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祷告:从责任到喜乐
12、为什么祷告以后仍然没有喜乐?
因为你还缺乏信靠。我们都知道,「常常喜乐」(帖前五16)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在生活平顺、试探不大的时候,我们也会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我们也知道神掌管一切,祂必有美意;我们也知道不要忧虑,当安静等候、把重担卸给神;我们也知道应该不看环境,当转眼仰望耶稣。只有当真正的试探临到的时候,我们才会惊恐地发现,自己对神的供应和保守其实并不放心;环境如此艰难急迫,内心实在难以释怀。我们就像在惊涛骇浪之中的小船上,情绪和想象完全不受信心和理智的控制,意志则在两者之间剧烈摇摆,无论怎样强迫自己、暗示自己,都无法忘掉忧虑、强装欢颜。这时我们才会体会到:「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罗七22),「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二十六41)。
信心包括理智的信念、意志的信靠和情感的喜乐。诚实信靠,就是理智、意志与情感一致,让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仰望交托、以神为乐。喜乐来自信靠,「我们的心必靠祂欢喜,因为我们向来倚靠祂的圣名」(诗三十三21),「主啊,求祢使仆人心里欢喜,因为我的心仰望祢」(诗八十六4)。我们的喜乐被忧虑夺去,常常是因为缺乏信靠;而缺乏信靠,是因为肉体还没有完全降服。虽然理智确信神有最好的旨意,但意志却无法仰望交托,因为担心神的旨意与肉体为敌,所以情感缺乏喜乐、仍为明天忧虑。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好的基督徒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但在客西马尼园,主耶稣却没有说:「神的儿子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也没有说:「如果我信靠神的话,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祂并没有隐藏自己的感受,门徒们都看到祂「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太二十六37),也听到祂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二十六38)。但与我们不同的是,祂恒切祷告,最后告诉天父:「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二十六39)。同样,我们也不必强装喜乐、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祷告以后的「平安喜乐」,并非因为祷告通了,只是因为事情不大、或者事不关己;而祷告以后仍然为明天忧虑、仍然没有喜乐,证明那是真正的试炼,能使人知道自己的信心永远都需要主的帮助、永远需要在恒切祷告中抓紧神。肉体的降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十字架反复的破碎和重建。「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五7-8),我们岂不更需要在苦难和祷告中学习顺从吗?因信而来的喜乐,并非来自飘忽不定的情绪,而是来自客西马尼园的挣扎,是拒绝自己、顺服天父的结果。「常常喜乐」(帖前五16)是基督徒的责任,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五22);只有平时「不住地祷告」(帖前五17),大事小事、处处时时都随从圣灵,才能结出在百般的试炼中仍能信靠顺服、「大有喜乐」(彼前一6、8)的圣灵果子。所以司布真说:「有时,当我们在祷告中得不着安慰、当我们被破碎和沮丧的时候,正是我们在祷告中真正摔跤和得胜的时候。」
当我们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祷告以后仍然没有喜乐,往往是因为在平顺中保留了太多的自我,生命还没有被「赐生命圣灵的律」(罗八2)完全掌管,所以被危机暴露了信靠的虚假。而祷告中的认罪,不但使人看见自己的罪,而且发现自己对付不了罪、无法自我改善,这本身就是对肉体的彻底否定和破碎,只能盼望神的重建:重建之后才能彻底降服,降服之后才能诚实信靠,信靠之后才有平安喜乐。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圣灵里恒切祷告,祈求肉体破碎、圣灵充满、以神为乐,因为主耶稣应许了圣灵:「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十四27);因为神应许了祷告可得喜乐:「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赛五十六7)。因此,我们可以盼望「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十五13),「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7)。
当我们发现自己缺乏信靠的时候,可以默想一篇信靠诗(诗十六;二十三;二十七;六十二;六十三;九十一;一百二十一;一百三十一等),然后祷告。圣灵可能会透过前辈圣徒们反复见证的真实体验,鼓励我们信靠神。一方面,信靠是圣灵的带领,另一方面,信靠也是人的回应;当我们迈出信心的脚步、踏入约旦河的时候,河水就会分开、恩典就会临到,我们就能进入安息。
13、为什么危机才能让我们重视祷告?
因为怠惰是人的罪性。人的天性喜欢立竿见影的快餐,不喜欢耐心等候的耕种;只想一帆风顺地进入天堂,不愿经历风雨得见彩虹。因此,当我们的生活平顺、觉得自己还不错,祷告事项不够紧急、不够严重、不够焦虑,可以慢慢等、找退路、或者不看重的时候,我们祷词可能属灵热情、旁征博引,但却并不急迫、缺乏无助感。久而久之,祷告就会渐渐沦为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或者精雕细琢的华丽演讲: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是制造虚假的安全感,却无法感受到三一神的同在;就算偶尔得到鼓励,但却对是否巧合、自欺或心理暗示心存疑虑;只知道祷告的道理,却感受不到祷告的能力;自以为已经相信,却不知心底隐藏着不信。实际上,许多基督徒都是得过且过,从来都没有真正学会祷告,只是自满自得的法利赛人、而不是捶胸呼求的税吏(路十八9-14);直到大难临头、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面临严峻的考验。那时,危机会迫使我们祷告,也会使我们对神的沉默极度失望:
为什么我听不到神的回答、经历不到别人所见证的那些效果呢?
神真的要我把一切需要放在祂面前吗?
如果神不应允我的祷告,我祷告的方式、内容和态度有什么不对吗?
如果神应允我的祷告,为什么事实与我所求的并不相符呢?
如果神的旨意恰好是我最不想要的那种,那该怎么办呢?
情况越来越紧急,神真的会在急难中施行拯救吗?
我是不是在自言自语?神真的在听吗?祂真的在意吗?真的有神吗?
那时,对于祷告经验的不满,就像无边无际的凛冽寒冬,暴露出我们自己从未意识到的不信。那时,理智告诉我们神是真实的,情绪却发出了相反的挑战;头脑认为应该相信,心中却没有平安喜乐;信心与情感完全脱节,所以无法「尽心尽性寻求祂」(申四29)。那时,我们可能被迫到处寻找祷告技巧,但不久又得再次求助,因为速成的方法并不持久。即使有时情绪激烈迫切,也不能证明与神真实相交;即使有时经历特殊体验,也不能证明与气功有何不同。那时,真正的需要和困境逼着我们必须祷告,但我们却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多么需要神,以致像大卫那样急切地呼求:「求祢不要远离我!因为急难临近了,没有人帮助我」(诗二十二11),又像彼得那样绝望地呼喊:「主啊,救我」(太十四30)!那时,神的恩典和工作将临到我们身上——唤醒、揭露、破碎、洁净、重建,引导我们重新学习祷告。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祷告不是责任、不是表演、不是技巧,而是呼吸。对神的真实经历,就像溺水者的第一口呼吸,会让自己迫切地想要再吸一口、再吸一口。所以司布真说:「大能的祷告常常是由极大的试炼产生的。」
因此,神允许我们在人生的风暴或低谷中挣扎,是要逼着我们学习祷告。正如约翰·牛顿所说的:「患难会使祷告变得活跃起来,因为我们的祷告很容易在安逸的时候变得懒散和形式化。」在我们束手无策之前,许多人根本不祷告;当人的一切都失败的时候,祷告才会开始工作。所以奥古斯丁指出了祷告的第一规则:「无论你多么富足,你都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荒凉的」(Letter 130 to Proba, Chapter 2 Section 1)。他又说,祷告的工作尤其适合丧亲和荒凉的寡妇,所以寡妇「应该把她的寡居状态献给她的神,作为她持续和最热切祷告的盾牌」(Letter 130 to Proba, Chapter 16 Section 30)。同样,危机也是我们持续和热切祷告的盾牌,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自满自足的幻觉和麻木心硬的盲目,转而渴望与神相交。有些人以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难处都是属世的,不适合带到神面前祷告;实际上,这些都是圣灵在呼唤我们回转向神。我们应当把危机、疾病和一切难处都献给神,求神让每一次挑战、每一个痛苦都成为我们的盾牌,使我们在祷告中有更多的学习、更多的光照和更多的经历。正如约翰·欧文所说的:「除非我们坚信自己没有能力,否则就无法从基督那里获得能力。」又如奥古斯丁所说的:「在我最深的伤口里,我看到了祢的荣耀,它使我眼花缭乱。」最能使我们降服在宝座前的心情,不是兴奋、激动,而是荒凉、无助,就像《亲爱主牵我手》这首诗歌:
亲爱主,牵我手,建立我,领我走;
我疲倦,我软弱,我苦愁。
经风暴,过黑夜,求领我,进光明;
亲爱主,牵我手,到天庭。
我道路,虽凄凉,主临近,慰忧伤;
我在世,快打完,美好仗。
听我求,听我祷,搀我手,防跌倒;
亲爱主,牵我手,常引导。
14、只有在危机中才能学习祷告吗?
当然不是。危机是神的呐喊,平时才是我们操练祷告的正常时间;正如摩西和约伯所面临的危机,在一生的年日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只在危机中祷告,就像到了十字路口才系上安全带。章伯斯说:「我们倾向于将祷告作为最后的手段,但神却希望它成为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才祷告,但神却希望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祷告。」一个平时挤不出时间祷告的人,神可能会用更大的危机让你专心祷告。平时操练祷告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内心无助和荒凉到一个地步,好像每天都活在危机之中,不必倚靠身体的病痛、环境的难处来催逼自己回到神面前。我们在危机中临阵磨枪、恶补祷告,常常产生一种虚假的感觉,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然而恢复平顺不久,很快又会失去。从这种意义上说,顺境是比逆境更大的考验,平时的学习比危机的强化更加重要。
15、祷告是给神提供资料吗?
当然不是。「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8),比我们自己知道得更彻底、更完全;甚至可以说,是圣灵在帮助我们向神开放自己、向自己揭开内心。亚瑟·平克说:「祷告的目的不是让神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而是向祂坦承我们的需要。」神是全知的,一切受造物同样彻底地为神所知(诗一百三十九1-18),但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主动向神开放自己,并且向自己揭开内心。当人主动开放自己、求神鉴察的时候(诗一百三十九23-24),不是以为神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而是把自己看作人、而不是动物。从这个意义上,祷告不但使人的地位从动物变成人,而且从被动躲避神的罪人,变成了主动亲近神的儿女,承认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恩典和好处都来自天父,渴望经历祂的真实同在。因此,我们向神揭开自己,愿意让神碰触自己的内心,看尽自己最不堪的一切、向自己的灵魂最深处说话,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因为会导致旧人的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祷告就是一个人与神同工、重造自己的过程。而不肯祷告,是天然人自我保护的防卫机制;不想祷告,是因为害怕与神亲密;不会祷告,是因为不愿直面内心。
16、小事不必麻烦神吗?
当然不是。事无大小,「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四6)。只要是我们心中所想的事情,就是我们应该向神倾心吐意的;或是忏悔、或是祈求,或者两者兼有之。有些人不为小事祷告,只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不是为了神的尊严。那些还没有学会在小事祈求神的人,也没有预备好在大事上寻求祂。对于神来说,爆发世界大战和丢失一串钥匙,既可以同样无足轻重,又可以一样意义重大,只要这些事情能促使我们向祂祷告;因为神所关心的不是事情的大小、困难的轻重,而是借着这些事情赐下祂自己,荣耀神、改变人。所以章伯斯说:「祷告的全部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神自己。所以祷告时必须注目神,而不是困难。」司布真说:「让你所关心的事驱使你归向神吧。如果每件事都能引导你祷告,我不会介意太多;如果每个烦恼都能让你更倚靠神,那就是有益的。」而C. S. 路易斯则说:「这个世界之所以受造,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祷告,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们的祷告可以得到回应。」
17、祷告必须说正确的话吗?
当然不是。祷告不是说正确的话,而是说真话。既然祷告是人主动向神揭开自己,所以内容不分对错,只要真实。人向神揭开自己的过程,也是向自己揭开内心的过程;所以不必自欺,不必否定自己的情绪,不必掩盖忧愁、痛苦、埋怨、苦毒、疑惑、灰心和不堪的一切。向神倾心吐意,就是陈明心中实际所想的、而不是应该思想的:「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四12)。即使所想的是罪,也可以通过认罪的形式向神陈明,因为我们有基督的中保和圣灵的帮助。如果不能确定所想的是否合神心意,最好的方法就是向神陈明:「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约壹三20)。努力压抑真实想法是徒然的,没有一种声音比你竭力不听的声音更加凸显;努力掩饰内心渴望也是徒然的,以虚假的热诚向神祈求正确的事情,只会阻挡我们与鉴察人心的神相交。司布真说:「只有发自内心的祷告,才能到达神的心。」倾心吐意的真话,才是神所悦纳的,正如主耶稣称赞拿但业:「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约一47)。祷告应该是最诚实的语言,但也是最容易假冒的语言。我们很容易假装祷告,用祷告的姿态和台词表演,但神却说:「他们并不诚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号」(何七14)。我们可以借助主祷文、诗篇或成形的祷告文,来辨别那些假冒的、幻想的自言自语。因为这些祷告文并不倚靠我们的天然本性,也不会随着我们的情绪阴晴不定。诗篇是训练我们向神说真话的好老师,里面的许多反省、哀叹、抱怨、发泄甚至咒诅,都是我们不敢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