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教会史(孙睿之)
《中国教会史》——转载自良友圣经学院
孙睿之牧师
第一课
导论及景教来华
一、导论
A、教会史进路
以史为鉴,反思历代中国教会的得失。“中国教会”取广义,涵盖:
1、隶属于东方教会的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
2、天主教教会;
3、东正教教会;
4、新教教会。
B、问题意识
英国历史学家吉尔伯特(M、Gilbert,19362015)在《二十世纪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说:“每个历史学家几乎无一不将自己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的、建立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反思的基础上的观点和看法,带入自己的研究之中。”思考:
1、所传为何?福音纯正性问题——圣经汉译、教义阐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信仰言说。
2、教会的建造历程——教会治理模式、中国基督徒的身分意识、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实践。
3、中国处境中的教会——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与权力架构的关系。
二、时代划分
1、中国古代教会(7-18世纪)——新教来华(1807年)之前中国教会的兴衰起伏。
2、中国近代教会(1807-1949年)——世界教会以宗教改革为重要分水岭;1807年新教来华也可作为划时代的标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会开始巨大转变,是为“中国近代教会”年份的下限。
3、中国当代教会(1949年至今)。
三、书籍介绍
1、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2004。
王树声(1881-1968),字治心,浙江湖州人,1940年出版《中国基督教史纲》,是第一部汉语中国基督教通史著作。这位基督徒学者国学功力强,熟悉史料,护教立场清晰。但此书外文史料欠缺,取舍详略有不足,部份叙述不够精准。他另著有《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1933)。
2、梁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天道,1988。
梁家麟(1958-)曾经是建道神学院院长。这本书浅显易读,結构合理,立论公允。
3、赖德烈(K、S、Latourette)著。雷立柏等译。《基督教在华传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道风译丛15。香港:道风书社,2009。
赖德烈(1884-1968),来华宣教士,耶鲁大学教授。这本书的初版年份是1929年,是经典巨著,资料详实,述及天主教、东正教、更正教在华的历史。
四、中国古代教会之福音来华
A、多马传入说
1、不少教父认为,在使徒保罗向西旅行宣教的同时,使徒多马也开始向东方传教。公元50-52年,多马先到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附近传福音,随后沿西海岸到达马里伯(Mariber),取得丰硕成果。再后来他离开马里伯开始向中国旅行布道。约公元68年,多马返回印度,遭迫害殉道。照此传说,多马到中国传教应是东汉明帝年间(公元58-75年)。
2、历史学家多认为在2世纪末之前,基督教才传到印度西南的马里伯。当时有罗马商业船队从红海出发,经阿拉伯、锡兰等地到达马里伯,船上的基督徒商人把福音带到该地。
B、景教来华
1、史载福音正式来华资料——因着明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目前世界公认中国基督教史的开端是唐代。
2、聂斯托留(Nestorius,386-451)——叙利亚人,出身安提阿教会,428年出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他就基督的神人二性及圣母问题,与亚历山太主教西利尔(Cyril,376-444)发生争论。431年,以弗所会议把他定为异端,聂斯托留遭流放。
3、东方教会——聂斯托留和亚历山太主教西利尔的分歧,造成教会分裂。支持聂斯托留的教会于498年在叙利亚正式独立,全称“神圣使徒大公叙利亚东方教会”(The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简称东方亚述教会,从叙利亚发展到波斯、中亚、印度,并经丝绸之路于7世纪来到中国。
4、阿罗本(Alopen)—他是首位来华宣教士。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留派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亲往长安郊外,迎接阿罗本入城,可见阿罗本也许还肩负着外交和经济使命。唐太宗让他到皇家藏书楼去翻译经典。
5、获准在华传教——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诏书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唐会要》卷49)意思是认同基督信仰有助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639年,唐太宗准许景教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称“波斯寺”或“波斯胡寺”。天宝四年(745年),因大秦即叙利亚,玄宗特颁诏改名“大秦寺”,用于安顿景教教士。
6、布道策略:
a、本色化——从景教的译经著述,就可以认识景教的布道策略。唐代儒释道三教鼎立,景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和生存,便极力适应,进行本色化。佛教东传之初(汉魏时期),西域和印度僧人来华宣讲教理,口口相传,使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思想方式予以比附解说,称为“配说”或“格义”法。例:以“五蕴”配“五行”。景教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扎根中国。
b、用格义法例子——景教:“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关于“景”的意思,《尔雅》:“景,大也。”《说文解字》:“景,光也。”李之藻:“景者大也,照也,光明也。”由“景”字构成的词:景门(基督教)、景法(基督教真理)、景寺(教会)、景众(会众)、景力(大能)、景尊(神)、景风(圣灵)、景士(教士)、景日(礼拜天)……
7、景教信仰言说评估:
a、景教文献大致围绕着:
①独一真神思想——《一神论》。
②三一神论——《一神论》提及“父、子、净风”。集中于后期经典:碑文、《蒙度赞》、《尊经》。
③基督论——所有经典的中心神学。
④救赎论——早期经典《序经》、《一神论》,晩期经典《至本经》、《蒙度赞》。
这些文献的教导全面,符合基督教正统信仰。
b、唐代景教的汉文经典尚处于相当草创的阶段。很多精致的神学细节尚待补足,才有办法将其观念建构完整。
c、景教经典中每个新的专有名词,都需要一系列附带说明(系统神学的支持),才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