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十架与事奉
突然,我们无法再忽视保罗的榜样——不是他在其他人面前的榜样,而是他为自己所选择的榜样。他一次又一次地以十字架来提醒我们。先知这样提到神的受苦的仆人:「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祂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祂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2至3节)。保罗向腓立比人见证,他不仅要经历基督复活的大能,也要和祂一同受苦(腓立比书三章10节)。实际上,他在写给罗马基督徒的信中告诉他们,信徒「是儿女,—–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马书八章17节)。假如保罗认定,他是其他人的榜样,告诉他们要效法他(四章16节),那是因为他自己效法了基督的榜样(十一章1节)。
保罗并非如此幼稚,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应当受一样的苦。实际上,在一段经文中,他证明自己愿意承担过多的痛苦,而使其他人可以得到释放。但是对保罗而言,已经面临危险的是基本的立场,就是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之总结为三点:
我们跟随钉十字架的弥赛亚。所有关于新天新地的末世应许,所有罪得赦免和赐下圣灵的福分,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我们所传扬的好消息,都是聚焦于钉十字架的基督的愚拙。在成功主义者的骄傲立场上,这个信息根本无法有效地传达出来。直至末世来临之前,我们都必须背起十字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每天向着个人的利益而死——跟随耶稣。任何社会对此知道得越少,人们就越愚拙,也会经历越多的痛苦。所以应当如此行,跟随耶稣没有其它的办法。
教会的领袖将会经历最多的苦难。他们不像军队里的将军,驻守在后方。他们是进行攻击的部队,是前线的战士,他们借着自己的榜样和所说的话,作众人的领袖。因此,推崇那种轻视痛苦的领导模式,就是否定信心。
在某种程度上,神呼召所有的基督徒,让他们有分于这个生命和门徒职分的异象。保罗要说的是,「我求你们效法我。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提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四章16至17节)。
我们必须要坦率地承认,这种观点和我们在西方社会里的经历背道而驰。直到最近以前,在西方,甚至有很多没有信主的人,都相信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价值观。然而,这样的人正在迅速减少,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公开反对任何忠于圣经的基督教形式。
但是,保罗的立场似乎与我们很多人都不同。其中部分原因是,在无意之中,我们变得更像哥林多的信徒,而不是像保罗那样的信徒(也就是属灵的信徒!)。我们中间许多人生活富裕而舒适,没有动力激励我们,使我们生活在基督再来的活泼盼望之中。我们渴望世界的称赞,常常胜过渴望耶稣在末日对我们的肯定。要改变这种深切背离福音的光景,正确的处方就是十字架——借着认罪悔改和重生的热心,使钉十字架之弥赛亚的福音,不仅成为我们讲道和教导的中心,也成为我们和我们领袖的生活中心。
三、身为基督徒领袖,意味着在神子民中促进——如果需要,也要坚固——十字架的道路(四章14至21节)
一个基督徒领袖,若是单单有许多跟随者,是不够的。毕竟,这个领袖有可能是使用草木禾秸等材料和劣等的技术来建造他的工程(三章12至15节)。基督徒领袖不仅要宣扬十字架的信息,在十字架的光中生活,也必须要有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仅仅信奉教义是不够的;基督徒必须要活出他们的教义。钉十字架之弥赛亚的福音所要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行为。某些领袖如果偏离十字架的道路,而且是人尽皆知的,那么可能就需要采取一些惩戒他们的方法。
1、鼓励信徒(四章14至17节)
保罗这段话,在一开始出现了一个温和的转折。在前面的一段经文中,他提出了尖锐的讽刺。现在,保罗又坚称:「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四章14节)。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确是在叫他们羞愧。但是这并不是他写信的理由。他写信的目的是要「警戒」他们——或者,更准确地翻译,他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劝诫」他们,更正他们,鼓励他们。保罗在后来提到,哥林多人的行为如此令人震惊,他的确公开叫他们羞愧(六章1至6节,十五章34节);然而并不是在这里。
保罗仍旧用温和的口气提醒他们,是他首先将他们带到主的面前。他用一个第一世纪的舒适家庭的比喻,提出他的论点。保罗借着人们可以理解的夸张手法,告诉哥林多人,「师傅虽有一万」,父亲却只有一位。在第一世纪的希腊家庭中,通常由一位信得过的奴隶作师傅,负责照顾小孩,带小孩(通常是男孩)上学,接他回家,监督他的行为。这样的师傅对小孩当然有一定的权柄,但是却永远不能与父亲相提并论。保罗是第一个将福音带给哥林多人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他们的「父亲」,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当然,保罗是很谨慎的,尽量不让人认为,是他主导了他们的信主,好像他有什么神奇的能力,事实并非如此;他在基督里「用福音」生了他们(四章15节)。他向他们传讲福音。在神的恩典中,福音改变了他们,因为「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罗马书一章16节)。虽然如此,他和哥林多人的关系,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保罗播了种,其他人用水浇灌。保罗设立了根基,其他人建造了。保罗用福音「生了」哥林多信徒;其他人则是师傅。
保罗写道:「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哥林多前书四章16节)。当代的读者可能会忽略所以这个词所暗示的逻辑,因为在我们的家庭中,儿子没有效法父亲的责任。实际上,我们许多人都是强硬的个人主义者,经常以我们的自由当作荣耀的徽章。但是在第一世纪^其实,在工业化之前的每一种文化中^儿子都应当「效法」父亲。在职业上,如果父亲是面包师,儿子也会成为面包师;如果父亲是牧羊人,儿子也一定会如此。家庭期望儿子延续家庭的价值,家庭的传统,和家庭的姓氏。保罗的比喻建立在这种文化期望上,他论述说,如果他成为哥林多人的「父亲」,他们就应当效法他。
当然,在这些章节中,保罗想让他们效法的,是他依照十字架来生活的热心。他并不希望他们经历他所经历的苦难;他不期望他们都成为使徒,在遥远的地方建立教会。他期望他们能够效法他的价值观,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优先级,他唯独效忠于钉十字架之弥赛亚的福音这种价值观。
保罗在一封信中无法说明全部。所以他决意派遣提摩太前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毫无疑问,保罗这样衷心地赞美提摩太,是因为他想让哥林多人热心地接待他。保罗清楚地告诉哥林多人,他为什么派遣这位年轻的同工:「他必提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四章17节)。
在这个委任中,有两个令人吃惊的因素。第一,保罗差派提摩太,并不是单单为要阐明教义,而是要提醒哥林多人,记念保罗「在基督里怎样行事」。符合圣经的基督教注重教义和行为、信仰和行为两个方面。有时候,人们不相信或不理解圣经的基本真理,那样就有必要再次回到基础。然而在这里,保罗似乎认为,哥林多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没有作到他们所理解的。根据他写给他们书信的这四章来判断,许多哥林多人甚至没有将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他们首先认定,耶稣为他们的罪而死,之后又复活了,但是却无法理解,这个历史的事实、这个神救赎计划的至高时刻,如何成就了他们的救恩,又为何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保罗差派提摩太去提醒他们,他的「生活方式」——与保罗的教导一致的生活方式。
这表明,今天的基督徒领袖不仅需要教导福音,也必须要教导,福音如何影响日常的生活和行为。这种联系不仅需要解释,也需要典范。
这就是基督徒领袖的异象,是他们必须尽力去作的,也是我们急切需要重新得到的。甚至在我任教的注重悔改的神学院中,这个需要也是很明显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自于纯异端或者世俗的背景,他们在青少年后期或者二十几岁信了主,在三十几岁来到神学院。其中来自破碎家庭的人并不罕见,他们只带很简单的行李。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之中有惊人的数目,都不大容易将福音的真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几年前,我们的一位教授得知,一个将要毕业的学生准备回到计算机专业,而放弃进入全职事奉的计划。他就将这个学生叫来。这个学生很愉快,他有不错的乙上的成绩。但是正如这位教授所查明的那样,这个学生显然思路清晰。他可以解释什么是与神和好,但却不知道被赦免是什么感觉。他能够辩解恩典在救恩中的优先地位,然而却仍然觉得他没有好到可以作一个传道人。他能够详细解释什么是圣洁,但是却发觉自己所作的,只是严格的自我约束,而不是追求圣洁。他的生活和他的神学理解没有结合起来。
很幸运,这位教授富有属灵的洞察力。他将那个学生重新带到十字架的面前,从那里开始作工。那位学生看到神对他的爱,他开始不停地流泪。今天,他仍在事奉主。
忠心的基督徒领袖必须要将教义和行为、十字架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必须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作表率。
保罗委托给提摩太两个使命,他在提及第二个使命时说:提摩太会提醒他们,他「在各处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四章17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要点:他的教导和生活是一致的,他也期望每个教会都是如此(参看七章17节,十一章16节,十四章33节)。这表明,哥林多教会不断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保罗的意思是,有一种的创意,能够使任何基督徒脱离正统基督教的正轨。
2、警告信徒(四章18至21节)
保罗首先认识到,不是光凭一封书信就能解决每个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哥林多教会令人担忧的事情,是源于保罗所说的教会中「自高自大」的那部分人。在大多数的机构中,相对来说的少数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左右整体会众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自高自大、自作主张的人不仅使会众偏离,也公开利用保罗不在场的机会:「有些人自高自大,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四章18节)。保罗不能告诉他们,他要去的准确时间,但是他许诺说:「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四章19节)。他和雅各都认识到,未来的计划总要在「主若愿意」(雅各书四章15至16节)的前提下。当保罗来的时候,他「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权能。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四章19至20节)。
我们再次强调,要明白保罗的这个警告,就一定要记住他论证的思路。其实,保罗的意思是,他所要知道的,不是这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而是他们的权能。我们立刻想到哥林多前书第一章的讨论。哥林多人迷惑于「智慧的言语」之中,而使「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一章17节)。他们如此喜爱形式和修辞学,对他们来说,炫耀辩论的口才比福音还重要;若是人们所推崇的是自己,而不是神的大能,福音并不与他们吵闹、争竞,而是彰显出它最大的能力来(二章1至5节)。然而,当保罗来的时候,他不在乎他们的「言语」;他不在乎「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不论他们是多么善于雄辩。他只关注一件事:他们有什么样的权能?根据第一章十八节至第二章五节,这是福音的大能,是赦免、改变和召人们出黑暗进入神爱子国度的权能。仅仅言词并不能改变人;福音才能改变人。因此,保罗要询问他们的凭证:你们雄辩的言语改变了什么人?有没有带领他们认识钉十字架的弥赛亚?他要显明他们的虚空和宗教的空谈。
也许保罗的警告会更深刻。在下一章开头,他直接谈到一个犯了淫乱罪的人,呼吁教会对他的行为进行惩戒。他期望他们把这个人交给撒但(五章5节)。但是在其它地方有证据显明,教会不愿意施行这样的惩戒,保罗要自己采取行动。例如,在以弗所,有两个人「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他们的名字是许米乃和亚历山大,保罗说:「我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提摩太前书一章20节)。在哥林多后书中,保罗警告说,如果他们不恢复教会的秩序,他可能照使徒的权柄,「严严地」待他们(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0节)。
换句话说,对保罗而言,在钉十字架之弥赛亚的福音中,带领神的子民始终如一地过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不会偏离这个目标。他若是借着鼓励和警告,朝这个方向引导人们,一切都有益处;如果需要严格的惩戒,他也不会退缩。因此,保罗让哥林多人作一个选择:「你们愿意怎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四章21节)。当然,他并不是说,若是他带着刑杖去(字面的意思是,纠正的「杖」,是父子比喻的延续),他就不爱他们了。这个对比指的是他前去时的态度或者形式,而不是他的动机。然而刑罚仍然是会伤害他们,哪怕是一个父亲为了爱他的儿子而刑罚他。儿子若能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就会更好。这样,父亲来时的态度就不会是要惩戒,而是带着温柔的心。
简而言之,基督徒领袖不能忽视他们的责任,那就是带领神的子民过与福音相称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保罗才会殷切地劝人,行事为人应当与蒙召的恩相称(以弗所书四章1节)。正是如此,保罗祷告说,信徒的行事为人要对得起主(就是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凡事蒙祂喜悦(歌罗西书一章10节)。若是神的子民顽固不顺服神,基督徒领袖就应当劝诫、指责,最终严厉地惩戒那些相信基督的名、却不跟从祂的人。永远不要轻率地采取严厉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严厉的方法是有必要的。这是基督徒领袖的一部分责任。
复习与思考问题
1、「神奥秘事的管家」是什么意思?
2、基督徒什么时候应当「判断」他人?什么时候应当禁止自己判断他人?
3、你曾经听说或经历过哪些为了基督的缘故而发生的「神迹」?
4、保罗如何将相信福音的教义和真正基督徒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5、基督徒的领袖与世上广义的领袖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