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为何说不

第四章

质疑四:上帝杀戮无辜的人,不值得敬拜

圣经告诉我们要像上帝,但书中页复一页描写上帝是个大杀手。

——罗伯特·A·威尔逊@1

主啊,你是有怜恤的,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大卫王@2

我走过白宫门前的金属探测器,穿过身着制服的警卫时,觉察到这里有一股期待的暗流。尽管他们努力装出一个一切如常的外表,显然幕后有件大事正在进行。莫妮嘉·莱温斯基丑闻愈演愈烈,对克林顿总统的压力日增,逼他在特别检察官肯尼斯·斯塔尔发表他等待已久的报告以前,全盘招供。

克林顿晚了半小时才吃早餐,他在我的正对面坐下,满脸憔悴,眼睛疲倦而浮肿。我关切他的健康,问他感觉如何。

“我凌晨三时还没有睡觉,”他用粗哑的低语回答。

记者们在室内后部吵闹地争着,找个拍摄的有利位置,相机嗡嗡地响,铅笔和笔记簿都待机而动。克林顿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到讲台前面。室内鸦雀无声。他往常的能言善辩现在不见了。

“我今天说话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他对一小群宗教领袖说。“我昨夜睡得很晚,思索与祷告我今天应该说的话。”

他拿出他的眼镜,好能读出他写在一张纸上的文字。随后,他作了自从传媒揭露了他的丑行以来最感情化也最耸人听闻的陈述。

“我想不出有什么巧妙的方法来躲避不说我犯了罪,”他说,他的眼睛湿湿的,满脸痛苦的表情。“这对我很重要,凡是受过伤害的人都要知道,我感到的难受是真挚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的家庭,还有我的朋友,我的幕僚,我的内阁,莫妮嘉·莱温斯基和她的家庭和美国人民,我请求他们所有的人的饶恕。我已经悔悟—–我求上帝帮助做个我要做的人。”

这就是他,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说他因为和前白宫见习生最最不道德的行为而“精神破碎”。所有他在经济上的建树,外交上和社会计划上的努力,全都淡入背后,而占据了舞台中央的是不能掩饰的品格问题。

人们都期望政客们建立正面的公众形像,通过自吹自擂的新闻稿和灵巧的“美容术”把这形像擦得容光焕发;然而他们的真实性格,常常由他们远离聚光灯的个人好恶中透露出来。一个人私下的道德取舍——对婚姻是否忠诚,对他人基本上是否忠实一必然和他们处理政事大有关系,因此能暴露真正的为人。

我是无神论者的时候,认为基督徒在建立正面公众形像上,能传授政客几手。基督徒会不屈不挠地专注上帝性格的可爱方面——祂的爱心、祂的恩惠、祂的宽恕、祂的慈爱、祂的仁慈——但是会缩小甚至忽视圣经中那些彷彿显露祂性格中比较有问题的片段。

一旦把注意力放到他们不大提起的旧约和其中所记杀戮或大规模流血事件的时候,人们突然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上帝。跟克林顿一样,在他婚外情的故事找到真凭实据以后,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众形像就破产了。有爱心和仁慈的上帝的形像,给看来像是残忍和报复的故事蒙上阴影。这些惨酷的故事反映的是祂的真实性格吗?如果是,祂还值得人去敬拜吗?

查尔斯·坦布尔顿有他自己的意见。“旧约里的神绝对不像众多基督徒信奉的神,”他说,”祂的公义按照现代标准只是暴行—–。祂有成见、爱发牢骚、报仇心重,维护自己的特权。”@3

无神论者乔治·H·史密斯(George H.Smith)同意上述意见。“旧约记载了一系列上帝可观的暴行,”他说,“耶和华往往为了不寻常的过犯,喜欢用瘟疫和饥荒消灭大群大群的人。”@4史密斯征引美国前总统杰弗逊的话,说旧约记载中的上帝是“残忍、报复心重、反覆无常且不公正。”@5

问题已经够让人心烦的了,但还有一个带出来的问题需要探究。在评价上帝的性格上,批评家和基督徒使用的资料来源都是圣经。然则圣经真的靠得住吗?圣经难道满了矛盾和不一致,以致可靠性受到损害吗?它作为历史的参考价值,不是由于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而有了问题了吗?它难道只是一部富于想象的传说集,而不是宇宙造物主的精确描写吗?

这两个问题——上帝的品格,和旨在记述祂言行的书的可靠性,是我灵性追求时的两大障碍。那时我埋首于书籍与文章之中,希望取得一些推理翔实的结论。要是我那时就能像现在这样,坐下来访问一位世界上最有名望最有实力的护教学者就好了。

访问四:诺曼·L·盖斯勒(Norman L.Geisler)博士

在诺曼·盖斯勒列举圣经章节、考古成就、科学发现和历史事实去反驳存心中伤基督教的人的时候,他是个锲而不舍、凛然可畏的辩士。他的百科全书般的记忆和连珠炮般的辩才,多年来令许多人折服。

但是盖斯勒博士迎我进入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镇南方福音神学院朴素而舒适的院长办公室时,我见到的是个语音柔和、祖父式的人物。

他穿着随便,一件蓝色尖领钉有纽扣的衬衣,外面罩着一件杂色毛衣。他满脸微笑,有一种朴实的幽默感。即使如此,我很快就发现他在集中精神应付我远道带来的挑战。

盖斯勒是个著作等身和得过奖的作家,他写过、与别人同着过和编辑过五十多本书,包括典范性书籍如《圣经入门》、《圣经无误》《哲学入门》《宗教哲学》《怀疑者提问》《批评者提问》和《迷信提问》。近著中有长达841页的《贝克护教学百科全书》Baker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这部书有系统地讨论从绝对真理到佛教禅宗的所有问题。

盖斯勒曾在惠顿学院、底特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威廉丁代尔学院与西北大学就读,他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伊利诺州鹿田镇三一福音神学院宗教哲学系前任系主任,达拉斯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授。他是美国哲学会、美国科学联合会和美国宗教学院的会员。

盖斯勒屣痕处处——他去过美国五十个州,六大洲里的二十五个国家——就支持基督信仰的证据发表演讲,跟声名卓著的怀疑派如人文主义者保罗·科兹(Paul Kurtz)进行过辩论。所以我知道我提出的问题难不到他。不过我是带着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前来的。

我们隔着一段距离面对面坐在两张栗色皮椅上。我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位受人尊敬的美国爱国志士所说的措辞锋利的话,他对基督教的批评是有名的。

“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我开始,“1794年在《理性时代》里写道:“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读到那些猥亵的故事,骄奢淫逸的行为,残忍与虐待的处刑,毫无怜悯之心的报复,整部圣经倒有大半充满这些,觉得若称之为魔鬼的作品倒很符合,而非上帝的话语。’”@6

我抬头望着盖斯勒,看他是否在佩恩言语刺痛之下畏缩。“这是个有力的质询,”我说,“如果佩恩现在坐在这里,你将怎样回答他?”

盖斯勒调整了他的金丝眼镜,然后咯咯地笑着说,“首先,我要说的是,他不幸没有一部圣经。他写《理性时代》前一部分的时候,他没有圣经。但除此以外,我认为他混淆了两件事:圣经所记录的和圣经所赞同的。”

“给我举几个二者不同的例子,”我说。

“例如,圣经记录了撒但的谎言和大卫的淫行,但是圣经并不赞同这些事,”他解释。“那是真的,圣经里有许多恶劣的故事。《士师记》报导一个女人给人强奸,然后被人把她的尸身切成十二块,分送给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7但圣经肯定不赞成这件事。其次,我认为佩恩说的不符事实。圣经并没有记载上帝下令残忍暴虐地将人处刑。”

我举手抗议。“大卫被称为最合上帝自己心意的人,可是圣经说他用苛刑虐待他的敌人,”我指出。“圣经说他“把他们拉出来放在锯下、或铁耙下,或铁斧下,或叫他经过砖窰。’@8(中文和合本圣经撒下12:31)让我听起来这很残忍,也很暴虐!”

“别急,”盖斯勒教我小心。“你征引的是圣经英文钦定本,那里的译文容有误解。新国际版圣经阐明了(和合本中译也在括号中说明了)原来的希伯来文,说大卫“把那里的人带出来,叫他们用锯子、铁耙和斧头劳动,还叫他们制造砖瓦。这是劳动——,不是虐待——,比起他的敌人的残忍来,这就十分仁慈了。而且,这是另一例证,圣经记载的并不一定是它认同的。”

击中了要害!我在心里想。我赶快从新部署继续进攻。“抛开这个不说,旧约里仍然有大量屠杀,”我说。“是不是在旧约里往往残忍的上帝与新约仁慈的上帝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呢?”

盖斯勒微笑。“你问这个很有意思,”他回答。“因为我刚研究过,圣经英文钦定本中译成“慈悲”的那个字,我发现一共出现过261次一其中百分之七十二出现在旧约。和新约比较是三对一。然后我又研究过“爱”字,发现它出现过322次,新旧约大约各占一半。所以新旧约对爱的重视是相同的。

“讽刺的是,”他继续说,“你可以主张新约的审判性比旧约还强烈。譬如说旧约很少谈到永刑,新约就谈得很多。”

“那么说来,上帝的性格没有改变?”

“对,事实上圣经说“因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9在新旧约里,你找到的是同一位没有改变的上帝——一位圣洁,绝不容忍罪恶的神,一位慈爱、怜悯、有恩典富于同情心的神,宽恕所有悔罪的人。”

有同情吗?我自思自忖。祂慈爱吗?是我把性格问题推到顶点的时候了。

上帝下令屠杀

我盯住盖斯勒的眼睛。我对上帝的性格提出最尖锐的反对时,声音带着讥诮。“你谈到同情和怜悯,”我说,“当你看到上帝下令种族灭绝时,很难体会到这种品德。祂在《申命记》第七章中叫以色列人去灭绝净尽“迦南人和其他六国的国民”,也不可怜悯他们。’”

这使我如数家珍地一路说下去。“而且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我继续说,增加了说话的速度。“上帝下令杀戮每一个埃及人的长子,祂用洪水淹没世界,屠杀了成千上万的人。祂对以色列人说: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悯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10这听起来很像一个暴虐和残忍的上帝而不像一个仁爱的上帝。如果祂下令杀死无辜儿童,你怎能希望有人敬拜祂呢?”

尽管这问题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盖斯勒还保持着平静而有理性的声调。“这就证明,”他说,“上帝的品格绝对圣洁,祂一定得惩罚罪恶和背叛。祂是个公正的法官,这是祂的本性。但是祂的性格也非常仁慈。注意:如果有哪个想逃避,祂会让他逃走的。”

盖斯勒停顿下来。我的问题显然需要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李,你提了一大堆好问题,值得作一个周详的回应,”他说。“如果我们比较仔细地研究一下这些经节,你介意吗?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查考,就能发现只是同样模式的反复出现。”

我作了一个让他进行的手势。“请便吧,研究它们,我确实需要了解。”

“让我们从亚玛力人开始,”他开口说,“李,你要注意,他们一点也不无辜,一点也不。他们不是好人。事实上他们彻头彻尾邪恶。他们的使命是毁灭以色列人。换句话说就是进行种族绝灭。好像他们还不够邪恶,想想有多少事情悬置未决。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想藉着这一族经由耶稣基督把救赎带给整个世界。

“所以你是说他们应该遭受毁灭?”我问他。

“由于他们深陷罪恶中,有必要把他们灭绝,”盖斯勒说。“假如硬心不改的余孽存留下来,他们很可能重振旗鼓攻袭以色列人和上帝的计划。他们是固执、万恶和好战的人。你知道他们有多可怕吗?他们一直尾随以色列人,怯懦地屠杀落在队伍后面的老弱和残废。

“他们要把以色列人从地球表面赶绝。上帝本来可以通过天灾如洪水处理他们,但祂用以色列人作为刑罚的工具。祂不只为了以色列人采取行动,最终也为了历史上所有的人,为了他们的救赎,因为救世主将在以色列人中降生。

“但是儿童呢,”我抗议,“为什么无辜儿童要被惨杀?”

“让我们记住,”他说,“严格地讲没有人是真正无辜的。圣经在《诗篇》第51篇里说,我们都在罪中出生,那就是说我们有背逆和犯罪的倾向。我们还要记住上帝是生命的主宰。一个无神论者有一次在辩论中提出这个问题,我回答说,上帝创造了生命,祂有权把生命拿去。如果你能创造生命,那么你可以有权把生命拿去。’听众掌声雷动。

“人们假定,凡是人认为错的,上帝也会认为是错的。可是我不能夺去你的生命,因为我没有创造它,它也非我所有。举例来说,我不能进入你的庭院,拔起你的矮树丛,把它们切断,摧毁它们,移植它们,把它们搬来搬去。我可以在我自己的庭院里做这些事,因为我是它们的主人。

“上帝有全权处理所有生命,如果祂愿意,祂有权夺去生命。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上帝能夺去每一个人的生命。这叫做死。仅有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我们得把这些留给上帝。”

儿童如何?

理智上我能了解盖斯勒直到现在的回答。可是在情绪上它就难以让人接受。我仍然感到不安。“可是儿童呢—–”我坚持地说。

盖斯勒本人有六个儿女和九个孙儿女,他深爱儿童。“从社会和身体方面讲,从古到今儿童的命运总是和父母连在一起的,不管是好是坏,”他指出。

“可是,李,你要明白亚玛力人的情况。在那种彻底邪恶、暴戾和败坏的文化里,儿童完全没有希望。这个国家为罪恶污染得那样厉害,就像坏疽病生在一个人的腿上,上帝得把那条腿切断,否则坏疽就会扩散遍及全身,什么东西也不会留下。在某种意义上,上帝的行动是一种怜悯。”

“怜悯?”我问。“何以如此?”

“根据圣经,每一个在能负责的年龄以前死去的小孩,都可以进天堂跟上帝一起享受永生,”他说。“如果他们在那可怕的环境里继续生存,到了须负责任的年龄,毫无疑问他们就会变坏,永远迷失。”

“你何以认为儿童死后能上天堂呢?”我问。

“《以赛亚书》七章十六节谈到孩子在道德上负责以前的年龄,也就是“晓得弃恶择善”以前的年龄。大卫王说他必往他的出生时死去的儿子那里(撒下12:23)。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就是这样的人,”这都意味着儿童要上天堂。@11此外,圣经上还有大量别的章节支持这个立场。”

这里有个明显的矛盾,我立即提出。“如果儿童在到达负责年龄就死去,对他们是件好事,为什么这话不适用于没有出生的儿童呢?”我问。“如果他们被打掉,一定进入天堂;如果他们出生长大,可能背叛上帝,结果打入地狱。这不是赞成堕胎的强有力的论据吗?”

盖斯勒的回应来得飞快。“不是,这是个错误的类比,”他执着地说。“首先,上帝今天并没有叫谁去堕胎;事实上堕胎是违反圣经教导的。你要记住,只有祂能决定取人的生命,因为祂是最高的生命创造者。其次,今天没有一个文化像亚玛力人社会那样彻底腐败。在他们那个文化里,没有希望;但今天,有希望。”

“因之,”我说,“你不认为上帝下令杀尽亚玛力人是没有道理的?”

“你要记住这些人有足够的机会痛改前非,避免灾祸,”他说。“事实上如果你把迦南人和亚玛力人算在一起,他们有四百年可以悔改的时间。这是一段很长的时期。可是,在等了几个世纪,给了他们机会离开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帝公义的本性,才对付他们任性的罪恶。祂绝对没有莽撞从事。

“我们还要记得,那些要脱离这祸的人,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有的是充分的机会。毫无问题,想免于毁灭的人,已经逃走,没有受到波及。

“圣经《约书亚记》第六章谈到耶利哥城和迦南人的毁灭,模式是一样的。这是个非常邪恶的文化,以致圣经说,它触怒了上帝。他们陷溺于野蛮,残忍,乱伦,兽交,淫乱的迷信崇拜仪式,甚至将儿童烧死献祭。他们是好战的文化,要灭绝以色列人。

“你在这里又看到恶人遭毁灭,不过他们之间的正义之人还是得救了。例如保护以色列探子的喇合就没有和别人一同毁灭。你还要看看尼尼微城败坏的居民得到什么结果。神要刑罚他们,因为他们罪有应得,但是他们悔改了,神也收回了祂的刑罚。所以要点在这里:谁悔改了,神就愿意救谁,一直是如此。记住这点很重要。

“你要明白,神在这些事例里的目标,是毁灭败坏的族类,因为整个架构已为罪渗透,如果人愿意悔改祂不毁灭人民。”

“那样说来,这是一个给了人充分警告的模式?”我问他。

“当然,”他说。“还要考虑此事:大多数妇女儿童在实际战争开始前早已逃匿,留下战士去面对以色列人。实际上究竟有多少妇女儿童牵涉在内很成问题。

“此外,按照神颁发给以色列人的行为准则,不论什么时候进入敌城,他们都得向居民提出和议。居民有个选择:他们可以接受和议,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不会被杀,或是冒着生命危险不接受和议。这是合理且公平的。

我得承认这些深入的探讨使情况显得更加清楚,尤其是行动前给予足够的警告,和妇女儿童大概均已撤离战区的解释。这些记载虽然困扰人,但有助于知道以色列人在攻战之前先提和议,而圣经的模式是悔改的人有避免受罚的机会。

“那么说来,神不是任性的了?”

“祂不任性,也不专断,祂不残忍。但是,李,我得告诉你一点事情:祂无可否认地公正。祂的本性要求祂对付那些倔强而故意坚持做坏事的腐败分子。难道这不是祂应该做的事情吗?难道这不是我们要的伸张正义吗?一个需要记取的主要之点,是从古到今对那些肯悔改转向祂的人,祂是同情的,仁慈的,亲切的,和善的。最后我们都会看到祂的公正。”

仍然有另外一个滋人疑窦的插曲——这又牵涉到儿童——好像在质疑盖斯勒关于神从不任性的说法。它是整部圣经中最奇怪的插曲之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