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读圣经-路得记

路得记Ruth

《路得记》是一部精彩的神学艺术作品,它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神如何介入我们生活中每一天的快乐与痛苦。

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寡妇拿俄米、摩押女子路得和以色列农场主波阿斯。他们的故事由4个结构精美的章节组成,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章开始就说“当士师执政的时候”,这让人想起《士师记》中那些黑暗、艰难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遇到一个住在伯利恒的以色列家庭,他们在饥荒中勉强活下来,便搬到摩押地去找食物;摩押是以色列古老(或远古)的敌人。

在那里,这个家的父亲死了,两个儿子分别与两个摩押女子结了婚。后来两个儿子也死了,只留下婆婆拿俄米和两个儿媳。拿俄米没有理由继续待下去,就告诉儿媳,她要回家了。她知道在以色列,孤身的外族寡妇生活会很艰难,她不断地劝两个儿媳回自己的娘家。

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不肯离开,她对拿俄米非常忠心,她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于是,两个人一起回到以色列。第1章结束的时候,拿俄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玛拉”,意思是“苦”,她哀叹自己的命运悲惨。

第2章开始,拿俄米和路得商量到哪儿能找食物。当时正是收割大麦的季节,路得出去,恰巧在拿俄米的亲戚波阿斯的田里拾麦穗,波阿斯是个“品德高贵的人”。他注意到路得,在了解到她的背景后,他对路得显出极大的慷慨:他格外照顾路得,让这个外邦女子在他的田里拾麦穗。波阿斯这样做,实际上是在遵行摩西律法的一项明确命令,就是对寄居者和穷人要慷慨。

路得对拿俄米的忠诚给波阿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祷告,求神因路得的勇气而奖赏她。那天,路得回家,拿俄米得知她遇到了波阿斯,就很激动:因为波阿斯是她们家族的“赎回者”。以色列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做法,如果家族中有人去世,留下了妻子或孩子或土地,那么家族的“赎回者”就有责任娶那家的寡妇,买回那家的土地来保护这家人。拿俄米看到了希望,也许她的家还有未来。

第3章开始,拿俄米和路得打算让波阿斯了解她们的现状:路得脱下寡妇的丧服,用心打扮,让人看出她准备再嫁。然后,路得在夜里去农场见波阿斯。当她靠近时,波阿斯惊醒了,路得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问波阿斯是否愿意赎这个家并娶她。看到路得对拿俄米一家表现出的忠诚,波阿斯再次表示惊讶,他称路得为“才德的女子”(同一个词也出现在《箴言》31篇中 )。

波阿斯要路得等到第二天,届时,他会在城中长老的面前合法地赎回路得和拿俄米。第3章结束的时候,路得回到拿俄米那里,她们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惊奇。  

在第4章中,一切都尘埃落定。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波阿斯发现家族中有一个人比他与拿俄米的关系更近,那个人理应更有资格赎拿俄米的产业。但在最后一刻,那个人得知还必须娶摩押女子路得,就谢绝了。波阿斯却很看中路得的内在品格,他赎买了拿俄米家的产业,并娶了路得。正如起初路得对拿俄米的家庭忠心,如今,波阿斯也对路得和拿俄米的家庭忠心。

这个结局,是对故事开头时那些悲剧的一个逆转:丧夫、丧子的悲痛被路得的再嫁、生子并给拿俄米带来喜乐所代替。开场和结尾之间的对称很值得注意:先是开场的悲剧境况,然后是路得忠诚的表现,这与波阿斯的忠诚行为相匹配,也带来家庭的最终恢复。

这种对称,凸显了内部各章的结构安排:每一章都以拿俄米和路得为将来筹划开始,紧接着是路得和波阿斯之间奇妙的相遇。每一章结束时,拿俄米和路得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感到欢喜。故事结构设计得非常精美。

事实上,这种设计与故事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有关:那就是作者很少提到神。故事中的人物有几次提到过神,但讲述者实际上从来没有直接提到神在其中的作为,这正是故事的精妙之处。因为每一场故事的背后,都有神的旨意,把人物的境况和选择交织在一起。对拿俄米来说,她的遭遇使她认为神在惩罚她;但事实上,整个故事讲述了神怎样使她和她的家庭得到恢复。

神藉着路得和她的勇敢与忠心来完成这件事。这给拿俄米的生命带来了医治。但是不能没有波阿斯,他是一位严肃务实的农场主,慷慨又忠诚,所以神使用波阿斯的正直和路得的勇敢拯救了拿俄米和她的家庭。

所以,这个故事巧妙地探索了神的旨意和人的选择、意愿之间的相互作用:神把祂子民的忠心顺服编织在一起,来成就祂救赎的目的。

这引向了故事真正的结尾:《路得记》以一个家谱结束,让我们知道,波阿斯和路得的儿子俄备得是大卫王的祖父,而弥赛亚的家谱就是从他而来。突然之间,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被编织进神救赎整个世界的宏大旨意当中了。这卷书鼓励我们发现神同样也会在我们每个人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作工。

这就是《路得记》的精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