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基督教爱观研究

四、升到上帝面前

爱在精神世界的功能犹如万有引力在物质世界的功能。万物在阶段宇宙中的定位就是以「自然的次序」为准绳。上帝把人安置在被造物中最尊贵的位置;这表示人应该把自我的欲望转向上方。正如物质实体被自我的重量拖累下坠,灵魂则因为卡利他而能上升到上帝面前。@118世上的人们或许会认为卡利他是一种包袱:律法通常会被视为沈重又困难的负担,这种想法也会波及卡利他(律法的成全)。但是从一个角度看是人要承担卡利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卡利他要承担世人。人乘着「卡利他的羽翼」上升到天堂。@119奥古斯丁的另一个比喻是:「正如橄榄油不会沈淀在任何液体底层,而是一拥而上浮在最上层,同样,卡利他不会被压抑在下层,而是必定会奋力往上。」@120这股向上的趋势全盘主导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诠释。卡利他所反映的是人类最宏伟的理想,这不仅符合人类本性,也是上帝所喜悦的。基督徒的一生就是无止尽的跃升,而面见上帝与享受上帝就是其最终目标。

@118″Si essemus lapides—–fertur,quocumque fertur.”De cir.dei,lib.XI.,cap.xxviii.

@119″habent enim et—–imnplebitur lex Christ.”Sermo CLXIV.,cap.v.

@120"Sic et caritas—–ad superna emineat."In ev.jn.,tract.vi.20.奥古斯丁就是从这个观点解释《林前》十二31。

奥古斯丁在提到跃升的时候,他所指的大致上就是人类从感官世界上升到上帝的纯粹精神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发现三种上升的模式:德行(Virture)、冥想(Speculation)以及神秘主义(Mysticism)这三种阶梯。

(1)某些人或许会奇怪奥古斯丁这么重视恩典,却能轻松的谈论人的功德(meritum),而且确实认为与上帝相交就是一种藉着德行的阶梯上升的途径。@121每当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往往都会指出功德观念从特土良开始就一直在主导西方基督教,甚至连奥古斯丁也无法完全抵挡这个传统,即使这与他基本的恩典教义相抵触。不过,即使事实如此,这还不足以说明功德观念在奥古斯丁思想中的定位。不论如何,就这样认为某些要素属于基本教义,而其他要素则是额外添加的,还是不甚妥当。就奥古斯丁的思想来说,认为功德观念以及德行观念都是通往上帝的途径并不是额外添加的,而是自然衍生出来的。唯有知道这些显然互相冲突的观念可以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并行不悖,才算是真正了解他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其中有两条思绪,其一是恩典,另一是功德与德行;但对奥古斯丁自己来说,二者之间毫无冲突。这是因为他主张:「当上帝赞赏我们的功德时,祂其实不过是在赞赏祂自己的恩典。」@122卡利他把恩典和功德连结在一起。卡利他一方面是人藉着恩典领受的恩赐,另一方面它是「律法的成全」,因此也就是所有德行的总结。因此,藉着功德或者德行的阶梯上升,其实就是卡利他本身的上升。@123

@121奥古斯丁在De doctrina christiana,lib.ll.,cap.vii里面提到德行的七个阶段或步骤:timor dei,pietas,scientia,fortitudo,consilium misericordiæ,purgatio cordis,sapientia。简单的说,它们的意义如下。上升的起点就是对死亡与审判的畏惧,因为「敬畏耶和华就是智慧的开端」,这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肉体及其骄傲钉在十字架上。接着我们要坚守圣经并且顺服它,即使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也一样。第三步就是要了解圣经的意义并且知道其中的一切都以爱为依归,也就是要尽心爱上帝,而爱上帝已经涵盖爱邻舍与爱自己。第四步就是人要得到力量拾弃短暂的世俗,并全心爱永恒的事物。基本上这关乎对上帝的爱,但在第五步的时候,我们看到它应用在爱邻舍上的意义;在此阶段人要实际去爱与怜悯自己的邻舍,直到最后达到爱自己仇敌的地步。这就是第六步的前奏。此时他几乎已经可以与上帝相交,因为他已经洁净自己的心而能够在此世尽其可能的面见上帝。至此距离最终目标就只差最后一个步骤-享受永恒智慧。

@122Epist.CXCIV.,cap.v.19.”Et ipsa tua merita illius dona sunt.”Enarr.in Ps.cxliv.11.“Quia et ea—–dona sunt ejus.”De trinitate,lib.Xlll.,cap.x.14.”Dei dona sunt merita tua.”De gestis Pelagii,35.“QQuod ergo præmium—–dona misericordiæe suæe.”In ev.Jn.,tract.iii.10.参Conf.,lib.IX.,cap.xiii.34.

@123"Et exaltatus est—–auras libertatis attollunt."Enarr.in Ps.xvii.11.奥古斯丁在这里引用的诗篇十八篇提到主降临世间。奥古斯丁在他拉丁译本的帮助下,把降临改为上升:上帝从高天降临为人打通那唯一能让人接近祂的道路,也就是藉着卡利他的上升,亦即德行的上升。Enarr.in Ps.cxxi.12.

(2)另一个上升的途径就是冥想的阶梯。既然我们是因为罪而无法靠自己的力量了解永恒也不能接近上帝,祂就要基于祂的怜悯来帮助我们:祂已经为我们预备一个被造物的阶梯,让我们能藉着它攀登到祂面前。@124奥古斯丁根据《罗马书》一20架构出一套完整的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上帝已经把整个阶段宇宙安排成一个宏伟的「自然次序」。@125藉着它的帮助,我们在赞叹创造主的大能之余,从被造世界的最低层一步步迈向最高层,最后终于抵达上帝面前,而万物都认为我们就是祂。它们异口同声的对我们说:「我们不是你的上帝;往比我们更高的地方去寻找吧。」@126按照柏拉图的看法,万物中潜藏的美能唤醒人心中的爱乐实,并驱使他渴求美自身,因此奥古斯丁也认为被造物中的每引导我们注视它们的创造主,并燃起我们心中对祂的卡利他。凡是活在灵里的人都处于过渡阶段:如果他的目光向下,他就会发现物质世界;如果目光向上,就会发现上帝。@127因此,重要的是我们的灵应该对准正确的方向——上面。上帝不是物质实体。如果要找寻祂,就一定不能在下面找寻祂,而是要藉着冥想超越所有物质世界的事物。但即使我们已经超越整个物质领域而到达灵的领域,整个上升还是不会就此停止。上帝是灵,但跟我们这种变化无常之灵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到祂那里去,就必须进一步超越这个变化无常之灵的世界。@128通往上帝的冥想之道可以归纳如下:「超越肉体,体验灵性;超越灵性,体验上帝。」@129

@124Enarr.in Ps.cxliv.8“Transcenderat omni cacumina—–facta sunt omnia.”In ev.Jn.,tract i.5.

@125“Et grandibus quibusdam—–usque ad coelum.”Enarr.in Ps.cxliv.13.

@126"Non sumuus deus—–nisi in te.”同前,cap.xxxx.65.

@127″Tu si in——–attendis,Deus est.”In ev.Jn.,tract.xx.11.”—–qtque esse quamdam—–et corpus,animam.”同前.,tract.xxiii.6.

@128″Non est Deus—–omem mutabilem spiritum.”In ev.Jn.,tract.xxiii.9.

@129″Transcende et corpus—–et sape Deum.”In ev.Jn.,tract.xx.11.“Attolle te a corpore,transi etiam te.”同前。

(3)几乎跟冥想上升不相上下的是神秘主义的阶梯。它们两个非常难以区别,因为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神秘主义基本上跟冥想属于同一个脉络。然而,如果不提到神秘主义的上升之道就无法窥其全貌。首先,我们不妨回想奥古斯丁跟他母亲在阿斯提亚(Ostia)的对话,其内容非常符合神秘主义的类比模式。@130奥古斯丁脑中不断浮现出一个方向相同的观念,那就是人一定要在自我里面寻找上帝。@131他在这里进入的是古往今来所有神秘主义的共同途径——通往上帝的内省之道(introspective Wayto God)。对他来说,「更高超」和「更深入」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语。@132「认识自己」(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就是我们与上帝相交的第一步。奥古斯丁认为只要进入他自己的内心,然后检视他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识透三位一体的奥秘。@133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上帝,住在自己里面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一旦人离开上帝,就无法继续住在自己里面;于是就开始爱慕自己以外的事物,并且越来越沈沦在必朽的事物里面。@134归信的起点就是人重新返回他自己里面,因为人惟有回到上帝面前的同时才可能住在自己里面。@135人返回自己就是返回上帝,而返回上帝的最深意义就是返回自己。

@130Conf.,lib.IX.,cap.x.23-25.

@131"Agnosce in te—–hoc quod dicimus."同前。"Et ecce intus—–tecum non eram.”Conf.,lib.X.,cap.xxvii.38.

@132Conf.,lib.lll.,cap.vi.11.

@133参De trinitate,lib.X.

@134″Incipit enim deserto—–effunditur,inops redditur.”Sermo XCVI.,cap.ii.2.

@135"Ecce unde ceciderat—–tutissime servet se.”同前。

上述可能会让人马上就认为奥古斯丁的救恩之道,基本上跟柏拉图学派与希腊主义的想法一样。但实情绝非如此。即使它们的一般架构是一样的,但在关键点上希腊主义的救恩论只能望其项背。二者的基点与目标都大不相同。

希腊主义救恩论的基点是相信人类精神的起源和本性都具有神性。奥古斯丁对这一点的反对最剧烈;人不是化了妆的神明。他最重视的就是要划分清楚身为创造者的上帝与身为祂的被造物的人类之间的界线。上帝永远是上帝,而人也永远是人。奥古斯丁总是留意二者间的距离。他清楚明确的反对把旧约的创世故事解释为上帝把祂自己的灵的一部份吹进人里面,虽然这对喜爱希腊思想的他来说,非常引人入胜。上帝吹进人里面的生命气息不是上帝自己的灵,而是被造的灵。@136

@136“—–non ait Graecus—–Creatore frequentius legitur.”De ciu.dei,lib.Xlll.,cap.xxiv."Sicut autem nos—–non creatus creatum.”同前。

正如基点不同,目标也不相同。既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灵与人类的灵原本就不相同,因此,对他来说最终的目标也不可能是它们神秘的互相交融成一体。即使前面所说的神秘的上升里面包括狂喜,@137也不至于到灵魂完全被上帝吸收的地步。上帝与人之间的区别绝对不可能消除;即使精神生命到达最高境界二者的区别依旧存在。基督徒生命的目标就是三一上帝住在我们里面,但「三一上帝在我们里面犹如上帝在祂的殿中,但我们在祂里面,犹如被造物在其创造主里面。」@138

@137“—–attingimus eam modice toto ictu cordis.”Conf.,lib.IX.,cap.x.24.”.—–extendimus nos et—–super omnia manentem.”同前.,cap.x.25.

@138″Ac per hoc—–creatura in Creatore suo.”In ev.Jn.,tract.cx.1.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