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费兰度-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

作者:艾哲夫·费兰度/译者:黄宜娴

导论

有些学者视使徒行传为新约最重要的书卷,或者至少视它为福音书和书信之间一卷起关键作用的书。这卷书记录了基督教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告诉我们最早期的信徒怎样活出基督教信仰。它描述了基督教的信息和事工,并其生命——包括它的胜利和考验,燃点并推动其广传福音的热忱,以及为这信仰溯源并揭示其能力之源。凡想成为基督门徒的基督徒,都应当翻阅使徒行传,认识早期的基督徒是怎样生活的。而因缘巧合之下,近期恰恰出版了一本对使徒行传作主题式研究的书,恰当地定名为《作门徒的蓝图》(The Master Plan of Discipleship)。凡此种种都显明了研读此书卷的重要性。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称它为“最感情澎湃的一卷书”,他写道:“我劝告你们要活在这卷书中:它是一帖补药,是我在属灵领域中所知道的最好的补药。”

这篇导论专注讲论的课题,都是我认为一本重视应用的使徒行传注释书所该有的题目。若要阅读一般导论中常见的课题讨论,读者可以参考许多现有的注释书佳作(参书目)。

作者和写作日期

对于使徒行传的作者身份,现存的外证是从最初几个世纪教会的著作中搜集得来的,它们都一致认为作者就是路加。我们寻找内证(来自圣经本身的证据),就会发现使徒行传跟第三卷福音书关系密切,显示这两卷书的作者同属一人。两卷书都是写给同一个人——提阿非罗(路一3;徒一1)。使徒行传是以撮要“前一卷书”的内容作为开始,这内容跟路加福音对应。朗内克(Longenecker)说:“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在风格和结构上是如此关系密切,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位作者手笔。”

然而,使徒行传和第三卷福音书本身都没有说出作者是谁。不过,使徒行传有一个特色,就是描述保罗旅程时,有97节经文是以复数的第一人称取代第三人称——即所谓“我们的经文段落”(we passages),表明那是目击者的观察记录。有学者声称这是作者为了加强效果而采用的文学手法,尤其因为复数的第一人称常常用于航海旅程的记述里;但这个观点已被别的学者有力地驳倒了。例如,留意在使徒行传中,其它若干次的航海事件也有用第三人称来描述的。我们从保罗的书信知道路加是保罗在罗马时的同伴(西四14;提后四11;门24)。我们发现认为路加写了第三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这个传统看法,至少可追溯到第2世纪初期,而最初数个世纪的教会都一致认为路加撰写了这两卷书,所以我们倾向接受这传统的解释。正如加斯克(Ward Gasque)所说:“假如路加没有撰写第三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话,我们就难以解释那个把路加的名字跟这些文献拉上关系的传统是如何产生的,因为他在初期教会原是个无名小卒。”

路加用优美的希腊文来撰写,所以学者推断,他必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可能是个外族人,不过有人质疑这说法。他来自何处,学者对此虽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有个有力的早期传统认为他跟彼西底的安提阿关系密切。”保罗称他为“亲爱的路加医生”(西四14),并指出当大多数基督徒都已避开他的时候,就是他在罗马第二次被监禁的时期,路加仍然忠心地留在他身边(提后四11)。

学者们把使徒行传的写作日期,最早的定在第1世纪60年代中期,最晚的则在第1世纪末(有些学者甚至估计晚至第2世纪末)。这书结束得那么突然,而最后陈述的事件该发生于60年代初期左右,这是支持这卷书是写于较早期的最明显的理据。

使徒行传作为历史文献

我们在历史课题方面的讨论,较这类注释书所预期的长。这是因为今天多元主义的思潮大行其道,这使人对福音产生了彻头彻尾的新的理解,认为福音是跟其它意识形态平起平坐,“基督徒”只有否定新约圣经记载的历史可靠性,才能站得住脚。”由于今天这种情形在某些圈子里似乎是司空见惯,我觉得有时必须讨论历史问题。我希望读者意识到使徒行传这卷书是牢固地建立在具体的历史基础上,因为我相信这会影响我们怎样研读和应用这卷圣经所含的真理。

路加福音的序言也适用于使徒行传,显示路加是想撰写忠于史实的故事(路一1-4)。然而,从19世纪末期起,跟鲍尔(F.C.Bauer)有关的“杜平根学派”(Tübingen School)质疑圣经文献的历史价值,这学派在圣经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视使徒行传为第2世纪后期的文献,其中记载了对初期教会理想化的虚构事迹。那是自由派运动盛行的日子,他们反对超自然事物,不相信新约记载的神迹事件是历史事迹。今天,虽然学者对使徒行传的写作日期意见不一,但一般相信这日期远比第2世纪后期早得多。今天学者对使徒行传的历史性有三个基本的看法。

是神学,不是历史

近年来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着重路加的神学,尤其是因为许多早年的注释书把过多焦点放于历史上,以致很少注意到使徒行传的神学。路加在取材上除了带着历史目的,也明显地带着神学目的。例如,即使在特庇的事工使“许多人成为了门徒”(十四21),可是路加只用了一句话来描述保罗在那里的侍奉。相比之下,在雅典的事工只有较少数人信主——只有“一些人”(十七34),却占了19节经文(十七16-34)。这个对比暗示路加的记述是根据主题来选择相关的材料,而非只是采用世俗的成功指标。他选择记载某些事件,是因为它们能够传达他所要强调的真理。

可惜,这些强调使徒行传的神学的学者中,有一些却否定使徒行传的历史价值,例如亨兴(Ernst Haenchen)和康哲曼(Hans Conzelmann)。他们认为各卷福音书之间,以及保罗书信和使徒行传之间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并且声称某些历史记述并不准确,他们用这些理据来否定使徒行传的可信性。

历史和神学

我们感到欣慰,近期许多的研究已经把焦点放在使徒行传的神学信息上,却不否定其历史价值。着重这方面的著作包括古丁(David Gooding)和坦尼希尔(Robert Tannehill)强调结构的注释书,以及马歇尔(Howard Marshall)、司特朗斯德(Roger Stronstad)和多拉尔(Harold Dollar)对路加福音——使徒行传神学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徒行传的进路可称为“神学历史”——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互有关连的事件来叙述,藉以传递神学真理。本注释书同样不会错误地把神学和历史二分成互相排斥的东西。我们认为神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工作,藉此向他的子民启示他的道路和旨意。

苏格兰学者蓝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1851-1939年)下了许多工夫,扭转了学术界的说法,使学者们对使徒行传的历史可靠性有正面的看法。蓝赛到小亚西亚进行考古工作时,他是牛津大学古典艺术和考古学的讲师。那次考古工作期间,他的信念经历了重大的改变;这个转变按照时序记录在他的著作《近期的发现对新约可靠性带来的意义》(The Bearingof Recent Discovery on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New Testament)里。

蓝赛找不到新约年代可靠的地图,于是他必须自己绘制。这迫使他去读原始资料,例如基督徒的碑文,并且“必须重新阅读使徒行传”。他记载说,他“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没有期望可获得任何关于保罗年代小亚西亚情况有价值的资料”。这是因为他已经接受当时流行的看法,认为使徒行传“是写于第2世纪下半叶,作者描述初期的教会,是经过精心修饰,并且加上了想像力,希望藉此影响他当代人的思想”。

蓝赛读到使徒行传十四章6节时,他以为自己找到可断定是作者所犯的一个错误。经文记载:“使徒—–就〔从以哥念〕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城和特庇城,以及附近的地方。”那时候,学者一般的看法是根据西塞罗(Cicero)和皮里纽长老(Pliny the Elder)大约在新约年代之前一个世纪的资料,认为以哥念是吕高尼的一个城市。蓝赛以为使徒行传的作者参考了色诺芬(Xenophon)的记载(他著名的《远征记》〔Anabasis〕,在使徒行传记载的事件之前400年写成),以为以哥念是在弗吕家。蓝赛假设路加对该地区并不认识,所以采用了这资料,并把它转置到第1世纪;可是,那时候疆界已经转移,因而失实了。蓝赛说,那就好像“说从里士满(Richmond)到弗吉尼亚州(Virginia),或从伦敦到英格兰。这种说法听来不可信”。

然而,当蓝赛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就发现使徒行传是完全正确的。第1世纪,以哥念确实是在弗吕家的一个城市,不是在吕高尼。他也注意到使徒行传的作者提到路司得人讲“吕高尼话”(十四11),那表示以哥念在语言上的转变。碑文显示弗吕家人在第2世纪末以前是讲以哥念话的。蓝赛明白使徒行传加插这历史评论,是因为截然不同的语言令保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无疑也向路加提及此事。蓝赛继而指出路司得人描述他们的神明是宙斯和希耳米(十四12),而他经过研究后,发现“在那地区,一般人视宙斯和希耳米为互相关连的神明”。

蓝赛被打动了!他开始发觉使徒行传可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来源。他用一章的篇幅写下了自己研究使徒行传第十四章时的经历,这一章的标题他命名为《首次改变判断》(The First Change of Judgment)。下一章的标题为《对使徒行传可靠性的一般观感》,蓝赛写道:

我越是研读使徒行传的叙述,我对希罗的社会、思想、流行事物,以及那些行省组织的学习越是逐年增加,我就越发敬佩,也越加明白。我开始在希腊和亚洲相连的地区寻找真相,并在这里找到。你可以对路加的话,在某个程度上比任何其它历史学家说的话有更强烈的要求,它们是经得起最精密的审查和最苛刻的考验,但条件是评论者本身必须通晓有关课题,合乎科学原则,态度公正。

蓝赛在1893年至1915年间写了十本有关保罗和路加的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巨著《圣保罗:旅行者和罗马公民》(St.Paul:Traveller andRoman Citizen,1895年首次出版),这本书描绘了这位使徒的一生。麦克奈特(Scot McKnight)谈到这本书,说:“在这里,真实的保罗似乎抓住了读者,带着他们跟他共度整个旅程。”我们应当注意到,整个20世纪,新约研究的领域中颇负盛名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或历史学家,都撰书为使徒行传的历史性辩护。我想起以下的名字:由古典文学讲师转为新约学者的布鲁斯(F.F.Bruce);纽西兰的古典文学教授布莱洛(E.M.Blaiklock);牛津的历史学家舍温(A.N.Sherwin-White);以及在英国由古典文学教师转为新约研究者的赫勒(Colin Hemer)。最近加入这卓越名单的是俄罗斯一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莱文斯卡亚(IrinaLevinskaya)。

戏剧和探险

使徒行传第三个重要的进路,就是声称使徒行传像一部流行小说,或一部历史性的传奇文学;这进路的代表人物是普雷沃(R.I.Prevo)。他们认为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是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教诲人,当中许多特色都只是为了提高读者的乐趣和趣味。使徒行传和古代小说相似的地方早已为人所注意;毫无疑问,路加是以活泼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写作。最近一个研究观察到,“在使徒行传二十七章,保罗的航海旅程和海难的故事充满了航海细节,又有刺激冒险的元素,那似乎只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和悬疑气氛”。即使如此,这也不该使我们对使徒行传的历史可靠性大打折扣。

马歇尔曾经对这种进路提出四个尖锐的批评:(1)使徒行传是两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而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均采用相似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可是,路加福音明显不是一部历史小说;(2)路加能否在事件发生后那么短的时间内,写成初期教会的小说而不受到批评?这样的创作通常要到后来的世代才会出现;(3)使徒行传有大部分内容不能归类为历史小说,它们关注的是别的东西;(4)在使徒行传中找到的小说特色,也在优秀的历史著作中出现。虽然如此,但我们要补充一句,我们也不用忽略这本书在趣味性、戏剧效果和冒险元素等方面的特色。即使现在,每当我想起保罗的航程和海难时,都感到忐忑不安,那一章绘影绘声的描写深深地影响了我。

使徒行传和书信中的保罗

有学者反对使徒行传的作者是保罗亲密的伙伴,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使徒行传所描绘的使徒,跟在书信中出现的他有着天渊之别。书信显示他不断跟那些抗拒外族人自由加入教会的人发生冲突,但在使徒行传里,这个问题在第十五章大致上解决了,不再重提了。此外,保罗接受耶路撒冷会议所制定的规条,他为提摩太行割礼,以及他在耶路撒冷行洁净礼,这几件事看来都跟加拉太书的主题格格不入。最后,他们声称保罗书信十分强调基督救赎之死和因信称义,但这些东西在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保罗事迹中却没有出现。

让我扼要地回应这几方面的问题:因为使徒行传跟书信的目的和处境并不一样。我们经常看到在书信中的保罗是个神学家,常常回应教会中的需要。然而,在使徒行传,我们看见他是个宣教士,满有属灵的恩赐,创立不少基督教社群。这样的分别有助于解释两者为何有不同的重点。使徒保罗并不反对割礼作为一种犹太人礼仪,所以他为一半是犹太人的提摩太行割礼,提高他在侍奉上的信誉。可是,当割礼被视为得救的途径时,他就强烈地反对。他决定参与耶路撒冷圣殿的洁净仪式,跟他在书信中的教导是一致的:“对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赢得犹太人”(林前九20)。

保罗面对信仰的基本原则,例如单凭信心得救,就绝不会妥协的。可是,若不影响这些原则,他也愿意迁就他的受众。虽然在路加所记载的保罗讲话的摘要,对于在基督里因信称义和十架的信息所强调的程度,并不如书信,但也常常隐含了这些教导,有时更是明白地说出来。

虽然我们应当辨识路加和保罗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神学重点,但我们不需要暗示两者是互相矛盾的。要全面了解保罗这个人,我们必须同时参考他的书信和使徒行传对他生平的历史描述,就如我们想撰写一位著名作家的可靠传记,也必须这样做。只参看某一类文献,并不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一个人的生平和思想。

使徒行传里的讲话

第1世纪之前和第1世纪期间,历史著作中的讲话占有重要的角色,“通常占了叙事段落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五”。在第1世纪的希罗世界,修辞学——即一门说服他人的艺术——被视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根普夫(Conrad Gempf)解释:“修辞学不论好歹,对于古代人来说就是权力。在希罗世界,说话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古代的历史书中,“讲话不仅是对事件的注释,或是事件的附属物,讲话本身已被视作一个事件”。换句话说,“古代的历史学家倾向把焦点放在战争和讲话上,视它们为塑造历史的事件”。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使徒行传包含了32篇讲话(不包括简短的话语),占了整个叙事段落的百分之二十五。

自1920年代,学者们——例如,卡德伯里(Henry Cadbury)和狄比流(Martin Dibelius)——认为使徒行传里的讲话是路加虚构出来的,好使他所陈述的“历史”更加真实;此后,使徒行传里的讲话就一直成为许多研究和讨论的课题。有些早期的历史学家,例如修西狄第(Thucydides)和约瑟夫(Josephus),他们的作品所记录的讲话里,显然加入了他们虚构的资料;学者视这种做法为典型的希腊史学方法,然后把这种风格套用在路加身上。为了回应这样的挑战,年轻的苏格兰古典文学学者布鲁斯(F.F.Bruce),于1942年发表了一篇今天仍具影响力的演说《使徒行传中的讲话》,这为他赢得新约学者的美名,之后他投身这个研究领域,并且取得卓越成就。

对于学术界贬低使徒行传的历史价值,回应之声络绎不绝,其中巅峰之作是由另一位从古典文学学者转为新约学者的赫勒所写之巨著;他于1987年去世,辞世前仍欠最后三章才完成他那不朽的著作《希腊历史处境中的使徒行传》(The Book of Acts in the Setting of Hellenistic History)。他对使徒行传讲话的论述,由这遗作的编辑根普夫编纂整理,列入附录之中。这附录捍卫这些讲话基本上是历史事实,但也承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讲词并非逐字的报道。赫勒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简短撮要的段落,所要复述的,充其量或许只是重点的摘要而已。”

赫勒著作的编辑根普夫,在另一份出版物详述古代史学中叙述讲话的本质。他指出,纯粹因为某番讲话符合历史家的目的和信念,并不一定表示那段话就是历史家虚构出来的。历史家可按照自己个人的风格,绘影绘声地,辞藻华丽地复述讲话,但那样做不会使他们对实际发生的事作出失实的记述。根普夫的结论是:正如古代优秀的历史家是按照古人的标准,运用符合和忠于历史的方法来记录讲话;路加福音——使徒行传的作者大概也是这样做。

在本注释书中,我们会视这些讲话真的记录了讲话者说话的基本内容。这些讲话很可能是长篇演说的撮要,或只是复述其大意;它们都忠实地反映了讲话者所说的内容。通过这些讲话,我们明白教会领袖怎样面对他们在传福音、护教、牧养和神学上的挑战,以及反对基督教者、犹太教和外族人的领袖当日是怎样回应基督教的。

使徒行传的主题

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所陈述的大使命是这卷书的钥节,突出了使徒行传两个重要的主题:圣灵和见证。耶稣的门徒惟有在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之后才成为见证人。接着,耶稣指出作见证的任务要按着地理的次序来完成——他们的见证将由耶路撒冷开始,然后移向犹大和撒马利亚,最终达到地极。这个次序成了使徒行传的大纲(参下文)。

我在这部分只是略述一下使徒行传几个重要的主题。读者可在末页的主题索引找到本注释书强调的重点概要。

首要是传福音:从第一章记载大使命开始(一8),直到全书的结尾,那支配着整卷书的伟大活动就是传福音。我快要写到这本注释书的结尾时,领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使徒行传里,用来传福音的两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神迹来吸引人注意和护教。记载在使徒行传的所有信息都有强烈的护教元素。传福音的人设法显示出人们提出的问题,都难不倒基督教;人书中记载的讲话反映出,他们传福音的工作包含了十分扎实的内容。图表“使徒行传中的福音宣讲”概述了第一代传道者使用的方法和信息。

圣灵的能力:许多人都认为使徒行传应该称为《圣灵行传》。第一章记载赐下圣灵的应许(一4-5、8),第二章记载圣灵的降临,而这书其余的篇幅记载圣灵怎样在教会内工作,又通过教会工作。

社群生活:使徒行传描绘了一个生气勃勃又热衷宣教的社群,当中的成员互相关怀,追求圣洁,并且处理影响社群合一的事宜。我们也看见路加描绘这社群时,特别关心贫穷人(这在他的福音书里更为明显)。

教导:教导工作不单是针对基督徒的,这在使徒行传中也是传福音过程的一部分。

祷告:在使徒行传前15章里,有14章(除了第五章)提及祷告,之后的经文有许多章也提及祷告。就像路加福音一样,祷告是使徒行传重要的主题。

在基督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跟大使命所描述的地理次序一致(一8),路加显示福音怎样从耶路撒冷传到犹大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在这个过程中,外族人得到拯救;路加描述教会怎样处理这方面的见证,以及其它社会上的差异;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认识到初期教会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且让我们明白何以有这样的状况。

苦难的问题:正如新约其它书卷一样,使徒行传让我们深深地反思苦难这回事。在这里,教会所面对的苦难大部分来自人对福音的敌挡。

神的主权:跟苦难主题相关的另一重大主题,就是神甚至通过苦难来成就他美好的旨意。经文描述教会初尝苦难后作出什么反应时,神的主权成了这段经文的中心主题(四23-31)。

犹太人对福音的反应:使徒行传用惊人的篇幅记载教会怎样致力传福音给犹太人,以及保罗怎样排除万难,坚持执行这任务。使徒行传开始时,门徒问耶稣何时复兴以色列国(一6);使徒行传结束时,重申由于犹太人心硬,福音要传给外族人(二十八25-28)。

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路加热切地留给读者一个印象,就是罗马当政者没有把基督教当作危险或非法的运动。使徒行传也记载基督徒在政府面前为基督教信仰有力地辩护的例子。

把使徒行传应用在今天

我们说过,路加写使徒行传时,既有神学目的,也有历史目的,而且他选择强调哪些事件,是基于它们能够表达他想要传递的真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那些真理,并且看看我们可以从中撷取什么恒久不变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我们今天的思想、生活和侍奉上。我们怎样从这些故事搜集恒久不变的原则呢?

今天普遍使用的一个方法是寓意释经法——察看那些陈述事件与属灵事物平行的地方,寻找所谓的经文“深层意义”。这是初期教会常用的诠释方法,人们经常把这方法跟教父俄利根(Origen)拉上关系。举个例子,拉撒路死后的三个阶段,曾用来说明基督徒属灵生命的三个阶段(参约十一):(1)他的尸体在坟墓的阶段,这代表未重生的阶段;(2)他从死人中复活,但尚未解开裹尸布,这代表属肉体的阶段;(3)解开裹尸布后的阶段,代表属灵的阶段。

虽然这样寓意释经也能有效地传递真理,但这可能不是作者对该段经文的原来意思。有时候,作者诚然有意用寓意的方式来解释真理,就像葡萄树与枝子的寓言(约十五1-8)。不过,若真如此,经文本身通常会清楚表明这用意。倘若作者无意这样处理他的经文,但我们却使用寓意解经法来解释,那么,我们只不过是借用该段经文来说明某些真理。这些真理也可以是正确,只因为它们是取自圣经其它部分。这个方法却不能帮助我们获得使徒行传的作者原想教导我们的道理。

另外有些人提出,除非某段叙事经文明显是要教导一个要我们遵从的原则,否则,不应该把它当作规范指引。菲(Gordon Fee)帮助我们分辨哪些经文是“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做”,而不是“我们必须这样做”。然而,基于相信“圣经全都是神所默示的,对于教导、责备、纠正、训练人行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我认为即使经文没有具体的主张,我们仍可超越这常规的进路,从使徒行传的叙事段落采撷规范性的真理。例如,看看保罗怎样评论旧约时代神对以色列人的审判:“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曾贪恋一样—–这些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成为鉴戒,而且被记录下来,要给我们这些末世的人作警戒。”(林前十6、11)对保罗来说,旧约历史汇集了一系列具启示意义的事件;这就是说,神用那些事件来启示他的本性和他对人类的计划。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和加拉太书第三章,就运用了这个原则,根据神与亚伯拉罕交往的事件来建立他那套“因信称义,不靠行为称义”的神学。

有时候,叙事经文给我们展示榜样,要激励我们。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用旧约人物作为坚守信心到底的榜样,激发我们去仿效。保罗明确地呼吁收信的读者效法他的榜样(林前四6,十一1;腓三17)。例如,他说“也要留意那些仿效我们留给你们的榜样而行的人”(腓三17)。使徒行传有很多这种榜样。我们相信,神藉着众使徒的生命和侍奉,启示他的旨意和他对人类的心意。

当然,我们必须小心怎样运用这原则。我们必须小心分辨哪些原则是规范性的,哪些只是针对个别情况,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举例说,迦玛列提出意见,主张不用理会基督徒,因为基督教若不是出于神,它就必定失败;若是出于神,犹太领袖们就阻止不了(徒五38-39)。神无疑使用了这见解来帮助了教会,但这却不是一个恒常的准则;否则,我们最终可能要接受伊斯兰教、赛巴巴(Sai Bäba)异教,以及耶和华见证人的发展都是来自神!

再者,克莱因(Klein)、布鲁姆伯格(Blomberg)和哈伯德(Hubbard)指出,在使徒行传里可找到不同模式的教会管理和组织架构。他们显示“公理宗、长老会和圣公议会,全都从使徒行传中合情合理地找到经文来支持他们对教会结构和领导的观点”。这该让我们明白,在基督的身体里,不同形式的领导和结构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应该寻找一种最适切又不抵触圣经原则的形式。要达到这目标,我们就要查考使徒行传的记载,看看初期教会所采用的各种模式,从中寻找一个适切我们情况的。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小心应用使徒行传的叙事经文。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要找出路加把某事件纳入使徒行传之目的。如果我们在使徒行传中找到一个作者特别强调的主题,或许就能够发现经文呈现出某种模式,这可以为我们提供规范性的原则。因此,我们有时会在“应用原则”部分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好建立某个原则的规范性。我们会参考使徒行传其它的事件、其它的句子,或引用圣经其它的经卷,来支持某个原则的规范性。

使徒行传对现今教会激进的挑战

当代的基督徒若以开放的态度来读使徒行传,看到初期教会的情况,就会发现自己被那些明确的应用所挑战。我在这里只提出几项(这些项目的详尽阐述,请参考“主题索引”)。

*对于受个人主义支配的社会,教会的群体生活也似乎采纳了“维护个人隐私”的主张;初期教会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激进的群体,其成员凡物公用。

*对于不时崇尚自私、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社会,使徒行传所呈现的一群基督徒,却是非常委身于基督和福音的使命,愿意为了别人的好处而放下自己的需要。

*对于多元主义的社会,真理被界定为主观和个人的东西;使徒行传所呈现的教会,却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有关神和基督的客观事实上——这些事实不仅在个人层面是真的,在普世也是有效的,因此必须把它们公诸于世。

*对于否认世上有绝对真理的社会,人传福音,选择用对话的方式,回避使用护教和劝说的方法;使徒行传呈现的教会却是不断劝说人,直到他们信服福音真理。现今,宗教之间的接触,有许多做法都是以使彼此丰富为主要目的;初期教会却是要宣称基督为至高的主,希望对方归信基督。

*这个时代讲求专业化,这也大大影响了信徒传福音的方式。我们很少发现着重医治的教会,同时也着重护教。使徒行传所呈现的教会是多面向的,同一个信徒既能医病,同时又能传讲思想缜密的护教信息。

*这个时代,众多教会都花上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来维系自己,改善自己。使徒行传所呈现的教会却让他们最能干的人出去传福音给失丧的人。

*这个时代,许多教会都寄望用卓越的技巧来达到成功;使徒行传所呈现的教会却是倚靠圣灵,把祷告和道德上的纯洁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这个时代,有许多途径可让人避开苦难,所以许多基督徒理解什么是基督徒生命时,没有包括苦难这东西;但使徒行传所呈现的教会却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视苦难为作门徒的基本要素。

大纲

前言(-1-2)

A.为五旬节作准备(一3-26)

1.升天前的吩咐(一3-8)

2.升天(一9-11)

3.升天后(一12-26)

B.在耶路撒冷的见证(二1~七60)

1.五旬节当日(二1-47)

a.圣灵降临(二1-13)

b.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和众人的回应(二14-41)

c.新的群体(二42-47)

2.在圣殿的医治及其结果(三1~四31)

a.瘸腿的人得医治(三1-10)

b.彼得讲道(三11-26)

c.公议会禁止传福音(四1-22)

d.信徒以祷告回应(四23-31)

3.激进的群体(四32~五11)

a.彻底的分享(四32-35)

b.彻底的慷慨(四36-37)

c.彻底的纪律行动(五1-11)

4.使徒在公议会前(五12-42)

a.持续的能力(五12-16)

b.使徒被捕、受审、被鞭打(五17-40)

c.鞭打之后(五41-42)

5.委任七人(六1-7)

6.司提反的侍奉和殉道(六8~七60)

a.司提反的侍奉(六8-10)

b.司提反被控告(六11-15)

c.司提反的讲话(七1-53)

d.司提反之死(七54-60)

C.在犹太和撒马利亚的见证,以及向外族人传福音之始(八1~十一18)

1.教会分散(八1-4)

2.腓利的事工(八5-40)

a.在撒马利亚公开传道(八5-25)

b.向埃提阿伯太监个人布道(八26-40)

3.扫罗的归信和蒙召(九1-31)

a.大马士革路上的经历(九1-9)

b.亚拿尼亚对扫罗的服侍(九10-19上)

c.早期的侍奉尝试(九19下-25)

d.最后往耶路撒冷(九26-30)

e.教会得享平安(九31)

4.彼得的事工(九32-43)

5.哥尼流的故事(十1~十一18)

a.哥尼流的异象(十1-8)

b.彼得的异象(十9-16)

c.彼得会见信差(十17-23上)

d.彼得和哥尼流会面(十23下-33)

e.彼得的讲话(十34-43)

f.外族人领受圣灵(十44-48)

g.犹太基督徒的赞同(十一1-18)

D.见证直到地极(十一19~二十八31)

1.安提阿教会的建立(十一19-30)

a.外族人在安提阿归信主(十一19-21)

b.巴拿巴带来的鼓励(十一22-26)

c.给耶路撒冷的捐献(十一27-30)

2.犹太地基督教的插曲(十二1-24)

a.雅各殉道(十二1-2)

b.彼得被监禁,神奇地出监(十二3-19)

c.希律之死(十二20-24)

3.第一次宣教旅程(十二25~十四28)

a.差遣宣教队伍(十二25~十三3)

b.在塞浦路斯的总督归信基督(十三4-12)

c.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向犹太人和外族人传道(十三13-52)

d.在以哥念传道(十四1-7)

e.在路司得和特庇传道(十四8-21上)

f.回程探访各教会和安提阿(十四21下-28)

4.耶路撒冷会议(十五1-35)

a.保罗和巴拿巴往耶路撒冷(十五1-4)

b.平息救恩与外族人的问题(十五5-19)

c.犹太信徒和外族信徒之间的团契(十五20-35)

5.第二次宣教旅程(十五36~十八22)

a.团队分道扬镳(十五36-41)

b.马其顿的呼声(十六1-10)

c.在腓立比传道,被囚禁(十六11-40)

d.在帖撒罗尼迦传道,发生骚动(十七1-9)

e.向开明的庇哩亚人传道(十七10-15)

f.向雅典的犹太人和知识分子传道(十七16-34)

g.在哥林多传道及取得法理上的胜利(十八1-17)

h.在往安提阿的途中巡回传道(十八18-22)

6.第三次宣教旅程(十八23~二十一16)

a.在加拉太和弗吕家的事工(十八23)

b.插入段落:亚波罗的学习完成了(十八24-28)

c.12个以弗所人完全成为门徒了(十九1-7)

d.在以弗所护教,行神迹(十九8-22)

e.以弗所的骚乱(十九23-41)

f.劝勉马其顿、希腊和特罗亚的教会(二十1-16)

g.在米利都劝勉以弗所的长老(二十17-38)

h.在推罗和凯撒利亚(二十一1-16)

7.保罗在耶路撒冷(二十一17~二十三11)

a.保罗会见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二十一17-26)

b.保罗被捕(二十一27-36)

c.保罗向暴民讲话(二十一37~二十二21)

d.保罗使用他的罗马公民权(二十二22-29)

e.保罗在公议会面前答辩(二十二30~二十三11)

8.保罗在凯撒利亚(二十三12~二十六32)

a.保罗被送到凯撒利亚(二十三12-35)

b.在腓力斯面前受审(二十四1-27)

c.保罗要向凯撒上诉(二十五1-12)

d.保罗在亚基帕面前(二十五13~二十六32)

9.往罗马的旅程(二十七1~二十八15)

a.旅程开始(二十七1-12)

b.风暴(二十七13-26)

c.海难(二十七27-44)

d.在马耳他的侍奉(二十八1-10)

e.最终抵达罗马(二十八11-15)

10.在罗马的事工(二十八16-31)

a.在罗马租屋居住(二十八16)

b.保罗和罗马的犹太人(二十八17-28)

c.放胆传道和教导(二十八30-31)

参考书目(附短评)

注释书和评注

Alexander,J.A.A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Trust,1984,reprint of1857ed.°此书虽然陈旧,但在释经和灵命造就方面仍有许多珍贵的洞见。

Arrington,French L.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Peabody,Mass.:Hendrickson,1988。此书从灵恩派角度作出简明深刻的解释。

Barclay,William.The Acts of the Apostles.The Daily Study Bible.Rev.ed.Edinburgh:Saint Andrew,1976。此书从丰富的背景知识引申出造就灵命的洞见。

Barrett,C.K.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Vol.I.on chapters1-14.ICC.Edinburgh:T.&T.Clark,1994。此书是《ICC系列》的替补书册,对历史准确性的课题采取温和的批判立场,也可能是现有英文著作中处理希腊原文最全面的一本。

Bruce,F.F.The Book of the Acts.NICNT.Rev.ed.Grand Rapids:Eerdmans,1988。这本书让一般读者了解使徒行传的历史背景,其它书在这方面无法与此书相比较。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NICGT.Grand Rapids:Eerdmans,1990。此书附有希腊经文的注解。Calvin,John.Calvin’s Commentaries:The Acts of the Apostles1-13.Trans.John W.Fraser and W.J.G.McDonald.The Acts of the Apostles14-28.Trans.John W.Fraser.Grand Rapids:Eerdmans,1965,1966。书中睿智的解释出自历来最伟大的释经家之一。

Carter,Charles W.,and Ralph Earle.The Acts of the Apostles.Grand Rapids:Zondervan,1973。此书有助于我们应用经文。

Chrysostom,Saint.“Homilies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11.Ed.Philip Schaff.Grand Rapids:Eerdmans,1989reprint。这是由第4世纪伟大的解经家撰写的经典评注。

Clements,Roy.The Church That Turned the World Upside Down.Cambridge:Crossway,1992。在此书中,当代一位杰出的解经家对使徒行传上半部作出卓越的阐释。

Faw,Chalmer E.Believers Church Bible Commentary:Acts.Scottdale,Pa.:Herald,1993。此书的篇幅较短,却有很好的应用。

Gempf,Conrad.“Acts.”NBCTCE.Ed.D.A.Carson et al.Downers Grove,IIl.:InterVarsity,1994。此书的注释虽然简短,却别具洞见。

Gooding,David.True to the Faith:A Fresh Approach to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90。此书注重结构,充满有深度的属灵见解和神学洞见。

Haenchen,Ernst.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 Commentary.Trans.R.McL.Wilson.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71。作者集中于神学方面,怀疑使徒行传的历史可靠性。

Harrison,Everett F.Interpreting Acts:The Expanding Church.Grand Rapids:Zondervan,1986。作者的学术态度和他所作的应用,都可显示出其敬虔的态度。

Keener,Craig S.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New Testament.Downer's Grove,IIl.:InterVarsity,1993。此书对于经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精辟的洞见。

Kistemaker,Simon J.New Testament Commentary:Exposi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Grand Rapids:Baker,1990。这是一本篇幅较长,注释全面的佳作。

Knowling,R.J.“The Acts of the Apostles.”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Vol.2.Ed.W.Robertson Nicoll.Grand Rapids:Eerdmans,1974reprint°这是一本解释希腊文经文的书。

Larkin,William J.,Jr.Acts.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Downers Grove,IIl.:InterVarsity,1995。此书所作的注释简短又可靠,还有适切的应用。

Lenski,R.C.H.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Minneapolis:Augsburg,reprint of1934ed.°此书有很好的应用。

Longenecker,Richard.“The Acts of the Apostles.”EBC.Vol.9.Grand Rapids:Zondervan,1981。对一般读者而言,这可能是最好又全面的一本中等篇幅的注释书。

Marshall,I.Howard.The Acts of the Apostles.TNTC.Grand Rapids:Eerdmans,1980。此书的注释简短却充满洞见,出自一位研究路加著作的大师。Morgan,G.Campbell.The Acts of the Apostles.Old Tappan,N.J.:Revell,1924。此书在阐释经文时,提出别具敏锐的属灵洞见。

Munk,Johannes.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nchor Bible.Garden City,N.Y.:Doubleday,1967。此书比此系列的其它书籍较简短。

Ogilvie,Lloyd J.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Acts.Dallas:Word,1983。此书的阐释精简。

Polhill,John B.Acts.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Vol.26.Nashville:Broadman,1992。这是一本中等篇幅又全面的佳作。

Robertson,Archibald Thomas.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Vol.3.The Acts of the Apostles.Grand Rapids:Baker,reprint of1930ed.°此书虽然陈旧,没有参考近期语义学的研究,但对于希腊文的意思,作出具建设性和启发性的解释。

Stott,John R.W.The Message of Acts.BST.Downers Grove,IIl.:InterVarsity,1990。此书纯粹阐释经文,不时提供出色的应用,出自20世纪一位伟大的解经家之手笔。

Tannehill,Robert C.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A Literary Interpretation.Vol.2.The Acts of the Apostles.Minneapolis:Fortress,1994。这本书集中探讨使徒行传的结构和信息,令人耳目一新。

Thomson,J.G.S.S."Studies i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Bright Words。我从朋友凯尔牧师(John Kyle)那里获得这系列佳作的复印本。这个阐释使徒行传的系列共有29册,于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刊登在Bright Words杂志中,但我没有个别文章的刊登日期。

Wagner,C.Peter.The Acts of the Holy Spirit.Vol.1:Spreading the Fire;vol.2:Lighting the World;vol.3:Blazing the Way.Ventura,Calif.:Regal,1994-1995。此书的优胜之处在于提供当代宣教学方面的应用。

Wesley,John.Explanatory Notes Upon the New Testament.London:Epworth,1966reprint。此书提供简短却精辟的注释。

Williams,David John.Acts.NIBC.Peabody,Mass.:Hendrickson,1990。这是一本杰出又全面的精简注释书,对传道者尤其有用。

Willimon,William H.Acts.Interpretation: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Atlanta:John Knox,1988。这本书的阐释生动又适切。

其它重要著作47

Coleman,Robert E.The Master Plan of Discipleship.Old Tappan,N.J.:Revell,1987。此书对使徒行传作了主题式研究,具有丰富的属灵洞见和实用见解。

Dollar,Harold.St.Luke’s Missiology:A Cross-Cultual Challenge.Pasadena,Calif.:William Carey Library,1996。这本书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它是从严谨的圣经研究而来的宣教学。

Harrison,Everett F.The Apostolic Church.Grand Rapids:Eerdmans,1985。这本书对使徒行传的主题式研究具有建设性。

Hemer,Colin J.The Book of Acts in the Setting of Hellenistic History.Ed.Conrad Gempf.Winona Lake:Eisenbrauns,1990。这本书为使徒行传的历史可靠性作出了精彩的辩护。

Marshall,I.H.A Fresh Look at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Sheffiel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2。这本书是当代对使徒行传的基本导论。

Shenk,David W.,and Ervin R.Stutzman.Creating Communities of the Kingdom:New Testament Models of Church Planting.Scottdale,Pa.:Herald,1988。此书适切地应用使徒行传。

Stronstad,Roger.The Charismatic Theology ofSt.Luke.Peabody,Mass.:47另见略语表,看本注释书曾参考的其它书籍。

Hendrickson,1984。此书从灵恩派角度剖析路加的神学。

Winter,Bruce,et al.,eds.The Book of Acts in Its First Century Setting.Grand Rapids:Eerdmans,1993-1996。现有六册中的五册,对于深入研究非常有用。Vol.1:Ancient Literary Setting,ed.Bruce Winter and Andrew D.Clarke(1993);vol.2:Graeco-Roman Setting,ed.David W.Gill and Conrad Gempf(1994);vol.3:Paul in Roman Custody,Brian Rapske(1994);vol.4:Palestinian Setting,ed.Richard Bauckham(1995);vol.5:Diaspora Setting,Irina Levinskaya(199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