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三部、卡利他的终结

第五章、文艺复兴时期爱乐实观念的更新

第一节、爱乐实的重生

在整个中世纪期间,爱乐实一直非常活跃,但它被囚禁在卡利他里面。爱乐实可说是这个综合体里面最重要原素,深深影响一般人对基督教的看法,却没有人注意到其实它已经改变了整个基督教。除非直接翻阅爱佳泊与爱乐实思想的希腊文献,否则难以了解这两个中心观念之间的交互影响。前面提到多玛斯所写的伪丢尼修注释De nominibus就是常见的例证。多玛斯根据他所取得的文本,认真的探讨该如何用dilectio和amor这两个意思和份量都相同的字词叙述上帝的本质;而他从来就不知道被翻译成dilectio和amor的希腊原文其实是ἀγάπη和έρως。因此,他在阐释丢尼修结合两个中心观念的努力时,对丢尼修要克服的难题根本毫无头绪。他从来不知道问题的症结不只包括《新约》中「上帝就是爱佳泊」的意义,同时也牵涉新柏拉图学派「上帝就是爱乐实」的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一切。

不过,中世纪末的时候整个情况完全改观。土耳其在十五世纪中叶,土耳其征服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导致希腊难民大量涌入意大利,于是西方世界得以直接接触希腊文化及语言。结果就是造成对古典文化的研究陡增,而且范围不只限于古代哲学。Ad fontes——「回归原头」就是这个新时代的口号。当时在麦第奇(Medici)赞助下创立的「佛罗伦萨柏拉图学院」(Platonic Academy in Florence)可以显示出这些原件的范围。当然,我们不能过度渲染这些「学院」的层次。它称不上是大学,也比不上高等公立学校;它既不是科学研究机构,也不是专门的研究中心。它比较像是古代的哲学门派,半似哲学社团,半似神秘宗教组织。至少就其遗留下来的最重要迹象看来,学院的最重要活动应该就是社交,也就是哲学飨宴(philosophical symposium)。@1这所柏拉图学院的中心人物是费西挪(Marsilio Ficino,生于一四三三,恰好比路德早五十年)。从他著作的主题@2可以清楚看出来,他想要为古代的爱乐实传统注入新血。他的作品大都是翻译与注释柏拉图、伯劳丁努斯、蒲罗克鲁以及伪丢尼修的著作。费西挪的兴趣主要在于探讨爱乐实观念在整个中世纪的传承;如果爱乐实观念曾经在奥古斯丁的影响下,被囚禁在卡利他里面的话,费西挪现在就希望能把它释放出来而恢复其原貌。

@1参MarsilioFicino:In convivium Platonis,de amore,commentarius.开场白中提到:「柏拉图,哲学家之父,在满八十一岁十一月七日那天用完餐后离世。这场为纪念他的生与死的而举办的年度飨宴,从古代柏拉图学派开始一直延续到伯劳丁努斯和波尔菲里的时代。但是在波尔菲里之后,这些庄严的飨宴就暂停一千两百年,直到当代的麦第奇下定决心重新恢复柏拉图的飨宴。」这场重新恢复的飨宴首度举办的时间是一四七四年的十一月七日。当时有九位柏拉图学派人士受邀出席,「正好符合缪斯女神的数目」。

@2费西挪思想的一般介绍见W.Dress Die Mystik des Marsilio Ficino1929(Arbeiten zur Kirchengeschichte,hrsg.von E.Hirsch und H.Lietzmann,14).关于佛罗伦萨柏拉图主义及其往后时期的影响,见J.Nordstrom:Georg Stiernhielm,Filosofiska fragment,I.Inledning,1924,pp.xliv ff.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让卡利他趋于灭绝的威胁。这两个中心观念积聚在综合体里面的张力强烈到导致整个综合体不得不瓦解。瓦解后的情形可以归纳为:文艺复兴承接起爱乐实观念,宗教改革则承接起爱佳泊观念。费西挪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热衷于爱乐实的最明显的证据。

费西挪对柏拉图充满无限的景仰之情。在他现存的第一本著作中,他表示柏拉图犹如「哲学家的上帝」@3,而同样的观点贯穿他整部著作。他的全付精力都专注在重振古代的柏拉图精神,而且他坚信这就是未来的趋势。他鼓吹这个理想的无比热情与信念,在一封他写给有志一同的贝萨里昂枢机主教(Cardinal Bessarion)的信中表露无遗。「来吧,贝萨里昂,庆祝柏拉图神圣的威严,而所有我们这些他的信徒可以庆幸自喜的时机已经成熟。」@4但他是从新柏拉图学派的观点评估柏拉图,并认为新柏拉图学派是柏拉图隐而未显的思想的合理延伸。他在写给贝萨里昂的信中表示,柏拉图是第一个从上帝手中得到珍贵黄金的人。他接着说,但是「当这黄金被丢入熔炉的时候,首先是伯劳丁努斯,接着是波尔菲里和杨布里柯,最后则是蒲罗克鲁,然后历经烈火的试炼后杂质都消除殆尽,于是黄金绽放出强烈的光芒,甚至整个世界都充满美妙的光辉。」@5

@3De Voluptate,Proemium,tom.i.,1009a:“Plato,quem tanquam—–sequimur atque verneramur.”

@4″Venerunt,iam vernerunt—–familia summopere gratularemur.”Epist.,lib.I.tom.i.,602b.

@5"Plato noster,venerande—–miro splendore repleverit."同前,602a.

在这种氛围中,难怪柏拉图学派的二元论和新柏拉图学派的神秘主义会在费西挪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灵魂是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与客旅,人类的不幸就是这个不朽的神圣灵魂被囚禁在必朽的肉体里面。@6救恩就是摆脱感官世界,以及灵魂与上帝合而为一。灵魂只有藉着死亡才能得到彻底的救赎。但我们即使还活在今生也必须为此预作准备。哲学在这里的最大作用就是「默想死亡」(meditatio mortis)。哲学与宗教在这里殊途同归,这也是其他爱乐实观念领域常见的情形。哲学是一种救恩之道,亦即爱乐实之道。@7我们每天都必须透过默想、神秘主义以及狂喜挣脱把我们束缚在感官世界的枷锁。

@6“Immortalis animus in corpore mortali semper est miser.”Epist.,lib.I.,tom.i.,651a.

@7文艺复兴时期对占星学趋之若鹜的兴趣明显透露出爱乐实的影响力。以往认为这只不过是当时流行的「迷信」,因此使得我们手中掌握的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的最重要证据就此被忽视。这个高深的迷信中,隐含着科学与宗教的议题。这里所重视的是后者。爱乐实敬虔和占星信仰长久以来始终相互依存,而爱佳泊则排斥占星宿命论。人本主义学者墨兰顿(Melanchthon)非常重视占星学的教导,而路德却对之嗤之以鼻,并不让人感到意外:“Es ist ein derck mitirer kunst."W.A.Tischreden,Nr.5013,Bd.IV.,p.613,6.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上对信仰抱持着各不相同的态度。「基督教认为世上没有跟至高神同等或者较低等的神明与力量;它跟自然科学一样拒绝探讨与预测上帝的旨意。」

德雷斯(W.Dress)特别指出,就此认为费西挪只不过是死灰复燃的新柏拉图学派是相当错误的想法。@8费西挪确实喜好从这个角度审视他的著作,但他的思想中还有其他非常不一样的面向,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就可以了解,那些才是他的优点,而不只是限于柏拉图与新柏拉图的成分。新的趋势是把重点放在瞬间即逝的人身上:现实中的人被以前所未见的方式安置在阶段宇宙的中心。简言之,这是人——神(human god)的问题。

@8W.Dress,前引书,76页以下。

第二节、人——神(The Human God

「喔,披着必朽外衣的神圣族类,要了解你自己。」这句费西挪《致人类书信》的开场白@9就是他思想主旨的集大成。他向他自我以及他所属的族类弯腰鞠躬表达最深的敬意。@10他所崇拜对象就是人一神。

@9″Cognosce teipsum,divinum genus mortali veste indutum.”Epist.lib.l.,tom.i.,642a.

@10费西挪给人类书信的别致标题是:《Cognitio et reverentian suiipsius omnium optima》同前。

当然,费西挪认为人是一种神明的想法并不新奇。爱乐实敬虔的信徒一直都这么认为。从某一个观点看来,认为人具有神性(不论是所谓灵火或其他东西)的观念就是爱乐实论的根基,从而救恩也就是我们内在的神性返回其根源,也就是上帝。然而,费西挪替这个旧观念换上新衣并赋予新的意义。它换上的是以人为中心(anthropocentric)的新衣。现在我们可以说,爱乐实观从起初就是以人为中心;柏拉图以及新柏拉图学派的爱乐实是一种占有的爱,因此其本性是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但是以自我为中心跟以人为中心并不一样。只要观察各家学说的重心就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学派的重心是放在客观事物上,也就是观念或所谓圣界。纵然人类基本上是具有神性的存在,但是就当前的处境来说,他是可怜的囚徒。人类的欠缺是最主要的重点,而且人类并没有得到他本当享有的尊位,不过这一切完全是从他原本在高层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想法推演出来的。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思想就是这个高层世界为中心。

但现在这一切都完全翻转,从客观转变成主观,从超越转变成内在。这个转变从伊利基拿就已经开始发生,@11而到文艺复兴运动和费西挪时这个转变早已大功告成。文艺复兴运动的特色显然就是其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

@11参英译本605页。

这个学说的主要文献就是费西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柏拉图神学:灵魂不灭》(Theologia Platonica:De immortalitate animorum)。@12他在前言中表示,他主要论点就是灵魂具有神性。@13他发现这就是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共同的基本信念。@14而他接着就引用「眼睛具有趋光性」这个古老观念阐释这个想法。@15正如眼睛只能够接收太阳光的原因是它具有跟太阳同样的本质——「同质相吸」,因此我们具有任何上帝观念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本质中具有神性。但由于人的灵魂一直被囚禁在黑暗的肉体牢笼里面,所以始终无法认清自我的本相,因此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具有神性,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挣脱尘世的枷锁,然后「乘着柏拉图的羽翼,在上帝引导下,自由的上腾到穹苍,我们就可以立即认清我们本性的庄严崇高。」@16

@12M.Ficini Opera,tom.i.,74-414.

@13Prooemium,p.74a.“De divinitate animi”也是费西挪书信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参例如Epist.,lib.l.601a与642b;lib.ll.,681b与685;lib.VI.789b;lib.VII.891.

@14费西挪针对这一点非常巧妙的引用奥古斯丁的文字,因此柏拉图学派只需要稍微改变几个字词就可以让他们的观点跟基督教思想完全一致;参英译本240页以下。我们可以补充说,费西挪架构「柏拉图神学」不是要刻意跟基督教唱反调。他深信这二者在基本上是一样的。尽管他活跃在「柏拉图学院」,却没有任何疏离基督教的迹象。「柏拉图学院」在佛罗伦萨创立以及费西挪完成《柏拉图神学》的那一年(主后一四七四年)他开始担任圣职,而他已经在前一年接受按立为神父。同时,我们必须驳斥一般认为费西挪的目标是要把柏拉图思想和基督教融为一体,或证明它们是一致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个想法的起源是误认为在费西挪眼中,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体系。但,其实他早已认为二者是一体的。

@15Theologia Platonica,Prooemium,74a.参lib.XIV.,cap.viii.310b.J.Lindblom:Det solliknande ogat.(art.in Svensk teologisk kvartalskrift,1927,pp.230-47).

@16Theologia Platonica,lib.I.,cap.i.75.

我们的本性有何庄严崇高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人犹如一个微阶段宇宙,他里面包含着整个阶段宇宙其余的万物。这就是费西挪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这也溢于他的言表。他有重拾柏拉图与新柏拉图用语的积习,然而只要他一这么做,一切就显得非常传统。但是一提到以人为中心这个题目以及人类胸怀整个阶段宇宙这个议题的时候,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他这时会倾吐心中的个人思想;接着就文思泉涌而口若悬河。他赞叹人类——但要注意,这是指现实世界的人。因为所谓人就是微阶段宇宙指的正是这凡尘中属于感官世界的被造物。正是这种处境中的人类涵盖所有大阶段宇宙中的一切。构成整个阶段宇宙的五个阶段中,人类位居中间阶段,因此可说是位居世界的中心。在人类之下的是物质实体以及「各种属性」(qualities),而在其上的则是众天使与上帝。但人把这一切都集于一身;所有的存在都不会在他以外。人掌管物质实体以及「各种属性」,而且人本身与众天使和上帝合而为一。@17人主掌四个原素:脚下踏着土,涉水而过,攀登最高的塔进入空气(更不用提Daedalus和Icarus的羽翼),点燃火然后在炉边享受它。但是人的能力可以达到更高的成就;人靠着神力与天齐高,更藉着胜过高天的思想超越在天界之上。@18人就是大自然的上帝,物质世界的上帝,尘世的上帝;人不只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而是「降临尘世的上帝」。@19他可以藉着思想穿透阶段宇宙深处,然后重整上帝的创造与命令。照这样看来,他的精神其实跟上帝的精神一模一样。费西挪认为,只要人能够取得必要的工具又能拿到属天的材料就可以打造出诸天。@20费西挪表示,任何看到这一切却不承认人类灵魂是上帝的对手,那他一定是心智失常。@21

@17"Proinde,cum ascenderimus—–se divinis insinuat."同前,76a.参lib.lIl.,cap.ii.116a.

@18″Terram calcat,sulcat—–mente transcendit coelum.”Theol.Platonica,lib.XIlI.,cap.iii.289f.

@19.“Deus est proculdubio—–est proculdubio immortalis."同前,290."Est utique deus in terris.”Lib.XVI.,cap.vi.369a.”Dei vicarii sumus in terra.”Lib.XVI.,cap.vii.374a.

@20″cum igitur homo—–fuerit,materiamque coelestem?”Lib.Xlll.,cap.iii.290b.

@21“Quapropter dementem esse—–Dei,esse divinam.”同前,291b.

既然人在基本上具有神性,那他必定无法忍受自己不能拥有跟上帝一样的完美与能力。@22上帝的每一个属性都吸引人要努力效法祂。上帝就是「真与善的源头」,祂是「阶段宇宙的创造者」、「在万有之上」、「在万有之内」、「常在不灭」—–等等。但这些只是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23然而,人始终都不满意于只是跟上帝一样;他一定要成为上帝才能让他「伟大的灵魂」感到满意。@24人类想要把自我提升到与上帝同等的地位,就跟鸟会飞一样自然。@25费西挪表示,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人不只是像其他生物一样爱自己,而是他还有把自己当做神一样崇拜与赞扬的特质。@26这个特质深植在人的本性之中,即使最癫狂的人也会表现出这个特质。他们会固执的坚持己见,并认为「这就是至圣者的旨意。」@27费西挪发现的另一个证明人具有神性的证明就是,对人类贡献卓著的人往往会被所有的人当做神明一样景仰,而且在他们死后,把他们被供奉为神明,这是在动物界所没有的现象。@28对费西挪来说,基督教的精髓就是人类对自我尊严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对他自己的崇拜。

@22所以尼采(Nietzsche)不是第一个认为「如果世上真有诸神的话,我岂能忍受自己不是神!」(《苏鲁支语录》Thus Spake Zarathustra,ii.2)。这个观念的新奇之处在于它从纯粹假设的前提,推论出否定的结论:「因此世上没有神。」费西挪与用超人取代上帝的尼采以及认为神只不过是人内心幻想之投射的费尔巴哈(Feuerbach)都相去不远。

@23Theol.Platonica,lib.XIV.,cap.i.299a.

@24这就是lib.XIV.,298-329的主题。"In quo apparebit—–etiam fiat Deus."Lib.XIV.,cap.i.298b.

@25″Totus igitur animae—–avibus ad volandum.”Lib.XIV.,cap.i.299a.

@26参lib.XIV.,c ap.viii.310a.

@27"ldem rursus,sed—–decretum mordicus tenent.”同前,310b.

@28“Cuncti denique homines—–ut deos colunt.”同前。

第三节、上帝的爱己

在经过上述讨论后,我们应该不会讶异对基督教的爱在费西挪思想中毫无立足之地。他唯一知道的爱就是爱乐实,而且是其最根本的模式——爱己。在费西挪眼中,所有的爱,不论是上帝的爱或者是人的爱,基本上都是爱己。

如果上帝被称为「爱」,那么这爱的意思不是指狭义的爱,而是指(1)祂是所有爱的原由(cause),以及(2)祂爱祂自己。@29费西挪也沿用经过伪丢尼修改造的新柏拉图爱观。上帝就是爱乐实@30——也就是对祂自己的爱乐实。身为至高善的祂永远都享受着祂自己的完美。@31正如三一上帝是以祂自我为中心,而其永恒的爱也是以祂自己为对象——爱的主体、爱自身、爱的客体,@32从上帝涌出并充满以及维系整个世界的次序的爱,最后会引导万物归回上帝,而这一切所彰显的就是祂的爱己。@33上帝爱我们人类是因为我们是祂的创造物;就我们来说,上帝所爱的单单是祂自己。@34

@29″Praeterea Deus appellatur—–quia seipsum amat.”In Dionysium Areopagitam De divinis nominibus,tom.ii.49a.

@30“Testantur hoc et—–Theologi summopere confirmarunt.”In convivum Platonis,de amore,commentarius,Oratio O.,cap.iv.,tom.ii.286a.

@31“Quapropter ipsum bonum—–quale vult ipsum.”Theol.Platonica,lib.ll.,cap.xi.,tom.i.107a.

@32“Est igitur penseDeum,amans,amor,amatum.”In Dion.Areop.De div.nom.,tom.ii.49a.“—–quo Deus se—–revolvitur in seipsum.”同前·"—–primus amor penes—–circulariter se revolvens.”同前。

@33″Divina vero haec—–manavit iterum remeat.”In convivium,Oratio II.,cap.ii.,tom.ii.287a.

@34″Si Deus sibi—–magis filium genitor.”Theol.Platonica,lib.Il.,cap.xiii,tom.i.108b.

但是正如上帝无止尽的爱专注在祂自己身上,在一切事情上都效法上帝的人类精神也一样。@35就人类精神来说,爱己就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按照费西挪的看法,这不只是客观的现实状况,更是理当如此的状况。@36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说爱人。因为我们能在所爱的人身上发现我们自己,而爱他也就无异于爱我们自己。@37确实,费西挪勇于把我们对上帝的爱归约为对自我的爱。费西挪语气坚定的表示,爱上帝是手段,爱己是目的。当然,在早期的爱观历史上也隐约透露出这种观点。奥古斯丁认为对上帝的爱跟真正的爱己是一样的。但是这两种表达爱己的方式非常不一样。奥古斯丁认为爱己的人会在上帝面前谦卑自我,并承认上帝就是他的一切以及他的「好处」,而且会说:「亲近上帝于我有益」(Mihiadhaererre Deo bonum est)。但因为人类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妄自尊大,使得人类相信他可以与上帝「对抗」,并把祂视为任由人——神摆布的工具,于是产生出一种非常不同的爱己。人类的爱己从未被渲染成这种意义,也未曾表现过这种肆无忌惮的自负态度。我们为何要爱上帝?费西挪的回答是:Ut nos ipsos prae caeteris amplectamur。我们要在上帝里面爱万物,但在上帝里面我们所爱的毕竟只是我们自己。@38按照费西挪亲自订的标题来说,本来探讨我们为何应该爱上帝的那一章,@39最后却以爱己为结论,虽然这看似奇怪;不过,却是理所当然,因为爱己才是费西挪最终的结论。

@35“Mens reflectitur in seipsam.”Theol.Platonica,lib.IX.,cap.i.198b.”—–perse movetur,et in circulum.”Lib.V.,cap.i.132.

@36“Carissima enim sua cuique esse debent.”Epist.,lib.l.645b.

@37"ldcirco cum in—–amare illum compellitur."同前,655a.

@38“—–ut Deum primo—–ipsos videamur amaviss.”In Convivium,Oratio VI.,cap.xxi.,tom.ii.315a.

@39Oratio VI.,cap.xxi.的标题是:“Quomodo Deus amandus,"315a.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