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回首百年殉道血
(七)时穷节乃见—国人笔下洋人之善行
义和团事件中,八国联军入侵,占领京津后,虽已开始和谈的进程,但联军中仍有些四出攻占各地,军纪不良,常为国人所诟骂;然洋人中亦有少数具良知者,对遇难者加以援手,为国人所记录,他们的善行,亦足以留芳后世。
永清县长之礼遇
《义和团》第一册,有一篇「永清庚辛记略」,为直隶永清县县长高绍陈所记录,自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至二十七年十月(1901年12月),他在任内数度与洋人交涉之经过。
先是因永清教堂孟孙二教士遇害之事,(请参阅第三章第二节)九月初九日(即1900年10月31日)英军大队围城报复。高县长因已将肇祸之拳首李振邦等正法,据理力争,仍被罚银四万两,并将拳匪立坛之各庙宇,和教士遇害之北城楼,概行轰毁。
后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901年2月13日),又有大队德军来犯,不仅枪杀民兵二百余,并且向高县长索银四万两,磋磨数次,非万金不可。又在十日之中,德大队连来六次,每次索马百余头,或五六十头,鸡卵数万枚,以及牛羊鸡鸭等。但因教民王某,其父为德兵所杀,遂上诉于德统帅瓦德西将军,并获永清英教士鄂方智君力陈于瓦帅曰:「此事吾亲耳目之,王所控实情也,愿为平反,以彰公道。」瓦帅乃责兵官罪,饬令将索款交还。
二月初一日(即1901年3月20日),英国石牧师在永清之望河楼过渡遇刺身亡,当时交由驻守杨村之英军处理。因为高县长为人忠直,处理得宜,英军将领也识英雄而重英雄,愿结为友,并还发给他五千金赈卹(请参阅第八章第三节)。
因为他数度与洋人来往交涉,高县长特别写下他对洋人的观感:
「永清拳祸所毁教堂,所杀教民,属于英国者为最多,又戕其三教士焉,通共仅赔银四万两,且言明款出拳民,业交清矣。忽以五千金来曰:『所仇者拳匪耳。我教堂教民所损失,理应责以赔偿。闻此五千金,非匪血,乃民膏。使李代桃僵,吾英弗忍,愿敬以还之。既又因兵燹可矜,慨发赈银五千两。此等觥觥义举,能毋佩服深之。
他如德帅之申饬将官,还我万金,并遣使殷勤唁慰。其胸怀磊落,亦卓越恒情哉。
至法美诸军,茂实英声,亦诸多表见。其麾旄所指,或偶为残暴者,乃中原丑类为鬼蜮,为虎伥,借言语之不通,以巧施其伎俩,乘机盗攘,唯利是图,致联军为斩祀之师,为杀厉之师,为奸淫掳掠之师,而不觉也。」
肃寗刘春霖所着之《畿南济变记略》,载有联军进驻保定府详情。他因为认识英军随军翻译员路崇德牧师(Rev.J.Walter Lowrie),当英军撤退后,德军任命路牧师为「权理司」之职,以致路牧师能解决许多民间与占领保定府联军间之问题,不致引起流血冲突。兹节录「路牧师济变纪略」一文如下(有关路牧师之事迹,请参阅第四章第一节):
「—–时洋兵暴横,所在躏扰官民,有急难争走先生所求解。先生辄亲往拦阻,或邀德帅偕往。日奔走无暇晷,省城文武,外至各州县,办理交涉皆倚先生。居闲调护往来计事,与马间溢求请护照者,肩相摩于门,人人各如其意以去。德帅至,呼之为护照公。数月之间,保全地方,潜德高谊,不可殚述。今略举之,约有四端,曰隐恶,曰扬善,曰急人之灾,曰恕人之过。
方权理司之初设也,有人持呈词一纸,历诉候补县某君奸利事,并指其为廷雍公爪牙。七月间曾率兵查搜教民,欲求德法统帅拿办,先生婉谢之,事乃寝。又洋务局某繙译致书先生,发函视之,皆刺举某绅董阴事,欲求德帅案问,先生阅毕,火其书,其隐恶有如此者。
—–省城罚款,限一月催齐,而绅商不以时缴,迟至数月,西官谓陶太守有意延宕,聚议于权理司,欲派法兵拘诸幽室,公举吴大令国栋摄理府事。先生力阻之,密见太守,劝其及早催齐,太守得无事。惟力阻法军之语,则未尝一言,虽太守亦不知也。
德法分设巡捕厅,禁夜綦严,定例九点钟净街。有民人赵某与回民马某犯夜,为德军所执,赵某有狂疾,殴伤德兵,德兵拽送巡捕厅,二人坐大逆不道,谕死行刑有日矣。先生见德将,力辩其枉,卒释之,其急人之灾又如此。
五月北关教堂被难,附近村民乘机剽掠,几于比户有教堂之物。九月间为教民查悉,搜出砖瓦什器,不计其数,村民人人自危,以为祸且不测。先生略予薄罚,各立字据,经官具结,严禁土匪藉端讹诈。拳匪之乱,候补通判胡君,长年总理保甲局,查封北街福音堂,恐堂中器物为拳匪所得,悉运归其私第寄存。未几教民踪迹得之,又有人告其为廷雍公之私人,德将怒逮至权理司,严刑讯鞫,胡君自分必死,作绝命词以见志。先生恻然,为言于德将,释之,胡君深德先生,悉以原物送还,并订交焉,其恕人之过又如此。此外保护房产,矜全人命,不可缕数。
十二月,权理司以讼狱繁难,增设权理分司法官为濮吉颺,德官为艾博,先生荐英教士叶守真,佐艾博治讼狱。次年正月,清苑县吴大令倡议劝捐,在西关外购田九十六亩,以备长老会重建教堂。官绅商民素德先生,踊跃争输四千余缗,顷刻而就。五月撤权理司,德军班师,先生留省专管教务。自是先生德望日隆,一言路子修之名,识与不识,无不爱敬者,四方贤士大夫,名卿巨人至保定,辄以一见先生为快。说者谓先生遵救主之旨,躬行实践,以德报怨,名动三辅,自西人入华传教以来,未尝有也。—–.」陆树德之《救济日记》中,附录《申报》公启一则据《义和团大辞典》所载有关《救济日记》一书:
「1900年夏,八国联军蹂躏京津地区,流离失所者殆不下数十万人。于是作者陆树德在上海创设救济善后会,合南方之财力,救北地之疮痍。陆氏从上海募款到京,正值联军入踞北京未久,京津一带充满战时景象之时,冒险从事救济难民工作。日记所记京津一带人民惨遭屠戮,其幸而不死者亦陷于饥饿境遇之诸种情况,均得之耳闻目睹,实为研究义和团事变一役难得之史料。」
《救济日记》始于庚子闰八月二十二日(即1900年10月15日),迄十月二十六日(12月17日)日记有如下之记载:
1.九月二十日(11月11日),在天津与美国红十字会约同赴京—–。
2.二十九日,晤李友三、杨彝卿,商议京中被难官商赴津事,共计回南二千余人—–
3.十月初一日(11月22日),于晦若来谈,京中尚有被难官商四百余人,急欲出京,嘱余设法保护,始终其事—–。
4.初三日,到顺天府访日武官福岛,—–予欲送被难官商由旱道出京,托为保护,承允设法,约予翌日再往—–。
5.初七日,访刘铁云,商请美国派兵保护被难官商出京事,谈及各国公使已将条款商妥,电知其政府,候复再与我开议—–。
6.初八日,出城,至天坛谒美国提督鹊飞。—–午后进城,至美国钦使署晤公使康格,畅谈时事,并谢其允派兵保护被难官商出京—–。
7.初十日,(12月1日)九句钟登车起行,共计被难官商二百余人,装车一百六十余辆,由美国派来兵官两人马队百名护送出城,齐化门一带,观者如堵墻—–。
8.十三日,下午三点钟到天津,在浙江海运局下车,沿途观者甚众,途中承美兵官拔达克保护周密,同人咸交口感谢—–。
9.十四日,天雨,牵羊担酒至美兵官处谢其保护周妥—–。
10.二十六日,午后二点钟抵上海,共援出被难官民五千五百八十三人—–。
《救济日记》又附录《申报》所登公启一则:
「京津善会有二:一曰『救济会』,系陆纯伯部郎仿照红十字会例首先创办;一曰『济急会』,系盛京卿诸公鸠资成之。陆部郎在天津、保定附近州县,接出避乱官民眷属甚多,系请德、法各国保护,由会中人等手执会旗,往来照料,奔走不遑,天津、保定来南之人莫不颂声载道。
部郎因津、保诸事,均以布置妥善,遂于九月二十八日入都,适值济急会所定三十日一批,唯人数众多,不能起行,愁叹交作,合肥中堂饬令陆部郎接手代办,惟时通州内河业已封冻,非由陆路乘坐骡军,不能赴津,艰险倍常,殊形棘手。
部郎带翻译雍剑秋,商恳美国钦差康格君,转请美国总提督鹊飞君保护。因京津一带陆路驻扎各国兵丁甚多,且沿途匪类出没不常,必须多派兵队方足以资保护。旋由鹊飞君派出兵官拔达克君,带领马队百余名,马车二十余辆,于十月十日随同陆部郎保护官商家眷等车共三百数十辆,出齐化门起行。
美兵士均披黄襜褕,戴貂冠,御貂手套,鞍勒鲜明,戈仗晃耀。是日宿张家湾,该处兵燹之后,鬨无人迹,各就破庙以居。突有某国兵戴红圈蓝帽,向一纪姓者扰闹,美兵队闻知,当向追捕,并分班值夜,梭巡达旦,赖以安谧。
次日,宿河西务,各国游弋兵丁,尤觉其伙,拔达克君恐零星散处,难于保护,爰以兵法部勒中国驴车,择一空地,列为方城阵式,而令妇女老弱居车城之中,派以保护兵队居车城之外。擐甲厉兵,如临大敌。
陆部郎亦与执事诸人同甘共苦,露宿荒郊。车头人役所预备之公馆,部郎坚不往住,亲与翻译查至天明。以故出入虎口之中,毫无惊险。其宿杨村亦然,惟过杨村之大桥,万分险隘,有某某国守兵,因见捆载繁多,少妇弱女,络绎于道。耽耽虎视,大有垂涎之意。拔达克君亲率兵队往返巡查,见有欲揭妇女车帘之某国兵即以洋枪相拟,某国兵抱头鼠窜,始皆不敢有犯。
拔达克君每过要隘之处,辄令兵队分扎两头,必俟中国车辆,全数过清,方行导引前进,并不准车夫争先抢路,必鱼贯而行。复偕陆部郎一一点视,日凡数次,亦云劳矣。而拔达克君之部下某什长,于过桥之时,因招呼某姓家眷口,十分忙急,竟从马上坠落,受伤甚重,现在不知其痊愈否也。
雪地冰天,苦辛万状,马匹颇有冻毙者。所有尾批送回之华人,莫不感激美兵官拔达克君之办事认真,提督鹊飞君任用得人,钦差康格君一视同仁,真能令我华人心折也。然非陆部郎之推心置腹,为洋人所深信,安得有此履险如夷耶?
陈亮伯、丁瑾臣、周雅章、林梅贞、丁子襄等谨启。」
(八)宣教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红十字会工作
「海外基督使团」(前「中国内地会」)最近出版之《万族万民》,载有内地会宣教士稻惟德医生(Dr.A.W.Douthwaite)的故事。文中提到稻医生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在烟台芝罘医院救治从威海卫来的伤兵,因此获得清廷颁发最高荣誉的「双龙勋章」。
据1899年的中国内地会月刊英伦版《亿万华民》所载,甲午战争结束,除稻医生外,还有其他10位医疗宣教士(Medical Missionaries),同获清光绪皇帝颁发「双龙动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Double Dragon)。稻医生除获得这勋章外,还有一位清军提督孙金彪(Suen Kin—piao)赠送他一块匾额,挂在医院里,向他表达谢忱。
稻医生的红十字会建议
据稻医生观察,甲午战争前,中方缺乏各方面备战的物资,无论是人力、后防、武器等;战场上医药救伤的设备,更付诸阙如。当稻医生首先向清军提督(Generalin charge of the Chinese forces)提出要办红十字会医院(Red Cross Hospital)时,提督反问他:「这医院也收容日本的伤兵吗?」稻医生答道:「当然也收。」提督便说:「那么,我想我们绝不会办这样的事!」后经稻医生费尽脣舌,解释日本伤兵绝不可能会来医院(注一),提督才悻悻然允准。事实上,整场战事充塞医院的全是中国的伤兵。
(注一)至于中国伤兵在日本留医,反倒有被记载。《1915年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93至94页载:「1895年,春夏间中东战衅未息,(笔者按:指中日在辽东半岛之战事,日本在辽东获胜后,便南下攻威海卫。)旅营(今辽宁营口市)之医生等,倡立红十字会,疗治伤兵。女教士、华传道亦充看护侍疾职,竭力尽心,以济人为怀,清官吏及伤兵多受感,始悉此恩出于基督之爱-感戴弥深。德教治乘暇东航至日,历大阪、神戸诸埠,见病院中,多断臂折股之华兵,尽倩之归作寄书邮,媾和后伤兵返国,踵门谢者日数起。(年鉴载:德教治牧师苏格兰人,隶属长老会,1890年来华,司奉天辽阳长老会教务。)」
稻医生的记录
稻医生对救援威海卫伤兵,曾亲笔写下这样的报告:
「当威海卫受到猛烈的攻击下,中国伤兵源源不绝来到芝罘,许多都是伤势极严重的,不少还在途中便不治而死去。满地都是积雪,冬天像北极一样的严寒。可怜的将士,流着血,耗尽体力,还找不到任何一处避难所。有些以为安全,逃回家乡,却又被同袍拉回去,也有因为力尽筋疲,淹死海中。大约有200名伤者,身上军服仍染满血,蹒跚而行抵达医院,全都是恶劣的症状。一位军人身上中了七粒子弹,另一位膝部受伤,扶着拐杖行了40英里来到医院!
战争过后,一位提督和他的随从,骑着马带着一队军乐队和军兵来到医院,送给我一块木制、非常名贵的匾额,挂在医院的墻上。这事以后,我们正在建筑中的男学堂,急需一些大石块,我便去见这位提督,问他可否从他的石矿场运一些给我们,他回答道:『当然可以!我会叫士兵运去,他们非常乐意为你服务,因你为他们做了这么多。』
还有一件,男学堂还需要五条长的横梁,本地无法供应,必须到上海购买,但运送到烟台却伤脑筋,便向英商船(English Steamer Companies)询问载运,运费却极其高昂。其后上海国营的轮船招商局(China Merchants'Steam Navigation Company)得悉这事,立刻仅以普通价钱把横梁运到烟台。招商局说:『我们对稻医生在中日战争中救护伤兵一事,仅作回报而已。』」
完全献给中国
稻医生在中国不少地方建立医院,行医宣道二十多年,不幸他夫人于1896年3月14日,因产后热病而离世,遗下三个儿女,长子只有4岁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医院护士饶姑娘便协助稻医生,陪他带着三个幼儿,于1897年3月下旬离华返英。在英安顿了他3个失去了母亲的儿女后,1899年3月11日回到上海,4月底重返芝罘医院工作,想不到同年10月5日,在医院里竟染上赤痢不治离世,年仅49岁。
稻医生的遗言:
「若我的生命能化作千条生命的话,我愿把他们全摆上,投入荣耀的事奉里,以致赢得中国归向基督,这是我感到无上的、至大的喜乐和最高的荣耀。」
(九)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南丁格尔
保卫威海卫之战
惨痛之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自攻占朝鲜后,决心续予中国挫辱,便以攻击北洋舰队之第二根据地威海卫为目的。当时威海卫一带防军约万余人,北洋舰队仍有相当力量,然保卫威海卫之一场战役,据《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所载,约从1895年1月12日开始,至2月2日为止,日军攻占威海卫之历史日志,防守威海卫之海陆军死伤惨重。至2月14日,北洋舰队投降。
甲午战争中之南丁格尔——护士饶姑娘
饶姑娘(Miss E.I.Dobson)来中国作宣教士之前,已经担任了两年护士长,因为她是非常有经验的护士,当饶姑娘抵达上海后一两天(1895年1月5日),便立即赶到烟台芝罘医院报到,辅助稻医生救护伤兵工作,当时她只有27岁。
依照中国内地会的规定,新到的女宣教士,首先要到扬州语言学校接受训练,初级语言课程及格后,才分配到各宣教站工作。像饶姑娘的例子可谓绝无仅有,皆因当时急需有经验的护士,才要她立即赶到烟台芝罘医院。虽然她还没有学过中国语言,但当看到伤兵各样的伤势,便毫不犹疑地投入工作;扎伤敷药已忙不过来,那里用得着谈话呢!
内地会稻医生展开救护伤兵义举,饶姑娘也马不停蹄赶到医院协助他,这是中国历史中被人遗忘了的一幕!这位与稻医生并肩抢救伤兵的护士饶姑娘,既没有勋章,也没有匾额,然而,在这场中日甲午战争中,实是不应被遗忘的南丁格尔。
无声的道谢
虽然没有官方的勋章或匾额送给饶姑娘,表扬她的劳苦功高,但在医院里,她第一句学晓的中国话,便是伤兵们说的:「谢谢妳!」
1897年3月下旬,当稻医生正要离开医院,饶姑娘做了三个没有母亲的孩子褓姆,带着他们与稻医生一起返英。正在门前与医护人员话别时,忽然军乐大鸣,提督带着一整齐队伍操步而来,原来是由一群已复元的官兵组成的仪仗队,特来向稻医生送行。
当提督向稻医生表明来意后,仪仗队便操列在稻医生、饶姑娘和孩子们面前,他们再不是伤痕累累的伤兵,而是回复朝气蓬勃、气概激昂的军士了。一位军士说了数句致谢辞后,便一声号令,全体官兵立即跪下,使他们大吃一惊,但立时定下心来,谢谢他们的厚意。饶姑娘面对着这样子的场面,心中也告慰异常,救护伤兵的善举,毕竟是伤兵们铭记在心的。
舍生取义
因为饶姑娘有如此丰富的护理经验,医院一直留住她,但她没有忘记来中国是要作宣教士,当医院有足够护理人员后,她便在1898年夏转到山西省隰州宣教站,参予数所戒烟局和增设一间诊疗所的工作。
然而,像饶姑娘如此委身,在中国救治了许多病人,特别是想到威海卫伤兵跪地致谢的一幕,却万万料不到在1900年8月30日竟死于拳民刀下。她舍生取义的故事,实不该被遗忘!(请参阅第六章第十三节)。
参考资料
(1)China’s Millions,London Edition,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中国内地会月刊英伦版《亿万华民》。Dr.Douthwaite,Douthwaite,1897:73;1898:14;1899:98,170-171,174.Dobson,1897:53,79,112,153;1898:44,46(Saunders),74,89(Saunders);1900:42,48,152,156,199-200.
(2)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8,全二册,第944—947页。
(3)廖一中主编。《义和团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364、381页。
(4)黄大受着。《中国近代史》。台北:大中国图书有限公司,1954,共上、中、下三册。下册,第196、202—203页。
(5)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主编,陈捷撰述。《义和团运动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1。第78页。
(6)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九种,《义和团》。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51,全四册。第一册,第417—440页。
(7)佐原笃介、浙西沤隐辑。《拳匪纪事》。1901。(取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科丛刊第八十三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发行)。卷六,第1082页,《救济日记》。
(8)侨析生撰。《拳匪纪略》,1901。(取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科丛刊第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发行)。卷八,第205页,《救济善会》。
(9)左舜生辑。《庚子拳乱资料》。(取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发行。)第33—35页,《庚子拳变后京津间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
(10)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六册《列强侵略》。台北:正中书局,1965。第288—350页。《庚子拳变后京津间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
(11)海外基督使团(前中国内地会):《万族万民》(East Asia'sMillions,Chinese)。香港:海外基督使团,2007年第一期(总60期),第16页「稻惟德医生」。
(12)黄光域编。《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第61页。
(13)郭廷以着。《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共二册。上册,第268—269页。
(14)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全二册。下册,第898—901页。
(15)中华续行委办会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4—1918,1921,1924—1925,1927—1928,1929—1930,1933,1934—36)。台北:中国教会研究中心及橄榄基金会联合再版,1983,全十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