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基督教爱观研究
七、灵知(Gnosis)与爱佳泊
虽然在保罗书信中除了《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的「爱篇」之外,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确定爱佳泊观在他思想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保罗对基督徒生活的这个面向着墨最多。的确,跟爱并列的还有信与望,但就「爱篇」的整体结构看来,通篇的重点是爱,在结尾部分也表示:「其中最大的是爱。」保罗告诉他的读者,爱就是「现今最妙的道」(林前十二31),然后就是他的「爱篇」,紧接其后的第一句勉励就是「你们要追求爱」(林前十四1)。
不过,我们把焦点放在这段经文的用意,不是要进一步印证爱佳泊观在保罗思想中的地位。对我们目前的目的来说,更要紧的是这段经文能透露爱佳泊观在当时更广泛宗教背景中的定位。在由外邦基督徒组成的教会中,保罗的爱佳泊信息所面对的是深受众教合一思想影响的氛围。这种情形格外严重的是哥林多教会,因为他们惯于灵恩、说方言、灵知—–等等(只有从希腊宗教的一般思潮才能了解这种种情形)。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可说是历史首度爱佳泊观念与爱乐实观念(更谨慎的说,是爱佳泊与灵知)的交会。
对于保罗在这里提到的「灵知」的意义,各家看法莫衷一是,@47但对他的论辩语调却看法一致。保罗在其他地方表示他确有「灵知」,又为哥林多信徒富于灵知感谢神,并认为灵知属于「灵恩(charismata)」(林后十一6;林前一5,十二8)。但是,在这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出现明显的对立,也就是两条不同「路线」(两种与上帝团契的方式)的对比:其中一条是流行于希腊主义的灵知——神秘主义的「上帝的异象」(Visionof God);另外一条是原始基督教和保罗的爱佳泊。在《哥林多前书》八章一开始保罗就已提到这两条对立的路线,并扼要总结它们的特征:「灵知浮夸,爱佳泊造就。」@48《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重拾同一主题,并表示灵知「有限」且「终必停止」,但爱佳泊以及信与望,却会永「存」(林前十三8、9、10、13)。
@47参见A.Fridrichsen,Gnosis:Et bidrag til belysning av den paulinske terminologi og erkjennelseteori(Religionshistoriska studier,tillägnade E.Lehmann,1927),页85以下。
@48和合本为:「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译注。
那么,在这里与灵知对立的爱佳泊到底是什么意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
哈那克主张《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的爱佳泊主要是指基督徒的邻舍之爱。哈那克当然清楚知道,在保罗眼中,对邻舍之爱与对上帝之爱不可分割。但他仍然认定《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提到的爱佳泊就是基督徒对邻舍之爱,并据此总结他对「爱篇」宗旨的观点及其在宗教史上意义如后:「保罗置身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其主流是理智主义)却又弥漫各种神秘以及法事。保罗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以轻松的方式以及易懂的言语阐明耶稣对爱邻舍的基本观点。爱,也就是对邻舍之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为它长存不朽;爱胜过所有我们能获得的恩惠和知识,而其地位不但能与宗教美德的信与望并列,其实还超越它们。这显示出,纯而不杂的德行就是宗教的本质。正如我们在耶稣身上看到,「即使把崇高的宗教从天际拉下到人间俗世,也丝毫不会损及其庄严神圣。」@49
锐曾石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50他认为,此处的爱佳泊主要是指对上帝之爱。的确,「爱篇」前半部(4~6节)的「爱佳泊」是指基督徒对邻舍之爱;但结尾(13节)把「爱佳泊」描绘成常存(甚至来生)三者中最大的,那么这就只能指对上帝之爱。唯有对上帝之爱,而非对邻舍之爱,才能与信和望相提并论,而构成爱篇结尾的完整句式(formula)。
@49哈那克,《使徒保罗的「爱的颂歌」(《哥林多前书》13章)及其在宗教史上的意义》(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11,Bd.I.,pp.161f.)。——参见哈那克,《「信,爱,望」之表述的起源和发展》(Aus der Friedens-und Kriegsarbeit,1916,p.3ff.)
@50参见R.Reitzenstein,Historia Monachorum und Historia Lausiaca:Eine Gnostiker und Pneumatiker,1916,pp.100ff.,238ff.,242ff.-R.Reitzenstein,《论「信,爱,望」之表述》(Historische Zeitschrift,Bd.116,1916,pp.189ff.)-R.Reitzenstein,Die Formel’Glaube,Liebe,Hoffnung’bei Paulus:Ein Nachwort(Nachrichten von der Königl.Gses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zu G ttingen,Phelol.-hist.Kl.,1917,pp.130ff.).-R.Reitzenstein,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 nach ihren Grundgidanken und Wirkungen,3.Aufl.,1927,pp.383ff.——另参见E.Lehman and A.Fridrichsen,I Cor.Xiii.,Eine chrixtlichstoiscke Diatribe(Theol.Studien und Kritiken,Jahrg.94,1922,pp.55ff.).-H.Lietzmann,Handbuch zumn Neuen Testament,IX.,2.Aufl.,1924,pp.326ff.-R.Gyllenberh,Pistis,1922,ll.,pp.118,149ff.-A.Schweizer,Die Mystik des Apostels Paulus,1930,pp.295ff.
锐曾石提出一个假说可以化解这一章的释经难题,他认为在哥林多信徒间流传着一组由信(πίστις)、知(αλήθεια)灵知(γνώσις)、爱乐实(ἔρως)、望(ἐλπίς)这四个成份组成的句式,而保罗刻意提出与之相对的「信、望、爱」的三叠句式。唯有这三者常存。为反制以灵知为傲的哥林多人,所以保罗剔除以「灵知」为基础的「知」。他认为知是有限的,因此应该舍弃。就这样,当初的句式中只有三个要素得以留存。不过,保罗继续有所变动:用爱佳泊(ἀγάπη)代替爱乐实(ἔρως)。这表示保罗一开始就把「爱」重新诠释为对邻舍之爱,这是希腊神秘主义从来没有的观念。@51在此同时,保罗也不得不同意希腊主义的主张:「将来能够在上帝里面常存不朽且胜过一切的爱不会是对邻舍之爱,只会是对上帝之爱。」@52这足以说明《爱篇》为何要分为两部分,也就是开始于对邻舍之爱,而结束于对上帝之爱。
就目前为止我们对保罗爱佳泊观的了解看来,上面两种方案显然都无法真正解决难题。哈那克的解释的错误显而易见。的确,保罗在提到基督徒所展现的爱佳泊时,主要是指对邻舍之爱;因为他显然不愿意用爱佳泊指称人对上帝之爱。同样明显的是,《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提到的几个爱佳泊的特点都来自基督徒对邻舍之爱。但保罗非常重视对邻舍之爱的原因,跟哈那克的说法相去甚远。保罗确实不是启蒙时期的神学家(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纯而不杂的道德」)。对保罗来说,爱佳泊不是一种基本的「伦理」美德,「其地位不但能与宗教美德并列,其实还超越它们」。至于「即使把崇高的宗教从天际拉下到人间俗世,也丝毫不会损及其庄严神圣」这句话,无论就保罗还是耶稣来说,都不正确。与此相反的见解反而比较贴切,因为基督和保罗都完全以上帝为中心。
@51R.Reitzenstein,Historia Monachorum und Historia Lausiaca,1916,p.102.
@52Historische Zeitschrift,vol.116,1916,p.206.
相较之下,锐曾石的观点就比较接近保罗的观点。他对保罗「爱篇」的深入研究比其他学者更具启发性。特别是,他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弥漫整篇文字的论辩语调。爱佳泊与灵知针锋相对;灵知被排除在首要又常存之物的名单之外。「这虽然不是希腊主义,却是真实的基督教以及真实的保罗。在这场对抗希腊主义的奋战中,使徒保罗此时与我们最接近。」@53但我们绝不能忽视的是,连锐曾石自己也承认,他的解释并不是定论;@54然而,不论他四叠句式理论是否可信@55,但他认为保罗反对希腊主义的这个主要观点可说是正确无误。在他的结论有几段话对了解他的立场非常有帮助,因此引述如下:「这个关于保罗的理论可以扼要的总结如后。首先,对保罗来说,爱佳泊(ἀγάπη)、信(πίστις),甚至望(ἐλπίς)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理所当然的确定无疑。既然保罗在他反对的希腊主义句式中看到上帝的爱乐实(ἔρωσ θεοῦ或者ἔρωσ θεῖος;盛行于希腊神秘主义所有流派的观念,根本不需要追溯到柏拉图),他很明白这个词汇只能翻译成爱佳泊(ἀγάπη),但保罗非常清楚爱佳泊一词对基督徒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因此他硬把它吸纳到他非常重视的爱邻舍劝言里面。众人皆知「信」在保罗心中的意义,而且他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句式才了解「望」的价值。重点不在于他选用的词汇,而在于他使用这些词汇来对抗当时高估希腊灵知主义的潮流。」@56
@53Reitzenstein,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1927,p.391.
@54「..—–我必须提出问题,但无法确切回答」(Hist.Monachorum,p.100)。「这一看法的可能性已经得到证明。这一科学假设的价值在于,作为一个真实的观点,它至少对目前众所周知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答。」(Nachrichten von der Königl.Gses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1916,pp.413f.)。
@55参见J.莫法特,《<新约>中的爱》,1929,页185:「无法从解经学或别的地方去寻找这样一种观点的根源」,以及页186以下:「只有从保罗自己自发的心灵中,才能想象『信、望、爱』的根源。」也请参见C.Clemen,Religionsgesch.Erklärung des N.T.,pp.329f.,又见A.施韦策,《使徒保罗的奥秘》,页297。
@56Nachrichten von der Königl.Gses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1916,pp.415f.
虽然锐曾石探索保罗「爱篇」的希腊主义背景及其论辩性质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无法认同他把爱佳泊解释为对上帝之爱(尽管他也认为这只是他整个理论的环节之一)。他说:「我以及所有主张爱能超越死亡而常存的人来说,最确定的就是这种恒久、忍耐、恩慈的爱,不是对邻舍之爱,而是对上帝之爱,要到达这种地步才是完美的爱。」@57不过,锐曾石在这里所犯的明显错误就是认为保罗的句式——信、望、爱和他想象中的希腊主义句式紧密相关。他的论点大致如下:灵知与爱佳泊互相冲突;爱佳泊必定提升基督徒对邻舍之爱的重要性。但是,漠视对邻舍之爱是希腊灵知主义的明显特征之一。保罗既然「身为犹太人,更是耶稣的信徒,不可能把对邻舍之爱与对上帝之爱分割开来,因为对保罗来说,前者是后者的必要补充。因此,保罗把上帝的爱乐实(ἔρως)这个概念为崭新、未定的概念——爱佳泊(ἀγάπη)——也不再分辨这种爱的对象;然而,即使对他来说,ἀγάπη也只能被视为常存的事物,而与μένοντα以及στοιχεία并存,因为它是对上帝之爱。」@58
@57Historische Zeitschrift,vol.116,1916,p.193.
@58Historia Monachorum,p.255.
这个论证的错误在于锐曾石认为保罗只要延伸爱乐实就可以构成爱佳泊概念,也就可以把对邻舍之爱纳入他的爱观;然而,他又主张常存到未来的爱,所以必须舍弃这个新添的次要爱观,因此,唯一能够得到保罗认同的爱就是希腊主义思想中对上帝的渴望。锐曾石遗漏了他自己的见解(前文已经提及),那就是保罗在遭遇所谓的希腊主义句式之前,ảyáπη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已经确立无疑,因此,保罗的爱佳泊观不是爱乐实概念的「延伸」,也不是在希腊主义爱观上增添非必要元素而形成的。即使保罗的句式是为对抗希腊主义句式而架构的,保罗也不是修改爱乐实概念就架构出爱佳泊,而是完全舍弃爱乐实,然后用对他来说已经确定无疑的爱佳泊代替爱乐实。换句话说,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用来反制希腊灵知主义和爱乐实的爱佳泊,跟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爱佳泊完全一样。
哈那克从道德观点解释爱佳泊观念,而视之为爱邻舍的同义语,以及锐曾石从希腊主义切入,将爱佳泊观念视为专指对上帝之爱,都无法令人满意。这两种见解都属常见的错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这些假设已经埋藏在他们所要解答的问题里面——爱佳泊是指对上帝之爱还是指对邻舍之爱?至少对保罗爱佳泊观来说,这是不当的选择题。当然,在希腊主义的爱乐实理论中,爱只能是两择一,爱只能是对上帝之爱,只能是对属神生命的渴望,因为爱乐实里面根本容不下对邻舍之爱。但是,就保罗的爱佳泊来说,「非此即彼」并不适用。对保罗来说,爱佳泊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与被爱的对象毫无关系。没有必要一看到「爱佳泊」,就追问被爱的对象。基本上,爱佳泊就是出自上帝的爱,舍己和满溢就是其本质。如今「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5),因此上帝的生命掌握着基督徒最内在的生命。所以基督徒得以「活在基督里」,而基督活在基督徒里面也藉着基督徒做工;基督徒「被基督的爱佳泊激励」,或说「被圣灵引导」,而浇灌在他内心的爱源源不断的流向邻舍。这爱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7)。其本性就是无法停滞积聚,而必须流向邻舍。因为「〔爱〕不求自我的益处」(林前十三5),尽管它展现出各式各样的风貌,但永远都是同样的爱佳泊,它不仅是人类的爱,更是上帝生命的流露。这神圣的爱佳泊就是保罗《爱篇》的主题。这就是「永不止息」的爱,灵知和其他万物都「有限」,并且终将消逝,只有这爱「常存」(林前十三8~13)。
爱佳泊是对上帝之爱抑或对邻舍之爱不再构成问题。它就单纯的是爱佳泊。爱佳泊自然会散发出光辉,这跟被爱对象的反馈无关。
因此,我们无法赞同锐曾石的观点:认为「常存」到未来的爱佳泊,必然是对上帝之爱,对上帝生命的渴望,而不可能是「对邻舍凡事包容、凡事忍耐以及和平相处的爱」。@59毕竟,这种对邻舍之爱依旧是上帝爱佳泊的流露,因此能够永远常存,而意味着渴望上帝的「爱上帝」(Gottessehnsucht),主要是指人的渴望与寄托,这与灵知以及其他「有限」事物一样,都要在「那完全的来到之时」归于无有(林前十三10)。人的爱会消逝还是会常存,并不取决于它是对邻舍之爱还是对上帝之爱,而取决于它是否只是人的爱还是来自上帝及其形象的爱。后者意味着常存不朽,与被爱的对象无关。爱佳泊没有等级之分,爱佳泊就是爱佳泊,凡出自上帝的都是爱佳泊,所以保罗说:「爱佳泊永不止息」(林前十三8)。
此一说法之所以正确无误的关键在于,单靠此一说法就能够圆融解释保罗《爱篇》的意义。锐曾石认为《爱篇》只是毫无章法在对上帝之爱——唯一能够常存到来生之物——与对邻舍之爱——保罗深以为这是今生必备且不可或缺之物——之间来回摆荡。从锐曾石《爱篇》「思想连结」(connection of thought)理论看来,保罗不得不承认「未来能够常存在上帝里面的爱不会是凡事包容的对邻舍之爱,只会是对上帝之爱。然而,他从犹太教(或者该说最纯正的基督教)学习到爱邻舍的诫命,因此想要把它当成一门新功课,一个在今生活出上帝的爱的必要条件教导给哥林多信徒。他在圣经《爱篇》的主要部分描绘为爱的就只有这件事,然而他在结尾又表示它会「常存」。这显然暧昧不明。」@60这确实暧昧不明,暧昧不明到令人不敢相信保罗会这么糊涂的地步。锐曾石想要说服我们相信尽管保罗不得不承认唯有对上帝之爱能常存不朽,却又非常重视对邻舍之爱,因此认为只有这才是爱,然后在结尾时(不顾对邻舍之爱的暂时性)表示它可以常存。这么「含混不清」的解经,一定是因为前提错误的缘故,而这个错误就是:对上帝之爱抑或对邻舍之爱。对保罗来说,关键不在于被爱的对象,而在于爱的本质与根源。真正爱佳泊的根源一定是上帝,唯有如此才能「常存」。
@59也参见Nachrichten von der Königl.Gses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1916,p.407:「我们描述了对邻人的忍耐和承受之爱,它在未来的世界中的确没有位置。」
@60Historische Zeitschrift,vol.116,p.206f
但是,不论对保罗《爱篇》的观点如何分歧,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基督教爱佳泊观念与希腊精神(就是这里的灵知)的第一次接触。不过,灵知只是爱乐实观念的别名。这使得《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成为基督教爱佳泊观发展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保罗不仅能够察觉爱佳泊观与希腊爱观(不论被称为爱乐实或者灵知,其结果都一样)针锋相对,还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爱乐实是灵魂渴望得到超物质界的异象及其美妙,而灵知就只不过是「关于上帝的异象」本身。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斩钉截铁的指责这种爱以及这种关于上帝的异象。保罗以其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坚定的笔调清楚分辨出灵知——爱乐实和爱佳泊之间在架构上的根本差异(从表面上看来,二者非常相近)。灵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爱佳泊则以上帝为中心。对保罗来说,这是绝对的相反:二者的属性互相排斥。他表示,凡灵知的都「浮夸」,而属爱佳泊的都「不至于浮夸」;ἡ γνῶσις φυσιοι, ἡ ἀγάπη οὐ φυσιοῦται(林前八;十三)。爱佳泊不求自己的益处,而着眼于「造就」,建立。保罗认为这就是评估各种灵恩恩赐价值高低的标准。保罗对讲道恩赐的价值高于说方言恩赐的解释是:「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林前十四4)。
「十字架的爱佳泊」一语可说是保罗为基督教爱佳泊观所设定最崇高与最贴切的称呼,也跟犹太教的律法主义以及希腊主义的爱乐实划分的非常清楚。十字架的爱佳泊与它们形成对立,因为十字架对犹太人来说是绊脚石,而对希腊人来说是愚昧(林前一22以下)。所以保罗在传讲爱佳泊的时候,必须两面作战。这些争战中,占据保罗书信最多篇幅的就是与「律法」的对抗,但也有不少关于另一个战场以及与希腊爱乐实宗教冲突的文献证据(尤其是《哥林多前后书》)。当然,部分保罗的思想也可能跟当时的希腊观念有所关联;但是只要我们适时回想他对整个基督教的基要观念(特色)所持的观点,就不能不确定他对希腊宗教基本上抱持的是反对态度。他为维护爱佳泊观念努力奋斗,毫无退让的余地——甚至许多认为保罗的宗教思想深受希腊主义影响的学者也都认同这一点。@61保罗在默示下写出《哥林多前书》十三章,赞叹爱佳泊是「最妙的道」并能「常存」不朽,而灵知以及其他残缺的人为努力都将消逝,就这样把爱佳泊观念和希腊爱乐实宗教之间的冲突带到最高点。
@61参Reitzenstein,Historische Zeitschrift,vol.116,1916,p.207:「自从我更深入了解《爱篇》的论辩属性,就更加相信宗教以及宗教家的创意不在于当时运用的语言与意象,甚至也不在于思想概念,而在于其感性特质,也就是说,他们根据当时情况随地取材的应变方式。」请留意在前面引自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的文字中,表示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对抗希腊主义的论辩形式表现出「真正的保罗」特色。在这场爱佳泊与灵知——爱乐实的冲突中,我们则看到保罗的创意。〔179字〕
如果我们同意锐曾石所主张保罗创作「信、望、爱」句式的用意是要代替当时盛行于哥林多教会的希腊主义句式(信、灵知、爱乐实、望)从中删除灵知,并用爱佳泊代替爱乐实的话,那么这就表示保罗对这个难题的见解跟我们一样,认为这是「爱佳泊与爱乐实」之争,他不但对此非常清楚明白这个难题并且着手解决它。尽管如此,但他对这个难题显然非常熟悉,因为他从头开始就非常清楚基督教爱观的意义及其与希腊爱乐实宗教的差异。不过,在其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基督教爱观的并不是保罗传讲的爱佳泊。保罗所反对的灵知——爱乐实信仰,根深蒂固的盘据着近古思想而无法轻易涤除。虽然保罗的爱佳泊概念无法立即得到普遍认同,但也能形成一股庞大势力,得以对抗各种用爱乐实观念解释基督教爱的中心观念的流派。在后来的历史中,只要一出现深受保罗影响的重要人物,不论是马吉安、奥古斯丁、路德或其他人,爱佳泊观念就会随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