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教会史(孙睿之)

第十七课

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二):受挫

一、非基督教运动

背景是风起云涌的中国民族主义大潮。中国人的自尊因巴黎和会(1919年)受到重创,从而掀起排外风潮,也导致知识界更倾向于用激进的社会革命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引苏俄为外援。

A第一波非基督教运动(1922-1923年)

1922年,第十一届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预备于4月在清华大学召开。3月9日,北大发表“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指责基督教为资本主义先锋、反科学、束缚思想、麻醉青年、文化侵略,并表示“有宗教可无人类,有人类应无宗教,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一时间全国各大城市大学生纷纷响应。

B第二波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

因《中华归主》和《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报告书》的出版,引发“收回教育权运动”,要求政府接收教会学校。1924年8月,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重组。

C第三波非基督教运动(1925-1927年)

1、由“五卅惨案”引起,基督教被攻击为“帝国主义走狗、侵略的工具”,有人公然提出“打倒基督教”口号,部份地区出现暴力攻击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间基督教成了众矢之的,受到社会的公开谴责和攻击。运动的重心在于反对不平等条约,反对教会教育,要求收回教会学校教育权。

2、20世纪的知识分子和国共两党的反教倾向,完全不同于19世纪由官绅发动和领导的排教风潮。新文化运动以及非基运动中走在前沿的众多知识分子,是代表着出自国内外新式学校的一辈新式人物。他们承袭了上一世纪反教者内心深处强烈而充满危机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但所使用的反教理念和思想武器,已不再是传统的华夷之别和人禽之辨。在民族主义的内核之外,包裹着来自西方的思想和理念。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国家主义的青年党,都在反对基督教的旗帜下相聚起来。

二、北伐战争时期

1、1926年秋,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所到之处,教会成为攻击对象,教产被占、被毁、被抢劫、被没收,牧师被抓坐牢游街,还有地方牧师被害。乡村教会受害最甚,甚至无法公开敬拜,信徒只能偷偷地过信仰生活。当时最流行的标语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的基督教!打倒资本主义的基督教!打倒文化侵略的基督教!打倒帝国主义的走狗!打倒资本家的走狗!打倒西国人的走狗!”

2、1927年3月24日,发生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一些身穿军服的人持枪闯入西人住宅、使馆和商会抢劫,殴打西人,杀害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J、William,1871-1927)。英、美两国军舰炮击南京。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开始清党,国民党放弃大革命时期的排外立场,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止干扰教会及退还教产的训令。

三、基要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A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让人感到理想幻灭,上一世纪的乐观、自信,渐渐被悲观和迷茫所取代。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问题丛生的社会,教会该如何回应?可以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信仰对当今世界有何言说?不同的策略引发激烈的争论。

2、美国在20世纪初崛起——美国在1860年代至1920年代期间发生巨大改变。

a、城市化——美国从以乡村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都市化与工业化的类型。1920年,美国首次举行人口普查,当时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多过农村地区。世界各地有数以百万人移民到美国。

b、工业化——新的工业文化兴起,也带来地质学、生物学、历史批判学的发展。

教会针对时局变化的不同回应,最终造成信仰冲突。

B基要主义与自由主义

1、基要主义者——竭力保存圣经的教导,珍视神学上的传统,视社会思潮的变迁为对圣经与教会的直接冲击。教会从18、19世纪原本全力委身的社会行动与寻求社会公义的努力中转身退出。这种撤退的策略开始成为基要主义在面对新兴工业都市的挣扎与改变时所采用的模式。

2、自由主义者——倾向以乐观主义来欣然接受改变,视之为机会。全面接手基要主义者让出的阵地。

C分道扬镰

双方的冲突在教会、学校、社会等方面全面展开。冲突导致双方出现极端两极化的倾向:

1社会:

a、基要派——强调个人内在的敬虔,放弃他们向来对社会公义的承担。

b、自由派——拥抱新的社会福音。

2教育:

a、基要派——对新的学习感疑惑,尤其是在日渐自由主义化的大学。

b、自由派——对新的学习持开放态度,例:进化论、圣经批判、信仰比较等。

3末世论:

a、基要派——等待基督再来,把自己带离这个邪恶堕落的世界。

b、自由派——盼望神的国在世上建立。

4、价值观:

a、基要派——强调个人价值。

b、自由派——注重社区价值。

D争执在中国处境中的表现

1、新派神学早在1910年代就引起宣教士的关注,担心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取向,导致福音精神被歪曲。但那时没有出现公开的争议。

2、1920年以后,两派的战火终于从北美燃至中国,分歧公开化和尖锐化。基要派当年即组成“中华圣经联会”。1922年以后,基要派与新派的论争在中国日渐加剧。此后,虽然保守派仍然坚持合一的理想,却在合一的具体措施上,表现出对以往的合一模式失去信任。

四、总结

1、在20世纪初,中国教会需要回应的时局与挑战:

a、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b、1922-1927年——非基督教运动。

c、1924-1925年——回收教育权运动。

d、其他——不平等条约、国家危机、劳工问题、乡村重建问题等。

2、反思——面对不同的社会议题,要以圣经作为最终的依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