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认识新兴教会
第八章:默想圣经:论真理与经历
A BIBLICAL MEDITATION ON TRUTH AND EXPERIENCE
本书中许多的讨论,都可以重新呈现为真理的宣称与经历的宣称之间的争议。从新兴教会运动这一边看来,传统福音派似乎锋芒毕露且毫无弹性,因为后者不断从真理的范畴来思想,不接受经历的合理地位——尤其在于一个事实:认识者个人的经历在他所认为真实的事物上扮演的角色。从传统基督徒的角度而言,新兴基督徒似乎如此热衷于新的经历和主观的评价,甚至可以轻易将真理抛诸脑后。
当然,诉诸于经历的某些作法使他们自己曲解了真理。许多的复兴,是真正从神而来的运动,却以混乱失序告终,因为基督徒开始渴望与他们有关的经历,而不是渴望福音与福音所传扬的基督,但只有后者才能维系他们。1904-1905年的威尔斯复兴(Welsh Revival)的观察家,纵使是最赞同的,也都遗憾地承认:不管其开端多么荣耀,最终却是相当可悲的。
然而,我们需要谨慎。圣经本身也以许多方式诉诸于经历。在加拉太书三章1~5节,外邦基督徒受到迷惑,以为顺服摩西的律法可以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或以为那是成为真基督徒所不可或缺的;面对这种局面,使徒保罗问了一连串与经历有关的直率问题:「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那赐给你们圣灵,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
保罗在他的论述中诉诸于悔改归正的经历和它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只有在这个地方(如:哥林多前书六11)。他在其他地方祷告,求神使信徒获得能力,可以明白神的爱没有穷尽的度量,若没有这爱,就没有成熟——而他心目中所想的,肯定不光是在头脑上理解神的爱在教义上的表述(以弗所书三16~19)。诗篇如果没有针对人类各种经历——包括盼望,沮丧,怕死,友谊,崇敬,爱尊严,背叛、与惊奇——所作的那些万花筒似的反思,又有何意思呢?
当然,真理与经历的立足点并非完全相同的。如果正确地理解,真理可以是正确的经历,但反过来却不然。另一方面,经历可能促使我们修正我们先前对真理的理解。在圣经中,真理往往是命题式的(虽然常常不仅是如此),但是,徒有命题式真理的纯知识,却未必能拯救我们:只要问问魔鬼自己就知道了。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受到误用,真理与知识都可能叫我们败坏;我们对于经历的回忆很容易变成偶像崇拜,所以我们必须将一些回忆抛在背后(腓立比书三13~14),而知识也可能会叫人自高自大,却只有爱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八1)。
所以,在结束本书时深入思考一处特定的经文,可能有所助益,这处经文以一些引人注目的方式同时强调真理、又强调经历。等我们思考完这段经文,我们将会简短地反思这段经文对于新兴教会运动的意义。
彼得后书第一章
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有古卷没有和字〕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2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你们。
3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4因此,祂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悠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5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6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8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10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11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12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13我以为应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14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15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记念这些事。
16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祂的威荣。17祂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18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19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20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21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
使徒如何开始?
彼得没有提及他心目中的读者住在何处。如果他的读者跟他第一封书信所提及的读者是同一批人(「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细亚、庇推尼寄居的,就是—–被拣选—–」),那么他们所住的地方大部分在现代的土耳其。根据第二与第三章判断,他们正面临受假教师引诱的危险,尤其是在某种与基督再来有关的教训上。
彼得首先介绍自己是个悔改归正者:他自称为「西门彼得」,勇敢地提及他认识耶稣之前的名字和主耶稣为他取的名字。第二,他介绍自己是个「仆人」,是与神的所有子民团结一致的。或许就在他生命的这个时期,使徒彼得对于这一点已经驾轻就熟了,既真实又谦卑,因为当他向长老们说话时,同样称他们为「同作长老的」(彼得前书五1)。第三,他介绍自己是个「使徒」,因而是与耶稣基督自己团结一致的。
彼得提及读者的方式,同样发人深省。第一,他们是「那因我们的神—–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彼得后书一1)。他的措辞令人震惊;我们可能以为彼得会说:基督徒得着这个宝贵的信心是藉着神的怜悯,或藉着神的恩典(而这两种说法也都是正确的),但他在此却说:基督徒得着这个宝贵的信心,是藉着「我们的神—–之义」。这里的措辞有点类似约翰一书的开场白,那里说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一9)。当神赦免我们的罪,将得救的信心赐给我们时,并不是在祂的纯全上打了折扣,或者只是溺爱放纵我们,好像一些和蔼的祖父乐于将孙辈的任性视而不见一样。不,祂赦免他们,是既公平又公义的,正是因为祂赐下「那义者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二1~2)。
第二,彼得称他的读者为「那因我们的神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彼得后书一1《和合本》小字)。这不单是奇妙地证实耶稣的神性,而且在整封信——此信一再警告读者提防放纵、不道德、不敬虔、与悖逆——的上下文中,这个词语强调一个事实即我们(如果我们是基督徒的话)所承认为主的耶稣就是神,而且祂是公义的。悖逆祂是倍加愚蠢且危险的:一个人如何能成功地与神为敌呢?「我们的神一救主耶稣基督」既是公义的,我们这些不义的人如何能逃脱呢?
第三,彼得的读者是「那因我们的神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毫无疑问地,这个「信心」既是相信的主观行动,也是所相信的实质内容(如我们所说的「基督徒信仰」),彼得提及这信心时满怀感恩与崇敬,堪为我们的典范。但是,这个词语的焦点在于彼得与他的读者之间的隐含的对比。他的读者得着了一个信仰,跟我们的信仰是一样宝贵的:几乎可以肯定彼得是想到外邦人与犹太人的分野。上到约帕的房顶去祷告时的彼得,在直觉上仍然不愿拆毁种族的藩篱(使徒行传十章)。甚至在安提阿与保罗同工时,彼得因为受到错综复杂的压力,仍然觉得有些时候必须保留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分野(加拉太书二11~14),那时的彼得笔下几乎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话来。但是,在他现今的阶段灵命已经成熟,彼得完全乐意承认:他的读者(大部分是外邦人)的信仰跟他自己的信仰是同样宝贵的。如果说跟永生神和好是完全藉着耶稣基督达到的,那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的却是神自己(歌罗西书二14),如保罗所说的。里根(Reagan)总统以一种特殊的声调说:「戈巴契夫(Gorbachev)先生,把这堵墻拆掉吧!」但是,在十字架上,一堵巨大得多的墻已经被拆毁了,结果,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彼得可以与保罗一同说:「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歌罗西书三11)。
彼得问候他的读者说:「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得后书一2)。「恩惠、平安」这组名词,在基督徒问候语中很普遍,也与旧约圣经的相关词相呼应:恩典与神在圣约底下、人所不配得的恩惠密不可分,平安则是全人的福祉,是神的恩典最终为我们获致的。彼得写道:愿恩惠与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显示出使徒的祷告是:他的读者将会越来越多地经历这两种福分(比较:腓立比书三8~10)。愿恩惠与平安「因你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而多多加给你们——在此将神和耶稣区分开来,虽然第1节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在彼得心目中,所有的福分都是藉着耶稣基督而从神临到我们的。
彼得如此问候他的读者,以暗示的方式介绍那拯救他们的、坚定不移的福音,以及他们对福音越来越多的经历。现在,他转向他的根本诉求,是同时基于经历与真理的。
经历
1.我们经历的实际是基于神那改变人的大能(一3~4)
重点在于呼召我们的那一位(无论是神或耶稣)也赐给我们能力:「神已经用祂神圣的能力,把我们—–所需的一切给了我们」(3节《新国际版》;参《现代中文译本》)。一路都是神的恩典(参:腓立比书一6)。神可能不会把我们贪求的一切、或我们所能想到的每一个目的所需的一切都赐给我们,却会将我们「过敬虔生活」所需的一切赐给我们(3节《现代中文译本》)。你如果想要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或赛马骑师、或亿万富翁,神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把你所需一切都赐给你。但你如果采取一种眼光,认为最重要的事物是能持续到永远的,那么你最需要的就是永生与敬虔——而且我们有这个保证:神已经把我们「生命和虔敬」所需的一切赐给我们了。
毕竟,这些事是与福音本身结合在一起的。换个方式说,它们临到我们,是因「我们认识那—–召我们的主」(3节)。祂是如何呼召我们的呢?祂「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呼召我们。乍看之下,这一的组合可能会令我们惊讶,感到有点奇特,但它有非常出色的前例可循。在金牛犊事件(出埃及记三十二章)以后,摩西祷告求神将祂的荣耀显给他看(出埃及记三十三18)。神回答说:「我要让我的一切美善在你面前经过」(三十三19《吕振中译本》)。但那并不是改换了主题:下一章就说摩西从磐石往外看见神的荣耀留下的余波,重新领受律法的副本,这律法是显明神的美善。
约翰福音重拾这一对关系密切的主题。它再三告诉我们:耶稣向祂的门徒显出祂的荣耀来,尤其是藉着祂的「神迹」(如:约翰福音二11)。然而,耶稣最终是在可憎而羞耻的十字架上显出祂的荣耀,那是神的美善至高的彰显。在对观福音中,耶稣在改变形像时略微没有遮蔽地显出祂荣耀的光辉,但却无可避免地、坚定地走向十字架与复活。
只有三位使徒亲眼目睹耶稣改变形像,彼得就是其中之一。这就难怪,对他而言,「荣耀」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个词语在彼得前书出现八次,在彼得后书使用了四次,本章更直接暗示了耶稣的改变形像(彼得后书一16)。但是,彼得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十架神学家,以特殊的活力显示出基督的死在神学与道德层面的意义特别(尤其见:彼得前书二19~25)。在此译为「美德」的字,在上下文中有点类似「道德的卓越」之意。彼得坚称:我们蒙召,是藉着那位呼召我们者的荣耀与美德(我们在此再次无法确定,彼得是不是要把神与耶稣区分开来)。
凡是参与过把福音传给从未听闻福音者的人,都可以证明这在实行上有何意义。神已经在基督耶稣里面、以极大的荣耀与美善将自己显露出来:祂身上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使人脱离他们所受的捆绑,被吸引到祂的荣耀与美善:我记得一位巴基斯坦的回教徒,将约翰福音再三读过,反复思想该卷书导言所说的:基督耶稣这位成为肉身的道,「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一14)。我也想起一位伊朗人的悔改归正,他从旅馆的房间偷了基甸会放在那里的一本圣经,再三阅读福音书,完全被耶稣这人给吸引住了。神以祂自己的「荣耀和美德」呼召祂的子民,就是在祂儿子的荣耀与美善中获得至高的彰显的。
事实上,藉着这两样——即藉着祂的荣耀和美德——祂「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彼得后书一4)。什么应许?在上下文中,它们一定是福音的应许,从好消息流出的应许。毕竟,我们已经看见我们的神救主耶稣基督的公义,藉此得着了宝贵的信仰(1节)。彼得告诉我们:藉着我们认识了那位呼召我们的,神已经将过敬虔生活所需的一切赐给我们了(3节)。现在,我们获得保证:神已经将这些「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是要藉着这些应许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4节)。世人给我们的承诺,充其量只有短暂的意义。要努力工作,你就可以成功;要忠贞,你就可以建立一个稳固的家庭;要储蓄,就会有足够的金钱安度晚年;要宣扬名声,无论是伟大和良善的名声,或无法无天的名声,你就可以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我们全都知道:这些承诺经常破灭。要努力工作,你就可能成功。另一方面,你可能被炒鱿鱼、罹患癌症而英年早逝、或在打猎意外中身亡。要忠贞,你就可以建立一个稳固的家庭——当然,除非你的配偶不忠,或你们的孩子不成器、给你带来无穷的痛苦,或者你碰巧住在战火连连、种族纷争不断的地区。这些承诺纵使实现了,充其量也只是短暂的。今天在足球场上那些大块头和美女,今天在伸展台上的模特儿,今天的大荧幕明星全都会死去。如果他们活得够长,也会憔悴消瘦而死,可能疾病缠身,或像周遭大多数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离世。从永恒的层面来说,世界的承诺并不是非常可靠的。
相对之下,神在圣经中的应许既丰富又持久。在基督之前数百年,神应许要与祂的子民另立新约(耶利米书三十一31~34;以西结书三十六25~27),而且信守了祂的应许。耶稣应许要给祂的跟随者「安息」——不单是信徒现在可以享有的福祉,以及在他们的工作上「安息」(希伯来书四1~13),还有最终在新天新地的安息。耶稣应许说:祂将要离去,为祂的子民预备地方;祂应许最终要来接他们,好叫他们永远与祂同在(约翰福音十四1~4)。祂应许要建立祂的教会,而且这应许是如此有力、肯定,连阴间的门都不能胜过她(马太福音十六17~19)。耶稣应许要将祂的灵留给我们(约翰福音十四15~27,十五26~27),祂也信守祂的承诺。祂应许要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如:马太福音二十八20)。神应许不让祂的子民受试探过于他们所能受的(哥林多前书十13)。祂应许我们在末日可以得着复活的生命哥林多前书十五章;祂应许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祂的工作(腓立比书一6)。
彼得对他的读者说:这些和其他无数的福音应许都已经赐给你们了,要叫你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藉着这些应许「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得后书一4)。一些人以为可以藉着吟诵佛教的真言、或顺服律法、或融入大自然、或有神秘经验而有分于神的性情。但彼得坚称:基督徒有分于神的性情是藉着福音的应许。我们的盼望最终是倚靠应许——我们必须明白并信靠这些应许,因为它们是神所说的,其背后有神的权柄与至高无上的主权。若有人说不要认识这些应许的要旨,乃是愚不可及的——若有人说要认识它们却不信靠它们,或(更好是说)要认识它们却不信靠那位做出这些应许的,也是一样。
然后,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必须问:彼得说有分于神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出现在这里,所以我们无法找到同样出现这几个字的一些经文,来帮助我们更清楚明白它们的意思。它们不可能是指我们自己变成了神,拥有圣经上这位神的所有属性;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的作者都会对这样的论调感到震惊、害怕,因为他们认为神是独一无二的。它也不可能表示我们只是以某种方式被吸收进神里面:那样的观念与其说是圣经中的神观,不如说是更适合泛神论。东正教常常诉诸于这处经文,他们非常重视「与神的性情有分」,认为它比较多是指道成肉身的功用,过于指十字架的功用。
然而,有几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至少稍微明白彼得心目中的意思。首先,其含意与道德的改变紧密结合在一起。其目标是「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4节)。当然,我们需要神所赐的改变,才能脱离这世界的败坏;但是,我们也可以像这里一样说:我们必须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才得以充分与神的性情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