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但以理书注释

伍、预言解释法

虽然但以理并不是传统中那些出入以色列王宫的先知,但毕竟他的预言仍是真预言。他把在异象中所见关乎未来的事情,以启示性文体那高度象征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而且更是言词肯定的表示,这些预言终必有实现的一天(一O21,一一2)。我们在解释这些启示性预言时,便需要一些原则作为译码的进路,从而明白预言所指的是什么意思。

一、象征译码法

在上文介绍启示性文体时,我们已浅谈过启示性文体的象征法的特色;另外,我们还有几点须加以留意:

1.这些作者虽领受了异象,但在表达关于未来的事情时,总是带有不完全明朗的部分(参但八27),338米高逊(Mickelsen)对这情况加以解释,他指出一件完整的历史事件,可以用一定数目的x(以下有二十个x,每个x表示一个相关的片段事件)作代表:

xx(x)xxxx(x)xx

(x)x(x)x

x(x)x(x)xx

有括号的x代表预言所描写、在未来才发生的事件。x共有二十个,而透过预言得知的部分事件只有六个,还有十四个不知的,整个事件的不明朗性可想而知。339

除此之外,若要描述一些如天堂、地狱等属灵境界或未来世界的事物,更加是难以言状,实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叹,340再说,要以笔墨去表达预言的内容殊不容易,于是先知们便采用了象征性词汇去著述,其中启示性预言,更是富于高度象征性的。341

2.作者不会一成不变的套用其他人用过的象征,在有需要时,他会注入一些崭新的理念;所以在解释时,我们必须注意作品的上文下理,不致将象征的意思抽离经文,产生断章取义的毛病。342

3.作者所写富象征性的描述,并不是最终要表达事物的实体,而是一些记号而已,所以不宜用字面法(literal method)去解释。343例如但以理书七章记载四巨兽的异象,这些默只是象征那要带出的帝国的特性;又例如七章八节及八章九节的「小角」,它们所指的,虽然不是同一位历史人物,344但却都是敌基督的代模,345这才是「小角」背后的涵意。如果拘泥于字面法,忽略了这些写作技巧,便成为字面主义(literalism)了。346

4.要了解某象征的意思,必须要以作者本身的意念为准,而不是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这样是为了杜绝把私意注入经文,曲解经文原意的危机,而且只要整理出某象征的原意,我们便可以找出它在应验时的相对意义(equivalents),347例如某预言提到弓,那是上古时最优越的武器,但并不意味当这预言应验时,它是将要出现的军器,如果这预言应验在现今,最优越的武器,常规性的可以是指杀伤力强大的飞弹等类武器,非常规性的则可能是指核子弹。

最后不得不提的,便是启示性预言很多时候好像一的戏剧,我们除了要鉴定其中个别象征的意思外,还要尝试在思维中将各象征及意象件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然后让它呈现眼前,投入它的意境之中,反覆细味,这才能心领神会作者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信息。

二、预表性代模

任何较为复杂的知识,均需要一个体系或架构去将它们涵概、整理及传递,让受众能理解及明白,这个传递的架构就是「代模」(model或 paradigm)。代模只是一个媒体,它本身并不是作者所指的实体,实体在它背后隐藏着。就这一点来说,代模的功能是有如象征或符号一样;然而,它们不同之处是符号或象征所代表的,多为简单的以一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所带出的意境是有限度的,而代模则有较为复杂的代表及展现作用,它是以一种概念,去指向另一组概念。按这来了解,圣经中的代模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高度神学思想的,为属神群体中人如圣经的作者们所乐用。348

一个体系或架构能够成为圣经中所用的代模,是它本身要有圣经的根据,并且为属神群体所熟知,这样他们才能藉着代模表层的概念,给引带到作者所要描绘的深层概念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代模本身在使用过程亦会有所演进和翻新,以致它所装载的概念显得更为丰富。此外,随着环境的变迁、新问题的涌现,旧的代模若不再合用,新的代模便会应时而生,并且取而代之。以下我们列举两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A、安提阿古四世

但以理书八章九节起所提及的「小角」,是代表安提阿古四世,到了十一章二十一节,安提阿古四世再一次出场,他对选民的暴政在三十一节起有详细的阐述,但从三十六节起,作者对他的形容,已超越了历史上的安提阿古四世,因为作者是要以他作为一个在末日出现的敌基督的代模。他之所以适合作为代模,是由于他对神选民那使人发指的迫害。高亨(Cohen)提醒我们,在上古时代,地中海及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是多民族及多神的,因此,无论由什么帝国统治大地,她们对宗教信仰的容忍性都很高,宗教的逼迫是鲜有的;349因此,安提阿古四世的恶行,对当时及属神的群体来说实在是众所周知、刻骨铭心,而且深恶痛绝,将他写成为敌基督的代模,必然广为属神群体所接纳和认同。于是,历史便与末世性神学揉合(history crossed with eschatology),从十一章三十六节起到十二章四节为止,所说的看似是安提阿古四世的结局,但却与历史上的他不吻合,因为作者只是假借他来说明一位在末世出现、如他一样的人物。350

B 、四金属的巨像

但以理书二章记载尼布甲尼撒王在梦中见到异象,中心主角是一个代表着四个帝国的巨像,这巨像无疑是一个代模,装载了人类历史演进的模式。这巨像高大威猛,由金、银、铜及铁等金属组成,耀眼生辉,显示出众帝国的勇力,而它被一从天而来的石头所粉碎(二45),表示列国的结局是被神征服,并由神的国度取代人本的政治力量(二44)。不过,到了第七章,这个巨像的代模已不合时宜。但以理自己亲见异象,明白到世上诸帝国,只是人本的政治力量及高撞人的威势,在神的眼中是敌挡神的、来自邪恶势力的,所以作者便用了四只混合各种动物形状的巨兽来代表四帝国,因为四巨兽这代模比巨像更为合宜,而在神学意义上更为深邃。351

最后,以代模去理解先知的预言,亦符合了以历史未来法( historical-futurist )去解释预言(参11:36的注解)的处理方式。 单用历史法去处理预言,认为一切均在作者的时代应验,是否定了预言的可能性;但那些主张预言要到末世时才应验的未来派,却将先知的信息抽离了先知的时代,忽视了先知亦关注即将发生在他那世代的类似事件。352换言之,先知的预言是针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但又藉着这即将发生的事件,作为代模,投射向未来发生的类同的事件。

三、多重应验性

如上文所述,不少时候先知在预言时,常会用一个历史性代模来描写末世性的事件,他着眼于两个焦点,353一为即将发生的,另一为末世才会发生的。由于作者正面临一个历史上的危机,这危机引发他去正视将会发生的问题,因而作出了适切的、合时代的预言。不过,先知同时亦知道,历史是前进的,它朝着神所指定的方向前行,而他正面对的危机亦会在历史中不断出现,直到末期的时分,这些危机会更尖锐和全面。有见及此,先知自然会把目光先放在即将发生,与他目前境况有关的事件上,但亦同时放眼于末世那最具关键性的事件上,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事件,则不为他所关注。这些在历史上不断发生,类似先知预言内容所指的事件,都可以成为这预言的局部应验,产生了一个多重应验( multiple fulfillments)的特性。

多重应验不等于是多重意思,灵意解经的毛病便是在同一段经文内产生了多重的意思,354以致各家师各法,莫衷一是,违反了释经的原则。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一个预言所指的,都是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不过,在确定、考究这些特定的人物及事件时,我们若发现历史上有不少相似或是部分符合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某预言的内容已部分实现了。尽管如此,正如贝卓尔(Beecher)所说的,在终极应验未到之先,所发生的事件无论怎样相似,都只是一个不整全的应验,直到最后的事件发生后,某预言才算整体性应验。355

有一个明显的实例,但以理书中提到敌基督时,会形容他是「行毁坏可憎的」(一一31),这句话当耶稣在橄榄山预言主后七十年,罗马大将提多要毁坏耶路撒冷及圣殿时被引述,实有应验了敌基督的行径(太二四15起)。不过,这只是局部的应验,因为末世性的敌基督尚未出现,直到他出现,一切关乎敌基督的预言及描述,才算完满地应验,也即是这预言的终极应验。预言的多重应验性衍生了三方面的作用:1.它与启示前进论(progressive revelation)一致,使神的启示愈来 愈明朗及清楚。新约的启示比旧约的更为完整清晰,主要是因作为神启示总归的基督耶稣,已经出现在世上,祂的一生就是神启示的极峰。所以,我们解经是要以新约来解释旧约。356

2.预言的多重应验性提高了预言的适时性及应用性,符合了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六至十七节所说,圣经的本质是要能适切地对属神子民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人得着裨益。357

3.预言的多重应验性亦使某些神学主题在圣经中不断出现,成为了贯串旧约及新约的神学题目,有助于研究。358就以敌基督这神学课题为例,创世记三章一至五节形容蛇教唆亚当与夏娃背叛神,可说是撒但的化身,又可说是敌基督的影儿。跟着在三章十五节耶和华神预言说:「我又要叫你(蛇)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这预言已意味着敌基督与弥赛亚的连番恶斗。到了但以理书,安提阿古四世成为敌基督的代模,敌基督的预言可说是已局部应验在他的身上。在但以理书七章提到的第四默,牠其中一角长了一个异常的「小角」(但七8、11、20—26),这是预言在罗马帝国中将会出现一个敌基督的王,这预言在日后教会受到罗马帝国之君王多米仙逼迫,而得着部分应验(启一三10)。尽管如此,罗马帝国的暴行,亦只是一个代模,它指向末世时的一个敌基督帝国,当这帝国在人类历史的末期出现时,敌基督的预言才会完全地应验(启一七1—18)。359

最后我们亦要注意,启示性预言既然采用了异象和梦境的表达方式,它的内容便有如人的梦境一样,人物、事物和背景可以交迭出现,而且瞬息万变,事情的演变迅速,一旦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某焦点人物、情景便会消失于无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幅可表达作者另一层意念的布景。360这样看来,我们应紧记和了解启示性文体的作者都是一群精通启示性文体的文学家,361他们是经过严谨的整理和部署,才写成这些作品并公诸于世,362所以在解释启示性预言时,必须先捕捉作者的思路和掌握他们的用意,并且保持高度敏锐感,好与作者齐步前行。

总的来说,解释任何预言的目的,便是要我们警醒等候,并且如彼得所说:「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你们旣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彼后三11—14)这样,研究预言才不致停留在头脑上的习作,363却忘记了要如昔日发出预言的先知一样,对启示预言的神更加虔敬,以致能为神作时代的见证人。

陆、写作宗旨

以色列国自所罗门王死后分为南北二国,北国于主前七二二年被亚述所亡,独存的南国犹大也是岌岌可危。主前六三九年,南国最后一位贤君约西亚登基,他在主前六二二年推行全国性的宗教改革,但可惜以色列人受外邦宗教荼毒太深,积习难返,未能尽洗官长百姓的淫靡作风,所以在他死后(主前六O九年;参王下二三29—30),国内的宗教及道德又复走回头路。当时巴比伦方兴未艾,并于主前六一二年攻克亚述首都尼尼微,面对这个国际新形势,犹大国内发生了亲巴比伦及就埃及的两派之争,结果亲埃分子似乎占了上风,犹大的数个末代君主如约哈斯及约雅敬均成为埃及的傀儡。最后巴比伦于迦基米施一役,决定性地打败和征服了埃及。于是,犹大最后的两个君主约雅斤及西底家便改而对巴比伦俯首称臣,而最后被巴比伦尼布甲尼撒王(主前六O五至五六二年)所灭。

刹那间,以色列人的圣城、圣殿及众祭司等一切有形的、关乎以色列人信仰的制度及象征都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犹太人中被掳去巴比伦地的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对神至死忠心的敬虔之士,从被掳一刻起(主前五八七年)直到波斯王古列颁令释放犹太人回国(主前五三八年),期间共历四十九年,这些忠虔的犹太人是怎样渡过那幽暗的日子?他们怎能在异地、异族中坚守信念,持定信仰,甚至为耶和华神的威荣作美好见证?这些都是但以理书所希望解答的。

但以理书的开始,记述在被掳的犹太人中有四个以但以理为首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怀柔政策之下得到提拔,代价是要改名换姓,并且吃拜祭过外邦偶像的王膳(一3—7),然而,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忠虔笃敬,并不向违反他们信仰的要求屈服。他们这份坚持,不但没有丧掉生命,反使他们得着人间的赏赐,并使耶和华神的威荣彰显(一18—21)。

尼布甲尼撒王死后,但以理或许没有得着后来的王的重用,不过,到了巴比伦的末代君王伯沙撒有难时,他又再次有机会去为耶和华神作见证。由于对神的信靠,他为伯沙撒王解明了手指在王宫墙壁上写字的异象。一如他所说的,巴比伦国在旦タ之间被玛代波斯所灭,应验了从神而来的预言(五30—31),这表明了耶和华神仍是人类历史的主人,祂会一度使巴比伦灭了犹大作为对犹太人的审判,同样,祂亦可以刑罚巴比伦国,使她灭亡由另一国替代。作者但以理要表明他实在是历史的见证人,靠着赐他能力及智慧的耶和华神,他能为发生在他周围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如尼布甲尼撒王那无人能解的怪梦)作出诠释,并且给予意义(二36—45),使人更为认识那位掌管及介入人类历史的神,藉此激励当时的同胞,及日后在困苦中的读者们,给予他们一个得蒙拯救的盼望。364

第六章但以理在狮穴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为属神子民所乐于传诵的。但以理对神的忠贞再一次受到考验,他所面对的,是凶猛的饿狮,是痛苦及性命的威胁。然而,在考验中他反而得着生命及平安,并且为玛代大利乌王所读赏,再一次使耶和华神得着荣耀。

本书的后六章都是说作为智慧人的但以理,怎样得耶和华神托梦,明白到世界历史的演进、列国的命运、属神选民的浩劫及平反。365这些预言都是要显出不论什么帝国主管世界的政治舞台,幕后的策划者仍是耶和华神。而且,人类历史正朝着神所特定的目的地进发。最后,神的国必要取代列国,永远建立在地上(七13、14、27)。虽然选民会在过程中受尽敌挡神的权势的苦待,但这些都不过是暂时的考验,一如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所遇到的,至终神必得胜,邪恶的势力必然被铲除及根绝,因为神必介入人类的历史,消灭一切敌挡祂的权势。

最后,但以理还要解释义人受苦之迷。苦难只是一种考验,为要熬炼义人(一二10),人即使死去,但因着神的公义、信实及能力,也可在末日时得以复活(一二2,13),作为对义人的平反。因为耶和华神不单是全人类历史的主人,亦是每一个人生命的主宰,在祂的公义之下,义人复活得生,恶人复活受刑(一二2)。正因为这样,作者但以理指出,我们可以安息于祂的应许之下,将一生委托于祂(一二13)。为这缘故,但以理把他一生重要的事迹记录下来,成为真理的传人(一二9),以帮助历世历代中需要这份确据的属神的子民。

但以理书对今日的信徒尤为适切,因为我们都如但以理等人一样,活在一个如巴比伦国般极度世俗及反对神的社会之中,我们须要学习作一个智慧人(一二10),保持信仰及道德上的纯洁,并且能反守为攻,为我们的信仰作见证。在受到考验时,我们要学习培养一股超越环境的信心,并且有智慧地去化解眼前的困局,以能达致灵巧像蛇,纯茛像鸽子的境界。在世局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确认神才是历史的主人,还要持着这份信心去帮助有需要的同胞及世人。有一天,一个能一统天下的敌基督将会出现,他对属神选民残虐严苛。因此,我们必须作时代的工人,一方面能辨别时代,洞悉世情,并且为这幽暗的一刻作好准备,有盼望地谨守岗位,静候黎明的来临。

柒、神学主题

但以理书的神学主题清晰显明,毫不含糊,正如罗素所说,本书的内容是要成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楷模,能针对时弊的信息(atract for the times )。366全书包含了四大神学主题。

一、神的王权

自从以色列人成为亡国奴后,耶路撒冷及圣殿顿成颓垣败瓦,也许有人会问,以色列的耶和华神在哪里了?难道祂不救自己的子民吗?以色列人的败亡,岂不显示了如谢秀雄所说:「上帝如果不是没有存在,便只是一位无能的神祇,祂的话语不足为信,也不值得他们去崇拜祂。」367反而,巴比伦亡了犹大国,她所拜的巴力及亚舍拉神岂不是比以色列的神优胜吗?以色列人所信奉的独一的、有德性(moral)的神观,岂不是要就此式微?为了要回答这些疑问,但以理书的作者引介我们深入巴比伦的腹地,去目击以色列的神如何彰显祂的神能,使犹太人及外邦人同时得睹祂的威荣。

在巴比伦的深宫中,有一位比坐在王座上的巴比伦王更为有能的,便是那至高无上的神,无疑灭犹大国的尼布甲尼撒王是金的头(二37—38),他所建的巴比伦城亦是举世无匹(四30),但他既是被造的人,便有他的限制,理应服膺在全能神的权柄之下。然而,尼布甲尼撒王却刚愎骄矜,罔顾神在梦境中所给予他的警告(四27),结果,神的刑罚临到他身上,使他患上一种怪异的精神病,落得吃草如牛的下场(四33)。368由此可见,虽然世上的政权亦是神所设立的,但如果这些政权有与祂为敌的,祂是不会坐视的,祂会采取行动,加以惩治。

巴比伦王伯沙撒因对神不敬,将从圣殿掳来的圣物取出作乐自娱(五3),神立时以一神奇手指在粉墙上写出审判的字眼(五5、25—28),而当但以理替他解释完毕后,他并没有如尼布甲尼撒王一样向神发出赞美,而只是封赏但以理而已,足见他对给予但以理智慧的神根本不感兴趣。369因此在瞬息之间,伯沙撒王便失去王位,成为巴比伦国的末代君王(五30—31)。这样看来,神才是权力的至高者,祂拥有绝对的主宰权,君王的命运、国族的兴衰全在祂的圣令下进行,世上任何庞大的敌对势力(以巴比伦为典型),均不能阻碍祂意旨的达成。370

以色列人亡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神不济事,相反地,神仍是人类历史的主人。要解释以色列沦亡落难的原因,要从神的公义及圣洁为根本,我们不要忘记本书主人翁的名字叫「但以理」,便是「神是审判者」的意思,这表明了神的审判是公平的,因为祂是一位全然公义的主(九14),对一切背信弃义的人,包括选民在内,都一定会受到应得的惩罚。371尼布甲尼撒王、伯沙撒王及以色列人都没有例外。372

我们不妨一看,受了管教后的尼布甲尼撒王对神的读美:「我便称颂至高者,读美拿敬活到永远的神。祂的权柄是永有的;祂的国存到万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为虚无;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四34—35)再看大利乌王因见到在但以理身上显现的神迹,便对救但以理的神作出回应:「因为祂是永远长存的活神,祂的国永不败坏;祂的权柄永存无极!」(六26)

以上的读美歌颂都不是出于属神选民的口,而是出于外邦异教君王的口。神甚至将历史的奥秘(注意但二19所用的措辞),藉着一个犹太人的公敌:巴比伦王所做的梦昭示出来,373实在极具讽刺意味,并且展示出神能力的超越性,祂可以在一位素不认识祂的外邦王的身上得着荣耀。世上的权势会交替兴起涌现,如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及罗马等(七3—8),他们势强力壮、显赫一时,但至终,神会以一位「像人子」的姿态驾云降临地上,显出祂国度的真实性(七13、14),而在那高坐宝座、「亘古常在者」的神面前,有展开了的案卷(七10),表明祂是审判万民的王,要按公义无私地执行裁判。在祂的宝座前有千千万万的使者服事祂,足见祂的权能是何等浩大,祂将会建立一个永恒不朽、无涯无涘的国度(七27),神的王权便可以为世人所目睹和公认,一切敌对势力都要被祂消弭净尽。

二、神的慈爱

以色列的神不单只要彰显自己的王权,祂亦顾念自己的子民,在危急存亡之秋,祂会介入他们中间,使他们得着平反。诚然,自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藉着摩西与神立约后,他们多次背弃神,例如拒入迦南、士师时代宗教道德低落、因厌倦神而要求膏立国王、王国分裂后大部分君王及百姓对众先知的出现及警告均置若罔闻等,所以南北两国相继覆亡,自此,神的选民失去自己的国土,圣殿及祭司的制度也不复存在;尽管如此,神仍然保存着一群忠于祂的余民(ramnants),作祂历史的见证人。如但以理书中所记: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坚决不食王膳(一8)、他们陷身饿狮洞内烈火窟中亦不违背信仰(三24—27,六21—23)、但以理得神赐智慧去为王解梦(二18—19,四8)等,显明神没有忘记他们,并且是及时施行拯救。当但以理思想先知耶利米所宣示的那七十年期满,犹太人可以回国的应许时(九2),神将关乎犹太人回国、重建家园的异象向但以理启示(九24—27)。由此可见,神的慈爱及信实,并不受制于环境,不论在耶路撒冷或是巴比伦,祂仍是一切忠虔者的救星。

事实上,神亦藉着但以理的忠告,对尼布甲尼撒王发出警告和通牒,好让他能回转过来,得免于审判(四27)。当然,这并非表示巴比伦可以永不亡国,因为替他解梦的但以理已表明他当权的时间只能延长。374在描述救恩的普世性层面上,不论深度、广度,但以理书都胜过约拿书。神是普世的神,亦是普世的救主,袖的拯救,是个人的,是现在的,亦是未来的。但以理书中明确地有个人复活的教导(一二2)这是基于作者对神的慈爱、公义及能力的信靠,他相信在有限的人生中,人虽然未能目击神复与袖的国度,但在末日那荣美及众所期望的刻,神必叫死人复活(一二13) ,以致义人能有分于袖荣耀的国度,这无疑是在苦境中的选民,最能得着慰籍的应许。375

三、忠虔者的见证

有些被掳的犹太人认为,他们自己并没有犯罪,却因祖先或是同胞所犯的罪而被牵连受罚,沦落于巴比伦地,多不公平,这证明了神已摈弃他们,他们感到灰心绝望(结三七章)。

但以理书却描述身处巴比伦这敌魔腹地中的但以理等人,并没有灰心失意,诚然他们没有任何地上势力可供倚仗,他们所能做的,便是紧靠着他们所信奉的耶和华神,并且虔敬地实践他律法书上的教导。事实上,犹太人亡国,并非因为没有律法书,而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律法书上的教训,没有实践与神同行的生活方式,咒诅便临到他们身上。如今国虽亡,然而只要能对神敬虔及守律法书的教论,落在敌国手中的犹太人仍能有所作为、凡事亨通、得着神的福祉的。但以理等人在饮食上经历考验,但他们洁身自爱,神便使他们在身(容貌俊美)、心(更为听明)均超越众人之上(一17),以致得着王的青睐,甚至参与朝政。但以理的三位朋友矢志不向王所立的像下拜(三16—18),因为世上只有独一无二的神才值得他们敬拜,而且知道不可敬拜偶像是律法书上的教导。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若不下拜王的像便要受烈火焚身之刑。尽管如此,他们宁愿以身殉道,亦不向王屈服。376神的拯救是出人意表的,因为祂竟以一位如人形象的使者在烈火窟中出现(三25),以表示祂是的而且确与敬畏祂的人同在,最终三友安然脱险,神亦得着了荣耀。

再看但以理的见证,尼布甲尼撒王因异梦得不到解说,立下了戕杀令,但以理便彻夜向神祈求指引,结果他知晓了这异梦的秘窍(二18—19)。但以理是敬虔的犹太人,习惯一日三次双膝跪地,向着耶路撒冷的方向祷告感谢(六10),这份对神的敬虔,反而成为敌对派系参他的把柄,但始终永生的神保存了他的生命(六22),并使他得到平反(六24)。另外,在关乎将来的事上,不论是在被掳七十年后犹太人能否回国,及选民前路如何等问题上,但以理都积极地祷告,神亦不负他的冀望,把未来的事向他揭示(九21—23,一O12),以致他能成为启示的传人,著书立说,把神奥秘事流传于世(一二9)。总之,忠虔者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因为这是一种对神绝对信靠的表现,这不单只成为活在被掳之地的犹太人的榜样,亦是活在异教之中的信徒们的暮鼓晨钟。

但以理是个忠虔的人,他因着对神的敬畏及倚靠,成为一个比巴比伦众王活得更久的人,377米高逊相信,他在接受最后的异象时应年过八十岁。378但以理亦是个智者,在黑暗的世代中作照世的明灯,一如但以理书十二章三节所记:「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379但以理及他的著作激励了世人的心,使那些活在好像巴比伦那样的世界中的选民,向往和培养属灵的气质,即使在种种政治活动中,仍能不屈不挠地活出真正的信仰来。

四、末世神学

戴维斯(Davies)指出,历史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这方向既然是由主宰人类历史的神所定下,祂便必定设法使它顺利地成就,甚至祂会介入人类的历史中工作。按这点来了解,所谓末期(eschaton),可以被界定是神为完成祂对历史的意旨而使用的「一个定点」、「一桩事件」及「一个时刻」。选民的处境若是平顺,便会觉得末期好像已经来到、已经实现了的一样,我们称这种观念为「实现性末世观」(realized eschatology),在这观点下,今世与末期的持续性 (continuity)是被强调的。然而,选民若是受到逼迫,末期便是一件将来但却又迫在眉睫的事,而且末期所带来的美好景象,与现今选民身处的苦况,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实有云泥之别。这样,今世与末期的非持续性(discontinuity)便会被侧重。380

但以理书的末世观念丰富深邃,可以分两大重点加以讨论:

A、天国观

正如上文会说过,但以理书的天国观直接影响着新约的天国观,杜咸贝尔(Dumbrell)指出,本书一开始便聚焦于巴比伦尼布甲尼撒王的勇力谋略上,他掳得一群犹太精英分子后,便开展他的同化政策,高抬一个国家、一种语言及一种社会价值观。在一章二节提到尼布甲尼撒王将圣殿中的器皿存放在示拿地他神的庙中,这里特别提及「示拿地」,似乎作者是有意重提创世记十一章二节所记,先祖在这「示拿地」建造巴别塔的事迹。这巴别塔象征了极度的人本精神(humanistic spirit),人高抬已力,目空一切,建立起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大帝国,以取代神的治权。381这种要将神及祂的治权摈出人间体系之外的意识形态,如今又在巴比伦王的身上重现。382

第二章记述了一个摄人心魄的巨像,从人看来,尼布甲尼撒王就是那金的头,在当时确实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过,我们亦从第二章那关乎列国命运的异象中,发现了列国的国势是潜存着危机的,因为金—尼布甲尼撒王虽是光辉夺目,但随着历史进程,之后便是银的胸、铜的腰、铁的腿及半铁半泥的脚,最后作者更聚焦于半铁半泥的脚上。因此,这是一个外表高大威猛,但内部却隐伏不稳元素的巨像。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块从神而来的石头,打在这像那半铁半泥的脚上,于是脚被砸碎,而巨像亦土崩瓦解(二34—35),这结局显示出两个重点:

1.无疑,神不时介入人类的历史,对某些不义政权施行审判和惩罚,但石头打碎巨象是最后,而且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次,一经发生,便势不可挡,直接击溃人类最后的帝国,并由神的国统管大地。

2.这巨像显然代表了世上的国度,它矗立的威势,表明世上的国有意高抬自己过于至高的神,这份敌意在第七章四巨默的异象中,更为鲜明地展示出来。

四巨兽面貌狰狞、敌基督的「小角」嚣张骄横(七3—8),在在显出牠们邪恶的本相;383但那属天的、「像人子」的一位,却要驾着天云而来,展现荣耀(七13—14),祂那受尽邪恶势力煎熬的受苦群体、「至高者的圣民」,至终会得着神的国度及权柄(七25—27),相比之下,世上国度本质上的邪恶力量便更具体的被衬托出来,亦反映出惟有神的国是正义的,她必会反败为胜,并且「是永远的,不能废去······必不败坏。」(七14)

至于神的国,究竟是人类历史的高峰(强调神的国与世上的国的持续性),抑或是一个终结人类历史的国度(侧重于神的国和地上国度的非持续性),确是一个极具争论性的课题。384似乎但以理书对于二者均有教导及支持,第二及七章是指向持续性,而第十二章是指着非持续性来说。关于这个特性,戴维斯解释是因为但以理书在关乎末世的神学上,仍缺乏一个贯彻性的体系所导致。385然而,今世与来世,的确同时存在着持续性及非持续性的部分。新约明显的说明人在今世的抉择,会决定他在来世的处境;另外,信徒会得着一个荣耀的躯体,这个新的身体在某程度上与今世的形体相似,亦可以说是从今世的身体说变metamorphosis)而成的; 386所以,韩哲生( Hendriksen)相信 我们在复活的世界里虽换了身躯,但仍可以立时认出其他人来,387以上是侧重持续性的部分。388不过,启示录亦指出,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不再有疾病及忧伤(启二一4,二二2),而且与神有畅顺无阻的感通(启二二3—5)。这些特质均为今生所无的,足见非持续性部分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看来,但以理书的天国观,同时表达出持续性及非持续性的特性,是一个绝对可以被接纳的神学理念。

在这个神国与列国相对的局面中,我们不可忽略两个重要的观念:1.地上列国对神选民施以厌迫,是有着天上属灵因素的,如代表神子民的天使长米迦勒(一二1),在天上与代表希腊及波斯国的魔君—O20———1 )争战,正好与地上所发生的争战相对照。389这种描写旨在强调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背后都存在着属灵的因素。神的子民与地上的国之争,是受背后争持炽烈的善及恶两股势力所酿成的,390这场争关将会在接近世界末期时加剧,一位政治性人物将会成为与神敌对的最终极对手,是为敌基督(七24—25,九27),祂对属神的人进行史无前例的迫害,391不过,至终善必胜恶,神的国必定取代列国,神子民的冤情必定得着昭雪。

2.列国并不是完全没有与神国复和的时刻,且看但以理书中的三个中心人物:神、王及如但以理般的智者。作为智者,但以理的工作可分为积极及消极两个层面,前者是他传递神的启示,后者是他虽无奈地受厌迫,但亦能为神作见证。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他在任何境况下,都能为神的国、神的治权与世上的国之间缔造短暂的和谐,诱掖君王承认神才是至高的掌权者。392我们可以说,就整体来看,历史是朝着末期进发,直到世上的国与神国之争达到顶点时,神便会介入人类的历史,祂的国并要完全取代人治的社会。不过,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间,仍然会出现个别君王及国家,因着对神的尊敬而使两个本来对立的国度和好。393按这点来了解,神的子民便不应对人类历史存着绝对悲观的态度,反而,他们可以藉着努力、敬虔及智慧,或能像但以理等人一样,缔造出一个神、人国度和平共处的美境,这无疑是作为属神子民的一大使命。394

B 、复活观

在第十二章所提到关于复活的观念,是末世观其中重要的一环,告尔华(Culver)相信,第十二章所述事件的发生次序是:

1.以色列遭遇大灾难(一二1)

2.死人复活(一二2)395

3.义人得赏赐,恶人被刑罚(一二2)396

属神的子民遭逢大灾难,还加上敌基督的暴政,必有多人受害罹难,于是,在犹太人的神学中,便出现了两种导致死亡的因素,一是为自己的罪而死,这可算是罪有应得,不须要多作神学上的解释;二是为了正义或殉道而死。为着要解释后者死亡的意义,犹太人便以后者的死为一种献祭,这思想又催生了复活的理念,以界分这两种死亡的差别。397

犹太人相信,在公义的神面前,那些为义或为信仰而死的烈士终会得着平反的,以证实他们的义,及迫害他们的人之不义。所谓平反,就即是在今生之外,得着另一个生命。398这个今世之外的生命,并不是像希腊人所以为的一个自然过渡、单以灵魂状态存在的境界,399而是一个全然活着的人。400就是神的公义,驱使祂作出拯救的行动,产生复活的伟学。

而且,神亦会赏赐行义的,刑罚为恶的(一二2、13)。对一个有德性的(moral)神来说,按着祂公义的本性是应有这一项赏罚分明的行动的。

当然,神作为历史的主人,复活是祂创造世人的目的至终得着完满结果的一个交代,402因为人在犯罪堕落后,叛逆神的本性可说是代代相传,死亡亦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但这绝非神所愿,祂对人的拯救,使人藉着复活得以彰显祂的荣美,表示祂创造人类的目的得以完满地达成。403由此可见,以旧约圣经为宗的犹太教教义,早已指向复活的可能,而但以理书不过是适逢其会,把这个复活的真理落实说明而已。404

最后,罗素提出犹太人与基督教在关于复活的事上最大的分别,是前者如但以理须靠赖天使的权威写出复活的真理,后者则靠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现身说法地展示复活的真实。405毋庸置疑,基督教的复活观是更为清晰的,因为有耶稣基督作为楷模,一如保罗所说:「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一五20)因此,新约的复活观因着基督的事迹(Christ event)显得更为明确。尽管如此,一个基本的真理是旧约与新约均一致教导的,便是藉着复活,神对

祂子民那最终极拯救的应许,得着了最具体的确定。

捌、补篇

但以理书除了十二章正典外,尚有一些与它有关的附加资料。七十士译本在但以理书三章二十三节之后,附加了「亚撒利雅祷文及三圣童之歌」(Prayer of Azariah and 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 ),共六 十八节经文。天主教圣经在第十二章之后尚有两章,即十三章的「苏珊娜传」(Susanna),共六十五节;及十四章的「比勒与大龙」(Beland the Dragon),共四十二节。七十士译本则将「苏珊娜传」放在但以理书之前,「比勒与大龙」放在十二章之后作为第十三章。在马锁拉本和死海古卷中都没有这些经文,显然是后人加插在但以理书的一些补篇。现将这三篇附加的部分略为介绍:

一、亚撒利雅祷文及三圣童之歌

全篇分为祷文及颂赞之歌两部分,是但以理三位朋友被扔在火窟时发出的,前部分属诗歌体裁,由三友之一的亚撒利雅发出,内容强调神的公义,说祂对以色列人、祂的城、祂的殿所施的审判是合理的,又求神不要忘记祂与亚伯拉罕等先祖所立的约,按着祂的慈爱及怜悯,施行祂的拯救及彰显祂的荣耀,使世人得知祂是独一的主宰。这篇祷文与但以理书第九章但以理的祷告内容酷似,可能是补篇的作者参考了但以理的祷告而作成的。连接这两部分的是一小段叙述,内容描写三友在火窟中的情况,那里虽然烈焰冲天,但神的使者却将火焰驱除,使窟中有如清风一样的凉快,所以三友丝毫无损。跟着的颂赞之歌是三友齐声的歌颂,在一连五节的读美后,三人齐声呼顾天地、日月星宿及世人均来赞美主神,甚至呼唤烈火称颂主神,最后以感谢神拯救之恩作为结束。

二、苏珊娜传

有一个居住于巴比伦地的犹太富户约亚敬,他的妻子苏珊娜是希勒家的女儿,容貌美丽而且敬虔忠贞。苏珊娜一次在家中的果园漫步,遇上两个游访她家的犹太长者。这两个长者早年被选为民间的长老,即审判官,有权有势,他们被苏珊娜的美色所动,遂起淫念,要设计诱她就范。在炎夏一天,他们待苏珊娜在园中沐浴时突然出现,要求与她行淫,否则诬告她奸淫之罪,但苏珊娜勇毅地反抗,并且高呼求救。409奸计不逞,这两个长老满怀恶意的同声指控苏珊娜与一年青伙子行淫。苏珊娜百词莫辩,众人相信了长老们的控词,决定要将苏珊娜治罪,用石头掷死她。正当苏珊娜将要被处决之际,神感动了年青的但以理,他便挺身而出,力陈众人不应在证供不足之下仍要处决犯人。于是,他开始了一轮精彩绝伦的口供勘察与验证,410长老们渐渐显得词穷理屈,结果揭发了他们的诡计,苏珊娜沈冤得雪,并且为众人所读赏,而因摩西律法规定凡作假见证的必被判以极刑,二长老便被治死。最后,苏珊娜一家齐声称谢神,而但以理亦大受百姓的尊重。

这故事可算是最古老的侦探小说,反映出但以理的聪明与谋略是无可比拟的,而苏珊娜则表明了凡敬畏神的人,即使在苦境之中亦能有神的帮助,得着公平的对待。

三、比勒与大龙

1.这补篇的第一个故事:比勒的事件,亦充满侦探小说的味道,内容说波斯王古列颇为赏识但以理,不过,古列王与巴比伦人均敬奉一个名为比勒(Bel)的神,411比勒每天都要吃十二袋细麪、四十只绵羊及六桶酒,古列王等都一一供奉。但以理拒绝向比勒下拜,古列王问他拒绝下拜的原因,但以理便坚称他不会拜人手所造的神,世上惟有以色列的神才是活神及创造主,除祂以外,他不会拜别神的,他还嘲笑比勒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胃口,吃下这样多的祭物。古列王勃然大怒,说如果但以理不能证明他所说的话,便要将他处死,他下令但以理可以与比勒的七十个祭司联手,去彻查比勒吃祭物的事。

到了比勒的神庙中,众人如常地向比勒的像献上祭品,当众人离开后,但以理便与王商议在庙的地上撒一层灰,离开神庙后又加封庙门,不准任何人进入。到了翌日早晨,但以理与王撤除封条,走入庙中,却见撒满了灰的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彻查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夜间时分,七十个祭司和他们的家属从祭坛底下的暗门进入庙中饱餐一顿。古列王在盛怒下将祭司们及他们的家人处死,并且拆掉比勒的神庙及偶像。

这故事旨在证实偶像不过是哑巴,不会吃喝,而倚靠永活的真神的,却能得着真正的智慧。

2.另一个故事述说巴比伦人敬奉一条活生生的大龙,但以理却不肯向牠下拜,王觉奇怪便加以询问,但以理重申惟有神是活神,龙并不是活神,他并且向王发出挑战,容许他在不动刀棍的条件下把大龙诛杀,以证实牠不是活神。王答允了,但以理便用沥青、脂油及毛发等材料,搀和拌匀制了一个美味的油饼给大龙吃,大龙吃了便腹痛如绞,最后肠穿肚烂而死。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巴比伦人对大龙的死极为震惊,对但以理深恶痛绝,又抨击王说他背弃宗族,要改做犹太人,所以才摧毁了比勒与大龙。为了平息众怒,王被迫将但以理交在他们手中,众人便把但以理扔进一个困了七只饿狮的坑中,又不给狮子及但以理任何食物。412然而,结果却是出人意表的,但以理不单毫无损伤,并且到了第六天,神的使者嘱咐一名叫哈巴谷的先知预备好食物,将他提到但以理那里,使但以理得吃饱,不致饿死,然后又把哈巴谷送回原地。到了第七天,王带着忧苦的心情来到狮子坑旁,却发现但以理安全无恙,他大喜之下便称扬但以理的神是独一无二,施行神迹及拯救的神,后来更下旨全国人民都要敬畏这位但以理的神。于是但以理得着了拯救,而王下令将谋害但以理的一干人等扔在狮子坑中。不消片刻,他们便被饿狮吞噬,尸骨无存。

这故事无疑是受了但以理书第六章的影响写成的,目的同样是要标明惟有以色列的神才值得敬拜,其他的神明全属虚无。

第二部、大纲

在第一部讨论到本书结构上的一致性时,我们已指出第一章至第五章,与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有着对称的铺排;而在语文书写方面,第二章至第七章是以亚兰文写成的,其他则以希伯来文书写,按着以上的特色,我们将全书分成两大部分作为大网的骨干,首六章为传统的历史篇,后六章为异象篇。这种界分法是最为简明及易于掌握的。1到了注解部分,我们亦会补加其他界分法所提供的,有助我们了解某经段意思的资料。以下是全书的大网:

壹、历史篇(一1-六28)

一、但以理在巴比偷(一1—21)

1.引言(—1—2)

2.王的政策(—3—7)

3.食物的考验(—8—13)

4·考验的结果(一14—21)

二、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王解梦(二1—49)

1.困扰人的梦(二1—13)

2,可解释的梦(二14-30)

3.梦的内容及解释(二31—45)

4.结果(二46-49)

三、但以理的三友受考验(三1—30)

1.王立金像(三1-7)

2.三友被控告(三8—23)

3.结果(三24—30)

四、尼布甲尼撒王的自白及改变(四1-37)

1.王发出谕令(四1—3)

2.王所做的梦(四4—18)

3.但以理解梦(四19—27)

4.梦的应验及结果(四28—37)

五、伯沙撒王的疯狂酒宴(五1—31)

1.伯沙撒王见凶兆(五1—12)

2.但以理的解释(五13—28)

3.结局(五29—31)

六、但以理在狮穴(六1—28)

1.但以理被陷害(六1—18)

2.但以理蒙拯救(六19—23)

3.结局(六24—28)

贰、 异象篇(七1-一二13)

一、四巨兽的异象(七1—28)

1.异象中的四巨兽、小角及像人子的那位(七1—14)

2.异象的解释(七15—27)

3.结语(七28)

二、公绵羊及公山羊的异象(八1—27)

1.异象的内容(八1—14)

2.异象的解释(八15—26)

3.结语(八27)

三、悔罪的代祷及七十个七的异象(九1-27)

1.悔罪的代祷(九1—19)

2.七十个七的异象(九20—27)

四、希底结河的异象(一O1—一二13)

1.天使的显现(一O1—9)

2.与天使对话(一O10———1)

3.天使的论述(一一2—一二4)

4.终结的异象(一二5—13)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