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救赎进程

第七部一个分裂的国家

导论

在大卫与所罗门盛极一时的统治之后,以色列的历史继而陷入低潮,主前931年王国分裂了。『荣耀的年代』是抱着极大的盼望开始的,认为对族长的应许都会——应验,以色列不仅会成为一个『大国』(创十二2),而且也将开始占领『仇敌的城门』(二十二17)。在所罗门的统治下,以色列真的在列国中崭露头角。那个时代极大的荣耀把天下的人,包括示巴女王(王上十),都吸引过来(王上四34)。显然,列国都因亚伯拉罕的后裔受到祝福(创十二3)。

但这个时代决非神应许的最后应验,它很快就结束了。王国分裂成犹大与以色列两国,替那继起的时代揭开序幕,直到从族长时期以来救恩历史洪流的最低点方才落幕:被掳。被掳表明神对犹大与以色列至极邪恶的审判,他曾借着他的仆人先知们不断地向他们发出警告。

王国分裂时代的场景融合着多种主题、发展和观点。因此,需要相当敏锐的同异分判力,才能辨识全局。要了解这时期得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要注意圣殿、律法、大卫王朝和先知事工彼此间的关系。第二,从以色列脱离自立成一国到耶路撒冷陷落(即主前931年到586年)的这段时期一直呈现以色列的顺服和悖逆与耶和华的忍耐和审判之间的张力。第三,先知对以色列与犹大的发展持双重观点,一方面是无可救药的罪罚宣判:耶和华的日子必临到,犹大与以色列绝对无从幸免审判的恶果;另一方面是盼望:

(1)、十二支派会有逃脱的人,

(2)、他们要回到应许之地,

(3)、大卫王朝(受膏君王国度)恢复,

(4)、约恢复,

(5)、神权政治的国度恢复,

(6)、外邦人会被收纳领受神的祝福。

列王纪、历代志和被掳前的先知们都见证这是个重要的时期。虽然犹大与以色列都以被掳收场,并且经历到与神疏离,但王国的历史不只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它呈现神为他自己洁净他子民——『余民』——的作为。然而就算在这样做时,耶和华还是关心他所有的百姓,包括那些在北国的百姓。他们也是属于他的。这个时期展望百姓将更新,再讨神喜悦。一方面,分裂王国时期是以色列背叛历史的最高峰,最后带来了神的审判——被掳: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也兴起了一个新希望,集中在神对先知的应许上。在一个复兴的世代,他将在一群新子民身上重建他的国度,他们会永远由一位大卫家的君王统治,而且被神的灵复兴、丰盛地祝福。

第十九章作品观点

列王纪

中英文圣经把原属一书的列王纪分成上下两卷。作者在安排选用的材料时,乃环绕着三个不同的重心:所罗门时代(王上一——十一);犹大与以色列南北对峙的故事,从王国分裂到主前722年以色列被掳(王上十二——王下十七);犹大国的故事,直到她被掳,以及约雅斤于主前561年获释(王下十八——二十五)。

作者使用各种来源的资料,描述从大卫去世到约雅斤获释这段期间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神权政治的故事。从书中资料的结构可看出它乃编年史文件、文学传统、先知记事和编辑评语的组合。北国君王的编年史文件采用半刻板的公式:『X,Y的儿子,成为以色列王,他统治以色列长达Z年。至于X其余的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X与他列祖同睡,葬在L城』。南国君王的编年笔法略有不同:『X第N年,Y登基为犹大王,在耶路撒冷作王M年。他母亲名叫Z。至于Y其余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Y与他的列祖同睡,葬在大卫城。他的儿子Y1接续他作王』。(参看表十)

 以色列犹大 
耶罗波安一世931——910罗波安931——913
亚比亚/亚比央913——911
拿答910——909亚撒911——870
巴沙909-886
以拉886——885
心利885
暗利885——874
亚哈874——853约沙法872——848
亚哈谢853——852
约哈兰/约兰853——841
约兰/约哈兰852——841亚哈谢841
耶户84l——8l4亚他利雅841——835
约阿施/约哈施835——796
约哈斯/约亚斯814——798
约哈施/约阿施798——782亚玛谢796——767
耶罗波安二世793——753
亚撒利雅/乌西雅790——740
撒迦利雅753
沙龙752
米拿现752——742
比加辖752——732约坦750——732
比加742——740
何细亚732——722亚哈斯735——715

表十.以色列和犹大诸王(主前931——715年)

表十资料来源:E.R.Thiele所著《希伯来君王年代表》A Chronology ofthe Hebrew Kings(Grand Rapids:Zondervan,1977),经稍加修改。有关其他的年代排列,可参看HAYES与MILLER合著的《以色列与犹大的历史》IJH;ChildS所著《旧约圣经导论》IOTS,284——85。

作者对王国的信仰和道德情势都加上了某种神学声明。对北国君王的评述大约都是这个形式:『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父亲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事』(王上十五26,34;二十二52;王下十三2,11:十四24;十五9,18,24,28)。对于南国的君王,则将他们与大卫王作比较,以分高下贤否,例如:『他行他父亲在他以前所行的一切恶,他的心不像他祖大卫的心,诚诚实实地顺服耶和华他的神』(王上十五3)。

先知记事在书中什么脉络下会出现找不出固定模式。视环境而定,先知或者扮演王的支持者,或者是对王批评反对的角色。他们说话的主要对象是以色列诸王。

资料来源的不同、缺乏一致性以及深染以色列文学传统的拼凑故习都种因于本卷书的神学关注。在王国分裂之后,作者的记述往返于以色列与犹大之间。他列入了先知传统,显出不太关注在政治上有重大贡献的君王(如暗利、亚哈及耶罗波安二世)的成就。

列王纪反映出申命记学派的观点,也就是说,作者对申命记的神学贡献非常感兴趣。这派神学的重点包括忠心事奉耶和华(如申五32——33;八10——11,18),对中央圣地的敬虔(十二5,11,14,18),以及祝福或咒诅与顺服或悖逆的关系(六2——3,18,24;七12——八9)。利用申命记学派这样的观点,作者在人类的罪咎与神的恩慈之间制造了一个关乎大卫之约的张力。大卫成为犹大诸王的模范,人们也一直抱着盼望:神将借着另一位像大卫这样的君王来更新他与全以色列人立的约。列王纪对大卫之约的神学重要性提供深刻的解说。只要对一个更好时代的盼望是锁定在大卫王朝的一位君王身上,犹大与以色列历史的兴衰起落都无碍他们继续乐观地相信神应许的终将实现。虽然,当犹大人被掳时,这些希望看似破灭了,然而,这卷书最后以约雅斤从狱中开释、被待以王家之礼这种似乎不太重要的事作结,就是要留下一个盛世重开的可能性。

先知以色列诸王犹大诸王经文
西希雅耶罗波安一世王上11:26——40,14:1——18
示玛雅——罗波安王上12:22——24
无名氏耶罗波安一世——王上13
哈拿尼亚撒代下6:7
耶户巴沙——王上16:1——4
以利亚亚哈、亚哈谢——王上17:1~王上2:12
无名氏亚哈——王上20;13——43
米该雅亚哈——王上22:1——36
以利沙约兰、耶户、约阿施、约哈斯——王上19:19——21王上2:1——8:1513:14——21
约拿耶罗波安二世——王下14:25——27
以赛亚——希西家王下18:17——20:21

表十一.以色列与犹大的先知列王纪

书中的文学结构也说明编者关注以色列的背叛以及她需要悔改与饶恕。书中收录所罗门的祈祷、祝福以及耶和华的回应(王上八22——九9)似乎透露:君王与百姓对列国有共同的责任。举例来说,所罗门祈求神祝福以色列:『使地上的万民都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并无别神。所以你们当向耶和华——我们的神存诚实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谨守他的诫命、至终如今日一样』(王上八60——61)。

虽然以色列人的背叛和麻木不仁日后导致战祸、饥荒、瘟疫,最后甚至被掳,圣殿遭毁(王上八33——40:九6——9),得到神的饶恕而重回故土的希望仍然存在人心(八34,50——51)。列王纪中选用的资料显示神的审判是具多重性的。而随着被掳的事实,所罗门的祷告使敬畏神的人对新的未来抱着盼望:

他们若在掳到之地想起罪来,回心转意,恳求你说:『我们有罪了,我们悖道了,我们作恶了』;他们若在掳到之地,尽心尽性归服你,又向自己的地,就是你赐给他们列祖之地和你所选择的城,并我为你名所建造的殿祷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他们的祷告祈求,为他们伸冤;饶恕得罪你的民,赦免他们的一切过犯,使他们在掳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因为他们是你的子民,你的产业,是你从埃及领出来脱离铁炉的。(47——51节)

收入书中的这个祷告点燃了希望,也提供了表达由衷悔改的程序。它在列王纪中的功能就像神学的表记,甚至像撒母耳的演说(撒上十二)和拿单允诺的话(撒下七5——16)在撒母耳记中之作用。于是,圣殿被毁也就并不表示神与他百姓的关系已告结束,因为耶和华的居所本是在天上。另外,所罗门的祷告不仅为以色列与犹大两国人民带来蒙恩待的盼望,也将这盼望推展到外邦人身上。因此,被掳期间和这之后敬畏神的人都被鼓励,不要再把神只局限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随处可向耶和华呼求,因为他住在天上,会回应人们的祷告(参王上八41——43)。示巴女王(王上十)、腓尼基撒勒法地方的寡妇(十七7——24)以及亚兰王的元帅乃缦(王下五)他们的故事都支持列王纪具有普世的适用性,就像神显示他也是外邦人的神一样。

总之,由于作者在列王纪中纳入了各种资料来源——先知传统、编年史文件、所罗门的故事和他的祷告——他对以色列与犹大的历史赋予一个有力的、先知性的诠释,特别强调对约的忠诚、以色列人的罪性和罪行、审判与咒诅、神的忍耐与恩慈、神对以色列、犹大以至整个世界的统治、神喜爱他的百姓与外邦人,以及对复兴和弥赛亚时代来临的盼望。

历代志

历代志是在被掳之后写成的。作者使用了许多不同来源的资料,以追溯后被掳时期以色列人的根源——从亚当到波斯王古列的谕令。他表现出非常熟悉圣经中的经卷,如摩西五经、前先知书(约书亚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及先知著作,但他显然也使用了一些上述之外的资料。不论从这些资料观察到什么,都可清楚看出作者运用那些资料乃是服务于特定的写作目的。他所作的不只是把约书亚记到列王纪的内容照抄一次,而是以一个独特被掳后的观点来书写。信心团体上距他们的列祖已千百年,团体现存的需要迫使他们站在当前回顾重述整个救赎历程,显示出现在如何与过去发生关系,被掳后的余民借此可由历史中学习到正面与反面的教训。

关于历代志著作的目的,意见并不一致,因为这要看如何解释作品资料和推断的著书日期在什么时候而定。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将考虑作品材料、作者使用它们的方式,之后再检视他写作目的的几个方面。

文学材料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历代志作者提出一个绵长的家谱——从亚当到被掳后的群体,强调犹大与利未支派、以色列的余民以及大卫王朝。他对早期君王政体历史的兴趣不在撒母耳与扫罗这部分,而是在大卫与所罗门身上(代上十一——代下九)。对南国犹大发展的描述尤其可看出他的焦点,他用了二十七章(代下十——三十六)来描述犹大诸王的故事——从耶罗波安到古列王的令谕;对北国以色列的历史则概付阙如。

历代志的作者提出他对以色列历史的概要解释,跟撒母耳记与列王纪所呈现的显然有别。他很熟悉这几卷书,历代志中的资料大概有一半与它们是平行的,另一半则反映出经由对以色列历史调和、补充、预表和解释而成的历史概要(historrical schematization)。为达到这目的,他把这些既有文献和他可用的编年史、加上先知书和其他来源的资料,合在一起。他的神学关注在于为被掳后的团体提供一个架构,以诠释他们这群神的百姓的存在。因此,他运用了很多方法使过去的重大事件与现在的关注发生关连。这些方法可以称之为『讲道式的』(sermonic)、或是『米大示的』(midrashic;编按:Midrash是犹太人的旧约注释),但是我们断不能就此假定历代志作者所写的是一部较差的历史。他的目的是要给予读者一个救赎史的意识。历代志作者在运用这些既有文献时,已经达到原作经文所允许驰骋的最大范围了,然而,他要写的毕竟是对以色列历史的反省,而非为记载历史而写的历史。

在使用文学材料时,他显出极为关注摩西律法。举例来说,在所罗门的祷告中,他使用『遵守我的律法』(代下六16)取代『在我面前行事』(王上八25)。更有意促成当时祭司与利未人的工作和参与其实与律法一致的印象,以减少张力,化解可能的问题。为了这个目的,历代志作者在描述运送约柜至耶路撒冷的过程中,特别凸显利未人与祭司扮演的角色——在约柜前作乐歌颂,以及担任约柜前守门的(代上十五1——28)。作者详细说明在希西家与约西亚时代庆祝逾越节的情况,以求确认他们合乎律法,乃在延续祖先的遗传。

书中列入先知谈话反映出作者关注先知事工。列入君王谈话和祷告也显示作者关注对耶和华的忠诚,正如严格遵守律法和关注洁净的敬拜所证明的(如代上十六7——36;二十八2——10,20——21)。最后,以色列历史上那些尊崇耶和华、忠诚行事的时刻,好比:大卫对所罗门的期勉(代上二十二11——13;参书一9)、所罗门圣殿中的荣光(代下五13——14;参出四十34——35)、甘心乐意地献祭(代下二十四8——14;参出三十五20——三十六7)、以及忠心于耶和华的诸贤王,都被大书特书,以期显示它们与过去应许大规模应验的时代——如摩西、约书亚和大卫的时代一脉相承。

作者的目的

历代志作者将现有的资料(撒母耳记、列王纪、编年史和先知书)作了创造性的运用。他目的不是要撰写一部以色列史,而是要使后被掳时期的团体与他们的过去联系起来。这本书既是对以色列过去富有洞见的反省,也是对自己时代的绝佳诠释。作者最关注的是要证明:以亚伦家祭司为首的崇拜、由利未人担任襄助人员的事奉,还有大卫家的王权三者未尝中断。他对于神的话的权威流露出很强的感受。神的话既确如律法书、先知书上所揭示的那般有权威,身为律法、先知传统继承人的后被掳时期团体的成员就必须谨慎地留意神的话,免得他们会像被掳的那一代一样灭亡(代下三十六15——20)。

历代志作者进一步很下工夫地指出人类的责任与神的审判或祝福之间的关连。人们必须寻求耶和华(代下十五2),依照神的律法行事(六16),并相信先知说的话(二十20)。犹大诸王或胜或败正反映出他们对耶和华是否忠心(如十三15——18;十七10:二十22——25)。这个观点支持律法、前先知书和先知书的正典地位。后被掳时期的以色列人必须学习依照神的话生活(参玛四4)。

结论

历代志既是一部对后被掳时期关怀的注解,也是一部记载分裂王国时代的作品。列王纪是为被掳时期的以色列与犹大所撰写的,使用文件资料时,较严谨。历代志的记载固然也都有历史根据,但为了从被掳时期的灰烬中重建神权政治团体的缘故,侧重应用历史教训。书中注重王权、圣殿及祭司与利未人体系是否延续,以及关乎以色列历史的劝诫,在在显示历代志作者希望『第二个』以色列能以更谨慎的态度注意神启示的话,它替余民在前途上持定希望的火炬:先知的话会有更大的应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