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祷告:从责任到喜乐
《祷告:从责任到喜乐》
本文是祷告的读书笔记,总结了圣经的教导和三十多位前辈圣徒的经验(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加尔文 John Calvin、劳伦斯弟兄 Brother Lawrence、欧文 John Owen、班扬 John Bunyan、马太·亨利 Matthew Henry、劳威廉 William Law、卫斯理 John Wesley、莱尔 J. C. Ryle、慕勒 George Muller、司布真 C. H. Spurgeon、邦兹 E. M. Bounds、慕迪 D. L. Moody、叨雷 R. A. Torrey、亚历山大·怀特 Alexander Whyte、约翰·海德 John Hyde、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平克 Arthur W. Pink、陶恕 A. W. Tozer、C. S. 路易斯 C. S. Lewis、钟马田 D. M. Lloyd-Jones、伦纳德·拉文希尔 Leonard Ravenhill、斯托得 John R. W. Stott、巴刻 J. I. Packer、大卫·鲍森 David Pawson、查尔斯·斯坦利 Charles Stanley、史温道 Charles R. Swindoll、史普罗 R. C. Sproul、约翰·麦克阿瑟 John F. MacArthur、派博 John Piper、卡森 D. A. Carson、古得恩 Wayne Grudem、提姆·凯勒 Timothy Keller、理查德·伯瑞特 Richard Pratt、查尔斯·普莱士 Charles Price、宋尚节、唐崇荣、赖若瀚等)。本文也是祷告的操练笔记,并非站在岸上的观察,而是亲身试水的体验,盼望可以鼓励大家下水尝试。本文更像一个要到饭的乞丐,想把同伴领到一家大户门口,告诉他们只要进了这门,从碎饼到肥甘都可以有;虽然进门以后,每个人的经验可能都不一样,但许多老叫花子都见证,这家主人乐意使穷人饱足(诗一百三十二15)。
————————
第一章:祷告是什么?
1、祷告的定义
祷告是存着认罪和感恩的心,奉基督的名,按神的旨意,向神呈上自己心愿的一种方式(《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第98问)。古得恩的《系统神学》将祷告定义如下:祷告是个人与神的交通。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以祂为乐、直到永远(《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第1问),而祷告是使神得荣耀、人得喜乐的重要途径,因为主说:「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诗五十15),「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十四13),「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六24)。祷告是基督徒最大的特权、责任和喜乐,神命令我们祷告:「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神也邀请我们祷告:「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四6)。
祷告是基于神的主权、从神的恩典开始、以神为中心的活动;是神发起,人回应的活动;既是人的活动、又是神的活动。圣父因着祂的慈爱和怜悯,主动通过圣灵在人心中动工(腓二13),激励和引导人在圣灵里(犹20)、奉圣子的名(约十四13-14)向祂祷告,而圣子则作为中保替我们祈求(罗八34;来七25),让我们能认识神、经历神、参与神的旨意。因此,我们可以说:
祷告是人与三一神的亲密相交:里面是圣灵、对面是圣父、旁边是圣子;创造天地的神「在我前后环绕我」(诗一百三十九5),仿佛我就是宇宙的中心。因为真正的祷告,乃是人的灵靠着圣灵接近神的宝座,的确已经进入了宇宙的中心。
祷告是神透过人与自己对话,让人借着祷告得着神自己,使我们逐渐从儿子的地位进入儿子的实际。
祷告是人公开承认:没有基督、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必须转离自己、回转向神,相信祂会提供我们所需的帮助。祷告使我们降卑为需要者,高举神为富足者。
祷告最重要的是交通的双方要真实,必须是真实的自我向真实的、并非臆想的神倾心吐意。所以C. S. 路易斯说,我们首先应该祈求:「但愿说话的是那真我,但愿听我说话的是那真祢。」
祷告的人就是祷告的殿(赛五十六7;林前六16),圣父、圣子、圣灵都住在里面(约十七23;林前三16;六19)。只有「不住地祷告」(帖前五17)的人,才能成为移动的圣殿、活出基督,因为基督是「以祂的身体为殿」(约二21)。
2、祷告的目的
C. S. 路易斯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对神说,『愿祢的旨意成就!』 另一种是神对他说,『好吧,随你的便!』 」约翰·斯托得说:「祷告是神亲自为我们选择的方法,用以表达我们有意识地需要祂、谦卑地依赖祂。祷告不是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神、或者让祂的旨意迁就于我们的方便的手段,而是让我们的意志顺服祂的方式。」唐崇荣说:「祷告不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意思,而是为了成就神的意思;祷告不是为了命令神,而是为了遵行神的命令;祷告不是为了利用神,而是求神使用我们;祷告不是为了改变神,而是求神改变我们。」因此,祷告一面是为了荣耀神,一面是为了预备人。神对祷告最好的回应,不是改变环境,而是改变人;不是把环境变得合人心意,而是把人变得合神心意,预备领受上好的恩惠。因此,上达宝座的祷告,有以下三层目的:
与神亲密相交:神在永恒里早已知道我们的困难、需要和过犯,也在永恒里早已预备了比我们所求所想更丰盛、更美好的恩典(弗一3-12)。因此,祷告不是为了唤醒神、提醒神,而是向祂倾心吐意,承认我们一切的好处和倚靠都在于祂,当归荣耀于祂;并且渴望与祂亲密相交,让祂鉴察和洁净我们的内心,经历祂的同在,得着祂的慈爱、平安和光照。神是我们祷告的中心、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难处、满足需要的手段:「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祂的荣美,在祂的殿里求问」(诗二十七4)。
明白神的心意:没有祷告,真理和知识仍然是抽象的;真理的字句本身并不能赐生命,必须倚靠圣灵的恩膏(约壹二27)。圣灵不但帮助我们明白真理和知识,也帮助我们借着祷告经历生命的大能:「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八25-27)。祷告实际上是圣灵引导我们的心思转向神(诗七十三17),把我们带进神的心意里(林前二11;腓二13),奋力抓住神(赛六十四7),呼求神成就祂的应许(诗一百一十九25、28、49)。所以约翰·班扬说:「我认识得最深的真理是跪下来学到的。在一个真理被祷告烙进我心之前,我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伦纳德·拉文希尔说:「我相信,祷告的地方不但是我失去负担的地方,也是我得到负担的地方。祂分担我的负担,我分担祂的负担。要知道这个负担,我们必须听到圣灵的声音;要听到那个声音,我们必须保持安静、并知道祂是神。」
顺服神的心意:神早已定意要把上好的福分给我们(罗八28-30),但在我们的眼中往往未必如此。恒切祷告能把我们预备得软弱、绝望、谦卑和信靠到足以承受祝福的地步,正如神在雅博渡口向雅各所做的(创三十二22-29),又如诗人所说的:「祂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诗一百零二23)。祷告可以使有限的人降服于无限的神,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训练自己的信靠顺服,信心在等候中得以成熟和坚固。「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八32),不是透过知识道理,而是化为信靠顺服:「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三17-19)。当你再也无法跨越理智与意志、情感之间的鸿沟的时候,你就该知道,你已经到了信念与信靠的分界线、人与圣灵的分界线、自然与超自然的分界线了。那时,你唯一能做、唯一该做的,就是恒切祷告。
一些前辈圣徒常用「祷告通、祷告透」,来描述祷告达到目的之后的状态。当我们刚开始祷告的时候,往往是蜻蜓点水、心思游走,缺乏无助感和迫切感,只是不冷不热地向神报告、并非倾心吐意地与神相交,好像神「以黑云遮蔽自己,以致祷告不得透入」(哀三44)。但圣灵主动驱散黑云,用大光照亮我们,让我们能借着恳切祷告、在灵里与神相遇;那时,祷告才能来到宝座前,越祷告越与神密契、越祷告越不想停止。人若祷告通了,就不再执着于从神得着什么,而是只想得着神、又让神得着自己。对应于祷告的三层目的,也有三个层次的「通」;每一个层次的「通」,都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每天都要重新到神面前寻求:
与神相遇:心思像小孩子一样单纯,除去了与神亲近的障碍。在我们进入真正的祷告之前,首先要「祷告通了」,借着赞美和认罪,穿透与神隔绝的黑云。标志并非自我陶醉的感觉,而是因着思想神的属性迸发的喜乐赞美(诗一百四十六2),借着深刻的认罪对灵魂的深度洁净(赛五十九2;来十二14)。
与神相契:头脑像成年人一样警醒,乐意遵行神明显的旨意。在我们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祷告透了」,确定符合神明显的旨意。标志并非唯我独醒的自赏,而是在神的光照之下,越来越看清自己(林前四7)、越来越体谅别人(林后十一29)、越来越抓紧基督(腓三12),以致能够彼此相交(约壹一7)。
进入安息:甘心顺服神隐秘的旨意。虽然前途未卜、后果难料,但却信靠顺服神的护理,在百般试炼中大有喜乐(彼前一6)。标志并非委身立志的口号,而是既不为明天忧虑(太六34)、也不为结果着急(林前三7),被圣灵充满(徒四31)、平稳安静在基督里(诗一百三十一)。这个层次的「通」,需要我们用一生学习,因为永远都可能面对更大的试炼;所以保罗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