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米怜—南洋宣教的先驱

中国,我来了

1813年七月四日,米怜夫妇经过整整十个月的航程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在澳门上了岸,受到马礼逊热情地接待。只是米怜夫妇根本没有想到,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了难以排解的阻力。

伦敦会派第二位宣教士抵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小小的澳门,引起当地议会和天主教教士的高度注意,他们请求同属于天主教的葡澳总督不要批准米怜入境,葡澳总督在强大的压力下屈服了,他约见马礼逊,要求他转告米怜必须在八天内离开,经过马礼逊一再请求拜托,总督才勉强多给米怜十天的时间。

马礼逊赶紧向商馆的大班求助,可是总督早跟大班联络过,知道米怜和东印度公司没有工作关系,大班不方便再出面了。荷兰和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大班虽然有心帮忙,但却使不上力。马礼逊和米怜长谈后,米怜决定接受安排,先到广州避风头,并学习中文,而将不受禁令规范、身怀六甲的妻子,留在澳门由马礼逊夫妇照料。

七月二十日清晨,米怜在马礼逊安排下搭乘小船先偷渡到黄埔,再以洋船管事的身份取得通行证件,在二十一日下午抵达广州十三行地区,投宿在一家美国人开设的旅馆,虽然屋子的情况很差,但老板却开价一个月食宿费用一百四十银元,不过他别无选择,只能忍痛住下,还好马礼逊事先交代容三德在他抵达当天去看他,让人生地不熟的他稍稍感到一点温暖。八月十日,马礼逊趁着到广州办理公事的机会,顺道探望了米怜。米怜在马礼逊的建议之下,分租了美国商馆的房子,由于房租比按月计算的旅馆费便宜很多,而且和美国商人住在一起比较不会引起注意,米怜在心情上宽慰许多,得以把全副的心力都放在中文的学习上,认真地跟着马礼逊的官话老师学中文。

米怜早在来华的航程中,就很认真的自修中文,现在有了中文老师,他更加用功,从早晨起床后他就开始学习的课程,一直读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停止。如此勤奋的苦读,让他在抵达中国四个月后,就能和中国仆人一起诵读马礼逊编写的宣教小册,五个月时开始背诵《大学》和《三字经》,五个半月时已经可以用中文祷告了。

他之所以这么努力地学中文,无非是想早日融入中国社会。所以当马礼逊跟他说长年留在广州费用太高、又不能公开宣教,还要冒着非法居留的危险,不如前往南洋华人侨居的地方去拓展事工时,他相当失望,因为他早已认定中国是他奉献的福音工场,实在不甘愿还没开始就撤离,何况这个计划过早剥夺了他从马礼逊获得教导、友谊、忠告,以及学习中文的机会。他满心期待能像马礼逊那样,在东印度公司的「庇护」下(即使是名义上的也好)合法居留。

虽然马礼逊很同情米怜的遭遇,也期待事情有峰回路转的一面,但他太了解中国当局对外人的态度和对宣教士的怀疑与恐惧了,他知道米怜的非法居留迟早会惹出问题,到时候对福音事工的影响将更大。早在葡澳总督要求米怜离境的第二天,马礼逊就在日记上写着:「他最后的出路将是前往爪哇或马六甲。」他甚至还在米怜前往广州的数天前,写了一封信,力陈到南洋建立差会总部的必要性及迫切性,甚至直言「我的弟兄啊,你应该前往寻觅并建立这个重要的据点」。四个月后当米怜得知东印度公司不会雇用他时,在失望沮丧之余,他终于坦然面对现实,接受马礼逊几近命令的建议,转往南洋。

马礼逊之所以选择南洋,主要是着眼于当地有不少的中国人,而且当地政府允许人民有宗教自由,米怜若能在那里建立包含讲道、教育、印刷出版等多重功能的布道站,将有助于日后伦敦会在亚洲各地宣教事工的推展,「在那里作了充分准备后,如果上帝愿意,就会为我们开放中国门户」。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马礼逊是有远见的,在后来的二十年里伦敦会以外的英美各宣教团体,如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英国圣公会宣教会、美国浸信会海外传教会(Aimerican Baptist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美国长老会海外宣教会(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b)等,相继差派宣教士来到南洋,南洋俨然成为基督教中国宣教事业的大本营,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门户洞开,各宣教团体才纷纷转往中国本土传扬福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