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今释使徒信经

第5章: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

为什么是彼拉多?

第一次听到《使徒信经》时,我非常好奇,为什么信经对本丢·彼拉多充满如此的敌意。那么多人至少同彼拉多一样有罪:犹大、希律、愤怒围观的群众和罗马士兵,为什么只提到比拉多?他毕竟拖延了审判,其他人却急于结束审判。他甚至试过拯救耶稣。为什么《使徒信经》单单提到了他?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本丢·彼拉多的名字出现在《使徒信经》中,目的并不是谴责他,而是确定日期。《使徒信经》并没有明确记载耶稣在“某年”受难,因为这种记年法当时还没有出现。当时,记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罗马的建立”为起点开始计算,一种是以某位统治者开始统治的时间为起点开始计算。我们在《旧约》和《新约》的著名经文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例如,《旧约》记载“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赛6:1),《新约》记载“这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头一次行报名上册的事”(路2:2)。

为什么《使徒信经》特别重视所记载的事件发生的日期?简单来说,是为了说明所记载的事件,并不像当时其他许多宗教所说的那样,是永不止息、周而复始的神话。例如,在埃及,人们用伊希斯(Isis)和奥西里斯(Osiris)的神话来解释尼罗河年年泛滥的洪水。根据神话的描述,奥西里斯神被兄弟塞斯(Seth)杀害分尸,塞斯把奥西里斯的遗骸散布埃及各地。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将丈夫的遗骸收集起来,使他复活。但是,她没能找到奥西里斯的生殖器,因为它掉进了尼罗河。因此,尼罗河年年洪水泛滥,洪水把奥西里斯的繁殖力带给大地。其他宗教用类似的神话解释大自然每年冬去春来的循环:冬天充满死亡,万物在春天复生,这是因为某位神祇在冬天死去,在春天复活。

现在,《使徒信经》是要宣信一位死而复活的上帝。这听起来很像身边许多强调繁殖力的宗教。初期基督徒如何避免这样?他们要清楚说明,《使徒信经》并不是在说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一系列可确定年代的历史事件。奥西里斯和其他众多代表繁殖力的神祇每年都会死而复活。耶稣基督仅仅死而复活一次,但是,这一次便足以满足万世万代的需要。

用本丢·彼拉多的名字为耶稣的受难确定日期,似乎在初期基督徒中十分普遍——不只是在《使徒信经》的起源地罗马。公元2世纪初,安提阿的主教伊格纳修(Ignatius of Antioch)曾给不同的教会写过七封书信。在这些书信中,他提到自己十分担心那些否定耶稣真实人性的理论和教义。他劝诫读者“要绝对确信主的降生、受难与复活,这一切都发生在本丢·彼拉多统治时期。”@1几十年后,大约在《使徒信经》于罗马最初形成的同一时期,殉道士查士丁使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耶稣受难与复活的日期。@2

公元4世纪,鲁菲努斯(Rufinus)曾对《使徒信经》中的“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做过如下解释:

把《使徒信经》传给我们的人非常智慧,强调所有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使得传统得以牢固建立,再也不会存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危险。@3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有些人把耶稣的故事篡改成有关永恒实在的神话,从而随意掺入当时的各种神话,把耶稣视为众多神祇中的一位。

1@伊格纳修,Epistle to the Magnesians的11章(我自己的译文)。类似说法出现在他的Epistle to the Trallians和Epistle to the Smyrneans。在Epistle to the Smyrneans中,他同时提出希律和本丢·比拉多,声称耶稣“在本丢·比拉多和小王希律手下被钉于十字架”(1)。

@2查斯丁不断使用这句话,好像这句话到他那时已经变成惯用语。例如,在《第一护教文》(FirstApology)中,他宣告信仰耶稣基督,“他在凯撒提庇留时期的犹太总督本丢·比拉多手下被钉于十字架。”

@3Rufinus,Commentary on the Creed18(我自己的译文)。

被钉于十字架

耶稣“被在钉十字架上”,是《使徒信经》全部内容中最惊人的宣信。我们往往认为,“十字架的羞辱”在于上帝可以受难。这的确算是羞辱。但是,对于罗马帝国的基督徒而言,“羞辱”远超于此。耶稣的十字架并不是特例。相反,“钉十字架”是罗马人一项十分常见的酷刑,用来处死最坏的犯人,特别是社会底层的犯人,因为罗马公民有权用斩首代替钉十字架。实际上,有时数千人同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尸体成排挂在大路旁的十字架上。

钉十字架必然会使人痛苦地死去。人被固定挂在十字架上,就连呼吸都十分困难,就那样痛苦地等死。在钉罪犯的时候,有时会使用钉子,有时只是用绳子绑住他们。不管怎样,死亡的过程是漫长,痛苦的。但是,更痛苦的是,钉十字架是一种羞辱。将要钉死的人,被扒光衣服,福音书所记载的嘲讽并不罕见。受刑人一旦死亡,尸体通常依旧挂在十字架上,飞鸟啄食,最终分解成碎片,尸骨则成为食腐动物的美餐。虽然耶稣的遗体因尊重犹太人的宗教节日而被取下,但他被钉十字架所受到的羞辱,并不比其他任何刑罚小。

对于初期基督徒而言,宣认他们的主被钉十字架,就像今天的人宣告信仰一个被枪毙的人。实际上,《使徒信经》想要肯定的是,基督徒相比于追随皇帝而更愿追随的主(Kyrios),同一个罗马法律下的普通罪犯是一样的。

这样的信仰宣信不只是羞辱,甚至不只是荒谬,还是颠覆性的。当基督徒背诵《使徒信经》时,其实是在表达在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这件事上,罗马法律是错误的。罗马帝国把耶稣当成一个自称“犹太人的王”的叛乱分子处死,但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其实是宇宙的王!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忠于罗马帝国的官员。你会怎样看待这群人:他们宣称自己的上帝是“万有的统治者”,他们所追随的人被当作煽动叛乱的普通罪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还称他为“主”,一个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头衔。

《使徒信经》不只是罗列一连串无伤大雅的信条。它清楚说明了“信靠”的意义:信靠统治宇宙的上帝,信靠作为普通罪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上帝的独生子,信靠使信徒分享那位罪犯的死与复活的圣灵。

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埋葬

在基督教的最初几百年,很多人否认耶稣具有人性,他们来自许多派系,每一派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义。他们的共同点是,作为救主,耶稣不可能成为真实的人,特别是耶稣不可能像我们一样,拥有真实的肉体。他们声称,基督的肉体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表象,因此,他们很快被称为“幻影派”(Docetists),该词源自希腊文,意思是“看似”或“好像”。

同这种观点不同,基督徒坚持道成肉身的真实性,上帝确实成为真实且完全的人。伊格纳修十分关注这个问题,觉得不得不强调耶稣肉身生活的真实性:

耶稣基督是大卫的后裔,马利亚的儿子;他真实地降生,真实地吃喝;他真的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十字架,在天、地,以及地下的万物面前受死。他真实地复活。如果有谁来对你们说相反的话,不要听他们。@4

他在另一处有些幽默地说:

为了我们,为了拯救我们,上帝遭受这一切;他确实受难了,正如他确实从死人中复活;并不像不信的人宣称的那样,耶稣只是表面上看像是受难。他们才是徒有其表的人!他们想什么,就会遭遇什么,他们才是没有真实的肉体,魔鬼一般的存在。@5

@4伊格纳修,Epistle to the Trallians9(我自己的译文)。

@5伊格纳修,Epistle to the Smyrneans2(我自己的译文)。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近年来有大量关于许多“福音书”的讨论——这些“福音书”号称讲述了耶稣的真实故事。其中大多数“福音书”不仅在时间上比我们现在《新约》中的四部福音书晚很多,还是诺斯替派(gnostic)福音书,至少是幻影派福音书,因为它们并没有把耶稣描述成完全的人,耶稣不受任何肉体需求的束缚。例如,在《雅各福音》(Gospel ofJames)中,耶稣并没有真实降生。约瑟出去找到一个接生婆,把她带到马利亚待产的山洞。但是,他们一到山洞,一片闪亮的云彩遮住所有东西,导致约瑟和接生婆什么都看不见。云彩消失之后,他们才能看见山洞里的情况,耶稣已经躺在母亲怀里了。@6

@6《雅各福音》19(我自己的译文)。

其他人声称,当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被叫去与耶稣一同背十字架时,耶稣与他换了位置,因此,其实是西门受难了,耶稣走开了。还有一些人提出,耶稣不需要吃饭,因为天国的食粮供养他的身体。颠倒《旧约》的价值观也是撰写这些福音书的各派常有的一个特点。我们已经讲过,马西昂认为,《旧约》中的上帝并不是真实的独一上帝,必须否定他所创造的一切。还有一群人被称为“该隐派”(Cainites),因为他们认为,该隐是《创世记》中一位伟大的英雄;还有一派被称为“蛇派”(Ophites),因为他们的英雄是蛇(希腊文:ophis)。最近出版的《犹大福音》(Gospel of Judas)和其他一些文本,把犹大当作英雄,是耶稣让他背叛自己。即便出版社对《犹大福音》大肆宣传,仍只是重复初期教会早已否定、现代学者早已知道的东西。

《使徒信经》强调耶稣的受难、受死和埋葬,是要驳斥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即耶稣并没有真正受难死去,因为他的身体在天上,是不朽的——在某些人看来耶稣的肉体是不真实的。此外,《使徒信经》并没有尝试概括基督教的所有教义。当时争辩最激烈的,是耶稣其人和耶稣真实的人性,因此,《使徒信经》强调耶稣的降生、受难与死亡的历史性。

今天的一些反思

当我们读到《使徒信经》对耶稣的论述时,或许会十分震惊:初期基督徒竟然公开宣告,按照罗马人的标准,甚至按照犹太人的标准——他们认为被钉十字架是来自上帝的咒诅(申21:23;加3:13),耶稣并不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直言不讳,宣告耶稣被当局作为煽动叛乱的罪犯杀害,但他们仍把这个罪犯视为自己的主。结果,他们被嘲笑,受迫害,被杀害。

在反思这一点时,我们不禁惊讶于初期基督徒与今天许多基督徒的不同:他们最关心的似乎是,他们的信仰必须是社会大众眼中体面的事,整个社会都要承认并尊重主。在美国,甚至有许多基督徒觉得,整个社会已经向基督教宣战,因此,他们说到一场从周围文化中根除基督教痕迹的巨大阴谋——包括不再说“圣诞快乐”,在学校中教授进化论,赋予其他宗教与基督教同等的权利。与这种态度不同,更自由的基督徒说根本没有这种阴谋,基督教之所以在社会上正在丧失威望,是因为保守的基督徒心胸狭小。

我们在公元2世纪那些背诵早期《使徒信经》的弟兄姊妹,不会认同以上两种态度。首先,他们会否定比较普遍的自由派观点,宣告的确存在针对上帝和福音的阴谋。但是,他们也不会接受较为保守的观点,即这种阴谋是近年来一些人策划的,这些人想要摧毁社会的道德与宗教结构。他们宁愿说阴谋始终存在。从罪进入受造世界的那一刻,阴谋就有了,所以才需要耶稣的拯救作为。当耶稣在世上传道,最后受难死去时,阴谋就有了。公元2世纪,当基督徒生活在持续不断的迫害威胁中时,阴谋就有了。他们会同保罗一起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

此外,我们今天在其他地区的弟兄姐妹,他们教会的见证似乎比我们更有力、更有效,他们会同意公元2世纪的弟兄姊妹和保罗。他们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社会或是反对他们,或是忽视他们。他们经常被视为祖国的不良公民,甚至被认为背叛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在他们生活的社会里,成为基督徒根本不值得骄傲。但是,他们选择成为基督徒,并不是因为基督教受人尊重,基督教得到文化或国家的支持,而是出于纯粹的信仰与信念。难怪他们的见证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相反,我们大多数人似乎认为,我们信仰的威望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保守的基督徒觉得,在学校里祈祷,教授创造论,禁止同性恋结婚,会证明我们的信仰仍处于我们文化的核心。他们相信,身为基督徒,应该首先遵守地上的法律,于是便谴责违反法律的人,如非法移民。许多自由派基督徒似乎认为,如果我们证明自己的信仰更开明,接受社会的新习俗,不要对正在变化的环境小题大做,我们的信仰更会受到尊重。他们相信,现今的社会总体来讲是好的,同基督教信仰没有太大冲突。然而,《使徒信经》和初期基督徒从中表达出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所信靠的那位是已被定罪的罪犯,而不是受人尊敬的宗教领袖。他的追随者不应该期望得到特别的尊重,也不应当期待社会支持他们的信仰。在每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社会,耶稣在本丢·彼拉多手下的遭遇,仍将是耶稣忠诚追随者的遭遇。

这一切又把我们带回原来的问题:当我们宣告信靠上帝全能的父,信靠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信靠圣灵的时候,我们在表达是什么。我们所要表达的是,全能的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受难,借着圣灵临到我们中间,正是在这位三一上帝里面,我们建造自己的生命,即我们不单信靠这位上帝,我们的存在也在于这位上帝。

研讨问题

1、承认耶稣“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有何意义?

2、为什么《使徒信经》强调耶稣的受难,受死和埋葬?

3、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使徒信经》对耶稣的这一论述在今天有何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