章所记载的故事要分别到第四章和第十一章才完结,而后者的两章经文都含有拒绝的主题。因此,我们预期会遭人拒绝,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事情这样发生,我们才不致如梦初醒。倘若人人都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我们就大概没有真的忠于神。福音和神的真理跟世界的思想既有天渊之别,跟从神的人就应当预期必有人会反对他们。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拒绝形式很重要,因为这刻画一般人对神信息的反应。面对确凿的证据证明神的大能时,有些人竟说他们是喝醉了酒!耶稣也遇过类似的批评,当时反对者说他是靠别西卜的能力行神迹(可三22)。这个嘲弄引发基督作出严厉的讲话,谈论他的敌人不信的本质;这段讲话的高潮就是他论到那不可赦免之罪(三23-30)。
圣经早已包含了这种拒绝的神学,尤其是与犹太人拒绝神的信息有关的。神呼召以赛亚时,告诉他,不仅有些人会拒绝他的信息,而且有些人也会因为他的信息而更加认定自己所拣选的盲目和叛逆之路(赛六10):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
耳朵发沉,
眼睛昏迷:
恐怕眼睛看见,
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
回转过来,便得医治。(《和》)
耶稣自己指出有些人会这样回应他的比喻(太十三11-15)。按照保罗的说法,使徒们对一些人来说是“死亡的气味”,对另一些人则是“生命的气味”(林后二16)。因此,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叛逆的人看见五旬节的现象,听见彼得的宣讲,反而变得更加叛逆。他们嘲笑的反应提醒我们,每当我们忠心地跟随神,往往会遭受别人的拒绝。
当代应用
与神亲密的关系和崇拜的喜乐:如上文所述,五旬节已为我们开启大门,让我们可以与神有亲密、超自然的经历。然而,即使是在福音派的圈子内,对许多人来说,基督教仅限于通过理性接受福音的真理,得以进入神的国,然后是努力地过合乎圣经的生活。这确是基督教重要的成分。不过,使徒行传中的五旬节和它所产生的结果告诉我们,“不仅如此”。五旬节运动(以及在它之前的卫斯理圣洁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再次让教会注重个人生命和集体敬拜中,人藉着圣灵经历基督的主观经验。在五旬节,门徒被圣灵充满,开始“述说神的大作为”(11节)。当我们通过经验,感受到“神的爱藉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已经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5),我们的心就充满喜乐,这喜乐就通过赞美流露出来。
唱歌当然是一种崇高的表达,流露出我们因在基督里享有亲密的关系而来的喜乐;正如情歌表达人间情爱的欢愉,基督教的诗歌则表达出我们在与神那种爱的关系中所享有的喜乐。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曾说:“唱诗是表达神圣的喜乐之语言,正如祷告是表达神圣的渴慕之语言。”保罗在以弗所书五章18至20节,把唱诗跟圣灵的充满直接连系起来,把诗歌描绘为这样充满的涌流:“要被圣灵充满,以至用诗章、圣诗、灵歌,彼此唱和,从心底里谱曲歌颂主。”在希腊文里,“唱和”、“谱曲”、“歌颂”都是分词,连于祈使语“要被充满”。因此,基督徒必须常常渴求再经历五旬节所象征的事物:与神那种生气勃勃的亲密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欢乐敬拜。
改革宗的传统强调神的威严,以及人敬拜这伟大超然的神时的敬畏之心。圣经所强调的这个重点,可能确是五旬节运动中某些流派所缺少的。不过,五旬节运动伟大的贡献是把人的心和灵带回敬拜之中,尤其是带回到西方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的崇拜中(加勒比黑人的崇拜似乎能够最有意义地把这保存下来)。
不过,强调敬拜当中的主观经验,其中一项危险,就是这可以使人大感满足,以致忽略了每天生活中重要的基督徒操练,例如,竭力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圣洁,以及熟读圣经。基督徒有可能在星期天敬拜神时表现出与神好像有很亲密的关系,却于星期一在工作场所做出与基督徒身份相违背的行为(例如,采用不道德的商业手段、剥削员工)。他们全神贯注于主观的经验上,却忽略了下苦功去追求基督徒的核心价值和思想,让这种思想渗透他们的生命,有力地影响他们的决定和行事为人。
然而,我们不应因为这美好的东西可能被滥用,就不去追求它。我们也不必认为在敬拜和灵修中使用我们的思想,在某方面比使用我们的心灵优胜。保罗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他既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他与神相交的关系里,也有出神的个人主观经历(例如,林后十二1-6)。事实上,基督徒知识分子所沉思的伟大的福音真理,可以成为跳板,让人跃进灵性和情感上振奋的经历,正如保罗书信中的荣耀颂所显示的(罗十一33-36)。
近期教会的崇拜好像增添了些蓬勃的朝气,其中一个叫人鼓舞的特点,就是这现象并不局限于它的发源地,即一般被视为有五旬宗或灵恩派特征的群体。教会历史上,大多数的更新运动开始时,原初本是一群人的特色,很快就成为主流,并且提高整体教会的生命素质。我曾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伯利恒浸信教会经历过一次最有意义、最喜乐的敬拜;这教会的牧者是著名的改革宗传道人皮柏(John Piper),他曾经从加尔文的观点撰写了大量著作。这次崇拜聚会中,最使我心灵激动的是看见加尔文所强调神的超然和威严,跟五旬宗所强调与神的亲密关系及在敬拜中的活力,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我在这里必须补充,许多福音派教会现在都强调崇拜的娱乐层面,反复排练崇拜中的表演项目。高质的音乐和戏剧肯定适合用来敬拜我们那位至高荣耀的神。旧约圣经对于敬拜详尽和广泛的指引(例如出埃及记和利未记中的记载),显示神确实渴望我们在敬拜中献上美丽和优质的东西。不过,虽然素质可以表达灵性,却绝不可替代灵性。所有基督徒都应当注重有优质的敬拜;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确保圣灵有充分的机会充满整个崇拜聚会,让人感受神的同在,并且引领人更深刻地体验神。我恐怕我们有时致力达到的目标,是以我们的优质来娱乐众人。在我们这个以娱乐为本的社会里,这可以是吸引人来的有效途径;但这绝不应耗用我们过量的精力,以免因此而取代了我们在敬拜中对神丰盛完满的追求;使徒行传描述的五旬节经历所反映的,就是这样的追求。
今天经历五旬节的能力:我们曾说,在使徒行传中五旬节大能的核心是侍奉的能力。但这能力不是魔术师的法力,可以让人随意使唤。事实上,即使在圣灵时代,基督徒也很容易遇上许多叫人沮丧的事(罗八18-25),是他们无力左右的。我写这本书时,每天都必须忍受五至八小时的电力中断,这严重地妨碍我的写作计划。但那是我们国家每一个人的遭遇,我也无法幸免。我们会受苦,感到软弱,生病,会有悲伤,最后也会死去。但我们的侍奉却有能力。我的一位挚友就在妻子及自己生病的一段日子中,在神迹的领域上被神大大使用。
五旬节的侍奉能力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彰显出来,其中一个因素是取决于我们所领受的属灵恩赐(参林前十二)。信徒并非所有时间都获得所有的属灵恩赐。对于行神迹的能力,就更是这样了;那些具备这恩赐的人,同时会获得神赐予的一份信心,使他们大胆地祈求神迹。不过,那些没有行神迹恩赐的人,仍然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凭信心祷告,并且他们会惊讶地发现神同样应允他们的祷告。五旬节大能的核心就是直接经历神。神确实与我们同在,我们可以经历他的临近,并且他让我们在圣灵里有能力去侍奉。
打破隔阂:我们已看过五旬节胜过了巴别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也看到门徒赞美神的时候,没有采用大多数人都懂得的希腊语,而是采用各人自己的方言。英国浸信会牧师克莱门茨(Roy Clements)曾力陈圣灵这工作在一个被文化冲突撕裂的世界中之重要性。他留意到文化对众人有多重要。不同的运动都尝试创立一种单一的世界秩序,但这样做的时候,“他们骨子里是帝国主义,以一种文化去支配另一种文化”。即使是伊斯兰教,它所打造出来的合一也是受到阿拉伯文化和语言所支配的。
可是,正如克莱门茨继续说的:“文化拒绝受到如此的支配”。他问:“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统一地上分裂的国家,而不用征服它们呢?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众人合一,但同时不用把他们变成一模一样?”对于这些问题,他如此回答:“这正是圣灵所带来的合一,他藉着五旬节当天所行的神迹,一开始就表明他在这方面的心意。”
克莱门茨的要点是:
五旬节的方言是个指标,指出圣灵将要打破社会的隔阂,创立一种史无前例的国际主义。跟人类的帝国主义不同,圣灵并没有野心把全世界各个族群单一化,成为千篇一律的基督教文化。
相反,圣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身份”——“圣灵的团契”。因此,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见“包含不同文化的单一教会”在增长。这一切都在期待着那一天,”有一大群人,多得不可胜数,从各邦国、各支派、各民族、各语言而来,站在宝座和羊羔面前”(启七9)。
因此,五旬节提示我们,福音可彻底打破社会的一切隔阂,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出来。这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把福音传给世上众族群时,不应期望众人服膺于一种语言之下,例如英语(今天的英语就像第1世纪的希腊语一样流行)。我们需要学习族群本身的语言,用那种语言跟他们分享福音。一切的尖端科技,都不能代替我们下苦功去认同某个文化,学习去明白和欣赏那文化的特点——在一个十分重视效率并竭力扫除挫败的文化中,这诚然是苦功啊。
然而,虽然我们要努力用当地的文化来陈明福音,却绝不应该使任何基督徒从世界其它角落的教会孤立起来。我们必须向他们表明,他们是普世大家庭的一分子,彼此虽有差异却是深深地合一,超越人类的隔阂,直到我们返回天家,在那里,来自各种文化的人将会像回到老家一样。
我和内子参加的教会里,大多数的会友都是从佛教归信基督的,他们经常感到不容易唱颂翻译自西方的圣诗。我在教会带领崇拜时,尝试至少使用一首翻译自英文的圣诗,纵然我通常选用的圣诗都是迎合我们的音乐风格,以鼓为最主要的乐器。我选择翻译的圣诗,是想让我们的民族认识到他们是那称为“基督的身体”这普世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一群西化、操英语的会众在教会聚会。我们也定期举行联合崇拜。这些都是难以筹划的聚会:若想避免沉闷,便要花上心思和创意。可是,这代价是值得的,因为我们需要申明,尽管我们的文化不同,却是合一的。这一切也适用于西方多元文化的社会里。
使用“加利利人”来协助引进圣灵的时代,也是打破隔阂的一种方式。这显示出神选择要做奇妙之事时,不必等待某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到。当然,神会使用这样的人,正如我们看见他如何使用保罗:不过,他并不受他们所限。为神所用的关键在于圣灵的充满,圣灵可以把生命带给他所拣选的任何人,只要人肯开放,让神转化他们的生命。
我们活在这圣灵时代的人,应当培养双重的操练,考虑人的潜能时,不应理会他们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并且学习用信心的眼睛去看他们。我们必须展望圣灵的能力在他们身上运行时,他们的生命可能得着的奇妙恩典。这个艰难的操练受着不同的挑战,例如从自己的文化而来的偏见,以及我们所相信的人不能活出他们的潜质时,我们所蒙受的耻辱等等。可是,这个操练却得着圣经里及历史上清楚确凿的证据支持,就是神可以使用那些被世人看为无用的人,成为他大能的仆人。
今天还有方言吗?:我们曾经辩称说方言大概是使徒行传中圣灵充满的主要标记,但是圣经却没有暗示这是圣灵充满必然有的标记。究竟今天还有方言吗?有些人坚决地说“没有”,因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8至10节说:“相反,神信息的宣讲,总要终结,方言总要停止,知识也总要终结—–但等到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就要终结。”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声称方言已随着使徒时代的结束而终结,或是已随着圣经正典的完成而终结。无数学者对这种“终结”论提出反对。按照我的评估,最有力的观点就是:基督再临时,才会达至“完全”,那时才不必需要方言和神信息的宣讲了。使徒时代结束之后,方言并没有在教会中消失。留意教会历史学家罗贝克(Cecil M.Robeck Jr.)的结论:“教会一向都有讲方言,只是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表达和接纳程度。”
可惜,方言已经成为造成教会分歧的焦点,尤其自五旬节运动在这世纪初爆发以后。有太多人采取极端的立场:要么所有基督徒都应当运用这恩赐,要么他们的群体或教会所有人都不应当运用它。我们应当慎防灵恩狂热症(过分强调属灵的恩赐)和灵恩恐惧症(害怕属灵的恩赐),并且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否拥有神希望我享有的一切?我们必须让神决定他想赐给我们的是什么恩赐。虽然向神祈求我们想要的恩赐是可以的(林前十二31,十四1),但是我们不该坚持主必须赐予那没有分派给我们的恩赐(因为神有主权决定赐给我们什么恩赐,参林前十二11:弗四7)。
对拒绝的回应:毫无疑问,倘若我们今天宣扬神的真理,也要像耶稣和首批门徒一样,应当预期我们会遭人拒绝,被人歪曲。耶稣说:“要记住我对你们说过的话:“仆人不能大过主人。”人若迫害我,也会迫害你们。”(约十五20)当人反对我们所说的话,我们的倾向是问:“我做错了什么?”虽然这常常是一条恰当的问题,但要记着,总会有人反对神的信息,这也很重要。如果不记着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会因为这些人而苦恼,影响我们去服侍那些愿意接受的人。
身为青年工作者,我有时在布道聚会中讲道,听众当中有些人不仅反对我所说的话,而且还拿来开玩笑。有一次,听众在我开始讲了一两分钟之后,就开始鼓掌,表示是时候我该停下来了!我必须尝试不让这种反应剥夺其他人听我传讲基督赐人生命的信息。
这种拒绝的态度也可使我们变得苦毒。我们这样推理:“毕竟我作出了牺牲,去跟这些人分享福音,看看他们怎样待我。他们不配得到我的爱。”我们最终可能会憎恨他们,内心越来越苦涩。这种情形尤其在我们被嘲弄之后发生,遭人嘲弄通常比断然被拒绝更加痛苦。因为别人若拒绝我们所说的话,我们也知道他们至少视我们为重要的,值得他们严肃地回应。然而,嘲弄表示我们受人鄙视。我们必须操练,学习预期会遇上这种反应,并且学习不让这种被人鄙视的感觉引致我们灰心并心生苦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