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平民阶级中的英雄—马礼逊
第十八章:后继有人
虽然中国的外交局面,与马礼逊初次来中国时相比,已有微妙的改变,中国的门户渐渐打开,和西方的接触日益频繁,但马礼逊的宣教工作却没有什么进展,中国当局依然禁洋教、反洋教,他根本没有机会公开向人传福音,只能私底下和他雇用的助手,仆人和印刷工进行接触。现实的困境逼使他全力投入文字出版的工作。
为了让慕道者对《圣经》有清楚地认识,马礼逊编写了详尽的注释,也重新印行中文版《圣经》和各种福音小册,除了由梁发等人在中国传布外,也派人发放到南洋各地;娴熟广东方言的他,还编写了一本《广东省土话字汇》,作为商馆广东话班的教材。
令他遗憾的是,伦敦方面迟迟没有派人来支援中国的福音工作,澳门布道站的设立遥遥无期。在这个反对洋教的国家他已经孤军奋斗了二十年,他衷心期待看见有人接棒,看见撒下的种子、长出的幼苗得到充分的照顾。既然英国这边不够积极,他开始转向美国的宣教机构求助,发出向中国宣教的呼吁。
1827年11月20日,马礼逊写信给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请他们考虑差派宣教士到中国。这封信在次年三月底寄达,但奇妙的是,早在马礼逊写信的一个月前,该会在年会中就已针对到中国宣教一事做过热烈的讨论。该会秘书在给马礼逊的回信中发出这样的惊叹:「上帝竟然促使你在一个月后,写下一封带着鼓励的邀请函,这岂不是祂赞成这个计划的一个印证吗?」他同时表示,一旦物色到两名合适的宣教士,就会差派他们到中国和马礼逊合作。
马礼逊收到这封回信当然很欣慰,心中也不免对英国宗教界人士对中国的冷淡,感到痛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最热心支持他宣教的商人奥立芬,也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奥立芬自1820年抵达中国以来,一直很支持马礼逊,不仅出钱出力,在马礼逊心情低潮的时候给予安慰与鼓励,并将自己的一艘船命名为「马礼逊号」,对于稍晚到达的美籍宣教士也是照顾有加,对宣教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全职的宣教士。马礼逊过世后二年,他还捐资成立「马礼逊教育会」来纪念马礼逊。
1830年2月,马礼逊盼望已久的传道同伴终于抵达广州。其中裨治文是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差派来的,他的旅费和一年的薪水全是由奥立芬奉献的,雅裨理则是美国海员之友会支持的宣教士。两人的到来,让正在为公司新进同事弄权行径所困扰的马礼逊十分振奋,在三月十日给哥哥的信上,他这样写着:
「两位美国宣教士在几天前抵达中国。其中一位是为异教徒来的,另一位是为已是基督徒的人来的。前者名叫裨治文,后者名叫雅裨理。我正尽我所能地帮助这两位宣教士学习中文。我很感谢上帝让这两位宣教士来到这里;雅裨理将只在这里停留一年,裨治文则会长期待在这里。我希望像这样有基督徒工人接踵而来,直到世界的末了。」
马礼逊和裨治文等人组成了「广州基督徒联合会」,以宣扬基督教信仰和实用知识为宗旨,获得基督徒商人和船长捐助金钱或书刊,着手设立数据库与图书馆。而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也在马礼逊的建议下,分别在1831、1832年运来铅印机和石印机,裨治文利用这些配备在1832年创办了英文月刊《中国论丛》,向西方人士介绍中国的历史、政治及人文风貌。1832年十月,美国海员之友会又差派一位宣教士史迪芬抵达广州宣教。
此外,荷兰传教会的德国宣教士郭实腊,郭实腊又名郭士立)也在1831年从东南亚转到中国沿海各处活动,并在马礼逊的介绍下,受雇于广州商馆,随着商船「阿美士德号」探查中国南北各地港口,并藉机分发宣教书刊。
眼见中国这个福音工场开始受到重视,宣教工作后继有人,马礼逊在欣慰之余,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不可或缺,上帝用祂喜悦的方式已经兴起,也将继续兴起执行大使命的人;在中国,福音的门已经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