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成功或成熟

可能有些犹太领袖背叛使徒,把他交给地方政府;因此,保罗碰上几次直接或间接的报复行动。同时,保罗把假弟兄跟他所受的鞭打、沉船、被石头打一起列为危险,可能是要指责哥林多人;因为要是他们没有包庇跟使徒竞争的对手,同情保护他们的话,保罗根本不需要这样写回信。弟兄受骗,使假弟兄的影响更加恶劣。

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7节):使徒在他服事期间所面对的,除了非比寻常的危险、屡屡遭人鞭打与囚禁之外,很少过着奢侈、安逸、舒适,甚至歇息的生活(参:哥林多前书四章9至13节、24至27节;哥林多后书六章4至10节)。他「受劳碌」、「受困苦」(在其他地方,保罗用这一组动词,来描写他那由属灵的服事和亲手作工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9节;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8节)。这两个词语不单表示投注在工作本身的精力,也指工作所造成的疲劳,以及伴随着工作的艰辛。在这段上下文中,缺乏睡眠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因为失眠症,而是因为工作过量与承受太多责任所带来的压力。

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7节):这饥渴不太像是跟基督徒的祷告禁食有关;因为保罗如果想要提到这种禁食,他绝不会把它列在这一连串的苦楚和匮乏当中。所以,这话讲的很可能是保罗旅行布道时,因囊空如洗而经历到饥渴的艰难。因为保罗不接受哥林多教会的资助(哥林多前书九章12节、15节、18节;哥林多后书十一章7至12节,十二章14至16节上),很可能因此使他顿时陷于饥饿当中。受寒冷及赤身露体,或是因为坐牢,或是因为经济拮据。当哥林多人以为真正的名师都赚取巨额的酬金,并且拥有与日倶增的资产时,使徒保罗常因有迫切的需要,而在极度匮乏的生活当中。为此他饱受痛苦:除了匮乏之外,还有幼稚的成功主义者结合了异教徒的贪婪,以及过度实现的末世论强调经济富足是神公义正直子民的奖赏,全然忘却了十字架。

保罗写道:「除了这外面的事」(这话也可说是「除了其他没提到的事以外」,或是「除了我提到的和更多类似的事之外」,或者比较不太可能的「除了外在的试炼之外」),「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8节)。保罗这位牧者,所关切的范围遍及所有的教会,这无疑是指他自己所建立的那些教会,但也不限于此,因为保罗经常以复数的「教会」指称神的全体子民(例如:罗马书十六章16节;哥林多前书七章17节,十一章16节,十四章33节;哥林多后书八章18节;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4节)。罗马书和歌罗西书都是写给当地教会的书信,这些教会既不是保罗建立的,他也还没有去过;但是那并不妨碍到他向罗马和歌罗西教会表示至深的关切。

保罗的关切并没有违反耶稣所禁止的因利己而产生的忧虑(马太福音六章25至34节);因为耶稣所禁止的忧虑,阻碍人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而那正是保罗对众教会的关切所彰显的美德【注释2】。当那些反对他的使徒寻求权势、金钱和名声而妥协的时候,保罗根本没有求寻求这些。他传讲神的国,教导跟主耶稣基督有关的事(使徒行传二十八章31节),并且对于公义有热切的关注(如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9节所证明的)。

保罗似乎把他对众教会的关心视为他所遭受之试炼的高峰。所以,他已经列举的那许多重大的压力和苦楚,足以衡量出他对这些信徒有多么关心。当然,如果许多教会的问题都像加拉太和哥林多教会那么严重的话,保罗肯定会把大量的精力和属灵能力倾注在他所钟爱的教会上。保罗每天面对这样的压力,倒不是恶劣的环境一直无法改进,而是因为总有新的环境来临。保罗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有叛逆变节危险的教会。对于那些他无法直接帮助的年轻教会也同样的关心;而且他们刚刚萌芽的信心,更让使徒儆醒祷告,有所警惕。

比方说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建立,是使徒工作几个星期的结果,而保罗写给他们的第一封书信所反映出来的,不但是最温柔的慈爱,而且是父母无条件的关怀(尤其见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4节至三章10节)。他被迫离开帖撒罗尼迦,与他们分隔两地,保罗决定:「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执事的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所以弟兄们,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我们昼夜切切地祈求,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帖撒罗尼迦前书三章1至10节)。

这不是在一个安逸舒适的冷气办公室里隔岸观火,随己意经营的一流组织,而是一位牧者深谙最微不足道的弟兄之需要,因为基督也为他受死。当我们仔细研究保罗无以数计地往返协助的时候,可以看出其中的执着和能力;然而,使徒的事工并不是冷漠无情地执行他的例行公事,而是凭着一股热忱,充满了怜悯,传福音的火热,和一颗为父的心。保罗把他所有的才智和情感,全投注在他服事的整个教会上所结出的果子;但是这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以及与人群恳切地来往。

当保罗用这两个重叠的修辞疑问句,以身作则时,更鲜明地突显出这一点来:「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9节)。在保罗书信中,「软弱」可以指个人的信心或良心:也就是说,一个信徒的信心或良心如果软弱,可能遭受错误的罪咎折磨,并且遵守一些无关紧要的规条(例:罗马书四章9节,十四章1至2节;哥林多前书八章11至12节)。但是,这段经文里的「软弱」可能含义更广一些,涉及到任何方面的缺乏力量。保罗正在谈论的,是基督徒因某种缘故而灵性低落,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胜过试探、疑惑、引诱和敌挡,甚至无法继续尽门徒的职分。保罗极力地强调,因他常常经历各种最容易令人衰弱的软弱,包括疾病(加拉太书四章13节)、挫折、恐惧(使徒行传十八章9至10节;哥林多前书二章3节),以及不断从他即将写完的使徒「凭据」滋生出来的压力(亦参:哥林多后书四章7至12节)。那些只会夸自己的能力,又藐视各样软弱的成功主义者,怎么能对软弱的信徒有所帮助呢?

同样严重的,是看到基督徒被导入罪中,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注释3】。当信徒或被恶势力所怂恿,或被甜言蜜语所诱惑,或被错误的教导所影响而跌倒犯罪的时候,保罗没有办法置之不理。使徒心焦如焚,不仅从先前的问句看到他有同样的感受,而且对那些引诱基督的一个小子进入罪中的人有火一般的愤怒(参:马太福音十八章6节;加拉太书五章12节)。这就能解释他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十三至十五节的反应,和他言语中的愤怒了。保罗对那与福音紧密结合的公义、对被福音转变的弟兄姐妹,都是毫无保留地委身,当他看见公义被毁,信徒的道德观念被撒但的仆人破坏,就怒火中烧。

今天当我们面对同样景况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多不同啊!当这样的罪发生时,我们像视透人生似的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想到堕入罪恶或异端中的弟兄姐妹不够刚强、没有分辨的能力,却没有为我们的肢体痛苦迫切地祷告,或因为他们的软弱和羞耻心焦如焚。成功主义者可能在这种状况里还沾沾自喜,因自己强人一等而幸灾乐祸。我们漠不关心,就如同好撒玛利亚人比喻里的祭司和利未人一样(路加福音十章25至37节)。

5.只夸软弱和羞耻(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0至33节)

保罗以极其讽刺的态度,藉着受苦、被鞭打、贫乏、极度的关爱,尖较地嘲笑成功主义者的尺度。现在他又把箭头转一个方向:夸耀他一生中最羞耻的事。他(可能是回应那些敌对他的使徒的一个格言:人必须夸口)写道:「我若必须自夸,就夸那关乎我软弱的事便了。」这种吊诡式的夸口是使徒目前唯一能容忍的夸耀方式。

从成功主义者的观点来看,他要说的是如此不切实际;保罗开始之前,先起了个誓:「那永远可称颂之主耶稣的父神知道我不说谎」(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2节)。誓言的作用不是要与是否说实话都无关紧要的其他处境相对比,说明因为情况特殊而必须说实话:其作用乃是要显示出:在面对心有疑惑的听众时,誓言可以提高发言人的可靠性。保罗的信用已经被质疑了;他起这个誓,诉诸于这位无所不知的神,让哥林多人能够听他,并且相信他(保罗其他的誓言,参:哥林多后书一章18节,十一章10至11节;罗马书九章1节;加拉太书一章20节;提摩太前书二章7节)。

乍看之下,保罗告诉哥林多人的事似乎无足轻重,只是叙述他逃离大马士革的事件。「在大马士革,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马士革城,要捉拿我;我就从窗户中,在筐子里,从城墙上被人缒下去,脱离了他的手」(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2至33节)。

保罗是在描述路加在使徒行传第九章二十三至二十五节所记载的逃难。我们不太明白提督为什么要逮捕保罗;很可能是因为保罗在阿拉伯地区传福音的缘故(加拉太书一章17节);居住在那个地区的,是拿巴提阿拉伯人,由亚哩达王统管。虽然还有一些历史细节无法确定【注释4】,但是保罗简短的报告已经够清楚了:藉着几个门徒的帮助,他穿过窗户,在筐子里,从城墙上被人缒下去,而逃离这座城市。

保罗为什么要讲述这个具有明显软弱、羞耻意义的故事呢?为什么他还得起誓,好像这番话让人难以置信呢?我们可以从两点看出保罗在这几节经文所说的核心:首先,读者可能因主日学经常讲这个故事,而熟悉这次逃脱的事;但讲述这个故事时,不单是根据路加的记载(路加比较着重的,是神在祂的命定中对教会的引导和对这位「外邦人的使徒」的保护,而不是保罗个人的感受),也把它当作一个冒险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好人」总是得胜的。如果透过法兰绒布来讲这个故事,可能会更精彩刺激哩!不过,这个好人自己在回顾此事时,并不是要为他的回忆录平添点缀;反而在追溯此事时带有羞耻的感觉。可能这事把潜伏在法利赛人扫罗心里所剩下的那点傲气粉碎了。他到大马士革,公开宣称是要来捉拿基督徒的;而他离开那城市时,不是一个追捕者,反而是一个被追杀的人。这位在高级拉比圈子中极受欢迎、真诚、有才学的法利赛人,曾在耶路撒冷接触达官贵人,竟然在大马士革如同罪犯一般偷偷摸摸地溜走,留下臭名。那些毁谤他的人甚至很可能以此作为保罗懦弱胆怯的事例(参:哥林多后书十章1节、10节),向哥林多人嚼舌。「他趾高气扬地走向大马士革,却毫无尊严地落荒而逃,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第二点更是能够说明问题所在。我们必然记得,这份夸口的清单(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至29节)让人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它诙谐地模仿一般名人为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惯用的自吹自擂法。在最后这几节经文中,保罗以自我颂赞的方式一一列举,再绘声绘影地描述,好像作出一个榜样来让人效法。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保罗为什么把注意力聚焦于这个又丢脸又微不足道的事件上。

如果他要夸口,就夸他的软弱。但是,古时候的每个人都知道:面对敌人,奋不顾身,率先爬上敌军城墙的人,就能在军中得破城荣冠的最佳英勇奖;我们如果明白这一点,保罗的意思就再清晰不过了:他就是那率先逃跑的人。【注释5】

成功主义者引以为傲的多半是他们的成就。可是当人在炫耀自己的战功动绩,或稀有的国会荣誉勋章的时候,保罗却说自己在面对敌人的时候逃之夭夭。他定意在夸口的时候,只夸他的软弱。他或许会这样写:

使徒的资历,我要这样夸:

从神来的奇妙呼召为证书。

我已经指出,我是保罗,

一个血统最纯正的便雅悯人,

受过高等的拉比教育,

经验最丰富的植堂者;

然而,满身的罪孽,神的恩典,各各他——

这一切结合在一起,激发出使徒这样的夸耀:

我像卑贱的奴隶般工作,并且忍受鞭打。

严厉地被棍和石头打,船还坏过三次,

经常在危险之中,被我自己的羊群视为粪土

——这些证明了我服事的是基督。

因为我乐于承受软弱和错怪。

恩典满足一切所需;

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注释6】

三、末了的几点反思

对照一下这份清单和路加选择描述的保罗事工,可以看出使徒并没有夸大其词;路加只记载了保罗的事工和他为耶稣基督受苦的一小部分。要是没有神的美意,让保罗为了挽回哥林多教会而被迫写下这段讽刺性的模仿清单,我们根本无从知道保罗的辛劳、匮乏和被鞭打的事实;因为十分明显地,使徒不会轻易透露出这种消息。他在这些事上所受的伤痛,使我们获益良多。

像保罗这么谦卑的神仆,我们很容易就能结识密契。但是我们在深受感动之余,如果不对这样坦诚的自述作进一步的思考,并且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话,就不足以尊敬他,也不足以敬拜他所爱的主。

1.夸耀自己的优点、技巧、胜利、所受的训练、成就和一生的成果,彷彿这些一方面是我们努力赚取来的,而且彷彿我们配得这些似的;另一方面,又好像这些是使主耶稣基督更能够接纳我们的质量似的。基督徒应该以这样的夸口为极大的耻辱。我们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如果一切都是从神领受的恩典,我们又怎么能因此而夸口呢(哥林多前书四章7节)?难道我们起初蒙恩接受福音的时候,不是相信单单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使我们蒙神的悦纳吗?那么,又有什么好夸耀的呢?是我们喜爱得人的赞许过于得基督的赞许吗?

2.基督徒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软弱,因为正视我们的软弱,就能高举基督的刚强,从而将荣耀归给祂。我认识一位基督徒领袖,曾公开劝告他的同事:永远不要承认他们的软弱。他说:如果你这么作,就会给对手一些把柄。这位领袖或许是个基督徒,但是在这方面,他的观念就像是个异教徒。

3.不管怎么说,基督徒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挪用世上的自我评估尺度,因为那里面所暗藏的价值观,其实违反了圣经里作耶稣基督门徒的教导。保罗冷嘲热讽式的夸口,不是一个不愿为人所知之人的行事作风。这些经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显示出一位使徒因着神的恩典,深深思考过作主耶稣门徒的含义,并且学习在思想和行为上与所蒙的恩召相称。在他的夸耀背后的动机,是他对恩典的领悟和想要效法救主的渴望。

纠正过度自负和自赞的方法,既不是矫揉造作地厌恶自己,也不是不遗余力地一再尝试,而是毫无条件地奉献给耶稣基督。在这些事上,再没有比更多地奉献给主耶稣,以及在神话语上长进更能使我们成熟,反映出我们是主的门徒,直到我们能够毫无保留地唱着:

主!你牺牲的爱,

已赐给我;

主,我不愿为己

保留什么;

我在爱中敬拜,

将我心愿还偿,

今将供物献上,

奉献与你。

主在施恩座前

为我祈求,

我的软弱信心

只仰望你;

助我背上十架,

将主妙爱傅扬;

以祷告或歌唱,

奉献与你。

赐我忠诚之心,

像你荣形,

时光飞逝而去,

求主显明:

一些爱的工作,

一些良善之果,

一些罪人心夺,

奉献与你。

一切所是所有,

皆你所赐——

一生全是为主,

或乐或苦;

将来见佟荣面,

靠你救赎恩典,

得进无限永远,

奉狱兴你。

——费尔普斯

【注释1】在过去几十年来,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冲着这段话和保罗的其他书信,要确认保罗对手的身分。这个题目实在太过错综复杂,我除了在上述这段还有第一章里反驳其中一种可能的立场之外,不能在此对整个研究的运果作详尽的论述。

【注释2】我曾经比较详尽地探讨了耶稣论及忧虑的教导,见卡森著,何刘玲译,《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注释3】有人认为:在这段上下文中,《和合本》译作「跌倒」(《新国际版》「导入罪中」)的这个词skandalizetai,真正的意思应该是「被冒犯」;保罗的回答是:当别的基督徒被冒犯的时候,他是感同身受,「焦急」异常,因为他自己也经常被人冒犯.这种诠释不太可能。虽然这个动词确实可以指「冒犯」之意,但是通常并不是指让人感到受伤,而是真的对那个人进行某种的「冒犯」。在圣经的用法中,这样的「冒犯」常使得受害者进入罪中。此外,根据上下文,保罗对冒犯者所感受到的「焦急」,是受到哥林多后书十一章十三至十五节的影响。

【注释4】路加说:犹太人守候城门,要杀保罗(使徒行传九章23至25节);保罗说: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马士革城,要捉拿他。我们无法确定的问题是:当时到底是谁真正在掌管大马士革城。一直到主后34年以前,都可以肯定是罗马人在统治,而且他们的统治可能还更久一点;但是,因为大马士革城在主后34-62年间并没有罗马的硬币,一些历史学家就认为:拿巴提约从主前9年到主后40年间,都是由亚哩达王四世——希律安提帕的岳父——统管,到主后34年时扩充疆土,包括了大马士革,当国王自己忙于管理他在彼特拉的王宫时,就由一个代理人监管大马士革。要是这样的话,就很可能(像修斯所主张的)连提督本身也是犹太人(比较一下亚哩达和混血的希律之间的关连),委派一个犹太小组,专门管理犹太人的事件。这样一来,这次搜捕保罗就是由犹太同胞策划的许多次行动中的第一次。但更可能的是:罗马人从来没有放弃统治这城的权利。这样说来,「提督」就可能是亚哩达王所委派,来管理拿巴提阿拉伯人在该城的半自治殖民地。罗马在其他城市也采用这类的安排(例如:在亚历山太的犹太人,在他们城市的那个地区似乎就长期享有半自治的行政自主权);而且,事实上,《和合本》翻译为「提督」的这个词(ethnarchēs),通常是指管理一个部落的次级主管。就这观点看来,保罗传福音的活动冒犯了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而他在阿拉伯的活动则冒犯了拿巴提的阿拉伯人。因此,犹太人(使徒行传)和拿巴提人(保罗)就联手要阻止他,引发出这次的逃亡。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