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三章
(三)共同体的认识与建立共同体
A 引言
两个以上的人形成一个群体(group),或小组(circle)、组织(organization)、俱乐部(club)或党派(party)等。所有人都隶属在不同的群体,如家庭、学校、公司、团体、教会、俱乐部、政党等。人在群体里,可以发现自己,寻找存在意义,不自我失落孤单,有机会成长。但人也会在一个群体里无法获得自己的需求与想望,而另寻其他群体。
对基督徒来说,群体非常重要。基督徒的灵命在群体里才能显出与表现。当耶稣赶逐格拉森被鬼附之人的群鬼,被鬼附之人想跟随耶稣,但耶稣让他回到自己的家与亲属,并告诉他说:「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可5:19)耶稣强调灵命的恢复与复兴,先要在家与亲属的群体里表现。家与亲属群体,是基督徒信仰的第一显明处所与空间。
另外,基督徒的灵命需要在群体里成长。教会作为信仰群体,是基督徒生命坚固、连接、不失落、成长的地方。在新约耶路撒冷教会里不难发现,信徒在「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中,生命被主道坚固;在「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中,生命有连接与不失落;在「凡物公用」与帮补人中,生命更成熟与提升(徒2:42-45)。
B 群体与共同体
1、群体的形成与危机
各社会群体都有其形成的原因与目的。有的群体是为经济利益(公司),也有为政治权力(党派)、志趣(俱乐部)、各种目的与功能(校友会、宗族会、非政府组织)等。这些社会群体的特征与目的往往是利益、权力、志趣与目的功能等导向。若这些利益、权力、志趣、目的功能有了变异,群体的存立就出现疑惑与问题。群体又因利益与成果的变化、理想与理念的调整、精神与异象的冲淡、成员关系动摇等,会产生危机或解体。因此,世上的群体总是立与散的连续,甚至立久必散。
2、群体与共同体的意义与内涵
群体的危机与解体,可以藉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来避免。共同体是什么?笔者认为共同体(community)是一个有呼唤、合一与一体性群体。(注16)若一个群体具备此三点,群体就能转化为共同体。
呼唤是什么?简言之,呼唤(calling)是来自群体的吸引力、魅力、满足力,以及对群体的兴趣与心仪。这种呼唤有时是物质性、购买性、利益性、功能性,更有时是趣味性、知识性、权力性的。人因群体发出的各种呼唤,进入群体。百货公司向人发出物质性、购买性、趣味性呼唤,让人聚集,满足人的购物需求、闲逛乐趣,形成一个百货公司群体。俱乐部向人发出各种趣味与功能的呼唤,吸引人进入俱乐部,充足人的趣味与交流。
呼唤式群体有四种特征。第一特征是此群体提供各种满足感与归属感。它提供各种物质、购买、利益、功能、趣味、知识、权力等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让人有满足性归属感。当人的满足感与归属感充足时,人会离开这个群体,亦有人因无法感到满足与归属而离开。
第二特征是成员之间的淡薄性。在此群体里,成员之间不必深入或长久交流。若有交流,只停留在充足满足感与归属感的层面。人不需要公开自己身分,也不必知晓他人身分,只在乎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在这群体里,成员之间不一定感受深浓人情或亲密友爱,只有淡薄关系。
第三特征是自我中心,而非群体中心。它的中心是自己,不是他人。它的吸引力、魅力、满足力只需要满足自己,不必关注是否满足他人。此群体成员不必担忧群体的发展或利益,只要在乎自己的满足与需求。
第四特征是陌生临时性群体。此群体的成员彼此陌生,没有必要打破陌生局面。此群体成员的聚集也都因群体的吸引力、魅力、满足力而聚集。无论满足或失望,终必离开不会久留,是临时性群体。
第二,群体可产生一种合一(unity)。群体不仅发出各种呼唤来吸引人进入群体,随着成员之间的认同与一致之心而出现合一感。这种合一感让聚集在群体的成员,产生想要持续或留守在群体的心,让群体不再是陌生临时性群体。合一感是来自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认同,并在认同中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生发感情与理性上的一致之心,渴望认同一致。若群体的认同一致之心增加扩散,呼唤式群体就能转化为合一性群体。
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认同一致感,可以突破呼唤式群体所持有的各种特征与局限。在呼唤式群体,只追求满足感与归属感,但在合一性群体里不止是满足感与归属感,更追求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认同感与一致之心。在呼唤式群体里,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身分或了解他人,成员之间的感情与关系是淡薄的。在合一性群体里,人乐意透露自己的身分与感情,发展彼此的关系。在呼唤式群体里,只重视自己与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合一性群体里,除了自己与自己的需求,更渴望理解与满足群体或群体成员。呼唤式群体是自我中心,合一性群体兼顾他人。呼唤式群体是陌生临时性群体,易聚易散。在合一性群体里,随着对成员的认识加深并渴望认同一致,能经常聚集,持久留聚。合一性群体不再是陌生临时性群体,因成员的认同合一感,群体成为熟悉人的固定性群体。
在合一性群体里,对群体与成员的认同一致心,人打开自己心门,主动而深入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当群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认识、交流、认同感加深,进深的亲和力与熟悉度产生,而促进群体的合一感。当合一性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参与和聚留愈多,更加彼此关注时,成员对群体更产生身分认同,让合一性群体具备身分性。群体的身分性对群体生发责任与义务,使群体更有凝聚力与聚留力。随着认同合一感与身分性的具备,原先的呼唤式群体,便能转化为合一性群体。但群体也会因认同合一感与身分性减弱与缺失,合一性群体会沦落为呼唤式群体。
同乡会、宗亲会、校友会是群体。此群体最初因乡友、宗亲、校友之吸引,让成员有满足感与归属感,成为呼唤式群体。随着成员之间的认识、交流、认同感的加深,亲和力与熟悉度浓厚,成员之间就产生认同感与一致之心。随着认同感与一致之心的扩散,身分意识的产生与加深,合一性群体就能形成。但若这些同乡会、宗亲会、校友会的认同一致之心与身分性有了缺失与决裂,合一性群体只能成为呼唤式群体。
第三,当合一性群体的认同一致之心与身分性扩散与加深,而出现亲密感与亲密感所生发的一体感时,就开始形成一体性群体。此一体性群体就是笔者所指的共同体。一体感或一体性(solidarity)是一种紧密的结合与连结,而此紧密的结合与连结在成员之间的亲密性(intimacy)产生。亲密性的本质与内涵是上帝般无私的爱(agape)。这种上帝的爱必须在群体里,以付代价、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对群体中的弱者、心理受伤者、贫困者、受压者等。若成员在群体里感受这种上帝无私之爱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让成员以爱紧密地结合与连结,产生群体的一体性。
随着一体性的成熟、普及与长期持有,原先的合一性群体就能转化为兼具呼唤、合一与一体性共同体。因此,卢云强调共同体是在分享成员的破碎中产生的果实;共同体的亲密性是触摸共同体他人创伤中成长的果实。(注17)另外,范尼云虽重视共同体的归属、敞开、关顾、互动、医治与成长、饶恕,但他认定共同体是一个痛苦的地方,因它是一个显出成员的傲慢、惧怕与破碎的真理与成长的地方。(注18)
家庭、福利中心、慈幼社、育幼院、老人院、教会等在最初形成时,具备共同体的性质,并指向共同体。家庭是藉着夫妻之爱产生的共同体。福利中心、慈幼社、育幼院、老人院是为一些弱者、贫困者、孤单无助者等人,以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为中心与导向的共同体。教会是在圣灵的感召下彼此交接、凡物公用、分享、帮助他人所需的彼此相爱共同体(徒2:37-45)。这些群体因爱、付代价、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在成立时便具备共同体的性质。
共同体并非一次或短时间内在一个群体里形成。共同体需要成员之间爱的亲密一体性之普及与长期持有。若共同体成员的亲密一体性能成熟与普及,共同体就能维持与持续。若亲密一体性有了持续的缺失、变质、决裂,共同体开始解体,或转落为合一性群体或呼唤式群体。因此,共同体并不是一次建立,永远立定,乃需要持续保持成熟的亲密一体性。共同体不可能是完成式,它永远是未完的进行式。共同体不可能是「一日共同体,便永远共同体」。
3、三一神与共同体
三一神的旨意与心愿是在地上建立共同体。从三一神自身、家庭、以色列民族、教会里发现这种上帝的旨意与心愿。首先,三一神是完备的共同体,是以爱合一的共同体。三一神虽是同尊、同荣、同等,但祂们之间以无私的爱来连接与结合,促成亲密一体性,彼此以委身、付代价、牺牲、分享、服事、谦卑,来成全对方形成三一神共同体。(注19)三一神是永远到永远的神(诗136:1-26;来9:14,13:8;启1:8),祂们之间的亲密一体性也是永远不变。三一神共同体的永远性,确保三一神是最完全而最完整的永远一体性共同体。因此,三一神共同体不会变质或解体。
第二,上帝藉着家庭,期望人也能建立如三一神亲密一体性共同体。上帝按照祂们的形像与样式造了男与女。当男子对女子说出「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的爱的告白后,「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创2:23-25)。人类第一个家庭是一个爱而亲密的一体性共同体,充满爱、合一与彼此的信实正直。上帝又吩咐人「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创1:28),希望在地上持续建立爱而亲密一体性的家庭共同体。
家庭是爱而亲密一体性共同体。家庭先由夫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夫妻的产生是一桩爱的事件。首先,男与女因彼此的吸引力与魅力的呼唤,以及对彼此的认同与一致之心结为情侣群体。当这情侣群体对彼此有了更深的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时,情侣群体的爱便成长与成熟。当情侣群体的男与女乐意以爱来誓约,就能结为夫妻,成为爱而亲密一体性共同体,正如亚当与夏娃的爱情告白与结合。从此,这爱而亲密一体性家庭共同体就形成。
另外,孩子是藉夫妻之爱,在家庭诞生。无论生育或领养,孩子都是夫妻爱的结果,是爱的礼物。孩子在父母爱的抚育中成长,认识与经历爱的真谛。因此,由夫妻与孩子所组成的家庭就是爱的化身,必须是一个充满委身、付代价、牺牲、分享、顺服、服事的爱而亲密一体的共同体。在家庭,爱是首要而前提性的。家庭高举「讲爱」,而非「讲理」、「讲规矩」。没有爱,家庭不成立,爱的共同体便名存实亡,家庭会变质或解体。
第三,上帝借以色列建立的圣洁与事奉的民族共同体,是以爱的律法维系的共同体。上帝赐以色列人各种律例、典章、诫命,让他们明白上帝对圣洁与事奉的要求(出20~31章)。但这些律法并非严谨的规条,一切律法的中心与总纲是爱,即爱神与爱人(申6:4-5;太22:34-40)。上帝要藉着爱的律法建立爱神与爱人的共同体。(注20)这是以色列民族共同体的本质与内涵。
第四,上帝渴望藉着教会来建立一个信仰共同体,而此信仰共同体是一个相爱共同体。第一个耶路撒冷教会就是相爱共同体,充满归属感、认同感、亲密感(徒2:37-47)。首先,所有教会都是在圣灵的感召之下,由悔改信奉耶稣的人形成的聚集(徒2:37-41)。被圣灵呼唤来到教会的信徒,无论背景与身分如何,都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弗2:19)。信徒在教会里的满足感与归属感,并非物质性、利益性、趣味性、知识性、权力性的,乃是神圣性与神国性的。
聚集在教会的信徒们,在认同基督并与基督合一之下,彼此交接擘饼,建立弟兄姊妹的关系,产生认同与一致之心(徒2:42、46)。信徒对弟兄姐妹的认同与一致之心,促进彼此的合一,并能持基督徒身分意识,让教会具备合一性。在教会,随着信徒的认同一致之心与身分性加深,能「凡物公用」,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供应他人所需(徒2:44-45),表现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时,亲密一体性教会共同体就能建立。
C 共同体的建立
1、共同体建立的必要
第一,建立共同体是基督徒在地上落实上帝的旨意与国的事。上帝在圣父、圣子、圣灵之间建立爱的三一神共同体,也期望在地上建立充满上帝之爱的家庭、以色列民族、教会等共同体。家庭是在爱的吸引、告白与果实中产生。以色列民族是在上帝爱的拣选中,藉着爱的律法维系的共同体。教会是在圣灵的神圣呼召下,信徒在落实基督之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的行动里,形成的亲密一体性共同体。事实上,在地上建立爱的共同体是在地上遵行上帝旨意,落实「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神圣工作(太6:10)。
建立共同体让神的国降临在地上,也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国(太6:10)。上帝的国是三一神掌权与作王的国(出15:11-18;申33:5;诗47:2-8;弥1:2-5;摩4:13;太25:31-46;林前15:24-28;启12:7-10,20:4-15),是藉着上帝爱的诫命、爱与温柔,上帝的全能、公义、和平,并圣灵的喜乐等内涵与性质所维系的国(申6:4-5;赛65:17-25;罗14:17;林前4:20)。基督徒在地上要建立的共同体是在上帝的感召之下,以基督为主、为王,连在元首基督的爱的共同体(徒2:37-47;弗2:1-16)。这个共同体符合上帝国的涵义与条件,而这共同体的建立意味着上帝国在地上的落实。
第二,共同体的建立对层出不穷的各种群体的危机与解体,提供药方与解救之路。呼唤性群体是陌生临时性群体。它随聚随散,无凝聚力与持久力。合一性群体无法保证或要求群体成员发出进深的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行动。无论呼唤性群体或合一性群体,都是自我中心或自我导向。因此,随时会面临群体的危机与解体。
亲密一体性共同体不会让成员感到失落、孤零、淡薄、私利的丑陋,或只限于功利性满足感与归属感、自我中心的认同感。共同体在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里,经历充足而永恒价值的满足感、归属感、认同感、一体感。亲密一体性让成员以爱紧密地结合与连接,产生群体的一体性,杜绝随聚随散、自我中心,防止群体的危机与解体。
第三,原本共同体也需要重建与成熟。上帝对沦落旷野与沙漠的锡安,有重建伊甸与耶和华园囿的热望(赛51:3)。伊甸与耶和华园囿是一个爱、委身、无私的共同体。家庭、福利会、慈幼社、育幼院、老人院、教会等,在最初建立时,具备共同体的特征与性质,是共同体导向。但这些原本共同体,因亲密一体性的失去与无法持有,导致共同体的变质与解体。因此,共同体的重建与成熟,对原本共同体是刻不容缓之事。若共同体不重建与不走向成熟,只能解体或沦落为变质为群体。
第四,基督徒的真实灵命与敬虔要在群体或共同体里表现,才得检验与证实。基督徒不能脱离群体或共同体论及自己的灵命与敬虔,这是自欺欺人。从群体或共同体抽离的灵命与敬虔是虚无而假象的。另外,基督徒在群体或共同体里,可以让自己的灵命与敬虔与共同体的内涵,即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衔接,对建立共同体产生责任感。正如范尼云强调共同体的成员对自己与整个共同体的成长有责任。(注21)总的来说,基督徒在建立共同体中,实践自己的灵命与敬虔,经历灵命的成长与敬虔的成熟。因此,建立共同体对基督徒的灵命与敬虔的实践至为重要。
2、建立共同体
对基督徒来说,建立共同体意味着在现今所属的群体或共同体建立成熟的亲密一体性共同体。建立共同体始于基督徒灵命与敬虔的实践,以及对上帝在地上建立共同体来落实上帝旨意与国的觉悟性热望。当基督徒在群体或共同体里,发出认同感、一致之心,以及爱、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的实践性灵命与敬虔时,共同体的建立才能启动。因此,共同体的建立从一个基督徒的实践性灵命与敬虔开始。觉悟性热望是基督徒对上帝在地上建立与恢复共同体的心意、旨意与作为的一种觉悟性意愿与热忱。这种觉悟性热望,激励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当一个乐意实践敬虔的基督徒,对共同体建立有觉悟性热望时,就可以建立共同体或参与共同体的成长与成熟。基督徒藉自己灵命与敬虔的表现与实践,会吸引群体成员,让成员在基督徒身上发觉基督信仰的满足感、归属感,以及认同感与一致之心,缔造共同体萌芽的机会与环境。基督徒藉着进一步付代价、牺牲、委身、无私分享、服事等,向成员发出亲密一体感,并扩大亲密一体感时,群体便有机会转化为共同体,或让原先共同体再次重建。一个基督徒的灵命与敬虔的实践,对转化或建立共同体无比重要。