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卡森(D.ACarson)/著

第一章耶稣的权柄

——马太福音八章1至17节

1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

2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3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大麻风立刻就洁净了。

4耶稣对他说:“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5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他说:

6“主啊,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痛苦。”

7耶稣说:“我去医治他。”

8百夫长回答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9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

10耶稣听见就希奇,对跟从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11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12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13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

14耶稣到了彼得家里,见彼得的岳母害热病躺着。

15耶稣把她的手一摸,热就退了。她就起来服侍耶稣。

16到了晚上,有人带着许多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他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并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

17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

一、引言一

某些对立必然有引起战争的可能性。当然,媒体最清楚这一点:所以无论何时,当他们采访某种主张的代表时,总是要找一个衬托,就是与这种主张对立的另一主张的代表。当然,他们的目标是使这两者对立,因为知道由此产生的战争是制造新闻评论的好材料。

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个原则。请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个公认的资本主义者,分别向听众解释英国的高失业率的原因——结果如何?一方会谴责社会福利主义的历史和缺乏刺激,另一方则指出英国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阶层化;但除此之外,这样的交流可能产生情绪上激动的指责和反攻。把一个好战的无神论者和一个热心信奉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人,放逐到一个孤岛上共度几个星期,或者把电视摄影机的镜头对着一个热情的女性主义者和一个保守的男性沙文主义者,你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对立可能引起战争,至少是一次极端发人深省的冲突。

当耶稣面对这世界时,也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使用世界这个词,是将它使用在比较广泛的神学意义上——它是指反叛神这位创造主的一切被造的道德秩序。在圣经中,约翰使用的「世界」一词,非常倾向这方面的意义。例如,他警告我们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翰一书二章15至17节)。当耶稣面对这个意义的「世界」时,产生某种形式的战争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耶稣跟这世界太不一样了,彼此在意图、特征、价值观和目标上都是完全对立的。本质上,这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耶稣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二十章28节)。世界积极地反叛神;但是耶稣却常作父所喜悦的事(约翰福音八章29节)。世界(正如从以上引用约翰的话中可看见的)受时间的限制,是暂时存在的;耶稣,或者他的国度、或者遵行他旨意的人却不是如此。世界需要拯救,而耶稣来是要把他的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马太福音1章21节);世界需要审判,而耶稣作为人子,将在人们最想不到的时候回来,并要审判整个世界(马太福音24章36节至25章46节)。耶稣和世界必然是互相冲突的。

这个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甚至连那些耶稣在地上期间最亲近他的人,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他:因为他们跟世界的联盟远远超出了自己以为的程度,他们跟世界有那么多的联系,使得他们不能领悟正在发生的对抗的性质。因此,当彼得在马太福音16章表白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时,他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天父向他启示了这一点而已:这似乎暗示说,若没有这样的启示,彼得不可能得到这个结论。在这伟大的信仰告白之后,耶稣在解释这个事实的时候说了句称赞的话,彼得马上就得意忘形,自以为可以在耶稣使命的性质上纠正他,因而引来耶稣的斥责:“撒旦,退到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福音16章23节)。彼得跟世界联合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估计。

同样,当代的人并不总是承认耶稣和世界之间的对抗的性质,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是深深陷入与世界的连结中。当然,许多人公开承认他们在道德体系中配得很高的地位,因此原则上,他们是跟耶稣联盟的“基督徒”,即使他们不是所谓经常去教会的人。这些人还没有领会到有鸿沟把他们跟耶稣隔开;当圣经上耶稣的宣称和要求落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就愤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还有些人是积极跟随耶稣的人,就像彼得,但是,他们太高估了自己的属灵看见和智慧,其程度大大超出他们的估计。当他们更多认识真正的耶稣以后,会再一次检查自己信仰的根基,便会痛苦地与世界对立,这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部分代价。

我们在马太福音8至10章读到,耶稣与世界对立的时候所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一些事情非常精彩:比如医病赶鬼(马太福音8章16至17节,9章32至33节),以及耶稣来是召罪人的事实(马太福音9章13节)。其他一些事情却使人非常害怕:例如,耶稣教训说,有些自以为可以承受天国的人,“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8章12节);他简称,他的使命带来家庭的剧烈瓦解,因为人们被迫要在家庭和耶稣之间作出选择(马太福音10章34至36节)。还有一些事情则让人大吃一惊:例如,有一个门徒想要先埋葬了他的父亲,再来跟随耶稣,耶稣对他的回答让人震惊(“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马太福音8章22节))。也有一些事情是警告真诚跟随耶稣的人,特别是必定会遭受反对和逼迫(马太福音10章16、22、37至39节)。无论怎样,这些事情中总是有明显的或者隐含的对立存在。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几章圣经,会发现它们的焦点集中在耶稣的若干特性上面,就像透镜把分散的光线集中成一束光一样。耶稣和世界之间的对立,有助于澄清耶稣和世界之间各自的属性。因此,我们就会更加明白:耶稣是谁,我们是谁;然后我们被迫要作出选择,被迫要评估这件事:我们所效忠的究竟是耶稣,还是世界,并且也被迫要了解两千年前在耶稣和世界之间的对立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这样的了解中,找到一些结构,使得我们能够更多领会耶稣和当今世界对立的本质。

二、引言二

从耶稣跟世界的对立中,我们学到一些关于耶稣的事情,我把这些事情按主题组合起来,在这本书中,我将逐章地讨论这些题目。第一个是讨论耶稣的权柄。

提到权柄这个词语时,我们想到什么呢?答案完全视上下文而定。我们来看以下六个陈述:

1、史密斯教授是世界上研究鸭嘴兽的首要权威。

这并不就意味着史密斯教授是一个好人,或者他关于鸭嘴兽的一切说法都是真实的,或者说没有人在鸭嘴兽的某个狭窄的领域方面知道的比史密斯教授更多。这句话乃是表示没有人比史密斯教授更了解鸭嘴兽。也许他写了这个学科的主要教科书;在这个专题上,他的观点将衡量所有其他的研究。

2、美国总统有权解除国务卿的职务。

这句话表示,总统靠着他的职务,可以做某个行动(解雇国务卿)。如果总统决定这样做,没有人可以拦阻他。这样的权柄是无可争议的。与第一个陈述中的“权威”不同的是,这里的权柄不是根据高超的知识,而是根据等级,一个特别的职位。

3、总理授权给她的新闻秘书,代表她向媒体说话。

这里的权柄是委派的(与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不同)。被授权的人必须尽职地运用这权柄,否则会面临处罚。

4、我们都喜爱扭当权者的鼻子。

这里的权柄一词在这里不是指一个概念,而是指人——行使某种权柄的人。在这句话的背景中,我们想起了一些官员,他们把自己看得比实际更尊贵或者更重要,某个温和的玩笑就可以滑稽地把他们的虚荣做作揭发出来。

5、他的问题是喜欢权。

这个用法跟前一个很类似,只是蒸发掉了幽默的气味,只留下假冒伪善的味道。此处的官僚分不清个人的重要性跟官职的权力。这样的权柄不是根据知识(第一种用法),而是滥用权力。他不能被委任给别人:事实上,一个喜爱专权的人是不会想要授权给别人的。

6、在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的威信大受损失。

当然,从某个角度说,只要尼克森仍然是总统,他就没有失去任何的权柄:他照样享受总统的全部权力。但是,事实上,他失去了某种道德上的威信。国会在每件事上都跟他过不去;他的任何声明都受到严重的怀疑,并且被引用来证明他的道德过失。他失去的权柄并不是跟他的官职联系在一起的,而是跟他的人格、跟公众对他的诚实和可信度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可能有威信,但是没有任何官职;而管制的权柄不能取代道德威信,也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以上的讨论对于我们要学习的经文是重要的,因为马太福音8至10章跟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至7章)连结起来,是靠着第七章结尾的关键经文:“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也就是在5至7章中所说的话),众人都稀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7章28至29节)。我们必须要问:耶稣行使了哪一种权柄?群众多少都稀奇他的权柄的核心。许多律法师都是靠引用其他权柄(就像现代的论文,充其量就是重述盛行的学术观点,和无尽的注脚);但是耶稣一遍又一遍的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但是我告诉你们—–”(马太福音5章21节及以下)。在这一方面,他甚至不像旧约的先知那样呼喊:“耶和华如此说!”。他敢于用一个带权柄的“我”字来说话。

但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彰显的权柄,远不止他讲话的形式。他宣称说有权决定谁可以进天国,谁不能进天国:“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7章21至23节)。他坚称,真正的天国继承人会受到逼迫,因为他们忠于他的缘故(马太福音5章11节);而且,事实上,他自己来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马太福音5章17至20节)。律法和先知是指向他,它们期待他的到来;但是这意味着他自知他比律法和先知有更大的重要性。

难怪群众对耶稣的自我权柄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他们对这权柄的评价或理解并不正确。然而,马太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耶稣在教导事工上的权柄以后,在8至10章里,他继续讨论耶稣的权柄,这权柄不单彰显在有能力的话语上,也彰显在大能的作为上。马太组合了一系列的主题,包括医治、在自然界的神迹、赶出污鬼,甚至最后把一些这样的权柄授予他的门徒(10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这三章圣经充满了耶稣的权柄。

那么,这个权柄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权柄是以道德为中心,并且永远有效的。而能力与权柄更是联系在一起:但这不仅仅是外表看上去有活力,而是令人敬畏的能力,甚至连耶稣的话也是有效力的。就像登山宝训一样,这三章经文中反映出耶稣教训的那些部分,都显示出专家的权威——但是,与史密斯教授在鸭嘴兽专题上的声誉不同,耶稣在他所讨论的事情上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被否认或取消的,因为在必死的世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资格挑战他的教训。虽然,他把一些权柄授予他的门徒(马太福音10章1节);但他的品质仍然在他们之上,因为他的诚实无懈可击,他的权柄举世无双。这权柄绝不是陈腐的或者傲慢的,因为它出自于这样的一位救主,他的使命就是来服事、受死、帮助、医治和改变我们。如果(恐怖的思想)有人在一个黑暗的时刻,受试探想要以扭这个权柄的鼻子为乐,他将很快就会蒙羞受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