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六节、亚历山太学派的爱乐实类型

一、亚历山太神学的一般特征

就到此为止的基督教爱观历史来说,爱乐实观念的出现不是相当零散与孤立——例如后使徒教父与护教士时期,就是在教会的范围以外。例如:诺斯底主义。随着亚历山太神学的兴起,「爱佳泊与爱乐实」之争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爱乐实对亚历山太学派的影响不再是零星的点,而是能主导其整个架构。同时,因为诺斯底主义的前车之鉴,亚历山太学派刻意排拒它,一方面小心谨慎避免论为异端,另方面则建构出合乎教会的神学。简言之,爱乐实观念得到允许可以正式进入教会。

如果我们要勾勒出革利免与俄利根所属时代的灵恩氛围(他们生活与工作在其中,并深受其影响),那么想必就是「亚历山太学派」。亚历山太港不只是当时世界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近古的精神都会,各地的文化都在此交会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是宗教融合主义(religioussyncretism)的发源地。斐罗在此把犹太精神和希腊精神融合在一起。基督教也曾经在这里被掺入宗教大杂烩,而诺斯底的融合主义在巴西利得和华伦提努等人的倡导下盛极一时。大致上来说,亚历山太也是哲学融合主义(philosophical syncretism)的起源地。各种学派之间的差异逐渐分辨不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新毕达歌拉斯学派(Neo-pythagoreanism)以及其他学派都对当时流行的妥协哲学有所贡献。同时间,哲学与神学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模糊。哲学思想已经向道德与宗教迈出一大步。尽管许多时间精力都花费在各式各样的阶段宇宙论上,但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认识自己」(Know thyself)已经成为哲学的唯一使命。但是「认识自己」在当时的意义是指,认识自己的神性,并找寻出返回神明世界的途径!这是哲学界最重视救恩论的时代。近古时期唯心论哲学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救恩之道以及幸福生活。事实上,世人对哲学的期待就是希望能从中得到一套让人满意的道德规范,以及一条可靠的救恩之道。近古时期最主张融合的新柏拉图学派之所以会在亚历山太兴起,并不是出于偶然。这个地方能够孕育出革利免与俄利根等人的思想也同样不是出于偶然;对这一切来说,这里是最适合的温床。

但是亚历山太又让我们想起亚历山太世界体系。@227这个体系在数百年前就已成形,并成为所有学说无庸置疑的起点。按照此说所言,整个阶段宇宙是朝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向下之道」(Downward Way)以及「向上之道」(Upward Way),也就是阶段宇宙论的下降与救恩论的上升。我们已经讨论过这种观点,例如诺斯底主义和新柏拉图学派,而它出现在亚历山太神学里面只是证明后者跟前二者都在同样的精神领域中发展,并且其一般理论也就是以其无庸置疑的假设——亚历山太世界体系为准绳。这种理论跟希腊爱欲信仰之间的相似程度自然不需多说。

@227开于亚历山太世界体系,参英译本186页以下。

这就是酝酿与喂养革利免和俄利根两人思想的环境。我们必须参考这样的背景才能了解他们对基督教的诠释。但这表示要放弃以传统的方式探讨亚历山太神学。长久以来,学界一直认为第二世纪的基督教,诸如后使徒教父和护教士,就是亚历山太神学的自然成长背景。一般认为这就是革利免和俄利根所传承的基督教,而且关键在于他们处理的方式,也就是他们转变它的过程。然而,这种表达方式难免过度强调他们个人的贡献。革利免和俄利根并没有从第二世纪常见的基督教类型入手将之改头换面以符合希腊精神。他们从来没有把改造基督教视为己任。整个转变与融合的过程早在他们之前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即使那时候也不是毫无目的。在当时希腊主义盛行的世界中,这是司空见惯的必然作法。革利免和俄利根的背景是希腊化的基督教,长久以来它就是以主张融合主义的亚历山太为中心。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以及亚历山太文化和亚历山太世界体系这两个既存的特殊前提,那么我们就会了解,那些表面上看似纯粹出自革利免和俄利根两人的观念,其实只不过是他们以及当时整个社会都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假设。

经常有人指出,早期教会所遭遇的冲突,主要症结在于基督教驾驭古代文化与思想为其所用的程度问题,而亚历山太神学则代表对世俗文化较友善的观点。而这种说法自有道理。没有人能否认亚历山太神学对希腊哲学与文化所抱持的积极态度完全不同于特土良。然而,如果认为这只不过是关于文化融合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抓到重点。这整个冲突之所以会如此尖锐又带有强烈的宗教意义,是因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文化融合而在于宗教融合。就宗教方面来说,亚历山太神学家承接着双重传统。两股各自独立的精神脉络汇流在他们身上。爱乐实与爱佳泊都积极的为自我的基督教贡献,而且二者都没有感觉到彼此间有紧张关系。革利免和俄利根欣然接受希腊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要了解当时的「世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我能够认同各种哲学理论所涵盖的基本宗教观点。希腊爱欲宗教所代表的是他们不容置疑的价值,也必定在基督教里面占据着同样的地位,因为后者把所有真理以及所有价值都结合在它里面。但教会里面还有其他不认同这些希腊思想的团体,而且这些团体的传承另有方向。这里面或许也带有融合的成分,但其意义完全不一样。例如,特土良跟提倡灵魂升华的柏拉图主义没有任何好感,但这不意味他的基督教就没有融合的迹象,只不过是另一种融合,主要是与犹太律法中心观念的融合。这些团体(对他们来说,希腊主义的宗教传统属于异类)不得不认为把希腊哲学引入基督教就是一种败坏。

革利免和俄利根的信仰显然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要观念之上。问题在于:这怎么可能?他们怎么没有察觉出这个双重性?纯就心理层面看来,他们是怎么把这两个中心观念结合在一起的?答案就在寓意法解经,这不是出自他们的创意,因为希腊犹太主义与诺斯底主义,以及更符合教会的护教士神学早就在运用这种方法解释圣经。寓意法是一种普受认同的方式,甚至在教会里面也一样;它也符合他们主张的融合思潮,因为这种方法能让他们任意的把《圣经》中原本各自独立的经文连结在一起,这也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受到基本基督教中心观念的拘束。这种观点认为,要正确的理解《圣经》光靠谨守文本的字义解释(literal interpretation)还是有所不足。《圣经》中每一个字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奥、神妙、灵恩的意义,而寓意释经法就是解开其中奥妙的钥匙。亚历山太神学家就是以这种方式化解希腊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爱乐实与爱佳泊得以和平共存。但是占优势的还是爱乐实观念,因为它被视为基督教中深奥、神妙、灵恩意义的代表。如果谨守着《圣经》外在字句的是一般的基督徒,那么能够参透其中深奥、灵恩意义的就是「诺斯底」基督徒;而他们发现这些奥义非常接近希腊的爱乐实信仰。

二、利免的信心与灵知

在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的思想明显表现出亚历山太神学的融合思想。@228他诠释基督教的基础是上帝调教(God’s Pedagogy)理念,这种理念认为上帝透过「道」(the Logos)指引与教导人类走向完美的境界。从这一点开始,希腊信仰(或哲学)不再跟基督教对立,而是彼此具有犹如「预备与完成」的关系。上帝用各种方式带领人类归向基督。律法之于犹太人,犹如哲学之于希腊人。二者到最后都会来到上帝面前,而且二者的目的都一样,那就是虚心受教并「成为带领我们认识基督的导师」,而基督就是他们的目标与成就。@229神圣的道藉着《旧约》律法与希腊哲学启示祂自己,但这只是初步的预备而已;因此就这方面看来,它们的地位可说是不相上下。革利免确实按照犹太人和早期基督教的传统,宣称希腊哲学家的灵知是「偷」自《旧约》的启示,犹如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偷天火一样;他还引用《约翰福音》十8:「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谴责他们。尽管如此,他运用这个理念的方式:虽然是偷来的,金块还是金块,让它成为希腊哲学确实是真理的证明而不是反证,而且这个证据的最终根源还是上帝。@230这个道同样出现犹太人和希腊人当中。因此,目标是让这两种人在基督里合一,而基督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完美与最终的启示。二者在基督教里面合而为一并得到圆满;这两条各自独立的溪流本来就注定要汇流在一起。@231

@228开于革利免的著作-E.de Fay:Clément d’Alexandrie,1898(2nd edn.1906);J.Meifort:Der Platonismus bei clemens Alexandrinus(Heidelberger Abhandlungen zurPhilosophie und ihrer Geschichte,hrsg.von E.Hoffmann und H.Rickert,nr.17),1928.

@229ἐπαιδαγώγει γὰρ καὶ αὕτη [ἡ φιλοσοφία] τὸ  ̔Ελληνικὸν ὡς ὁ νόμος τοὺς Εβραίους εἰς Ξριστόν. προπαρασκευάζει τοίνυν ἡ φιλοσοφία προοδοοιοῦ τελειούμενονStromata I,cap.v.28,3;参Strom.VI.,cap.v.41-42.

@230Storm.l.,cap.xvii.81,1-87,7.参尤其是81,4和87,1.

@231μία μὲν οὖν ἡ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 ὁδος, ἀλλ εἰς αὐτὴν καθάπερ εἰς ἀέναον ποταμὸν ἐκρέουσι τὰ ῥεῖθρα ἄλλα ἄλλοθεν. Strom. I., cap. v. 29, 1. μία μὲν γὰρ τῷ ὄντι διαθήκη ἡ σωτήριος ἀπὸ καταβολῆς κόσμου εἰς ἡμᾶς διήκουσα, κατὰ διαφόρους γενεάς τε καὶ χρόνους διάφορος είναι τὴν δόσιν ὑποληφθεῖσα ἀκόλουθον γὰρ εἶναι μίαν ἀμετάθετον σωτηρίας δόσιν παρ ἑνὸς θεου δι ̓ ἑνὸς κρίου “ολυτρόπως ” ὠφελοῦσαν, δι ̓ ἣν αἰτίαν τὸ “μεσότοιχο ” αἴρεται το διορίζον τοῦ  ̓Ιουδαίου τὸν Ἕλληνα εἰς περιούσιον λαόν。 Strom. VI., cap. xiii. 106, 3 f.

那么,革利免的融合到底是指什么?这两个中心观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正如前面所说,《旧约》和希腊哲学都被视为基督教的预备工作。这是否意味着革利免把《旧约》律法中心观念和希腊爱乐实观念视为基督教爱佳泊观念的预备阶段?我们是否能够因此判定他的观点基本上是由爱佳泊观念构成的,而其他两个中心观念只是过气的幸存者而已?

这种见解的可能性被革利免对信心与灵知之间关系的看法一举推翻。当然,只要上帝分别藉着律法和哲学带领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用意就是要他们接受基督教,那么信心就代表着更高的阶段。然而,在达成这个目标后,我们发现基督徒的生命还有其他不同的阶段。而整个情况到此彻底改变。在基督徒的生活里面,信心成为最低的入门阶段。基督教的「灵知」(Gnosis)远在「单单信心」(ψιλή πίστις)之上。

当然,一般信徒(the mere believer)都具备最重要的元素。他们已经踏出关键的第一步:被上帝从异教信仰买赎回来,归向让人得救的基督教。然而,这依旧距离完美非常遥远。信心是一种恩赐,由上帝安置在人心中,它能够让人认罪并赞美上帝,甚至不需要来祂面前也能如此。@232这就是信心的重要性与限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确实能带领世人与真神建立关系,它之所以有限度是因为它仅止于表面上的接受信仰内容,而欠缺进一步的个人委身。在信心阶段的基督徒谨守着《圣经》的字句,而不了解其中的灵恩意义。他的信心能够保持不坠,是因为恐惧与盼望,而不是因为他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也不是因为他爱那藉着圣经启示祂自己的上帝。因此,信心指向一个超越它本身的更高更完美的阶段,那就是灵知。@233

@232πίστις μὲν ἐνδιάθετόν τί ἐστιν ἀγαθόν, καί ἄνευ τοῦ ζητεῖν τὸν θεὸν ὁμολογοῦδι είνα τοῦτον καὶ δοξάζουσα ὡς ὄντα. Strom. VII., cap. x. 55,2.

@233ὅθεν χρή, ἀπό τούτης ἀναγόμενον τῆς πίστεως καὶ αὐξηθέντα ἐν αὐτῇ χάριτι τοῦ θεοῦ, τὴν περὶ αὐτοῦ κομίσασθαι ὡς οἷόν τέ ἐστιν γνῶσιν. Storm. VII., cap. x. 55, 3.

真诺斯底(ὁ ὄντως γνωστικός)可说是个更高人一等的基督徒。他不以表面的信心为满足,而是要深入核心。他不再被《圣经》的字句束缚,而是要发掘其中深奥的灵恩意义。信心的确依旧是他整个工程的基础,@234但这不是受到外在权威的影响,而是基于他对信心的本质及其价值的亲身体认。他的动机不是恐惧与盼望,而是对上帝的爱,他是为行善而行善,并不是想要得到外在的利益。@235信心,或说信徒,只有在到达这个更高阶段之后,才算臻于完美。@236但是革利免更进一步表示,灵知就是达到完美的人类。@237此外,这意味着世人可以透过灵知超越人类范围而成为神明。真诺斯底派就是成为神明的人。@238

@234Strom.ll.,cap.xi.48,i一就此而言“cedo ut intelligam”这个句式可以用来表达革利免对信心与灵知的看法。

@235Strom.IV.,cap.xviii.112,1.

@236διὰ ταύτης γὰρ τελειοῦται ἡ πίστις, ὡς τελείου τοῦ πιστοῦ ταύτῃ μόνως γιγνομένου. Strom. VII., cap. x.55, 2.

@237ἔστιν γάρ, ὡς ἔπος εἰπεῖν, ἡ γνῶσις τελείωσίς τις ἀνθρώπου ὡς ἀνθρώπου. Strom. VII., cap. Χ. 55, 1.

@238τούτῳ δυνατον τῷ τρόπῳ τον γνωστικον ἤδη γενέσθαι θεόν “ἐγὼ εἶπα ̇ θεοί έστε και·υἱοὶ ὑψίστου.” Στρομε. Ι’., χαπ. ξ. 56, 6 … πῇ ποτε ἄρα ἄνθρωπος γένηται θεός. Προ τρεπτιχυσ, χαπ. ι. 8,4. 并参Στρομ. Ι’., χαπ. Ξξιιι. 152, 2 φ. 11., χαπ. ιιι. 13,2.

革利免划分「普通信徒」和「真诺斯底」的方式,让我们想起前面提到异端诺斯底的划分法。但是我们不能过份渲染这种类比,因为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上,革利免的见解跟诺斯底主义完全不同。对他来说,「信心」和「灵知」主要是指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而不是指两种完全不同阶层的人。确实,他最反对诺斯底主义中认为每个人因为天赋不同而命运各异的观点;而且他公开驳斥盛行在诺斯底主义,认为灵知(天赋的「灵恩」本质)就是得救确据的观点。@239

@239οἱ δὲ ἀπό Οὐαλεντινου τὴν πίστιν τοῖς ἁπλοῖς ἀπονείμαντες ἡμῖν, αὑτοῖς δέ τὴν γνῶσ ιν, τοῖς φύσει σωζομένοις κατὰ τὴν τοῦ διαφέροντος πλεονεξίαν σπέρματος ενυπάρχειν βούλονται, μακρῷ δὴ κεξωρισμένην πίστεως, ᾗ τὸ πνευματικὸν τοῦ ψυχικοῦ, λέγοντες..Strom.Il.,cap.iii.10,2.参Pæedagogus I.,cap.vi.31,2.

那么,就中心观念的观点看来,应该如何诠释革利免思想中信心与灵知的关系?

希柏格(R.Seeberg)的见解如下:「革利免为基督教构想出的这两个阶段,透露出他笃定的认为基督教的特性就是一种救赎宗教。普通信徒就是那些仍然逗留在律法宗教层面的基督徒,而诺斯底派则凭着他们与上帝实际活泼相交的内在经验,而晋升到救赎宗教的层面。但因为革利免他自己只能够用希腊模式叙述这种情形,所以他反而模糊了自己的伟大思想。」@240然而,就这种见解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革利免对基督教特性的笃定跟上面引述的文字似乎不太相符。尽管我们可以把他跟诺斯底异端的争辩延伸到极致,也可以补充说他非常重视基督教对创造论的信仰,而与希腊信仰形成对立。但是他的整体思想架构清楚透露出爱乐实观念的意味,因此我们无法判定其中有任何基督教独有的特质。希柏格准确的看出革利免的两个阶段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宗教,因此「普通信徒」的宗教主要是律法宗教,而「诺斯底」则是救赎宗教。不过,希伯格是从现代、演化论的角度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此而论,在宗教的演化过程中,律法宗教属于较低的阶段,救赎宗教则属于较高的阶段,而基督教被归类在较高的层级。所以在他心目中,灵知代表着基督教的特质。但是希柏格理所当然的会注意到,革利免的灵知带着非常明显的希腊宗教特征。因此他不得不认定革利免对基督教特性的笃定,驱使他构想出理想的「真诺斯底」,他不甘愿停留在律法宗教的阶段,而要把自我提升到救赎宗教的阶段,然而他在详细解释这个架构的过程中,借用太多的希腊思想模式,因此与他的基督教体系格格不入。

@240R.Seeberg:Lebrbuch der Dogmengeschichte,Bd.i.,2Aufl.,1908,p.397.

不过,要是撇开希柏格的演化理论的话,革利免的情形就会单纯多了。他构想出基督教两个阶段的原因不是他迫切希望突显基督教的独特之处,而是基于宗教融合的理念,设法把各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立场安置在基督教的架构里面。革利免所认识的是按照律法中心观念调整过的后使徒基督教。大体上来说,他对这一切都感到陌生,然而他不至于全盘拒绝,但认定它只具有相对的权威。这是基督教,但层级较低,它仅仅是信心。不过他也接触到希腊信仰以及受到它影响的亚历山太基督教,并认为它们的价值无庸置疑。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过着他最敬虔的宗教生活,也从中汲取他的宗教思想的架构。就这样,我们藉着信心宗教确立律法中心观念;但这不是原始基督教所说的信心,它是被律法大幅度修改过的信心。再说一次,我们透过灵知而认识爱乐实观念,它确实是一种救赎宗教,但它的主要特征不是爱佳泊而是爱乐实。相较之下,爱佳泊观念可说是退居幕后;然而,这不表示革利免有意自外于基督教,而应该把他归类为希腊思想家。我们应该把革利免归类为基督教思想家还是希腊思想家这个常见问题,其实根本不成立。对他来说,没有其他选择。就个人来说,他是基督徒,而且是绝无二心的基督徒。因此这件事毫无讨论的余地,这是自明的事实。我们关切的是他心目中基督教的架构,及其中心观念。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根据他的著作以及他对信心与灵知间关系的见解,分析他所构想的基督教体系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以律法和爱乐实观念为基础建构出的融合体系,而且占优势的显然就是主导最高阶段基督教的爱乐实观念。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